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很高兴通过市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就“创新招商引资思路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借此机会,我代表六安市投资创业中心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六安招商引资工作的广大网民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非常感谢市政府网站为我们提供一个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的平台。下面就我市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情况做简要介绍: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催化剂、助推器作用,不断深化开放理念,创新招引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一大批长三角地区企业家朋友来我市投资兴业,沪苏浙、合肥等地投资项目数量、质量、体量逐年潘升,为我市“融长入圈”按下了“快进键”。
一是浓厚“招”的氛围。出台《上海市对口合作六安市工作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推进“双招双引”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作、加速东向招商对接工作的通知》等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修订指导性任务、考核办法等配套文件,明确了与长三角地区招商互动、产业协作、园区共建的工作导向、目标任务及具体举措,层层分解压实责任。2021年以来,全市掀起“东向招商”热潮,市领导、县(区)及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主动带队赴沪苏浙、合肥等地开展招商对接活动1000余次,累计引进沪苏浙地区及合肥市投资项目355个、总投资规模1636.19亿元,分别占新引进项目总数的48.56%、59.98%。
二是配强“精”的力量。强化与省“10+N”新兴产业专班的对口衔接,持续调整优化市“5+1”产业链推进组、市直7个招商组,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负责同志全员出动、牵头挂帅,顶格推进“双招双引”。组建市驻沪招商中心,引导各县区在长三角等重点城市设立招商分队、招商小组共50余个,开展嵌入式招商。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知名企业家、产业专家、专业招商机构等合作交流,市、县(区)累计聘请各类招商顾问49位,推进社会化专业招商。全市上下形成了多方联动、多线出击的招商合力,截至目前,全市在谈项目163个、拟投资总规模1056.43亿元,其中来源于沪苏浙、合肥等地项目线索83个、拟投资总规模426.2亿元。
三是招引“补”的产业。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动向,梳理重点产业上下游弱项缺项、产业领军企业产能外溢需求,在全面摸清家底基础上,编制了《六安市“5+1”产业招商图谱》《链接合肥产业招商计划书》等,推荐生成靶向企业、重点人才名录、产业合作清单等,辅助各县区各部门按图索骥、精细招商。2021年以来,全市新签约沪苏浙、合肥投资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55亿元的赛拉弗、50亿元的科大国创、38亿元的智通新能源、15亿元的中轩锂电、10亿元的激智科技、10亿元的天通软磁、6亿元的格恩半导体等链主、链条型项目落地生根。特别是今年抢抓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机遇,将打造市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作为“融长入圈”的重要举措和务实行动,紧盯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江淮等龙头企业配套项目开展强力攻坚、重点突破,全市落地开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项目72个、总投资451.13亿元,打通了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的快捷通道。
四是搭建“承”的平台。将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作为嵌入长三角的主平台,积极与合肥、沪苏浙等地开展园区结对共建,金安区与上海市松江区,市开发区与松江开发区,霍邱经开区与同济大学科技园,金寨经开区与昆山市千灯镇县,舒城经开区与上海莘庄工业区,金安经开区与苏州相城经开区,六安高新区与海宁经开区,霍山县与合肥经济开发区、宁波软件园,叶集经开区与江苏如东开发区、合肥蜀山经开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将长三角行业商协会作为牵线搭桥的信息平台,举办了“携手大别山 融入长三角”上海六安产业合作座谈交流会、上海市安徽商会庆建党百年致敬大别山活动暨走进六安“双招双引”座谈会等活动,邀请了江浙沪商业转移考察团、安徽省温州商会、市在外人才协会无锡分会、浦东企联、新沪商联合会、安徽(皖)籍专家学者实业家联谊会等多批次客商考察洽谈,不断拓展“朋友圈”,扩大项目储备。
五是提升“通”的服务。建立健全市县一体化“三库联动”提级调度、“抓重点、统要素、促落地”要素保障、“重大招商项目落地提速”工程等机制,逐步形成了从论证、洽谈、签约到开工建设、投产运营无缝对接的全过程、保姆式、专业化服务链条。通过台账式管理、清单式督办、现场办公会以及“云端”帮办等举措,协调推进科大国创、五洲新春产业园等20个长三角地区投资项目土地等要素保障问题的解决,推动项目转化大提速。2021年以来,全市引进沪苏浙、合肥等地投资项目已开工270个,开工率达76.06%。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持续强化“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投资为纲、项目为王”的责任感,抢抓上海——六安对口合作重大战略机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力争以更高质量的招商引资加速驶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快车道,朝着“两个加快”“三个示范”“两个突破”的目标要求奋力前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强化意识,做到主动融入。抓牢上海——六安对口合作、长三角一体化、合六同城化等战略窗口期,引导各地各部门常态化开展与合作区域的招商互联,及时捕捉合作地区产业外溢、企业外迁动向,挖掘找准与本地产业耦合度和链接点,开展针对性、持续性对接承接。抓实六安干部拜师学艺机制,持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合、沪等地挂职锻炼、跟班学习,汲取 “双招双引”及产业培育先进理念经验,主动打入圈层内部,推动两地在双招双引、产业协作等方面形成更多良性互动。
(二)明晰定位,做好产业协同。围绕市“5+1”产业体系和资源要素优势,聚焦“链接大合肥、嵌入长三角”,与高端智库、中介组织深化合作,分产业、分县区摸清家底,编制全市“双招双引”资源要素手册等,精准规划产业、靶向对接“龙头”、合理布局项目,提升东向招引精准性。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铸造产能、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按照“上海企业+六安基地”“上海企业+六安制造”等模式,着力招引相关产业链的基地、制造、仓储等对劳动力、土地以及环境约束性指标要求较高的产业链链条项目;抓牢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突破口,紧紧围绕“四部车”,聚焦以核心零部件为主的 “三电”、车身及内外饰件、底盘系统、汽车电子及智能网联等领域,继续深耕细作、扩展合作空间,加快参与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工。
(三)完善平台,做强承接配套。扎实推进安徽六松现代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总部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及招商工作,力争与上海等地在园区共建上开展更多合作,尝试通过委托专业团队管理等方式,打造一批面向长三角产业的“配套园”“承接园”,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集聚落户。以六安重点产业链和产业技术细分领域中试需求为突破口,与上海、合肥等合作地区探索“双飞地”模式,为重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研发试验、中试测试等服务平台,打造“合作地区科研-六安中试转化”新样板。
(四)优化要素,做实市场支撑。发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金融和资本集聚优势,积极引入其资本和基金,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运用“基金+招商”策略,重点支持、促进智能电动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六安。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肥未来科技城等先进科创资源,引导和支持现有龙头和骨干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强与先进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沟通联系,鼓励其来六安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落地。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商协会的互动互访,通过委托合作招商、举办“双招双引”活动等方式,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其人脉资源广、企业资源多、专业能力强等优势,为六安产业规划、培育、招商等提供智力支持。
有关情况就介绍到这里,下面请各位网民朋友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