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200号提案答复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发布时间:2017-07-14 00:00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余茂耘委员:

您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白芨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建议》(第B0404234号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林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现答复如下: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森林中药材产业,是我市林业精准扶贫工作的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58.1亿元,其中森林药材种植和加工制造突破30亿元。加大六安市林业中药产业的发展,助力精准扶贫,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寻求的林业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途径。

 1、制定《六安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根据《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六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六安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正在征求意见,不久将正式出台。未来5到10年,通过中药全产业链的谋划建设,将我市打造成“十大皖药”生产基地示范区、中药产业聚集发展示范区、大别山特色中药物流中心和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区,中药产业将成为六安市的新兴主导产业。

2、加强白芨野生资源保护。“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开展中药材资源普查,建立市内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建立白芨中药材种植资源保护区,在辖区内建设国家级中药资源保护区3-5个。在霍山白马尖、金寨马鬃岭、天堂寨、舒城万佛山分别建立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品种保护区。促进石斛天麻、灵芝、白及、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茯苓等8-10种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品种保护,避免我市野生白芨等药材物种过度采挖造成资源枯竭,实现白芨等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我局将认真开展市域内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行政执法工作,运用技术和法律手段保护中药材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禁止和杜绝非法采挖、破坏中药材野生植物资源的现象。

3、建立濒危野生中药材种子种苗研究基地。制定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铜皮石斛、皖贝母、七叶一枝花、白芨、苍术、天麻、茯苓、灵芝等10种左右难繁或濒危野生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规程,实现霍山石斛、皖贝母、七叶一枝花、天麻、灵芝、茯苓、白芨、多花黄精、石菖蒲、苍术、葛根等10-20种中药材的人工栽培及规模化种植,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大别山白芨的育苗、栽培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开展霍山石斛、茯苓、灵芝、天麻、白芨、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苍术、石菖蒲、葛根、野菊花、香茶菜等道地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研究,实现皖西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化。

4、建立人工繁育、种植基地。建立石斛(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铜皮石斛)、灵芝、黄精、白芨、天麻、苍术、茯苓、石菖蒲、野菊花、香茶菜等10-20种道地中药材良种种苗繁育基地,每个品种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面积100亩,种植示范基地500亩—1000亩。提升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化水平。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药材种植生产合作组织,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品种+生产基地+初加工厂”等运行模式,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霍山石斛、白芨、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苍术等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因地制宜,积极利用荒山、荒坡、山场种植药材。竭力打造“十大皖药”示范种植产业基地和中药材“一乡一品”工程,以及“十大皖西名药”特色品牌基地。

5、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2017年3月26日, 2016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大别山产白芨林下有机防控种植推广示范》在皖西学院开展了会议培训和现场培训。培训由项目主持人、科技处副处长韩邦兴教授主持,安徽农业大学林毅、汪维云两位教授应邀进行培训授课。林毅教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组织培养的原理、应用价值及前景,汪维云教授重点讲解了白芨生物学特性、产品深加工及其作用,项目组成员戴军老师着重培训了白芨组培技术,姚厚军老师在种植现场讲解了运用有机防控技术进行驯化苗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所有参训人员受益匪浅,达到了培训目的。

6、推动白芨精深加工,扶持培育重点企业。围绕效益好、有市场需求的白芨等中药材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扩大优质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改变初级产品直接上市的状况。重点支持1至2家制药企业,组织白芨中药材深加工和精细生产,加大白芨种植、采收、加工、制造等产业链接的依存强度。强化白芨等重点中药材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投资中药材种植、生药加工和高端制药等行业,开展大宗中药深度加工和精准制造,增加中药材上游利润。争取相关部门批准将白芨等列入药食同源品种目录,延伸发展膳食配方饮片、保健茶、饮料等中药食品。坚持内扶外引,扶持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对一”帮扶和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等措施推动快速发展。采取贴息、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市内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做精做强。

7、健全流通体系,创新中药流通形式。加快中药交易市场及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销售网络,创新中药流通新形式,打造区域性中药流通集散中心。构建从药材种植养殖到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追溯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依托吉宝皖江国际冷链物流园(安徽)有限公司和金寨中药材大市场,打造中药材冷链仓储和集散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各县区基于本地主要中药产品,建立收购和仓储集散地,以流通促发展。大力培养和发展专业的中药材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依托“互联网+”搭建网上交易平台,促进中药材电子商务发展。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支持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互补的营销体系,拓宽销售渠道。围绕每个交易市场,建设中药电子商务、物流、展示、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

8、加强政策资金保障,加大风险防控。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责任。成立由市领导直接负责的中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六安市中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工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药产业发展给予特殊政策资金补偿,加大对中药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PPP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中药产业。积极做好中药产业发展项目储备,整合项目资源,申报各类科技重大发展专项,发挥科研基金的支持作用。利用各项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我市中药产业发展。跟踪对接国开行、农发行融资项目,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推进森林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对森林中药材种植面积进行保险,规避种植风险与市场风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引领林地流转、鼓励林权抵押贷款并给予贴息补贴。

9、加大宣传推介,加强中药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市级和网络媒体,集中宣传道地中药材优势品种,营造大中药市场氛围,强策划、强推介,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历史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公益广告宣传,提升中药材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注重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工作,加快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和品牌认证的申报工作,继续推进灵芝、茯苓、天麻、重楼、白芨等重点品种进入全省乃至全国道地中药材认证体系。鼓励生产加工企业品牌创建,争创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驰名商标等,积极申报国内、国际中药专利,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10、推行白芨产业扶贫,增加贫困户收益。支持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和空间环境,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积极发展致富作用明显的林下经济种植项目。进一步加大对沿一谷一带发展林下中药材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沿一谷一带的大别山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示范基地的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带。尊重贫困户意愿,引导贫困户种植白芨等中药材品种,贫困户人均种植0.6亩以上均给予补助,使贫困户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投入有一份可靠的收入来源。

 

以上答复,请予指正,并感谢你对林业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心。

主办:市林业局

经办:市林业局计财科  徐青松

电话:05643378197 或17705647807

 

 

2017年5月3日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

 2017072408403611962_1fXPpZft.png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