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166号提案的回复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发布时间:2017-07-06 00:00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166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盟六安市委:

您委《关于保护历史文化老街的几点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历史文化老街(街区)内涵

历史文化老街是一种俗称,准确的名称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重在保护外观的整体风貌。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 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既要保护历史建筑,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

二、基本情况

2015年10月,我市组织开展了“皖西建筑风格调查”,就全市范围内的传统建筑进行了摸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的申报和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工作,注重保留和突出村庄原有特色资源、地貌和自然形态,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6个、省级传统村落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2个(其中苏埠镇已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待批)。

目前,我市现存历史文化老街还有:市区的九拐十八巷、苏埠老街、晓天老街(国家级传统村落)、独山老街(国保单位独山革命旧址群)、毛坦厂老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等。这些老街既有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有丰富的古建筑民居。尤其是老街中的古建筑具有显著的皖西文化特征。但根据市住建委牵头组织的调查,在六安市区范围内,随着经济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的全面推进,“九拐十八巷”已消失殆尽,现存的包括淠河城区段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不甚符合,只分布着一些零散的文物古迹,成为六安人民的“回忆”,已成城市的缺憾。目前,坐落和串联在“九拐十八巷”老街上的古建筑只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六安古城墙、多宝庵塔、观音寺塔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英布墓等。随着前期英布墓的环境整治工作项目结束,这些古建筑和古遗址基本得到较好的保护。

三、主要工作

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保留六安厚重的历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强了这方面领导,市直相关部门也针对性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是修编城市总规,完善保护内容。新一轮《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提出了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明确了 “水城六安、绿城六安、文城六安”的规划目标、“三轴三带、四区多点”的景观格局;分列了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规划,明确了保护对象,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文物古迹保护。

二是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工作。根据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我市向国家推荐申报毛坦厂镇明清老街、独山苏维埃城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国家正在评估之中。

三是启动六安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编制,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加强城市特色塑造工作的意见》要求,我市着手启动了《六安市城市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对重要地段,重要建筑等关键节点开展城市设计,先后进行了312国道城市设计、佛子岭路城市设计、六安市淠河滨水地城市设计等,按照城市设计进行建设改造,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品位。目前规划编制正在有序推进。

四是组织实施维修、消防保护等工程。如2016年组织实施独山革命旧址群(主要位于独山老街)消防工程,消除安全隐患。多次对毛坦厂老街中的古建筑进行安全大检查,安放消防器材,张贴消防标语,对老街居民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等。

五是组织对历史文化老街的调查和宣传。2016年,我们协助住建委、旅游委等部门对市区内历史文化老街的调查和研究,为下一步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专业支撑。2015-2016年间,我们协助皖西日报社大力宣传全市的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皖西日报》上开辟专栏介绍我市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扩大了影响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您的建议,结合文物保护实际,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特色资源的调查摸底,保护特色要素。今后我们将同市住建、规划等部门加强衔接协调,尽快启动中心城区的调查工作,指导各县区开展调查,重点是对本区域内自然、历史、文化、建筑、园林等各类特色资源调查摸底,梳理分类、登记造册,为研究城市特色定位,明确城市风貌格调提供参考。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紫线”,全面开展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古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的调查、挂牌、建档工作,做好保护,修复工作,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历史记忆。

二是启动相关保护规划的编制。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论证,对中心城区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部分街巷有计划地开展保护规划的编制。

三是突出绿色发展,彰显城市生态特色。围绕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加强规划引领力度,坚持用生态理念规划城市,注重预留生态空间,建好生态景观、生态廊道、生态主题公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城镇体系。重点是加快绿色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六安市城市规划区基础生态网络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绿色生态景观城市设计,积极完成凤凰河周边地块城市设计、城南公园—火车站概念性规划、淠河总干渠生态治理和景观规划工作,开展大别山植物园规划建设工作;加快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将绿色发展各项指标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塑造合理、高效的综合功能网络,彰显城市山水地域特色;为积极贯彻国家、省的相关政策,着手编制市城市特色风貌规划等。

但我们也意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差距不小。正如您委在提案中提到的关于恢复历史文化老街面临的各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也要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提案中关于“成立历史老街旅游开发股份公司”等建议很好,但涉及到立法、住建、旅游、文化(非遗、文物)等多个部门,一个部门很难推进。虽然这些问题复杂,有的牵涉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的牵涉部门多,一时难以解决。但是,作为文物管理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今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积极吸收、采纳您委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方面建议,认真履行文物管理部门职责,在我市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中充分发挥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上台阶,让文化历史街区得到更好保护。

谢谢您委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古建筑的同时,保护好它承载的六安历史和文化。

 

六安市文广新局

2017年5月23日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