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A0404095号提案的答复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发布时间:2017-06-29 00:00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九三学社六安市委代表:

您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依托天然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及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紧扣建设幸福六安这一主题,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构建生态理念、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四大体系,逐步加大生态立市、生态兴县、生态强镇实施步伐,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实现了旅游项目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影响不断扩大的显著成效。目前,我市共有4A级以上景区25家,其中5A级2家,星级农家乐153家。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3579.46万人次,同比增长22.3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5.4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78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89亿元,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2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助推8万人脱贫。

二、推动我市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措施

(一)抓好旅游规划编制,引领绿色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完成《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在景区(点)规划建设中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杜绝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发挥规划引领,统筹考虑各地的自然、民族(民俗)风情和文化特性,围绕文化提升、差异化突出,把项目建成有个性、有亮点、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精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明确乡村旅游的重点区域、次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为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市本级主要围绕金安区、裕安区城郊,在南、北两个方向建设各建设1个乡村旅游带,打造城市会客厅,其中南面主要依托九十里山水画廊,打造观光、运动等乡村旅游产品;北面主要依托淠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异域风情”旅游带,打造异域与乡村文化体验和美食乡村旅游带。

(二)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支撑绿色发展

1.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编制发布全市旅游重点投资项目目录;加强与东方园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高星级酒店、旅游综合体、低空旅游等重大项目招商;继续加强与途家网等新型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引进国际领先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推进精品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创客小镇、自驾车俱乐部、户外营地、研学旅游等轻资产新业态旅游项目招商。

  2.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完善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和六安城区历史文化长廊四条旅游精品线路产品。挺进大别山之旅(金寨红军广场-金寨花石乡-独山革命旧址群)位列2016年安徽省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首;完成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旅游交通标牌标识系统建设,推进大别山风景道沿线房车营地等新业态旅游产品开发;组织编制六安环城旅游带规划,培育六安城市历史文化长廊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六安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大六安茶谷和九十里山水画廊主题线路策划和宣传促销。

3.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农村生产或生活资源为纽带,统筹实施旅游强县、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农家乐四级联创工程;支持休闲农庄、特色农家乐和乡村庭院旅游产品建设发展,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以全市65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为重点,以乡村旅游扶贫“八个一”工程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旅游“六小工程”突破口,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三)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助推绿色发展

1.提升景区质量。继续开展景区专项整治和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佛子岭)5A景区和六安茶谷核心区(独山镇-麻埠镇-诸佛庵镇)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工程;力争新创建2-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升天堂寨、万佛湖国家5A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将5A级旅游景区做成我市全域旅游战略的增长极、旅游行业改革的先锋、旅游综合服务的模范、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标兵。

2.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在霍山、金寨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六安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以美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农村生产或生活资源为纽带,统筹实施旅游强县(区)、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农家乐四级联创工程。突出生态和红色旅游品牌,创建大别山旅游扶贫示范区。支持休闲农庄、特色农家乐和乡村庭院旅游产品建设发展。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创客基地评定,如旅游电商基地、文艺创作基地、有机种植基地等。推进梅山旅游小镇、裕安区独山旅游小镇和佛子岭旅游小镇创建工作。推进霍山和金寨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一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

3.发展特色旅游商品。继续开展旅游商品“五进”活动;举办旅游商品大赛,打响10个以上六安精品旅游商品、20个以上六安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支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旅游商品专业店,推进各县区特色旅游街区创建;

4.深化旅游厕所革命。在连续两年获得国家旅游局“厕所革命”先进市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完成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00座以上,确保全市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餐馆,以及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旅游精品线路等重点区域厕所全部达到建设标准,圆满完成我市旅游厕所三年(2015-2017)建设目标任务;按照国家、省旅游局总体部署要求,推出《六安市厕所革命新三年工作计划》;坚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旅游厕所日常管理、维护和保洁工作。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绿色发展    

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准确把握好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执法部门作用,用法律手段制止损害生态环境行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加大对各地旅游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督查考评。二是统筹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注重农村绿化美化工作,开展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美好乡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实现到处有绿,四季长青。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按照卫生村、镇的标准要求,彻底整治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村庄院落、公路道旁、河流水系等区域的环境卫生,确定垃圾集中填埋点,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加强环保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游客及乡村旅游点从业人员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借鉴国内外其他景区成功经验,在景区建立环保奖励处罚机制,确保景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五)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助力绿色发展   

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市旅游产业难以吸引高素质旅游人才,导游等基层服务人员导流动性过大,旅游人才严重缺乏。我委将以地方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依托皖西学院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启动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实施旅游本土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创新本土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坚持现有人才与企业、院校输送人才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选调学习与送教上门、组织技能竞赛相结合的培训思路,多形式提升从业人员技能。直接提升从业农民的服务水平与技术技能为核心,重点培训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和乡村旅游干部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   感谢您对六安市旅游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推进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建设幸福六安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欢迎您再提宝贵意见,并一如既往地关注六安的旅游事业。

办理类别:B   

办 理 人:褚家佳

联系电话:3929221

 

 

 

2017年6月9日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