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196号提案的答复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发布时间:2017-07-06 00:00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关于对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196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白树龙委员:

《关于非遗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您的观点很有见地,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全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我们一直立足本职,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好方法、好路子。现就您提出的非遗特色文化要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答复如下。

  • 近年来我市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非遗作为重要的绿色文化资源,对丰富旅游内涵,开发深度旅游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近年来,我市积极将非遗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六安瓜片制茶技艺成为茶谷旅游的重要体验活动,吸引了奥运冠军和各方游客的参与。叶集木榨榨油技艺中油匠师傅的翻杠绝活“猴子翻山”成为旅游中新颖的表演形式,被央视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专题报道。舒席、霍邱柳编、叶集手工空心挂面等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远销省内外。金安区大红袍油纸伞作为我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毛坦厂镇独特文化符号,成为吸引四方来客的重要旅游元素。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裕安区大别山盆景在省花卉盆景展中斩获金奖,参加“六安·合肥旅游推介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2015年以非遗为主题的“第三届(六安)国际羽绒节”纪念邮票,被作为纪念品赠送给各级领导、国外政要以及八方游客,将我市非遗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此外,庐剧、大别山民歌、四弦书、六安灯歌等表演类非遗项目常年在大别山风情谷、皖西大裂谷等风景区演出,培养了一批新的观众和传承人。

  • 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7年我局认真谋划非遗工作,组织开展全市非遗“四进”活动,提出“非遗进景区”,进一步强调了非遗与旅游的重要关系。为了促进非遗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非遗在旅游中充分发挥作用,并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我们将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主动对接,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主动与旅游部门联系,争取“景区搭台,文化唱戏”。恢复邀大岭等皖西民俗,在传统节日固定地点进行展演,让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加强对表演类非遗项目的指导,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曲艺等进行重新编排,丰富表演形式,贴近现代生活,使其更易与现代人产生艺术共鸣。鼓励各县区充分挖掘本地非遗项目价值,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以特色化非遗项目为载体,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增强非遗的互动性,同时建议结合八百里茶谷沿线,开发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使其成为旅游的新亮点,不断提高本地旅游的乐趣和文化吸引力。

二是积极支持,促进非遗特色小镇建设。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特色镇发展”的有关要求,以特色非遗项目为依托,积极推进非遗特色小镇建设,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旅游产业新发展。目前我市的非遗特色小镇主要有:以翁墩剪纸为特色的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翁墩乡,以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为特色的文旅特色小镇毛坦厂镇,以霍山石斛炮制技艺为特色的霍山石斛小镇,以霍山黄芽制作技艺为特色的霍山茶香小镇大化坪镇,以六安瓜片制作技艺为特色的裕安区茶谷小镇独山镇,以花生糖制作技艺为特色的裕安区徐集镇,以皖西白鹅羽绒制作技艺为特色的裕安区羽绒小镇固镇,以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为特色的叶集三元镇,以霍邱柳编、临淮泥塑等为特色的霍邱临淮岗乡。

三是继续鼓励,推进非遗特色产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特质,越来越成为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载体,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与喜爱。加强非遗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非遗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通过特色产品的开发让传统非遗插上旅游的翅膀,飞入现代人的视野,飞入现代人的生活,也让六安本土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新的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带来新的机遇。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的火花,相互依托,相互给养,相互促进。

四是加大投入,打造本土非遗品牌。无论是非遗的传承,还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品牌引领。整合资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创新非遗表现形式,丰富非遗表达内容,是促进非遗传承发展,提高本地文化品位,推进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2017年我局正式启动“大别山民歌红色歌舞剧”创排工作。现已开展剧本创作讨论,就“如何创作大别山红色歌舞剧传承六安文脉”“如何注重版权六安、外地打磨求精品”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并已形成基本共识:一是版权在六安,邀请专家打磨,力求精品;二是认真构思,使作品具有可复制性;三是以室内演出为主;四是积极与相关单位合作,特别是借助旅游资源更好地宣传六安文化;五是以 “八月桂花遍地开” 为主线贯穿大别山民歌红色歌舞剧始终,注重弘扬六安特色文化。

最后,衷心地感谢您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我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给予理解和支持。

特此答复。

 

六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版权局)

2017年6月9日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