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9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文旅局发布时间:2020-06-30 16:40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尊敬的卫鑫代表:

您好。您在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您的建议立足乡村振兴的大局,关注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双向促进的作用,提出了很多有操作性的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经与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沟通研究,现将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

一、当前我市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情况

1.实施非遗分类保护,保留乡村文化基因。

当前,我市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共50项,包括国家级5项、省级19项、市级26项。经统计,有企业或单位支撑发展较好的有26项,没有企业支撑缺少生存土壤的有24项。为保存乡村文化基因,我局在国家和省对同级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的同时,以全市非遗项目传承现状为基础,以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和身体条件为依据,挑选了邀大岭、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长集皮影戏、显杨冲叉四个项目作为首批市级非遗抢救性记录对象,并于2019年底制作完成。您可以添加“六安文化和旅游发布”微信公众号,我局于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6月9日—6月19日)进行“六安非遗线上展示”,在线展示了非遗抢救性记录成果以及全市非遗亮点工作。

2.支持非遗展馆建设,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非遗展馆是非遗普及、宣传、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局非遗工作支持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全市有综合性非遗展馆2个,即皖西博物馆(4A景区)的“文脉延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市文化馆四楼“非遗民俗馆”,综合展示了全市重点非遗项目。各县区有专项非遗展馆9个,包括六安瓜片展馆2个(裕安、金寨各1个)、舒席展览馆、临淮泥塑展馆2个、长集皮影戏展览馆、传统刻字艺术馆、霍山根艺书法艺术馆、霍山石斛展馆。另有13个非遗传习基地,内设非遗展览展示场所。还有舒城、金安、裕安等临时性非遗展馆,固定时间在各大景区或相关活动中集中展示。这些非遗展馆或展示场所,已经渐渐成为旅游打卡地,成为特色旅游重要内容。

3.组织非遗业务培训,提升传承发展意识。

我局已坚持多年组织开展非遗业务工作培训,特别是2019年文化体制改革后,针对非遗工作岗位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组织了包括全市各县区局分管局长、非遗联络员、部分乡镇文化站站长及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内的100余人参加的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培训。面对非遗工作的新形势,分别从表演类非遗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等不同类别的传承发展方面,研究政策,给予辅导,开拓思路。同时也积极支持各级各类项目开展专项培训,培养基层传承人群。先后争取各级资金,支持了皖西庐剧、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霍山石斛制作技艺、大别山盆景技艺、六安竹编等项目开展培训活动。

4.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小小传承人。

自2016年起,我局在全市开展了非遗四进,即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村活动。非遗进校园方面,每年六一期间组织开展六安市“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今年疫情原因,暂行推迟。),各县区推荐优秀节目汇演,结合传统技艺类项目现场互动展示,通过评比的形式,促进传统文化在校园里传播。此外,通过资金扶持、师资支持等方式,支持各县区开展好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各县区开展比较广泛,2019年全市非遗进校园活动600余场次。庐剧、大别山民歌、剪纸、撕纸、泥塑等项目常年在校园开展传习活动。裕安区九中庐剧社《戏曲联唱》参加全省戏曲进校园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霍邱石店职高将泥塑纳入学生第二课堂,专门建有学生作品展厅。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将柳编、剪纸、石斛制作、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列入广告设计与制作、园林技术等专业教学。

二、根据您的建议下一步工作方向和打算

1.“非遗+旅游”,双向促进激发基层活力。

一是结合特色小镇、古镇古村建设,通过非遗增加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用好各类宣传推介平台,组织庐剧、大别山民歌、六安锣鼓书、四弦书等表演类非遗项目演出。现已促成红色大别山民歌剧《大别山之恋》落地金寨,计划一年演出20场。组织茶叶类、养生类、食品类、剪纸类等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展销。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霍山石斛、叶集木榨油、手工挂面、徐集花生糖等现已成为我市特色旅游商品。二是重点支持非遗传习基地建设,促进有条件的非遗传习基地纳入旅游精品线路或打造非遗主题线路。用旅游聚人气,促发展,促传承。指导非遗传习基地开发非遗特色旅游产品,立足实际,利用好当地优势资源,走多产业综合发展之路。

2.“非遗+扶贫”,强化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通过组织各县区申报我市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进一步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如:安徽省万佛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舒城)带动周边400多农户从事舒城小兰花茶种植、晓天蒲扇编织、橡栎食品制作等,户均增收3000多元;常年吸收劳动力28人就业,临时用工2000多人次,很好地解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金寨先徽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手工挂面)通过电商+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助力脱贫攻坚。与200余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年收购贫困户产品400余万元;指导贫困户进行电商创业,免费授课2000余人次,帮助贫困户开设店铺107家。自2015年以来,我市先后争取国家级非遗专项资金1045万元、省级173.4万元,市本级投入100余万元用于项目传承发展,今后将向非遗扶贫方面侧重。

3.“非遗+电商”,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

经统计,全市现有非遗类文化企业44家,进一步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发展形势,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积极推荐有电商平台的非遗企业,参加上级组织的非遗线上专场销售活动。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荐了我市13家非遗企业参加了全省“非遗购物节”活动。针对非遗传承人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联系商务部门,将非遗传承人纳入电商培训对象范围,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打开线上展示、销售之路。加大电商产销对接力度,支持非遗产品参加各级“好网货”大赛及展示展销活动,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政策补贴。

4.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增进学习促进发展。

继续组织我市非遗项目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全省表演类非遗项目汇演等高层次、高水平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加强交流学习,提升我市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好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六一儿童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开展非遗直播、“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民俗文化节、“非遗过大年”等主题活动,做好我市非遗的宣传传播。积极学习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其它地市的合作,共同谋划好非遗活动,增进交流共同发展。

当前,非遗保护工作走到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要有新思路,面对新要求要有新作为。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诚邀您一起参与全市非遗保护,推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衷心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的关注关心,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给予支持,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特此答复。

 

办复类别:B类(所提问题已列入计划拟逐步解决)

联系单位: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

联系电话:3377160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6月22日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