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A063号提案答复的函
黄学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本土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民营企业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您提出的“规划引领发展”“创优营商环境”“破解要素瓶颈”“构建法治环境”等方面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对我们制定相关政策,开展相关工作很有启发。我们将认真研究予以吸纳。近年来,我市高度重民营企业发展,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优环境、育主体、搭平台、强服务,不断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的工作
(一)重视规划,引领民营经济发展。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战略,以制造强市建设为中心,着力构建“3610”产业新体系,重点实施工业转型发展“十大行动”,不断壮大民营经济骨骼。先后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六安市实施方案》、《六安市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着力构建“3610”产业新体系,即重点抓好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钢铁“3”个行业率先实现突破;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6”个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培育六安汽车零部件、霍邱钢铁、金寨清洁能源、大别山生物健康、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舒城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叶集家居和木材、绿色食品、六安纺织服装“10”个区域经济产业集群。
(二)创优环境,推深做实“四送一服”。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各项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为全市民营企业累计减税降费约30亿元。深化“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累计偿还欠款3.03亿元,为小微企业减负做出积极贡献。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千名干部进万企”行动,明确市四大班子领导走访联系61家企业。市县乡三级联动,全市共2993名干部走访联系6999家企业,月走访、知冷暖、解难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662个。针对企业反映较为普遍和集中的问题,分管副市长亲自挂帅,各相关部门集中协调解决。积极开展“四送一服”现场推进周、集中活动周活动。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悉心谋划、精心组织,全力做好“四送一服”现场推进周、集中活动周活动。
(三)缓解融资难题。举办复工复产专场银企对接会,会上共15家银行与企业代表签署了45个贷款项目,贷款总额达31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金融在行动 千名行长进万企”活动,此项活动中协调满足820家企业融资需求71.8亿元。在全省率先搭建运行六安市融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常态化手段,构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共享的企业(个体)线上融资对接渠道。平台已上架全市26家银行86个贷款产品,已审批通过订单124个,授信2.2亿元。目前,正与省征信公司对接接入省级金融服务平台事宜,实现与省级平台数据共享,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开展新型政银担业务,控制担保费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均在1.2%以下。
(四)破解用工难题。3月5日,市政府召开全市重点企业用工对接座谈会,分析困难和问题,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招聘活动,通过电话、QQ、微信等渠道广泛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在六安公共招聘网、六安人社APP、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分布企业招聘信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发布招聘信息和递交求职简历。市人社局组织“春风行动”网络直播招聘会,场均点击量达80万人次。目前一季度发布企业招聘信息近900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4万个,线上线下达成就业意向1.6万人。
(五)加大培训,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制定2019年全市企业家培养计划,举办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生代”青年企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型企业市场维护与销售拓展等44期专题培训班,3905名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开展企业家培养行动,建立全市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库,入库企业人才326名,并推荐其中140名进入省级企业家人才培育库。举办200多家企业参加的数字经济暨企业登云培训活动,指导开展企业登云。
二、疫情期间所做的工作
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工业经济遭受了巨大影响,小微企业因其天然脆弱性受损较大。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我们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抗击疫情保障物资、帮扶企业复工复产。
(一)全力保障重点物资供应。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市疫情物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企业、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医疗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和采购,截止3月底,市本级筹集防护物资527万件、价值1965万元,确保一线医疗、执法、执勤人员物资不断供。
(二)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要求,2月8日召开全市疫情防控期间工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复产复工会议,2月9日印发《六安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工业做好全市企业和建设项目复产复工的通知》(第8号),向企业推广《六安市复产复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疫情防控导则》《六安市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产复工“十必须十不得”规定》。帮助复工企业解决口罩10万只,消毒液2吨,测温仪300余只,为企业对接原材料采购信息,开具职工通行证,为企业解决了原材料采购难、企业职工通行不畅、消杀用品购买难等问题。
(三)落实疫情期间支持企业发展政策。一是积极落实降低社保费相关政策。市财政局、市医保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阶段性减征职工医疗保险费的实施方案》,明确我市职工医保减征对象、范围、期限及补缴与缓交情形。及时足额退回全市3621户企业已征四项社会保险费4958万元。印发《关于印发六安市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有关工作操作办法的通知》,明确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执行期限、适用对象、减免流程、操作方法等,减免全市6153户企业3月份社会保险费9579万元。二是落实“对人民银行通过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的企业,市财政在中央贴息50%的基础上,再贴息剩余50%部分”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已支持26户金融企业发放优惠贷款28240万元,可节约资金成本861.32万元。三是落实“支持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增产扩产,对疫情防控期间通过技改新增产能的重点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在企业签订合同并顺利达产后,按增购设备投资额的50%给予一次性补助”政策,目前已核定县区6家企业共补助金额279万元,发挥财政资金对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继续发挥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和决策参谋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协调调度、信息沟通、督查考核、评价激励等工作推进机制,为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先照后证”改革,不断扩大“多证合一”改革覆盖面,加快推进市场主体进入退出便利化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坚持公平竞争,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二)精准破解融资难题。加大金融机构考核力度,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会,加强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持续完善政府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的联动机制,力争全年新增贷款300亿元,确保制造业贷款余额高于上年同期。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进一步壮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完善“税融通”“续贷过桥”政策,落实“税融通”业务支持对象从纳税信用A级和B级企业扩大到M级。
(三)加强企业培训。统筹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技工大市建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力争全年新增技能人才1.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0.66万人。深入开展“企业家培养行动”,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持续打造“六安工业领军型人才培训”系列品牌,力争全年开展各类培训20场次,培训2000人次。
(四)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十佳企业、突出贡献和重大贡献企业家评选活动。健全民营企业分行业年度百强榜的发布推介制度。编纂《六安工业脊梁——六安市优秀企业家风采录》,大力宣传优秀小微企业家先进事迹,让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形象、脸面上有光彩。
感谢您对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对我局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专此答复。
办复类别:B类
联系人:中小企业科刘自新;
联系电话:0564-3379292。
2020年6月29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