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3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人社局发布时间:2019-07-03 16:19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尊敬的方苏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解决服装制造业招工难问题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服装制造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发展遇到了重重困难。一些好不容易拿到订单的企业,却招不到员工或用工不足,而且人员流失严重,企业生存压力巨大。服装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成为制约服装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服装企业招工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方面人员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人员的流动性也大。需求量大和人才不断流失是造成服装企业招工难现象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从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来看:

一是各类企业用工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经济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落户我市,新建企业数量逐步增多,企业用工需求总量也相应增加。二是劳动力资源逐步紧俏。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由此而带来的影响是,我国城乡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制造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现象,尤其集中在服装、箱包、纺织、电子、机电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劳动力市场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后,企业职工的身价陡升,尤其是技术熟练工更成为各企业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企业职工在就业上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对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值升高;另外企业为了招工,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对在职职工也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加大了企业在职职工的流动性,减弱了企业凝聚力,迫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投入更多物力、财力来留人。

其次从劳动者个人方面来看:

一是劳动者对象和个人追求发生改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对象讲,现在80后和90后的企业员工,思想进步,敢想敢闯,已经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工资,更主要地是为了开阔视野,实现个人价值,他们更愿意选择到沿海大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创业。对于工作辛苦、工作时间长、机械化重复劳动的服装行业他们不认为是自己理想的工作和个人追求。即使工作,也不会在“工作、吃饭、睡觉”这三点形成的一个圆圈里呆得很久,这也导致服装企业频繁地换人。

二是劳动者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部分劳动者尤其是青年人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择业要求和工资愿望远远超过自身能力,显得不切实际。他们对优越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待遇和保障充满期待,对工资待遇稍微不满意,就跳槽换工作。

三是劳动者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过去,老一辈劳动者能吃苦耐劳,愿意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收入,而新一代员工大多出生在80年代以后,除了注重工资待遇外,也注重生活享受,往往排斥加班加点。有的劳动者工作上比较懒散,纪律性差,对工作挑三拣四,给企业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二、解决服装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一是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首先是搭建信息平台,我市对各招聘企业用工信息,通过皖西日报、六安新周报、六安人社微信平台、六安公共招聘网、市内公交站台、公交车车载电视、小区信息宣传栏、《六安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信息》等广泛发布,促进劳动力供需对接。其次是搭建市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周三就业招聘”、“周六人才对接”和N项专场招聘活动的同时,依托六安公共招聘网,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7*24不间断,不受时间、场所局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公共招聘服务。在此基础上,根据服装产业发展布局,引导各服装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共享,形成良性互动有序的机制,避免同行业恶意竞争。

二是加大培训和校企对接力度,努力缓解企业招工难。坚持以“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积极引导服装制造需求的企业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

三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优化就业环境。各级政府和人社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引导企业树立“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的以人为本新理念,尊重员工的工作、生活、休息等合法权益,改善工作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资待遇,完善激励措施,创造职工个人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企业自身需要做的工作

一是提高工资待遇,增强用工吸引力。解决用工难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员工工资待遇。企业要认清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并根据本地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时调整员工工资,尽量接近周边地区的薪酬水平,提高各种福利待遇,增强企业用工吸引力。

二是规范管理,减少员工流失。企业要正确、理性地认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改变短期用工行为,及时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障和维护员工合法正当权益,构筑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员工要实行人性化关爱和贴心式管理,丰富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千方百计满足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完善和畅通员工素质培养、岗位发展以及晋升渠道。

四是加大技改投入,降低企业用工人数。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推进产品更新换代,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员工的依赖程度,以便适应劳动力供应长期紧缺以及用工成本不断增加的形势。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单位: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叶兴旺、0564-3376099

 

 

 

六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9年6月24日

QQ图片20190703170215.jpg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