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残疾人证管理实施细则》
一、制定背景和依据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高度重视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持续推动残疾人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残疾人证作为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维护合法权益的合法凭证,其核发、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需求日益凸显。为有效解决残疾人证管理服务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市残联、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共同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的制定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安徽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安徽省残疾人证发放与管理办法》(修订版),国家标准《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GB/T26341-2010),借鉴省内外有关地区探索经验,结合六安市残疾人服务需求及管理实际,确保制度合规性与实操性统一。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一)制定意义。通过优化残疾人证申领、管理流程,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依法享受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避免权益受损。明确残疾评定标准、办理流程和部门职责,解决可能出现的“职责不清、标准不一”问题,提升管理规范化水平。简化办理环节、明确时限,结合线上办理等便民措施,减少残疾人办事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二)总体考虑。以“便民利民、规范有序、协同高效”为核心,坚持“申领自愿、属地管理”原则,突出“三个结合”:一是部门协作与各司其职相结合,明确残联、卫健、公安等部门职责,形成管理合力;二是规范流程与灵活服务相结合,在统一标准基础上,针对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评定等个性化服务;三是权益保障与责任追究相结合,既保障残疾人权益,又通过动态核查、责任追查等机制防范违规行为。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本细则由市残联牵头起草,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全市残联系统的意见建议,征求了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市直相关部门的意见,公开征求了社会公众意见,开展了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通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后,经合法性审查,市残联集体研究同意,送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会签后于7月1日印发。
四、工作目标
流程规范化:残疾人证申领、残疾评定、争议处理、换证迁移、冻结注销等服务管理全流程标准化,明确责任主体、办理时限及相关要求。
服务便民化:推广应用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线上+线下”双渠道受理,通过“线上申请、上门评定、电子通知”等措施,减少残疾人办事跑动次数,解决“评定难、领证慢”问题。
管理精细化:建立多部门数据比对、动态核查等机制,“一人一档”档案管理,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提升残疾人证管理整体效能。
四、主要内容
本细则共三十四条,涵盖以下核心内容:
(一)明确残疾人证作为法定凭证的功能定位。坚持“申领自愿、属地管理”,残疾人证主要用于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智力、精神残疾人的残疾人证不作为确定其行为能力的依据,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二)明确部门职责与协作机制。残联负责证件受理、核发、动态管理及系统维护。卫健部门加强医疗机构及评定医师监督管理,组织残疾评定等。公安、民政部门协同开展户籍迁移、死亡注销等数据比对。财政部门保障经费,加强经费监管。
(三)优化办证流程。推行“线上+线下”双渠道申请受理,推广应用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建立健全“评定—复评—终评”三级争议解决机制,明确上门评定条件。公示审核:对符合条件者进行5个工作日公示(未成年人及精神类除外),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发证。
(四)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规范换领(到期、残损、信息变更)、迁移、注销等情形,对实名举报、目测评定、残疾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等情形,动态核查。建立月度部门数据比对机制,及时更新死亡、户籍迁移等信息。明确了责任追究和问责情形等。
(五)服务保障创新。新证15个工作日内办结;鼓励常态化评定、根据工作需要增加指定机构。
五、创新举措
个性化服务升级:明确上门评定条件(重度障碍、可通过便携工具评定、复评需现场),解决重度残疾人“出门难”问题;支持短信、电子邮件等电子方式送达通知,提升服务便捷性。
数据比对机制:建立公安、民政、卫健、残联数据比对联动机制,共享死亡、殡葬、户口迁移等信息,提升残疾人证信息管理准确性和注销及时性。
动态管理模式:对实名举报、目测评定、残疾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等情形的动态核查、重新评定;注销后未满一年不得重新申请同类别证件。
服务效能提升:推广应用“残疾人服务一件事”,鼓励常态化残疾评定,合理增加评定机构,让残疾人“就近评定、快速领证”。
六、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市、县级成立残疾评定工作委员会(由残联、卫健部门及评定医师组成),负责评定监督、争议处理及医师培训,确保评定专业性。
经费保障:明确县级财政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预算,残疾人证办理不收取工本费,积极创造条件免收残疾评定费用,减轻残疾人经济负担。
信息保护:参与办理残疾人证人员须与所在残联签订保密责任承诺书,对残疾人个人信息严格保密;档案管理实行“一人一档”,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步留存。
监督保障:公开办证政策、流程及时限,受理实名举报;对违规行为“零容忍”,通过责任追查机制倒逼依法履职。
七、下一步工作
加强培训:开展细则解读培训,确保评定、办证工作人员掌握流程及要求。
宣传普及:通过残联官网、微信公众号、政风行风热线等渠道,广泛宣传申领条件、流程等,提高政策知晓度。
动态优化:定期评估细则实施效果,结合实施反馈及上级政策调整,及时完善管理措施,持续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