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安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发改委发布时间:2022-03-22 11:37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关于六安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2月9日在六安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六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六安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提请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落实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计划报告审查决议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我市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和局部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省第十一次、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认真执行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有关决议,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攻坚克难、团结拼搏,继续保持经济上扬态势,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坚持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动能。制定出台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奖励和“双十佳”评比,引导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激发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预计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1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7%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12%左右。成功纳入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范围。推深做实“攀亲结故”工程,出台吸引人才就业创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安徽工研院六安院首批引进12个创新创业团队陆续入驻。制定实施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立民营经济“1+N”政策体系,系统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创造、示范应用,安徽省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纳入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发展,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54个,瀚海新材料“5G+数字工厂”入选全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长江精工钢结构获批“十四五”首批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二)坚持提质扩量增效,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制定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组建“5+1”产业链推进组,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全年“积树成林”项目新签约323个,新开工319个、完成投资296.7亿元,新投产253个,56个项目投产后成长为规上工业企业,工业投资增长10.4%;“老树育新干”工程362家企业实施技改项目468个,技改投资增长13.3%。加快推动“三重一创”建设,重点推进省级“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建设,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基地2020年评估位列27个基地中的第10位,金寨先进光伏试验工程完成验收,金安氢能专项获得评估优秀。推深做实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大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扩大内需,着力畅通经济循环。聚焦国内大循环,加强主体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激发商贸流通活力。开展“皖美消费·乐享六安”主题促消费活动,组织各类促销活动超60场,实现销售额超30亿元。聚焦新型消费,开展市网红达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电商直播活动,组织市、县、乡多层次电商直播大赛,预计实现农产品网销额130亿元。组织企业多层次参加线上、线下进出口展会,推动自贸区联动创新,与宁波港、上海港实现铁海联运,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对外出口。道路运输活跃程度提高,全市道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9.3%。全市快递业务量完成1.26亿件,同比增长32.37%;邮政业务总量完成21.22亿元,同比增长34.56%。始终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动力,紧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机遇,积极谋划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1282个,总投资9301亿元,编制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四)坚持协同发展,加快融入区域战略。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积极推进合六同城化,组织党政代表团赴合肥学习考察,建立从市级到部门到县区多层级沟通对接机制,形成合六同城化合作事项18根梁柱,合六经济走廊“四个链接”合肥取得显著成效,获省长王清宪批示肯定。合六经济走廊六安境内814家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发展,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松江区学习考察,与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上升至国家层面;组织开展《江苏、浙江的干部是如何突破常规的?》专题大讨论,选派72名干部、人才到松江等长三角地区挂职学习锻炼,41个市直单位分赴沪苏浙地区和合肥学习考察。制定25项改革任务事项清单,与携程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程度假农庄金寨大湾店(一期)正式运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出台抓叶集、促崛起、聚特色、塑产城《工作意见》、促进霍邱(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意见》等方案举措,加快打造叶集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和霍邱千亿级铁基材料集聚区,霍邱县铁基新材料、舒城县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获批,全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全覆盖。推动开发区争先进位,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与沪苏浙园区进行链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叶集开发区移区获省政府批复,化工集中区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化工园区。

(五)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出台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推进“标准地”改革,全市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地块38宗2900.37亩,占新增产业用地面积31.48%,使企业拿到地即可开工,大大缩短项目前期工作时间。开展“四送一服”“千名干部进万企”活动,认真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深化困难企业诊断救治,累计摸排153户困难企业,帮扶123户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建立全市农村“三变”改革项目库,实施项目4054个,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2亿元。发放省级就业风险储备金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资金1643.44万元,惠及全市中小微企业7268家。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活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抓紧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安全有序推进疫苗接种,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开展“2+N”招聘活动803场,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参加招聘企业达7477家,多渠道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展民办义务教育治理工作,完善市属四所“公参民”学校办学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实施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指导意见》,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制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体系服务水平。出台婴幼儿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失能困难群众社会化组织化养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聚焦“一老一小”领域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一区四地一屏障”,持续巩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有进态势,主要指标持续较快增长,超过预期,快于全省,圆满完成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21年计划

2021年完成

全省位次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8.5以上

11

2

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9.5以上

15.5

3

三、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46000以上

预计达到78000

-

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5.5以上

11

3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1以上

23.6

3

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0以上

19.7

1

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

5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

6

八、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

3.29

-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4.5以内

2.36

-

九、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1.15

预计1.12

-

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提高1.2个百分点

预计能完成

-

十一、粮食总产量(亿斤)

70左右

71.02

-

十二、外贸进出口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

3

十三、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7

11.2

2

十四、到位境内资金增速(%)

12

预计12以上

-

十五、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

8以上

18

3

十六、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

完成省下达

目标任务

预计完成目标任务

-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前,赶超态势明显。

一是速度位次持续提升。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等系列政策,积极有效应对突发疫情,强化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指导,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3.5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高于年度计划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5亿元、增长11%,增幅高于年度计划5.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2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7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15项指标居全省前8,其中12项居全省前3。二是投资拉动强劲有力。进一步营造抓投资、抓项目、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推深做实“精重促”行动,全市531个纳入省调度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0.6亿元,占年度计划120.7%,居全省第3位;全市597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92.9亿元,占年度计划112.5%;牵头组织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9次,参与集中开工项目129个,完成投资187.4亿元。市发改委系统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项目60个,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8.3亿元。发行专项债券项目75个,落实债券资金113.7亿元,居全省第4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增幅高于年度计划9.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三是消费活力不断释放。深入推进消费升级扩容,消费基础性不断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5.7亿元,增长23.6%,增幅高于年度计划1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限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完成销售额(营业额)252.8亿元、253.7亿元、7.1亿元、18.6亿元,分别增长50.5%、15.3%、23.8%、57%。全市工商注册电商主体近4000个,金寨大别山农产品电商园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金寨入选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全市新培育省级示范镇6个、示范村22个、网销额超千万元企业10家。四是外资外贸稳步发展。实现进出口总额15.22亿美元,增长46%,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实现利用外资6.79亿美元,增长11.2%,高于年度计划4.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两届广交会达成意向成交额6707万美元,第4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达成进口成交额4756.6万美元。成功举办2021年国际羽绒博览会,签约招商项目13.2亿元。组织参加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共签约项目33个,投资总额227.81亿元。五是“双招双引”加快推进。依托“5+1”产业链推进组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8个、增长5.3%,其中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80个、增长17.6%。新签约“5+1”产业领域项目282个,占新签约项目总数78.8%。福然德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研发制造等“链主型”“链条型”项目集中落户,熠辉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开工,与中国航空学会、中科招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二)产业规模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提升。

一是“四上”企业较快增长。认真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积极培育企业主体。全市“四上”企业达到2076户,较去年同期净增271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净增118户,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净增26户,限上商贸单位净增89户,规上服务业企业净增38户。二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4.8亿元,增长11.1%,居全省第3位,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8%,居全省第3位。深入推进“138+N”工程,全市累计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6445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至28580家。8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5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达485.48平方公里,新入驻市场经营主体30家,实现综合产值218.5亿元,9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当年新、扩建和推进项目911个,建成一批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特色高效种养基地;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34.6平方公里,新增规上企业20家、招商入园项目28个,实现加工产值224.1亿元;统筹涉农资金2.2亿元用于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9个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已明确培育主体。九仙尊霍山石斛等23家经营主体纳入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单位。三是工业生产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高于全省6.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75.5%,产值同比增长24.6%,高于工业产值增速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工业税收59.6 亿元,同比增长12.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6%,高于全省9.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5.7%。净增30家企业纳入省统计名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3.4%,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4%。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家。四是建筑业发展质量不断优化。通过优化“皋城杯”评审,组建资质升级企业“潜力库”和“重点班”,打造信用管理平台,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方式,全力扶持企业资质晋升和创先争优,推动全市建筑市场高质量发展。全市新增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24家,总数达到41家,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数量跃升至全省第5位;建筑业实现总产值298.4亿元,同比增长13.4%。建筑工程质量品质不断提升,被省住建厅列为首批工程质量评价试点城市,1项工程获得2021年度国优工程,10项工程获得2021年度省优质工程“黄山杯”奖。五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22.1亿元,增长10.6%。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3.4%,居全省第4位。中国供销·大别山农产品物流园、六安青网电子商务、六安亿丰装饰建材新型专业市场、百盛现代家居家装商贸物流园、九十里山水画廊、六安红街文化园成功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达到17家。兑现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2490.25万元,惠及规上服务业企业129家、限上商贸单位211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440.8亿元,增长8%,贷款余额2970亿元,增长14.1%,增幅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金融存贷比86.3%,居全省第7位,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企业上市“雁阵计划”扎实推进,全市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增股改挂牌企业3家,实现直接融资100亿元。实现接待游客4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7亿元,大湾景区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张店镇等5个乡镇入选“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推出“挺进大别山红色之旅”等精品红色旅游线路3条,皖西烈士陵园等多地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强化“数字创意”产业培育工作,建立规模以上数字创意企业名录库。

(三)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城乡融合加快。

一是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中心城区品质不断提高,“畅强补”工程加快推进,14条续建道路全部通车,窑岗嘴大桥、皋城路节点和天堂寨路南延工程加快实施。加快推进社会投资功能性项目,六安中体城、丽康路邻里中心等10个社会投资功能性项目顺利落地,大力推进征迁安置领域遗留问题终结行动,完成征迁近6万平方米,实施已拆完未安置工作,顺利安置6333户31586人。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111个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额122.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7.9%。新开工棚改安置房(含货币化)11340套,开工率115.58%。裕安区苏埠镇、独山镇小城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稳步推进。精心培育打造特色小镇(微型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蓝溪皋陶文旅、丁集婚纱艺尚、金寨(汤家汇)苏维埃红旅3个省级微型产业集聚区,目前全市共有11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二是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首矿大昌铁路专用线开通试运营,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可研报批前置要件全部完成,六安北站、金寨东站、南溪站开展站房方案设计征集,合六市域(郊)铁路启动可研报告编制,沿淮铁路、六庐铁路及合肥至安康铁路争取纳入了国家相关铁路网规划。金安通用机场初步设计通过审查,金寨支线机场开展了预可研报告编制。S329合六南通道六安段建成通车,合六叶“四改八”、德上高速舒城段、合肥至周口高速霍邱段、S244罗岗至分路口、S325长集至马头段加快建设,G312合六界至迎宾大道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宣商高速可研上报交通部开展行业审查。杭埠河治理工程顺利推进,与三峡合作推进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受到国家和省肯定,市城区水环境(厂-网-河)综合治理一期PPP项目加快推进,二期供排水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成功签约,在全国率先推进城市智慧“水管家”创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完成0.65万户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年度任务,累计完成迁建1.72万户。三是乡村建设行动取得实效。全年实施农村道路提质改造工程750.7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73座,扎实推进7条中小河流治理、69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完成376个农村改厕整村推进任务,改造户厕35144户,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户厕调查摸底,对农村户厕建档立卡。整治农村房屋安全隐患674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金寨县梅汤路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之首。完成61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42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

(四)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绿色优势彰显。

一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均值降至31.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6%;优良天数比率达87.4%,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六大库区水质保持优良,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5%;2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9%,达标率为95.45%,大别山水生态补偿指数P值0.634。金寨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舒城县获得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金安区、裕安区获得第四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称号。二是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有序有力。全市“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547个,完成整改1511个,整改完成率97.7%,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转办231件信访件,办结224件;省自然保护地专项督察转办150件信访件,办结143件;“严、重、促”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24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困扰十多年未能开工建设的舒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10月份开工建设。成功消除霍山生活垃圾填埋场、金安区金龙石料厂等环境风险隐患。三是节能降碳成效明显。出台《关于加强全市能耗“双控”工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通知》,针对工业、建筑业、农业、商业、交通、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出台具体节能措施。按季度发布季度能耗“双控”监测预警晴雨表,加强节能目标管理。实施节能诊断“一企一策”,对41家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效对标,编制节能诊断“一企一策”报告,指导企业挖掘节能潜力,推进重点企业用能用电管控。开展双碳工作研究,成立市“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5.8%,高于年度控制目标2.1个百分点,能耗强度下降幅度位居全省首位,预计全年可以顺利完成能耗“双控”年度目标。

(五)安全屏障不断夯实,风险有效化解。

一是疫情防治坚决有力。5月13日,发现本轮疫情首例确诊病例后,用1天时间理清疫情来源和传播渠道,用3天时间完成第一轮百万人员核酸检测,用7天时间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10天时间阻断疫情传播链条,用14天时间基本防住疫情、稳住局势,获得国家工作组、督察组充分肯定。稳妥有序推进疫苗接种,上半年在全省率先完成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接种目标,下半年在全省第二个实现阶段性接种目标,迅速构建人群免疫屏障。二是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加强。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市耕地保有量面积为768.02万亩,长期稳定利用耕地面积为726.7万亩。严守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16.9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2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达71.02亿斤,增长2.72%,总产增幅居全省第3。完善地方储备体系,新建仓库13万吨,建成粮食应急网点229个,其中应急供应网点170家、应急加工网点41家、应急配送网点11家、应急储运网点7家,鑫源米业等5家企业签订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承诺书。积极开展政策性粮食收购,启动40个收储库点,全力满足农户售粮需求,累计收购中晚籼稻30.68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入库21.47万吨。增加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市及各县区新增原粮储备3.88万吨。精心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积极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加大粮油品牌创建力度,大团结农业公司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秀秀香”谷力99生态香米、淠河鑫源稻虾米、长健稻虾米3个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产品名录。三是能源安全保障基础夯实。华电六安电厂双机组按计划稳发满发,华钦霍邱冯井镇90MW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金寨县获批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西电东送”国家重大工程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两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六安段)开工建设。全市年度新增电力装机11.8万千瓦、110kV及以上线路90.4公里。天然气金安-叶集-金寨联络线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实现全线物理联通,六安-霍邱-颍上干线项目开工建设。管道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加快推进。安徽首座百兆瓦级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金寨县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开工建设,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电站-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首台氢燃料电池机组并网发电,能源创新示范步伐加快。四是经济社会领域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稳妥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基本完成。开展金融放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吊销投资咨询类机构证照35家。开展非法集资陈案化解专项行动,化解陈案10起,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切实加强地方金融行业监管,全面推行“引优逐劣”,限期整改业务违规及风险隐患问题,妥善处置地方金融领域投诉纠纷。以强化基层应急能力为抓手,持续提升“体制建设、减灾基础、应急处置、灾害救助”四种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保障有力有效。

一是民生支出持续增长。把扎实推动民生工程有序有效实施作为推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有力举措,制定出台市33项民生工程实施办法、工作方案以及建后管养办法。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完成1200吨市级冻猪肉储备任务。持续推进平价商店工作,全年共开展7次集中惠民销售和51次进社区活动,让利于民优惠总金额为508.79万元,总体优惠幅度达28.7% ,惠及164.74万人次。消费价格涨幅逐渐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0.4%,低于全省0.5个百分点。二是就业收入稳步提高。落实“创业江淮”行动计划,扩大援企稳岗扩就业支持性措施覆盖面,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09.6%。城镇登记失业率2.36%,稳定低于4.5%控制红线,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6209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霍山县成功创建第二批次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金寨县返乡创业试点工作做法获国家发改委经验推广。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增收政策体系,深入开展根治欠薪行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93元,同比增长9.4%,增速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3元,同比增长10.8%,增速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三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托育服务补短板《工作方案》,编制“一老一小”问题整体《解决方案》,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持续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新建成公办幼儿园41所、公办义务段学校10所,其中主城区新建成公办幼儿园31所、公办义务段学校8所。六安一中扩建项目、市特教学校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义务段民办学校在校生比率降至19.61%,2021年高考一本达线率、本科达线率在全省继续位居前列。制定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指导意见》,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372家,压减率96.37%。公共文化事业稳步推进,组织“送戏下乡”“好戏六安”等文化惠民演出2016场。累计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16个。金寨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获得“全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床位6.26张、执业(助理)医师2.78人、执业护士2.90人。市传染病医院开工建设。完善村医“六制”管理模式,完成全年78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四是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市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共计106.72万人,其中养老保险43.26万人,失业保险27.72万人,工伤保险35.74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市城乡居保参保缴费人数190.38万人,人均缴费水平509.95元。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38.8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兜底保障力度不断提升,自7月1日起我市城乡低保标准调整为6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调整为857元/人/月;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执行1032元/人/月。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主要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从国内看,中央强调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微观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从省内看,我省将拉高标杆,奋力跳一跳,以经济基本盘的“稳”和高质量的“进”稳经济增长、稳社会基本面。实施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系统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推进合肥都市圈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调发展。从我市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合六经济走廊等国家、省重大战略叠加发力,“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优势更加明显。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不断厚植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境界,就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绿色振兴超越发展。

综合当前形势,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立足于我市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积极可行原则,同时争取在实际上做到更好,兼顾年度计划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建议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预期目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8以上

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9

三、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86850

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8.5以上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1以上

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2以上

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位次靠前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八、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5以内

九、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1.16

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十一、粮食总产量(亿斤)

70左右

十二、外贸进出口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三、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11

十四、到位境内资金增速(%)

12以上

十五、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

9

十六、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上述目标安排,贯彻了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顺应发展趋势、立足六安实际。主要考虑:一是继续保持争先进位态势。当前我市经济稳中向好、好中趋优的态势日益明显,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基础不断稳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高于全省,有利于跑出争先进位加速度、赶超发展好位次。只要我们把困难想足、压力想足、办法想足,预期目标就能够实现。二是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坚持奋力起跳、奋勇争先,预期目标适当高于“十四五”年均增速,体现了“奋力跳一跳”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各地发展内生动力,提振信心、传导压力,改变总量、人均靠后“六安之痛”。三是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信心,为推深做实“双招双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提升全市经济发展整体效能。

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进中提质、进中扩量,紧盯“速度、位次、奖项”,坚持在全省增速列前茅、总量向中靠、人均朝前赶,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打造“一区四地一屏障”,以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新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持创新驱动常态化,以科技创新赋能转型发展。

厚植孵化培育新沃土。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深度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沪苏浙科技资源,推动打造合六科创走廊。大力发展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完善管理服务和功能配套,延长拓展孵化链条,逐步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梯级孵化平台体系,力争实现国家级众创空间“零的突破”。积极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组织实施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科技型企业引进和培育计划,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源泉。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

培植创新创业金梧桐。坚持引育并举,加大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引进力度,大力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六安创新创业。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与上海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建立上海大学研究院六安分院,积极引进院士及院士工作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建立全市科技特派员数据库,开展分类培训,做好供需对接,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再上新台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创业江淮”等系列活动,提升创业就业质量。

构建评价激励新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深入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支持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实施好承担的2项改革事项。在科技计划项目中采取“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方式立项,形成多元化攻关机制,鼓励项目依托单位和行业领军企业、市外科研单位等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二)坚持产业升级现代化,以实体经济筑牢发展根基。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开展“企业保稳扶优行动”,推动工业经济提质扩量增效。深入实施工业“积树成林”“老树育新干”工程,做大工业骨架,做强工业骨骼。实施工业赋能行动,持续开展5G+融合应用试点示范建设,加大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加快工业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3210”产业培育计划,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争创新一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争创省政府质量奖。实施壮苗孵化工程,推深做实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器。加大单项冠军培育力度,力争在两年内实现我市单项冠军零的突破。推动主导产业提质扩量,力争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4%以上。紧盯龙头企业梯次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360户,产值超10亿元企业超30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工业投资增长10.5%以上,技改投资增长11%以上。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向高端化迈进。持续推深做实“138+N”“6969”工程。严格对标对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监测评价办法和创建标准,拉高标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扩大单品规模,做大主导产业,引进市场主体,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农业,推进国家级2园向全国前茅迈进,省级4园向国家级园区迈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持续稳步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民增收致富水平。

坚定不移推进现代服务业锻长补短。分类梳理、分行业培育,继续加快服务业企业纳规升限。围绕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需求,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等,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高品质化转变。制定实施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化物流交通体系,推动物流企业集群发展。完善电商配套服务,建立完善市电商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支持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壮大,对接招引知名连锁零售企业。实施旅游富民工程,突出发展民宿与康养,突出大型文旅项目招引落地,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利用农村闲置的农房,打造高水平的民宿基地。谋划实施新一轮旅游重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体系规范化、3A级以上景区提标进阶、全域旅游提标进位。

坚定不移推进开发区创新升级。把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提质扩量作为“一把手”工程,大力实施开发区“1310”行动计划,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全市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积极推进霍山开发区创建、鼓励支持市高新区、舒城开发区申创安徽省特色产业园区;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和土地容积率指标倒逼作用,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管理,推深“标准地”产业供地,力促各开发区在全省争先进位。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鼓励支持市高新区、霍山开发区、叶集开发区先行实施“管委会+公司”“小管委大公司”试点。引导企业和要素向园区转移,加大重要资源、关键要素倾斜力度,推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按照国家开发区标准培育舒城、霍山开发区,支持六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指导开发区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联动创新、承接发展,加快推动国际(境外)合作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六安软件园,设立软件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制定出台园区项目落地优惠扶持政策,紧盯“半年后看进度、一年后看效果”,以金安经济开发区为平台,辐射带动立方数科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基地总部园等协同发展,把软件园建设成我市又一新的增长点。

(三)坚持扩大内需精准化,以释放供需潜力促进经济双循环。

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产业投资是纲中之纲、产业项目是王中之王”理念,开展“扩投资增动能赶超发展”激励机制评比,重点在“投资规模扩大”“精重促”“积树成林”“双招双引”等4大板块10个专项,对县区如何实施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提高纳入“四上企业”数占比开展考核,严格兑现承诺,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坚决压紧压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责任,贯彻重点项目“四督四保”和“五项机制”,坚持市政府领导联系项目和四级调度机制,落实落细“三库联动”提级调度和重点招商项目落地服务保障机制,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员化调度推进、全要素跟踪保障,清单化闭环式推进项目工作。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机遇,围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等,分类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对照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重点支持的领域和方向,抓紧谋深谋实前期工作,坚持项目设计文本报批“纵向维度”和各项要素落实“横向维度”同步推进,促使项目尽快达到可报、可批和可实施的深度,推动项目应开尽开、能开早开。全年安排市亿元以上重点投资项目61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1180亿元以上,计划新开工项目220个以上,竣工项目120个以上。全年安排市本级政府性投资计划项目85个,总投资705.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7.24亿元。

助推消费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补齐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促进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家政等领域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促进新型文旅消费,推动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延伸,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围绕羽绒、茶叶等特色资源产品,提升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文化创意街区、特色商业示范街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和农民消费服务综合体等消费平台,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开展“皖美消费在六安”创建行动和放心满意消费示范领跑行动,大力推动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向街区、景区、商圈延伸。

促进外资外贸。申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加大外向型企业的招引力度,加强羽绒外贸转型基地建设,积极申建童车童床外贸转型基地。引导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力争跨境电商突破4亿元人民币。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类)申建,推广“信保贷”业务,巩固和扩展海联运业务。强化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外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对存量外资企业全过程跟踪服务,畅通外商投资企业诉求渠道。强化世界制造业大会签约项目履约推进机制,提高2020、2021年项目履约质量,加大2022年大会邀商力度。借助RCEP等跨区域国际合作协议,引导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

                                                    专栏1:2022年重点项目计划

实施“赛马”机制:对季度考评前3名的县区,颁发“季度流动红旗奖”,并分别予以750万元、450万元、300万元进行奖励;对考评末位的县区,颁发“季度流动树懒奖”,并进行约谈。对年度考评前3名的县区,颁发“年度奔马奖”,并分别予以3000万元、1800万元、1200万元资金和300亩、200亩、1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进行奖励,同时在新增项目产能、能耗、排放等指标要素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予以支持;对年度考评评比末位的县区,颁发“年度蜗牛奖”。

制造业项目:重点加快舒城欧菲光模组、金安应流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园、金寨赛拉弗1.8GW光伏大尺寸全兼容组件生产线、市开发区宁波激智高性能功能薄膜生产、金安熠辉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铝基材料生产、霍山盈田高端装备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裕安中轩锂电新能源生产、市开发区五粮泰年产20万吨乳状速溶脂肪粉生产基地、叶集金竹年产30万吨生物基新材料及5万吨纤维模塑项目、金寨鸿路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服务业项目:重点加快裕安汤米豪客科创产业园、金寨荣盛“一品原乡”旅游度假区、霍山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西商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园、六安旭辉中心、六安中体城建设、青云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叶集居然之家新零售城市综合体、中合万广霍山智慧物流产业园、六安市金融服务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合六叶“四改八”、德上高速舒城段、S244罗岗至分路口、S325长集至马头段建成通车;加快六安至安庆铁路、合肥至周口高速霍邱段建设、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金安-霍邱-颍上天然气干线、市城区水环境(厂-网-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宣商高速、G237马头至万佛湖一期工程、畅通城市环线工程、金安通用机场、赓续公园(淠河总干南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建成投运金寨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积极推进霍山抽水蓄能电站、霍邱县淮河行蓄洪区新建王截流及陈郢保庄圩居民迁入安置工程、金寨支线机场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

大力促进消费:有序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精心办好美食文化逍夏季、小商品博览会(年货节)、汽车展以及农产品对接会等展会。高水平办好“第五届好网货大赛”以及“第二届直播竞赛”“好物推介”等系列活动。加大商贸头部、品牌企业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加强与阿里、京东、抖音、快手等知名平台对接,积极利用优势资源,提高我市电商发展水平。

(四)坚持区域发展一体化,以优势互补促进融合发展。

加快合六同城化。坚持错位布局互补发展,围绕合肥龙头产业做配套,围绕科创机构做底层,围绕合肥园区做情报,围绕合肥市场做农产品供给,持续推进产业、科创、园区、市场“四个链接”合肥,做好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推进合六经济走廊提档升级。立足合六同城化18根梁柱,加强在空间规划、园区平台、交通互联、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大交通专项规划等深度对接,推深做实合霍现代产业园建设,谋划建设市际(金安)合作园区,加快推进合六市域(郊)铁路、G312合六段快速化改造,深化与合肥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配套,推动居民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公交乘车、轨道交通、旅游观光等居民生活场景“异地同城待遇”。深化干部拜师学艺成效,把合肥谋事干事的创新理念、破解难题的创新方法、人所不能的创新机制学到手,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加强与上海市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签订结对合作帮扶协议,开展党政机关互访,推深做实“7+X”合作事项,重点在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搭建资本项目对接平台、加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方面下功夫,确保结对合作开好头、起好势、落好地。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园区、产业、科创等领域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和“反飞地经济”,确保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聚焦长三角优势资源,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高标准完成长三角“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任务。围绕异地就医、养老等需求,加强部门协同,上争横联,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专栏2:区域合作重点事项

合六同城化18根梁柱:开展合六同城化发展顶层设计前期研究和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阶段性评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协同;推进合六市域(郊)铁路建设;推进合肥至舒城市域(郊)铁路建设;推进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推进S329(原S366)合六南通道建设;推进合肥至叶集高速(合六南部高速公路)建设;推进S330、S103舒城杭埠段建设;推深做实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共建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配套协作;深化舒城、霍山县际园区合作;推进“合六氢走廊” 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全面链接合肥;提高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额度;推进龙河口水库清淤工程建设;服务合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保障土地要素需求;建立挂职跟班学习长效机制。

松江区结对帮扶“7+X”事项: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加强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提升民生共享水平;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和高技能人才共享平台;开展干部互派挂职;扩展“X”个合作内容。

促进区域板块协同发展。借助长江中游城市群会商机制,积极融入武汉经济圈,加强在资本、人才、市场等方面合作,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推进霍邱(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抢抓国家和省制定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机遇,用好政策杠杆,争取获得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优势,持续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两区”建设。编制实施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县和现代农业强县。支持霍邱打造长三角重要的钢铁产业基地,支持金寨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县,支持霍山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县,支持舒城打造六安链接合肥的东向枢纽,支持叶集创建皖豫边界中部崛起示范区,支持金安、裕安提升主城区承载力、带动力、吸引力。积极推进霍山、舒城县改市对标创建工作,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居住功能。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开展中心城区及市辖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强力发展地理标志,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生猪生产,进一步拓展四大平台载体功能,着力提升六安茶谷产业融合水平、淠淮生态经济带特色种养水平、江淮果岭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西山药库市场开拓水平。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加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中心村向自然村延伸,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实施村级重要事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平安乡村创建,加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推广一批以工代赈项目,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五)坚持绿色转型全面化,以减污降碳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路线图。大力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强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重大科技攻关及成果推广应用。积极开展能源综合改革创新,高水平开发可再生能源,规范有序、统筹开发风、光、水、生物质等新能源项目,督促已获得并网规模的光伏项目加快建设和发电并网。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实施碳汇森林行动,推进万佛山国有林场碳资产开发合作项目,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用好碳减排金融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开展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增加能耗总量弹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消费有序减量替代。聚焦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节能技改,实施节能诊断,甄别高能耗工序和环节,实施“一企一策”,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统筹使用淘汰落后、停产关闭、节能技改腾出的能耗容量,优先配置到低能耗、高收益的重大产业项目。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发挥“三线一单”约束作用,联动建设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打造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强化水库、淠史杭灌区以及天然河流、湖泊滩湿地管护,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推进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积极推进田长制改革,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收缩砂石矿山开采塘口,建设绿色矿山。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有效落实,逐步实现绿色生态反哺绿色发展。

高标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动“六个专项行动”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做好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扬尘管控和噪声防治,加大柴油货车等高排放机动车污染治理。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持续提升22个国考断面和8个市县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重点强化霍邱县城东湖、城西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县区横向补偿为主、市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打好净土持久战,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做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加大固体废物非法倾倒打击力度,紧盯危废规范化管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持续巩固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效。深入打好突出环境问题歼灭战,强力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省自然保护地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强化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

(六)坚持重点领域改革纵深化,以优化营商环境赢先机。

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争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持续精简涉企经营许可,深化综合窗口改革成果,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巩固“不见面审批”成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加强信用惩戒体系建设,严守质量和安全底线。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4.0版行动方案,擦亮“无难事、悉心办”营商环境品牌。全力打造“皖事通办”平台,深入推进“一件事”改革,更好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异地可办”。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深入开展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依托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市子平台扎实推进数据归集、共享和应用。对接实施好待省部署实施的8项改革任务。调研沪苏浙合,谋划实施一批“链接”合肥、对接长三角的改革任务,不断以创新的改革举措激发经济发展动能。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各项降本减负政策措施,优化整合各类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财税收入增长机制,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推深做实“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行动,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不断畅通银企沟通渠道,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税融通”等业务覆盖面,加快续贷过桥资金周转,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降低民营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督促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创新担保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扩大银担合作。

(七)坚持民生改善优先化,以民生实事促进共同富裕。

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解决床位、学位、车位、厕位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制定市级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出台并实施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2020-2030)》,强化供给能力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推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实施养老服务新三年行动计划,在每个县设立1所具备专业照护功能的特困人员供养设施。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全市新建成2-3个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各县区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持续加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建设,新(续)建幼儿园8所、新建小学3所、新(扩)建初中4所;加快推动城区新一轮布局规划(2021-2035年)学校建设项目落地落实,稳妥开展“双减”和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着力整治大班额问题,创建20所市级“双减”示范学校。加快补齐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短板弱项,加快建设六安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项目。积极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市中医院建设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加快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进度。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居民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引进沪苏浙和本省省级优质医疗资源,通过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形式建立紧密型协作关系,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效应。持续推进城区停车场建设,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公厕向社会开放,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公厕。推进市政道路和畅通环线项目建设,抓好公共活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扎实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确保市本级剩余2个在建安置小区及时建成交付;对于新征迁项目,坚持“保障重点工程推进、无现房不拆迁”的原则,让征迁群众先有房、后拆迁。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适时出台我市有效拉动城镇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以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全面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就业质量,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不断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加大城市低收入群体帮扶力度,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分层分类精准帮扶。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推进文化旅游领域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工作,完善城市大脑文旅服务系统,谋划5G+VR智慧旅游直播项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冰雪运动开展,继续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健身组织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向基层延伸。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提质增效,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思想引领、典型带动、乡村名嘴、特色品牌“四大工程”,组织开展好各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玩”的方式,带领群众“玩”得高兴。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流调溯源、社区防控、集中隔离、核酸检测、诊疗救治等能力,持续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守住管好“六安粮仓”。加强能源供需监测分析,提升能源保供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强化重点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监管,完善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做好保供稳价工作。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推进各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落实,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扎实推进“重畅决”常态化机制化,提高信访矛盾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能力。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

各位代表,使命在肩、时不我待。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本次会议审查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迎难而上、主动担当、攻坚克难、勇创佳绩,全面增进六安老区人民更大福祉,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局面,以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新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