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六安中支答复:关于商请提供2020年度市人大代表建议、市政协提案有关答复内容的函
一、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财经类第4号)
多维度引领金融机构深对接、扩投放、提效能、降成本,确保金融血液及时精准输送到民营小微企业和防疫保供、复工复产领域。
一是加大政策传导督导力度。会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银保监分局深入各县开展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落实情况调研督导,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疏通各类市场主体融资渠道,促进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便捷度和满意度持续提高。二是强化银企对接、搭建桥梁。首先,开展了“千名行长进万企”专项活动。督促全市银行机构走访帮扶民营小微企业任务数1009户,摸排企业融资需求109.65亿元,实行挂牌督办、台帐管理、按月调度、按行别考核通报,目前走访对接完成率达100%,融资需求满足率达65.45%。其次,建立分类企业名单,保障疫情下企业复工复产。指导相关银行机构精准对接全国性和省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名单企业的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分别建立文旅企业信贷需求名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名单、全面有序复工复产银企对接会签约项目,截至5月末,全面有序复工复产市区专场银企对接会350家签约企业提出的融资需求57.42亿元,目前225家企业获得贷款40.75亿元,融资满足率71%;100家农业经营主体提出的融资需求6.57亿元,目前69家企业获得贷款5.12亿元,融资满足率68%;167家文旅企业提出的融资需求21.93亿元,目前41家企业获得贷款7.07亿元,融资满足率32%。三是上线运行“六安市融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由市政府出资、人民银行和地方金融监管局双指导、第三方公司开发维护、政银企共享开放的“六安市融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接入34家政府部门358个数据集,覆盖全市20.33万家企业信用信息,全辖26家银行机构上架76款信贷产品,通过运用大数据模型对全市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整合和筛选,基本实现了各类市场主体融资申请自助化、风险评级多维化、银行授信智能化,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和客户贷款获得率,在市场化运营、数据有效使用、持续发挥作用方面走在安徽省同类平台前列。四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引领银行机构加大对抗疫保供、复工复产等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一是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及时落地:全市8家大中银行向33户省级以上重点企业发放符合政策要求的优惠利率贷款3.9亿元,平均利率3.05%;二是5000亿元复工复产专用额度再贷款再贴现全面支持:全市11家地方法人银行向1668户小微企业发放符合政策要求的优惠利率贷款12.55亿元,平均利率4.45%,贷款户数、贷款金额分别位列全省第1、第3,政策覆盖面广、投放进度快、资金成本低、受惠企业多。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精准度、便利度和覆盖面,帮助更多市场主体“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一是进一步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缓解中小微企业压力,要求商业银行将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安排从今年6月底最长可延至明年3月底,做到“期限更长、力度更大、应延尽延、让利于企”。
二是实施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通过央行再贷款专用额度向地方法人银行购买40%的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三是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促商业银行加快观念转变和业务转型,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完善支持金融机构能力提升的外部政策环境,使银行真正敢贷、能贷、愿贷、会贷,从根本上提升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能力。
四是用足用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和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打通央行资金直达实体经济渠道,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目标。
另首矿大昌公司的答复:
六安地区金融机构普遍已经介入。目前,六安地区介入的金融机构有徽行、农行、中行,但目前均未取得实质进展。
一是徽商银行六安分行反馈。首先,计划意向授信20亿元贷款,项目贷款申请已报总行,但受信贷政策10亿元以上贷款需进行银团贷款限制遇到了困难,徽行积极寻找银团合作金融机构如华夏银行、杭州银行,但由于涉及钢铁行业、总投资金额较大以及该企业涉案的两个矿权悬而未决等因素均未同意,当前未寻找到同意合作的金融机构。其次,徽商银行六安分行针对20亿元项目贷款需进行银团贷款限制且其困难无法解决,因此,采取了流动性贷款,对其授信10亿元申请,但徽商银行总行提出市级平台公司为其进行担保,但在推进过程中并不顺利,暂时未能解决。
二是农行六安分行反馈。该公司一直是农行重点合作客户,并在农行开立基本账户,但是由于主要股东发生了变更,农行需要继续二次营销,目前农行已与公司高层进行对接,并收集项目及公司相关资料,根据安徽首矿大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目前经营情况,农行已向省分行做专题汇报申请突破制度将该公司分类为钢铁行业支持类客户,待项目准入后拟对该公司提供信贷支持。
三是中行六安分行反馈。由于钢铁行业属于中行管控行业,中行一直积极为该公司申请贷款,因该公司产能暂未达到中行授信准入标准,所以目前在中行无授信业务。因此,暂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鉴于钢铁行业管控,且据前期了解该公司的钢厂项目预计资金缺口25亿元左右,获贷难度大,当前银行普遍面临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信贷政策对钢铁行业限控,除银行之外可尝试争取金融机构以外其它资金支持。如采用本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经营性利润、六安市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增资扩股以及正常商业占用进行补充。
二、《着力解决融资贵问题》——A162号
答复同财经类第4号,同一问题。
三、《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A227号
强化政策传导落实,督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突出支持薄弱地区、薄弱环节发展,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贫困地区、流向县域。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保持涉农贷款稳定增长,突出支持薄弱地区、环节。六安中支不断提升涉农金融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六安市涉农余额1088.05亿元,同比增长17..28%(其中:12家地方法人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29.09,同比增速18.42,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6.33%,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1.42%。
二是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六发〔2018〕3号)和《关于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合银发〔2019〕100号)等要求,把握好方向和路径,推进相关政策落实。联合多部门印发六安市乡村振兴金融服务2019-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并督促金融机构落实落地。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市场深耕工程”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金寨县试点示范工程”,确保金融资源向县域倾斜,涉农贷款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
三是加强货币政策支持,发放支农再贷款,降低涉农企业融资成本,解决农村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放支农再贷款解决农村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降低农村企业融资成本是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截至2019年1季度末,全市支农再贷款余额11.8,限额使用率达67%(限额17.6),本年累放2.2亿元。
四是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方面加大金融创新,不断创新新产品。徽商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积极推广“徽农”系列业务。为更大力度支持“三农”发展,该行在原有零售银行部基础上特设微贷事业部,对微贷业务实行专业化的大部制管理,而徽农系列产品便是重中之重。如徽农信用卡、徽农卡、徽农金牌经营贷、金谷粮农贷、金叶果蔬贷、金色养殖贷等产品。另一方面优化服务方式。邮储银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拓宽贷款支用渠道,创新了“E捷贷”支用方式,对于额度类贷款,满足条件的客户可以申请在手机银行上进行“E捷贷”的功能加办,后期的贷款支用、还款都可在手机银行上完成,实现即时到账、随时还款。
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市场深耕工程”,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薄弱地区、薄弱环节。以农村支付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力推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到全市每一个行政村,统筹对接落实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普惠金融等政策,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再造组织体系、政策体系、业务体系、产品体系和企业文化,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和自身发展空间,确保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新增金融资源向县域倾斜,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涉农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支农能力明显提升。
四、《要切实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A239号
答复同财经类第4号,同一问题。
五、《乡村振兴下金融支持六安市农业产业的意见和建议》——A093号
印发实施《六安市乡村振兴金融服务2019-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市场深耕工程”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金寨县试点示范工程”,确保金融资源向县域倾斜,涉农贷款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从培育需求、增加供给、供需衔接、银地合作四个方面入手,结合我市推进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重点,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访百村、走千企、进万户”活动,积极支持 “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建设融资需求,通过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健康集群、文化旅游、养老等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链”发展格局。持续开展“土地+产业”融资、“土地+N”融资、银政扶贫基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和“两权”融资支持乡村振兴模式;鼓励银行机构与地方数据管理部门和蚂蚁金服务实合作,满足更多涉农涉贫主体享受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便利和多样化融资需求。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区域、产业、生态、环境的重新优化布局,需要金融资源的大量投入和优化配置。金寨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金寨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标对表任务清单,部分工作存在推动不深入不全面问题,尤其是产业融合还不强,金融要素配置效率还不高,需要进一步把握好方向和路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当前亟待解决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银行信贷支持动力不足、创新的金融产品缺失、信贷产品同质化倾向明显以及涉农保险覆盖面较低、保险保障功能不强等问题。
下一步,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市场深耕工程”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金寨县试点示范工程”,强化产业培育,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加大资金投入,培植乡村造血功能:一是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扶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二是加大特色产品创新力度,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贷款贵、担保难问题。三是支持农村环境整治,特别是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大文化惠民项目、菜篮子工程等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
优化信贷结构,加大特色产业支持。及时调整信贷投向,重点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支持我县新能源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大力支持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医药以及其他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工艺更新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