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第118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关于尽快将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到实处的建议(第118号)回复函
卢红委员:
你在市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尽快将分级诊疗制度落到实处的建议”收悉。结合我市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现回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始终坚持统筹建设、协调推进,有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实现各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解决广大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分级诊疗工作建设积极推进、富有成效。截至今年5月,全市县域就诊率达到了77.4%,较上一年度提高了9.4个百分点,较好地满足了县域居民看病就医需求。
目前,全市已建成由三级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联体4个,覆盖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开发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等基层医疗机构。建成8个专科联盟,覆盖120多个医院科室。我市四个县全部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鼓励四个区同步开展,实行部门包保工作机制和周报、月报制度,工作迅速、推进有力,得到了省医改办的肯定,并代表安徽省在世行项目培训暨综合医改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交流。2019年,我市被国家卫健委遴选确定为全国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充分表明国家和省级卫健主管部门对我市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一、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相关情况
(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截至目前,我市共设置审批医疗机构2638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3家,二级医疗机构25家,其他各类医院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6家,乡镇卫生院134家,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2272家,单采血浆站2个,妇幼健康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其他类别医疗机构4个(检验类3个、职业病防治院1个)。现有床位22963张,每千常住人口4.71张,已经达到了《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的4.5张,执业(助理)医师12010人,每千常住人口医师2.46人。
(二)县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情况。
我市县级医院建设成效显著。霍邱县一院、金寨县医院、舒城县医院、六安世立医院等五所医院均取得了三级综合医院设置批准;金寨县中医院取得了三级中医院设置批准。其他各县级公立医院均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复评审工作。
霍山县医院、金寨县人民医院经过第三方评估,基本达到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推荐标准的县级医院(全省共15所);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金寨县人民医院和金寨县中医医院为国家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实施单位(第二阶段、全省共48所);霍山县医院、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和金寨县医院被确定为安徽省县级医院能力提升的单位(全省共50所);舒城县人民医院、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金寨县人民医院和裕安区妇幼保健院为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公立医院临床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全省共20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市24个中心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医院建设标准,达标率为100%,其中,达到二级综合医院的有13家。16所乡镇卫生院已获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称号。积极开展群众满意的村卫生室的创建,全市共8所村卫生室被省卫计委命名为群众满意的村卫生室。创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
(三)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情况。
依托影像云、远程会诊等平台,实现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内医疗技术力量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牵头单位技术辐射作用。市人民医院牵头建设的区域医学影像云项目,自2017年8月投入运行以来,已连接73家医院,基层覆盖率近55%,远程影像诊断和会诊病例已达3万多例,回复率100%;市中医院搭建的心电网络会诊中心每月会诊病例达万余例。这些举措都有效地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了诊疗水平,方便当地及周边地区百姓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市卫健委和市医保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六安市医学检查结果互认的通知》,进一步推进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所有县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均可通过县医保中心信息系统实行分级诊疗网上转诊,分级诊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为100%。
二、分级诊疗运行机制相关情况
(一)分级诊疗纳入绩效考核情况。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资源纵向整合、分工协作,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我市于2017年7月出台了《印发六安市关于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六卫计〔2017〕29号)》,将分级诊疗作为深化医改的核心任务。并已纳入对县区政府的绩效考核中。2018年市政府办印发《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将医联体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办落实,将分级诊疗工作纳入考核目标。
(二)政府财政投入落实情况。
充分考虑推行分级诊疗,城市医联体下派医务人员会增加成本,分流病人会减少收入等因素,市财政以基础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公共卫生服务,支农支边援藏等项目补助,补缴职工养老保险,公立医院事业发展补助资金和债券资金等形式切实加大对市级医院投入医联体建设的补偿。“十三五”以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市二院分别获各类市级财政投入1.83亿元、2.82亿元和0.71亿元,共计5.36亿元;市政府对市属三家医院基建投入近10亿元。同时利用世行贷款等项目方式,如建设市级远程心电中心等,加强对城市医联体建设的财政投入。各县区政府也按规定落实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以六项投入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项补助政策和村卫生室的财政补偿政策。逐年加大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
(三)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分级诊疗相衔接的情况。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合理及时提高公立医院诊疗、手术、护理、中医等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其中,县医院中医院均设置有价格管理办公室,专人负责价格管理工作,按要求适当进行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我委联合市发改委,引发了《关于放开公立医疗机构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六发改价格〔2017〕13号),对医院的价格进行了调整。2019年2月根据《关于执行<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有关事项的通知》(六人社秘〔2019〕40号)要求,重新对不同级别医院收费进行细化,核定医保最高支付限价。
(四)医保相关政策制定及执行情况。
逐步完善医保支付,强化医保基金的杠杆作用。市医保局成立后重新拟定医保报销政策,2019年6月印发《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保障待遇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六政办〔2019〕18号),实施分级诊疗,基层医疗机构相对上级医院医保起付线低、报销比例高于,体现总额控制指标向基层医疗机构适当倾斜。严格执行转诊政策,明确规定“未办理转诊手续在市域外就医的,……再降低10个百分点”。同时按照《六安市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按病种收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实行单病种付费管理,实施按病种收付费的病种为180种左右,按病种收费110种左右。
(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配套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2016年,我市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各县区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日常检查和监管,严格实施绩效考核,对参与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开展多层面、全方位的培训。
二是完善有偿服务包医保支付方式。自2018年起,有偿签约服务包医保支付采取按参保人头12元标准进行切块到县区,实行总额预算控制,年终考核据实结算,超支不补。
三是修订完善家庭医生实施方案。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的通知》(卫基层秘〔2017〕429号)及相关政策,县区及时修订完善了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自行制定2018年度的服务包和收费标准,基础签约服务包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衔接。
四是认真做好履约续约工作。严格落实服务团队包保责任制,确保以优质的履约服务赢得签约人口的信任和支持,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政策知晓率、满意度。同时加大宣传,通过电视、网站、微信等多媒体平台,实时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
三、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相关情况
(一)基层就诊情况。
分级诊疗工作建设积极推进、富有成效。截至今年5月,全市县域就诊率达到了77.4%,较上一年度提高了9.4个百分点,较好地满足了县域居民看病就医需求。
(二)慢性病等重点人群管理情况。
截至目前,我市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95.82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6.55%,高血压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8.45%、80.55%。
(三)合理转诊情况。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和服务能力建设,使得60%以上患者能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各级医院均制定了双向转诊制度和相关转诊记录表格等,2020年医共体、医联体牵头单位向基层医疗机构转诊患者明显增加。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争取更多财政支持,落实政府办医职责。二是加强县级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以“五大中心”建设为重要抓手,提升急诊急救能力。三是加强分级诊疗工作宣传,争取将医保部门纳入到分级诊疗工作中来,更好发挥医保政策杠杆作用。
我委将在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强基层、提能力,统筹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努力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努力实现市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分级诊疗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发展。
202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