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81号建议答复的函
唐开军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7年底,我市现有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5个,其中三甲中医院1家,二甲中医院3家,二乙中医院1家。全市乡镇卫生院133个,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128个,达标率为9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个,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的16个,达标率为94%;村卫生室1704个,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的1266个,达标率为74%;社区卫生服务站126个,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1个,达标率为64%。全市有中医执业医师1528人,中医助理医师508人,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0。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共有中医类别医师907人,为基层医师总数的19.8%。有中医类别全科医师118人,为基层全科医师总数的12.2%。全市中医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3447张,占全市床位数17.2%。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中医药法律法规
1.完善管理体系。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医药发展工作,我市积极推进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健全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水平。17年7月,六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市卫计委加挂“六安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由市卫计委主任兼任,核定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职数1名(副处级)。
2.完善政策体系。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我市相继出台了《六安市落实<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六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和《六安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
3.完善标准、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我市每年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病案质量检查、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等,并制定了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
(二)积极争取资金投入
近年来,我市中医药工作受到国家、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不仅多次到我市调研指导中医药工作,并且在项目实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给予大力倾斜和支持,有力推动了我市中医药发展。如市中医院三期综合楼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名单,已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1亿元。通过国债项目的支持,各县中医院均实现新建或改扩建,服务环境极大改善,学科建设、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以来,中央、省财政共拨付给我市1385万元用于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其中有600万用于支持基层中医馆项目建设。
(三)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1.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科)建设。我市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项目资金,在以往中医预防保健平台建设基础上,拓展建设范围,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在全市乡镇卫生院中开展示范中医科和中医馆建设,经评审确定磨子潭镇卫生院等16个乡镇卫生院为六安市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对通过检查评估的16个乡镇卫生院,我委从日常经费中挤出16万元用于补助成功创建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4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省中管局遴选为中央(省)财政中医馆项目建设单位,均已经按照标准完成并投入使用,有效促进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2.积极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的优势和作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着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合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市中医院于2018年3月30日至9月30日分期举办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来自各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200人参加培训。各县区也不断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软硬件建设,以县中医医院为依托,以基层指导科为推手,多次开展对乡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3.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我市霍山县于2001年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并于2012年通过复审。金寨县2017年申报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并创建成功。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全市共有国家、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3名,其中9名安徽省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于2017年底顺利通过结业考核。拥有国家、省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对象5名,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裕安区小华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胡世太被评为全国“最美中医”。市中医院每年遴选中医基础较好的人员,前往省内外知名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跟师学习。
2.加强基层中医人才培养。为充实壮大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自2015年以来,我市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民间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和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工作,全市共有39人通过一技之长考核,71人通过确有专长考核。我市遴选8名基层中医临床骨干跟随省针灸医院马骏教授学习。同时,每年选派基层中医人员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
(五)加大中医药工作宣传力度
1.加强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宣传。根据国务院、省《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六安市学习贯彻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宣传方案》。
2.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宣传。利用义诊、专家讲座等方式向老百姓普及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功效。同时,各中医院根据季节变化,纷纷开展 “三伏” 养生节和养生膏方节,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和"治未病"中的独特功效。
3.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组织市级媒体开展对霍山石斛、灵芝、茯苓、断血流4个道地皖药品牌、3家健康旅游基地和市中医院“三名”工程系列报道。目前市电视台已陆续播出4期节目,《皖西日报》健康栏目和《六安新周报》新闻热点也分别推出4期专题报道。
(六)贯彻落实医改政策
1.提高中医类收费标准。一是提高中医诊疗技术价格。涉及到中医外治、骨伤、肛肠、特殊疗法四个种类,210项技术的服务价格上调了20%,并同步实现了职工、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保持不变;二是明确规定门诊中医辨证论治费用。对中医普通门诊、副主任、主任医师门诊中医辨证论治费用进行了明确规定,而且都比西医高出15个百分点。国医名师,江淮名医、省名中医门诊辨证论治费用在我市物价局原先批准的基础上分别上调了90个百分点和67个百分点。
2.将中医纳入报销范围。一是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二是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配备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基本满足临床需求。
3.积极开展中医医疗机构中医临床路径和按病种付费工作。按照省卫计委下发的100种临床路径病种目录,我市二级中医医院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各自的临床路径病种并推广和应用。金寨县、霍邱县自2016年被遴选为全省38个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县,金寨县从省中管局下达的15个门诊病种和10个住院病种中选取了13个门诊病种和8个住院病种,门诊报销比例为68%,住院报销比例为78%。霍邱县选取了10个门诊病种和10个住院病种,其中门诊报销比例为60%,住院报销比例为75%。
我市2017年实行城乡医保整合后,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基金安全,采取单元人次定额结算的方式与医疗机构结算费用。人次定额是依据各医疗机构前三年次均费用统计测算得出。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保大病。医保经办部门管理的原则是防止小病大养和门诊升级住院,危害基金安全。按照目前的医保基金筹资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保基金还没有承担门诊住院一体化报销的能力。取消中医治疗的门诊、住院门槛费也会引起参保人员以及医疗机构待遇和结算的不公平。(人社部门回复)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大中医药事业财政投入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医疗机构项目建设、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我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稳步快速提升。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培养名医。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二是提高待遇。支持各级中医院在绩效考核中对从事中医药人员给予倾斜,调动从事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壮大基层人才队伍。落实县招乡用的医改政策,为基层招聘中医药人才,鼓励大学生进基层,留在基层工作。充分利用好对口帮扶的资源,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到大医院培训进修的机会。鼓励基层在岗医生参加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和执业水平。鼓励退休中医师、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进入基层工作。
(三)多举措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支持市中医院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其真正成为我市中医药服务系统的龙头和医共体的领头单位。建立健全县区级公立中医院,完善功能,提高水平,优化服务。落实中医诊所备案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开设中医诊所,从事中医药服务。二是继续推进中医馆建设。依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馆,到2025年实现社区、乡镇全覆盖,提供规范化中医药服务。三是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平台推广应用,定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四是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中医药从业行为的监督检查,确保行业和医药安全。
(四)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
一是宣传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康复养生等方面的独特效果,宣传中医药惠民利民的政策措施,提高中医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二是宣传中医药工作成效。重点是宣传我市在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三是宣传中药材品牌。重点是宣传我市5个“十大皖药”品牌,16个“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五)加大医保倾斜力度
重点是在中医药医疗机构协议管理、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草药纳入医保报销、中医适宜门诊技术纳入基层报销范围、院内使用中药制剂纳入报销等方面予以关注和扶持。(人社部门回复)
您对我们的办理和答复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填写在“征询意见表”中,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感谢您对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市卫计委
联系电话:3379573
2018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