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96号建议的答复
刘竞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书城、图书馆、自助借书亭建设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建议》(列为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96号建议)已收悉。我局十分感谢您对我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我市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运营情况
由于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和撤地设市时间较短的地级市,过去市本级图书馆空白,目前新建六安市图书馆基建工程已完成,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年底前后正式开馆。市新建图书馆是按照国家一级图书馆硬件标准设计的,总面积达22000平方米(含共享面积),设计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少儿类、老年类、残障类、数字阅览、报刊阅览等适应多种人群阅览的综合图书馆,是市民学习教育的大课堂;同时馆内设计有约150平方米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配有自助借还书机、智能图书检测系统等现代数字设施,为读者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自助借还和阅览服务;还有配有约700座的3个大小报告厅,可以邀请各类专家讲课、开办国学讲堂等,为图书馆开门办馆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市与省发行集团签订了委托运营服务合作协议,发挥双方优势,力争把该馆建成优质高效服务读者的图书馆,并在开馆三年内达到国家市级一级图书馆标准。
全市县级图书馆目前情况是:全市应建7个,已建6个,其中达国家认定的一级馆、二级馆、三级馆各1个,未入级的3个,空白的1个(裕安,在建)。按照国家和省要求,我市建立以县级馆为中心的中心馆制度,采取配送的方法,向所属区域乡镇、街道配送图书,其中金寨县图书馆“图书漂流”的做法得较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目前全市建有1902个农家书屋(包括1804个村级农家书屋和98个社区街道书屋)和668个农家书屋数字化试点,初步形成了县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借阅体系。
今后,我市将认真贯彻国家《公共图书馆法》和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逐步补齐公共图书馆空缺、提升服务功能,满足广大市民终身学习教育的需求。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我市城乡人口分布、交通状况、读者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围绕总分馆制,搞好图书资源合理利用,创建选书配送模式,推动区域内“图书漂流”置换,有效促进图书出版物更新利用。以市级图书馆为主阵地,组织选购运用“你选书我买单”系统、电子资源馆外访问系统、元数据搜索引擎、微信微服务系统、预约取书柜、异业收单系统(移动终端硬件设备)等应用软件和手段,开展推广“1+X”模式,引进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实现PC在线浏览,手机APP、微信订阅等多种阅读方式,便利我市广大读者借阅。
二、关于增加书城、书店、自助借书亭建设的问题
以我市县图书馆、新华书店为基础,逐步增加城市书店,设立自助借阅图书流动点,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和借阅需要。将重点考虑城乡居民密度、人口结构、居民需求等因素选配图书,保证图书采购的数量和质量。安排专人负责自助图书亭(点)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视频摄像系统加强对自助图书亭(点)网络连接情况、设备运行状况、图书存量、借阅情况、服务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保障自助图书亭(点)的正常运作,同时为快速解除设备故障、合理配置和及时配送图书等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提供24小时热线电话和问题解答服务,并对报障及时处理,提供即时抢修服务。我们将采用人性化的自助操作平台。读者在一处站点借阅的书籍,可在任意一处自助借书亭(点)归还,实现统借统还。借鉴外地经验,开通“预借服务”。通过预借服务,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就近的图书馆提出预借要求,市图书馆为每位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将读者预借的书籍配送到就近的24小时图书馆,真正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延伸服务——地点延伸、时间延伸、服务窗口延伸、资源延伸、网络延伸。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积极支持下,我市公共图书服务不足的问题将能够得到逐步解决,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和为优质高效为市民服务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六安市文广新局(体育局、版权局)
2018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