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发布时间:2021-04-27 20:21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4月11日,六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六政〔2021〕17号)(以下简称《纲要》)。现就文件背景和依据、起草过程、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相关事项解读如下:

一、《纲要》出台背景和依据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大疫情”“大旱情”“大汛情”的严重冲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开启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为我市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全省发展情况看,安徽与沪苏浙一同站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舞台。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指导并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发展落差就是发展空间,为我省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下,全省的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这既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从我市自身发展看,我市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个重大战略叠加,是国家和安徽省的重要经济板块,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优势。我市坚持绿色振兴发展战略,比较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更加凸显,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高、人均水平偏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大企业、大项目、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养老、托育、住房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公共卫生、防灾抗灾、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防范任务仍然繁重,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我市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必须认清形势,发扬老区斗争精神,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创新局面。

为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六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本《纲要》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规划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关系到我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启和推进, 关系到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六安的具体落地。市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部署重大任务,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到十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三、起草过程

市委、市政府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早在2019年6月份就启动了相关工作,按照前期研究、规划思路和规划《纲要》3个阶段依次推进。一是加强思路研究。2019年6月24日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专题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工作,审议印发了《六安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先后组织了19个前期重点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2020年9月中旬,市级领导结合“十四五”规划谋划,确定专门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并形成了24篇高质量、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二是坚持集思广益。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召开城建、交通、工业、农业、商贸、社会事业、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基层干部群众等领域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市人大、市政协专门召开座谈会、资政会,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在市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辟“十四五”发展建言献策专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意见建议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均注重吸收采纳。三是注重上下结合。根据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六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形成了《纲要》初稿。期间多次与省对接,争取我市更多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2021年2月4日经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四、工作目标

核心是“十四五”时期,坚定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全省居中,人均水平与全省差距明显缩小。根据上级规划目标体系,结合我市实际,《纲要》设立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等5大类27个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坚持全省赶平均目标不动摇,部署重大任务,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五、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实施创新驱动,培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有机衔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创新创业活力城市、人力资源和人才强市,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赋能。

(三)努力扩大内需,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面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推进合肥六安同城化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

(五)加快新型城镇化,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发挥新型城镇化综合带动作用,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加快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集镇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深入推进“138+N”工程,推深做实四大平台,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七)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八)强化开放合作,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开放发展、互利共赢,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贸易,高水平深化“双向”开放合作,努力形成新一轮开放优势,打造区域双向开放高地。

(九)优化生态体系,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优良生态环境,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十)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把增进民生福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十一)促进文化繁荣,全面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全面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十二)完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化法治六安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六、创新举措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省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定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奋力打造“一区四地一屏障”,即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绿色振兴新高地、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示范和康养基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六安力量。

七、保障措施

从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项目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实施监督评估五个方面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形成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的强大合力。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