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67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办公室发布时间:2019-06-21 16:20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尊敬的汪帮胜代表:

您在第五届人代会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对建议案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针对建议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与市交通、水利、国土、财政、扶贫、住建、人社等部门积极会商议案办理意见,并抓好相关工作落实。现根据我局工作职能,答复如下:

一、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2018年以来,全市上下以乡村振兴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按照“二十字”总要求,科学谋划,全面部署,统筹推进,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一是聚焦产业振兴,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作物保持稳定供给,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面积451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2.79万亩,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治理面积72.5万亩。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建成金寨天堂寨旅游电商小镇、霍山陡沙河温泉小镇、裕安紫荆花怡养小镇等特色小镇 30多个,农村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48%。

二是聚焦人才振兴,实现人才队伍高水平建设。加快培育人才,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目前全市拥有农业企业11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685家,家庭农场12355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654个,完成430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加快引进人才,建立优秀乡村企业家人才信息库,引进入库乡村企业家人才700人,做好“三支一扶”工作,招募146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选派人数动态调整到984名。加快使用人才,鼓励支持1236名农技人员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当年支持和引导农民工、企业家、大学生等5万余人返乡下乡开展创新创业。

三是聚焦文化振兴,实现文明新风高起点塑造。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六安”主题实践活动,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579个、移风易俗乡村示范点30个,对所有行政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年新建47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升级数字书屋1428个。大力弘扬六安特色文化,推动淠史杭水利工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提升金寨革命烈士陵园、许继慎纪念馆、独山革命旧址群、苏家埠战役旧址等陈展能力,积极扶持皖西庐剧、大别山民歌和六安瓜片制作、霍邱柳编、泥塑、皖西剪纸等地方特色文化。

四是聚焦生态振兴,实现美丽乡村高颜值提升。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实现农村改厕5.9万户,51个未建污水处理设施乡镇全部启动项目建设,11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部完成整治,累计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587个。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成77条黑臭水体和116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和90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加大秸秆禁烧监督管理和综合利用力度,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五化”利用,在果蔬茶领域率先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控替代化学防控“双替代”示范推广,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78%、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聚焦组织振兴,实现乡村社会高效率治理。全面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扎实开展村和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达标率达到80.3%。全面实施“四议两公开”制度,组织实施“自治乡村”建设工程。强化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全市建有乡村调委会2087个,命名了62个“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乡村主要道路出入口、学校、村民聚居地、村“两委”所在地等部位和场所,按照每村不少于5个监控点的目标加以推进。

二、相关问题和建议研究落实情况

我们在认真研读分析您在议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后认为,要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引领,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下大力气解决好当前农业农村中存在的发展瓶颈,进一步夯实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让乡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幸福家园。针对您提出的4个方面工作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吸收,加以改进。

1.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在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持续增加,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契机,全面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在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上的差距。今年全市将新建高标准农田32万亩,重点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5%。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投资任务。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路长制”和示范县实施力度,完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3215公里。完善农村配电网和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实现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3.0千伏安。推进光纤网络覆盖向自然村延伸,在农村区域新建1309个基站。

  1. 关于村庄规划建设。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为引领,高效利用生产空间,优化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力争2019年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到2020年底以县区为单位完成乡村规划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全面开展集聚提升型、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拆并型村庄建设。按照绿色发展要求,推动实施村庄功能划区,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理村内塘沟堰坝、农业生产废弃物,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实行人畜分开居住,确保农民居住环境卫生整洁。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有序推进集镇、永久村庄规划建设。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2%-5%的建设用地指标,解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用地需求,加快推进特色小镇与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2. 关于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以“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为载体,组织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全力打造茶叶、水果、木本油料、蔬菜、中药材、水产、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竹木、茧丝绸等十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建成专用粮食生产基地96万亩、油茶100万亩、茶叶65万亩、优质果蔬177万亩、中药材25万亩、毛竹97.8万亩、稻虾综合种养面积66万亩。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保护特色、发掘特色、塑造特色、发展特色,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六安林果、霍寿黑猪、万佛湖鱼头等特色产业链条。重点在六安茶谷区域重点发展茶产业,深入推进茶园基地建设和“双替代”行动,实施好一批茶旅融合项目;在“淠淮生态经济带”区域大力发展蔬菜、构树、皖西白鹅、朗德鹅、稻虾综合种养等适应性农业,提高产品品质、效益和附加值。在江淮果岭区域发展经济林果、苗木花卉及油茶等特色支柱产业,提升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引进水果深加工项目;在西山药库区域推进霍山石斛、茯苓、灵芝等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储存、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扩建一批中药材种植示范,招商引进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
  3.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注重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就业培训,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技能单一、就业机会受限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对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了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企业家、基层农村干部等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拥有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农村实用人才10.8563万人,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以上。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程,在有条件的行政村每村遴选和培育3-5名农村能人大户、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专业示范户等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示范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农村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小微企业“创业特训营”,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返乡创业园,培育一批成长性强的创新创业示范企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答复人: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化科  杨劲松

联系电话:(3379356、18956460131)

 

 

2019年6月21 日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