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67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尊敬的李方圆代表:
您在六安市第五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力度的建议》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安排相关科室和承办人员落实办理,针对建议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深入实地认真开展调研,并与科技局进行了对接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答复意见,提交您审阅。具体答复如下:
一、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地域辽阔,地貌多样,物产丰富,目前粮食产量接近70亿斤;茶叶面积73.8万亩,产量近3万吨,综合产值110亿元;蔬菜常年栽种面积158万亩,产量284.7万吨,综合产值72.3亿元;水果种植面积29.5万亩,产量30.73万吨,综合产值60亿元;中药材产量8.34万吨,综合产值54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2万亩,小龙虾产量44.2万吨,产值32亿元;霍寿黑猪存栏8.1万头,出栏19万头,产值12.1亿元;皖西白鹅饲养量1298万只,产值20亿元;皖西麻黄鸡存栏2600万只,出栏3500万只,产值15亿元。总体来看,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1. 品种多。我市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达到13.7%,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拥有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霍寿黑猪、麻黄鸡、大别山黄牛、泉水龙虾、叶集山羊、高山蔬菜、水库有机鱼等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茶叶、水果、中药材、蔬菜、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小龙虾等八大产业集群。
2. 规模大。从全省排名来看,我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居全省第1位;茶叶总产居全省第2位;水果产量居全省第3位;蔬菜产量居全省第5位;我市境内有1866种中药材,总蕴藏量约2亿公斤;全市渔业总产居全省第4位,畜禽总产居全省第5位。
3. 品质优。六安瓜片分别于1959年和2017年荣获“中国十大名茶”和“全国十大区域公共品牌”称号。皖西白鹅生长发育快,肉质鲜美,羽绒品质极佳。麻黄鸡风味独特,肉香味厚。霍寿黑猪繁殖力和抗病力强、肉质香,市场供不应求,备受消费者青睐。
4. 品牌亮。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1.1万件,全市农产品“三品”认证数量达到747个,涉农领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1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件,“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二、近年来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工作举措
1. 坚持高位推动,制定产业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列入每年“三农”重点工作内容。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特色产业发展领导组,市政府每年制定出台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工作计划。加强调研指导和督查调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并纳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考评奖项。
2. 打造“四大平台”,谋划产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六安茶谷、淠淮生态产业带、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四大平台建设,将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融为一体,多渠道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超过500亿元,累计实施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00余个,有效提升了四大平台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有力推动下,六安茶谷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200多个小镇、小站、小院辐射带动效果显现;淠淮生态经济带内稻虾综合种养、设施蔬菜、皖西白鹅等产业发展迅猛;江淮果岭区域内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完善;西山药库实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30多个,霍山石斛、茯苓、灵芝、断血流入选“十大皖药”。
3. 推进“138+N”工程,创新产业模式。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逐步构建“138+N”格局。即: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发展壮大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共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985人,流转耕地面积330万亩。全市拥有各类龙头企业11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355家,家庭农场1296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654个,2019年实现8大特色主导产业综合产值243亿元。今年年初,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项目管理的通知》,建立完善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基础项目库、签约项目库、落地建设项目库、投产达效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实行分类分级监测调度,截至目前,全市入库项目共计1280个,总投资204.5亿元。我市六安瓜片和霍山石斛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茶产业成功跻身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列,金寨县现代农业园区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舒城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霍山县太平畈乡石斛小镇、金寨县花石乡茶叶小镇和舒城县晓天镇橡栎小镇成功申创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霍山县、金寨县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舒城县、霍邱县、金安区、裕安区成为省级示范县,六安茶谷整体打造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4. 发展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五个一批”工程,我市2个县区、1个园区、2家龙头企业、4件驰名商标企业和2个签约项目分别入选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强品牌和农业招商重点调度项目。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销售企业提档升级计划。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86家,市级463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增加值占比近40%,综合实力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5. 强化质量管理,扩大产业影响。一是推动质量监管规范化。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工作,目前我市7个县区全部获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其中金寨县成为国家级示范县。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不断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二是推动产业发展组织化。一方面,积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各类农村发展主体和创业人才,带头创办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协会;另一方面,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市场管理、信息共享等方面作用。三是推动特色产品品牌化。支持品牌创建和保护,提高区域公共品牌使用标准,挖掘提升区域公共品牌价值。
6. 推动绿色发展,夯实产业基础。一是大力推广“双替代”生产模式。深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的“双替代”示范行动,成功创建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二是大力推行优质安全生产方式。围绕特色主导农产品,加强“三园两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共创建15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蔬菜标准园,13个部级和30个省级、69个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3个部级水产品示范场。三是大力促进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两利用”。2019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8%,大型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7. 强化要素保障,提供产业支撑。一是强化人才要素保障。注重内育和外引相结合,发挥乡土人才作用,推动建立市级专家资源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霍山石斛、金寨灵芝等中药材、“三桃”等果品、茶新品、构树猪、朗德鹅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取得突破。二是强化财政要素保障。市级财政每年预算6000万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探索特色产品农业保险开发。三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协调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二、三产领域的用地问题。
三、关于加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力度的主要做法
1.健全政策体系,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出台了《六安市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六安市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六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管理办法》《六安市贫困村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认定管理办法》,以及《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六安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考评办法》,每年对全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进行绩效评价,表彰一批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如2020年共表彰奖励农业科技园区8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14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32个,专家大院首席专家63名、科技特派员170名。分别给予5万、5万、5万、5000元和2000元奖励。2020年根据《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兑现涉农领域重大专项配套资金370万,认定创新平台补助资金730万,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绩效评价奖励资金431.5万元,动植物新品种奖励250万元。
2.争取项目支持,突破技术瓶颈制约。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特色产业发展“四大平台”,以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线,突破农业关键技术瓶颈制约,引导和支持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一批农业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2016年以来共争取各类涉农科技计划项目194项,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5863.8万元,其中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9个,争取资金3295万元。项目累计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206个,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1个,开展科技培训820场次,参训15907人次,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安徽舒州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江淮地区单季稻农药减量使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项目,项目围绕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基于我省江淮单季稻主产区重大病虫发生规律的新变化,针对水稻重大病虫害精准预测、化学农药增效与替代、高效减量施药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展江淮地区单季稻农药减量使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取得了预期的科研成果。
2020年共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究与开发、中央引导地方专项以及科技扶贫示范项目36项,争取省财政资金1195万元。实施市级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3个,财政支持资金240万。下一步,将进一步引导全市农业企业聚焦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凝练更高质量的科技项目,争取更多省以上科技项目立项。
3.搭建创新平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发展壮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八大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和农业科技园区,引导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提升特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市共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7个。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快速发展,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区47家,市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63家,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47家(其中创建贫困村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14家)。逐步形成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领创新、省市级创新平台协同创新的三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网络,覆盖全市132个乡镇,涵盖各类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集聚创新人才,推动农业创新发展。
一是打造科技特派员队伍。坚持以“实体创业,服务农民”为原则,加强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重点从高校院所、事业单位、科技型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大户、致富能手及大学生村官中选派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科技服务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进入科技特派员队伍。结合绩效评价工作,强化科技特派员服务成效。对科技特派员队伍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全市科技特派员已动态发展到1342人。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引导科技特派员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切实把创新的动能扩展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2019年、2020年围绕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分别选派了492名、463名科技特派员分赴全市442个贫困村,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20年9月20日至24日,霍邱县科学技术局、霍邱县农业农村局、霍邱县扶贫局在苏州乡村振兴大学堂,联合举办霍邱县农业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培训班,此次培共有224名学员参训,其中科技特派员158名,霍邱县副县长张勇亲临现场开班动员。
二是实施“三区”人才计划。根据贫困县区实际情况,自2014年起,每年选派省内外高校院所专家教授90名,担任三区人才,分赴霍邱、金寨、舒城、金安、裕安和叶集6个贫困县区,与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开展科技扶贫,为贫困村企业提供公益技术研发和科技咨询等服务。同时从授援地选派工作突出、表现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等乡土人才,根据各地特点和需求送到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等单位开展技术培训,以提升贫困地区的乡土人才的科技服务水平。2014年以来,共为6个县区培训乡土人才72人。2021年的三区人才选派工作已启动。
三是选聘一批首席专家。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强专家大院建设,聘用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相关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对研发项目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和掌握的优势,帮助解决项目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截止当前,从省内外科研院所选聘247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我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专家及专家团队的加入,为全市农村各类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答复人: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信息科 黄锐
联系电话:3379336、18788829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