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作落实】2021年度市政府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通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发布时间:2022-01-30 15:26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序号

督查内容

牵头责任

单位

协同责任单位

落实情况

(全年)

完成状态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

市发改委

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已完成

2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税务局、六安供电公司等。

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高于全省平均6.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位。

已完成

3

全员劳动生产率46000元/人以上

市发改委

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预计达到78000元/人(全年数据还未更新)。

已完成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

市财政局

市发改委、市税务局、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等。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已完成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

市商务局

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等。

2021年社零总量为1155.7亿元,增幅23.6%,居全省第3。

已完成

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城管局等。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已完成

7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人社局

市城镇居民增收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

已完成

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农业农村局

市促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2021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3元,同比增长10.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已完成

9

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市人社局

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6.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2%,低于4.5%控制红线。

已完成

10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1.15%。

市科技局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教体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市税务局等。

2020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8.26亿元,同比增长17.4%,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9%,居同类市第1位,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备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是跨年度指标,1.15%为2021年预期指标,具体结果预计2022年年中公布。今年开展的统计工作针对的是2020年研发投入情况,2020年预期指标为1.05%。

已完成

(2020年度指标任务)

1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1.2个百分点。

市住建局

市发改委、市公安局等。

加快建立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对保障对象进行保障,进一步提高新市民的保障覆盖率。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城市主体责任制,加强房地产调控。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整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体检工作顺利完成;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年全市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1340套,基本建成8066套;组织老旧小区改造,全市改造老旧小区17个,累计完成投资额10752.5万元。深入实施“畅强补”工程。(全年数据尚未公布)

持续推进

12

粮食总产量70亿斤左右。

市农业农村局

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

全市粮食总产达355.08万吨,突破71亿斤,总产增幅达2.72%,位居全省第3位,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已完成

13

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增长8%以上。

市农业农村局

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等。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84家,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占比35%,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47.3亿元,累计增幅18%,位居全省第3位

已完成

14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市文旅局

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红色旅游:我市多地入选“初心如磐·不屈军魂”等3条“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举办“第四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承办长三角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合作交流活动,被省厅推荐申报“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1名。乡村旅游:编制《六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多地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太阳乡成功入选首批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特色旅游名镇5家。

持续推进

15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市市场监管局

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

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中级

人民法院等。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方面:贯彻落实《六安市关于支持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若干措施》,兑现市级专项奖励资金1300余万元。印发《六安市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加快高价值专利产出。知识产权专员队伍发展到840人。2021年,全市新增发明专利631件,有效发明专利达316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7.2件,同比增长53.2%,增幅居全省第1位。全市知识产权权质押融资贷款总额达3.34亿元。拓展就近办理24项商标业务。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5家。六安瓜片、霍山石斛列入第一批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请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市领导束学龙应邀参加2021年世界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分销服务大会,并作主题演讲。安徽春茶地标保护•茶产业质量提升宣传周(六安)启动仪式在金寨召开,对四县三区44家企业12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进行了展示。编撰《六安市乡土特色产品品牌》《六安市地理标志2021版》,加强地标培育、宣传、推广。新增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舒城黄姜),总数增至7个。新增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达52件,居全省第1位。六安瓜片等四个品牌进入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霍邱柳编入围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互保产品清单。共查结知识产权案件167件,案值70.3万元,罚没款125.2万元。成立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六安分中心及其县区工作站、六安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安徽省第一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

持续推进

16

深化产业研究,加强东向对接,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力争到位内资增长12%。

市投创中心

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深化产业研究。围绕合肥市“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及白色家电、光伏等重点产业,编制《链接合肥产业招商计划书》两期,剖析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并结合六安招商实际,提出招商工作建议、拟定短中长期招商计划、整理汇总招商目标企业信息。加强东向对接。建立全市领导干部外出招商活动通报制度,引导各县区加快融入长三角、高等对接沪苏浙,开展精准招商。2021年,全市新签约来源于沪苏浙投资项目138个、总投资568.6亿元,分别占全市新签约项目总数的38.5%、48.8%。创新招商方式。开发市县一体化“双招双引”云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开展定制化靶向招商。聚焦“三皖”“三皋”人才,建立“高精尖缺”人才信息库,组建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顾问团,开展“人才+技术+产业”融合招商。据统计,2021年,全市实现境内到位资金733.1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全年指导性任务。

已完成

17

力争利用外资增长7%。

市商务局

市发改委、市投创中心等。

2021年六安市利用外资共67883万美元,同比增长11.2%,总量居全省第8位,增幅居全省第2位,完成年初目标任务。

已完成

18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稳定粮食

播种面积。新建高标准农田

42万亩。

市农业农村

市发改委、市水利局、

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等。

全市投入9.5亿元建设42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16.99万亩、单产387.22公斤/亩、总产355.08万吨,增幅分别达0.37%、2.34%、2.72%,总产增幅位居全省第3位,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已完成

19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市发改委

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市开发区管委。

制定出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重点合作事项清单和2021年度工作计划六安市责任分工》等政策文件市党政代表团赴松江区学习考察,我市与松江区结对合作上升至国家层面。市直单位赴合肥、沪苏浙等地调研考察,形成调研报告41篇,制定对标改进工作任务25项,纳入市委深改委年度任务台账统一管理。发挥比较优势,与上海携程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程度假农庄大湾店建成运营,着力打造长三角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基地;推进园区合作,全市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与沪苏浙开发园区签署合作协议。加强“双招双引”,举办长三角上市公司企业家座谈会、长三角科普场馆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全面承接产业辐射1-11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28个,其中来自沪苏浙地区127个,总投资548.5亿元,分别占全市新签约项目总数的38.7%和50.8%(全年数据未更新)。把合六同城化作为链接长三角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组织党政代表团赴合肥考察,携手推进合六同城化18项重点合作事项,在产业、科创、园区、市场上全面链接合肥。围绕合肥主导产业建立招商图谱,成立“5+1”产业链推进工作组,牵头组建氢能及燃料电池专项产业联盟,共同打造工业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安徽工研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六安双创中心”已建成运营。合肥高新区与霍邱县续签新一轮皖北共建合作协议;霍山县与合肥经开区、叶集开发区与蜀山经开区签订合作协议,深化园区合作。引进欧菲光、胜利精密、英力电子等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供肥蔬菜基地建设,深化“庐桐肥舒”四县旅游联盟合作,培育旅游精品线路。

持续推进

20

创新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

新增人工造林4万亩。

市林业局

市自然资源局、

市生态环境局等。

2021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43万亩,其中长防林造林0.91万亩,中央财政造林1.23万亩,其他造林1.51万亩,四旁四边零星造林折合面积0.78万亩,全年实际完成人工造林占计划任务的110.7%。

已完成

21

开展“2+N”招聘活动,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支持发展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

市人社局

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积极打造“2+N”招聘品牌。常态化开展“2+N”招聘及其他各类专场招聘活动803场,参加招聘企业7477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应聘劳动者达11万人次。重点群体就业持续稳定。一是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年共计帮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6370人,帮扶率100%,发放求职创业补贴2057人,补贴金额308.55万元,拨付校园招聘会补贴39.6万元。二是优化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共计举办“就业启航”专场招聘会11场,组织992名退役军人参加技能提升培训。三是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全市扶持残疾人个人创业1055人,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222人,扶持残疾人就业基地3个。四是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全年共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325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690名。全市“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清零。五是新就业形态支持有力。全市共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46亿元,其中个人贷款5.36亿元。积极筹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大型零工市场,促进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健康发展,拨付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714.43万元。

已完成

22

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市重大疾病救治中心项目。

市卫健委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市传染病医院于2021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地表土方平整全部完成,基坑土方开挖完成90%,临时便道及施工围挡施工完成;市重大疫病救治中心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审批,土地划拨获得省政府批复,地面征迁工作基本完成。

持续推进

23

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

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市公安局

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信访局、市国家安全局、

市税务局、人行六安市中心

支行、六安银保监分局、

武警六安支队等。

社会治安局势稳中向好,呈现“三降两升”。即全市命案发案数、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发案数、黄赌毒警情数同比分别下降37.5%、9.67%、8%;全市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刑事拘留数同比分别上升16.75%、33.7%。严打突出犯罪,现行命案发10起破10起,保持现行命案连续9年全破的良好势头。市政府印发《关于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六政秘〔2020〕115号),明确将我市“十四五”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列为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市公安局高度重视,按照“任务清单化、清单项目化”的思路,经局长办公会审议后印发了发展规划。全市扫黑除恶工作绩效位居全省第2位

持续推进

24

能耗双控指标完成省下达

年度目标任务。

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市商务局、

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局等。

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3.7%。预计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6%左右,超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

 

已完成

25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市生态环境

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

空气质量市城区PM2.5平均浓度为31.5μg/m3,同比下降14.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4%,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在全省16个地市中,我市PM2.5平均浓度全省排名并列第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省排名第5,圆满完成年度空气质量目标任务。2021年度全市无秸秆禁烧火点通报。水环境质量。全市22个国考断面优于Ⅲ类水数量比例为90.9%,达到省政府考核标准要求;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启动市级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划分工作,进一步摸排市、县、乡三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强化入河排污口论证、审批工作,全年共审批了11个规上入河排污口。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六安市大兴五金厂、六安市兆兴炉料厂地块初步调查,组织完成原安徽省普信化工厂、六安市硫酸厂地块风险评估报告评审,完成42个“双源”地下水调查评估。发布《六安市2021年土壤污染重点建管单位名录》,完成20家重点监管企业隐患排查与自行监测。圆满完成88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对列入污染地块名录、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实施严格管控,未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100%实现安全利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中央和国家层面交办问题整改情况: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15个问题、转办123个信访件,已全部完成整改。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4个共性问题,完成整改1个,剩余3个问题均已按照“立行立改、长期坚持”的要求落实整改;转办159件信访件,已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18个问题,应于2021年完成整改的6个,均已完成整改,剩余12个问题正在按照序时进度积极推进整改;转办信访件231个,已完成225个,应于2021年完成整改的220件均已完成整改。六安市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2个问题,均已完成整改。省级层面发现问题整改情况:2019年省环保督察现场交办64个问题、转办373个信访件,已全部完成整改;反馈7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73个,剩余2个问题(整改时限2022年)正在推进中。2021年省自然保护地专项督察,转办的150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144件,应于2021年完成整改的141件,均已完成整改。2019年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专题片披露我市3个问题,均完成整改销号。2020年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我市2个问题,均已完成整改。市级排查出的问题整改情况:2018年排查出的250个突出环境问题、2019年排查出的37个黑臭水体问题、2020年排查出的17个突出环境问题、2021年排查出的24个突出环境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已完成

26

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市疫防办

市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县区疫情防控应急

综合指挥部。

从严从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汲取总结5.13突发疫情处置经验教训,印发“一方案一预案”,组建精简高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指挥部和“一办七组”办事机构,从严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大力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全市共有24家核酸检测机构、26个实验室、1家城市检测基地、7辆移动核酸检测车,日最大单管检测能力达6.8万份。持续加强流调队伍建设。卫健、公安等多部门人员组成流调小分队,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最小作战单元。目前,全市共组建35支流调队伍,94支小分队。科学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一剂次和第二剂次新冠疫苗接种任务,全面开展“加强针”免疫和3-11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疫苗接种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截至2022年1月5日24时,累计接种“加强针”85.0216万剂次,完成进度63.80%;3-11岁人群第一剂次完成进度的86.03%,第二剂次完成进度为74.26%。全市脱漏率为1.28%。

持续推进

27

推深做实“积树造林”等六项专项行动,推进“智慧餐厨”工程。

市经信局

市处置“僵尸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数管局、市砂石管理处、市投创中心、六安供电公司等,市开发区管委。

实施“积树成林”工程,2021年全市“积树成林”签约项目413个(今年新签约323个)、落地建设项目486个(今年新开工319个)、新投产项目253个;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0.4%。实施“老树育新干”工程,2021年全市362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468个,全市技改投资增长13.3%。实施“智慧餐厨”工程,贯彻落实《六安市“智慧餐厨”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六安市智慧餐厨品牌示范店认定规范(试行)》,制定《智慧餐厨示范店建设运营规范》(DB3415)地方标准,引进上海爱餐智能烹饪机器人制造项目,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生产基地,已生产厨神系列小型烹饪机器人600余台,索伊集团中央厨房建成试产,2021年我市共投入使用智能烹饪机器人近100台。实施机制砂石“扶优育强”工程,出台《六安市机制砂石企业扶优育强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区按照“三个一批”开展机制砂石专项整治,全市共计关停未取得合法手续的非法违法机制砂石企业(或制砂洗砂站点)19家,责令3家企业限期整改、2家企业退出,对4家企业进行合并整合。推动国鑫建材一期150万吨机制砂重点项目顺利投产。全市共有机制砂石项目58个(已建成项目46个、在建拟建项目12个)。实施工业企业递次纳规工程,通过小升规培育和对接“积树造林”落地项目库企业情况,摸排出234户拟入规企业开展指导,全年累计新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户。实施困难企业救治工程,累计纳入诊断库的规上工业企业共153户,经过诊断救治,累计诊断救治困难企业153户企业,123户企业实现脱困进入巩固库,剩余30户企业开展持续帮扶。实施“僵尸企业”处置工程,盘活“僵尸企业”18户、土地1160.1亩。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全年共开展企业家培训12场,培训1415人次;继续完善市级企业家人才库建设,759名企业人才入库,其中140名企业高管进入省级企业家人才培育库;建立了市人才新政重点工业企业名录库,254家企业入库。

持续推进

28

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22.5%以上,五大

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

产值比重达到72%以上。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投创中心、

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

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3%,低于年度目标0.2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5.5%,较2020年底提升4.5个百分点。

部分完成

部分未达

目标任务

29

力争全年落地开工5000万元

以上工业项目200个以上,

建成投产100个以上。传统产业

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投创中心、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数管局、市“四最办”、市科技局等。

2021年全市“积树成林”签约项目413个(2021年新签约323个)、落地建设项目486个(2021年新开工319个)、新投产项目253个;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0.4%。

已完成

30

加快“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

建设。

市发改委

市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每季度召开基地、专项建设调度推进会议。分两批总共兑付及专项资金4482.29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500万元、市本级配套资金1192.916万元、县区配套资金1789.374万元),重点支持基地企业研发创新、技术升级、项目建设,推动升规壮大。2021年,省级基地新增规上企业10家,基地企业总数达到46家,累计产值同比增长15%。金寨先进光伏制造试验工程完成验收,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基地2020年评估位列全省第10,工程、专项各年度评估均获合格以上,其中明天氢能承担的重大专项连续3年评估优秀。明天氢能成功获批安徽省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中心。

持续推进

31

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各项

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

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市税务局

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医保局等。

2021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3.7亿元,其中2021年新出台的政策减税降费6.8亿元,2021年展期实施政策减税降费6.3亿元,2020年年中出台政策在2021年的翘尾新增减税降费0.6亿元。

持续推进

32

推广“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

业务,扩大“税融通”贷款业务。大力培育上市挂牌后备企业。

支持企业进行股权、债权、股票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市金融监管

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经信局、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

六安银保监分局、各金融机构、

市城投集团、市融资担保公司、

市产投公司等。

加大新型政银担业务推广力度,推动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放大倍数升级行动方案》,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做优做强。截至12月末,全市新型政银担业务当年新增84.6亿元,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26%,在保余额92.6亿元。持续开展“税融通”业务,继续将支持对象从纳税信用A级和B级企业扩大到M级。截至12月末,共发放“税融通”贷款42.7亿元,同比多增17.6亿元,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387.8%。谋划实施《六安市企业上市“雁阵计划”》,分层建立上市“雏雁”“青雁”“北交所”后备企业库,分别梳理入库企业27家、24家、8家。加强上市培育,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截至目前,市、县区分别建立“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库”,入库企业968家,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26场次,其中,市级举办培训6场,县区举办培训20场,培训企业994家1218人次,参训企业董事长220人、总经理389人、财务负责人309人、董秘60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培训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1399人次,居全省前列;线上培训平台注册企业227家,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招引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我市集聚发展,正在修订《六安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举办股权融资对接及路演活动,全市新增企业股票融资4.24亿元、股权融资5.38亿元,累计完成直接融资120.42亿元,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27%。

 

 

 

 

 

 

 

持续推进

33

加大认定指导和培训服务力度,争取全年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支持鼓励企业推进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集中力量攻克产业技术创新“卡脖子”问题。积极对接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

市科技局

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加强高企培育。强化高企培育认定,全年共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97家,高企数预计达到340以上静态排名可望在全省实现进位。促进成果转化。六安成功纳入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范围。在202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公示对象中,我市入围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开展“四送一服”科技要素集中对接暨第二届“百名教授博士企业行”活动,组织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安徽省农科所、皖西学院等高校院所专家教授148人次赴各县区开展现场技术需求对接,实地走访企业32家。六安市电视台、省政府官方网站、学习强国APP安徽频道先后报道了此次活动。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出台《六安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六政办秘〔2021〕144号),设立500万元的六安市自然科学基金,引导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做好政策对接。组织企业申报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安徽金寨将军磁业有限公司以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稀土永磁铁氧体电机磁体获批2021年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安徽松羽工程技术设备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获批2021年度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安徽龙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工贸建”型企业智能综合管理EIP平台获批2021年安徽省首版次软件。

已完成

34

深入推进“精重促”行动,强化“三库联动”,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续建项目380个以上,竣工项目

100个以上。

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等。

2021年全年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06个、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3%,已竣工186个、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86%,均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17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完成投资847.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1.4%。

已完成

35

全力开展交通强国试点项目

建设,力促合六叶高速改造、

德上高速舒城段、合肥至周口

高速霍邱段加快建设,争取

宣商高速六安段开工建设。

建成S329六安段,加快S244、S325等国省干线改造升级,

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

全国示范市。

市交通局

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等。

全力开展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建设,均按照序时进度完成2021年各项试点任务。其中,推进交旅融合试点:建设“快进”交通基础设施网,德上高速、沪陕高速合六叶段全线无障碍施工,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在全线三个市中率先完成土地批复,率先开工建设,宣商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G312快速路已经进场施工、G237东桥至一元大道段已完成施工招标即将开工建设,六安站综合枢纽项目正在开展规划选址。建设“慢游”交通基础设施网,完成金寨高铁站至鲜花岭、小南京至汤汇、金安区十里果香龙凤大道沿线环境提升工程、霍山县东风桥至屋脊山摄影家村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建设初具雏形,大别山风景道荣获安徽省2020年度“十大最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第一名;荣膺2021年国际道路联合会全球道路成就奖环境保护类专项奖支撑乡村振兴发展试点:农村公路建设年度完成投资11.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里程129.51公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建设里程44.159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和联网路建设里程577.014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73座;村道安全防护工程861.147公里;农村公路养护工程1082公里。全市所有县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在省交通厅安排的第三方评估中,全部达到“5A”最高水平,全省仅淮北与六安两个地级市。全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体系,全面推行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覆盖率达100%。推动智慧交通技术应用试点:完成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并通过验收。已建立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将分散在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汇聚,为交通管理部门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已完成行业内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积极配合省交控集团做好三项目的外环保障工作,均已按照序时进度完成2021年度任务。合六叶高速改造项目和德上高速舒城段项目均完成投资额占年度计划的100%,进展顺利,计划2022年12月建成通车;合霍阜高速公路项目2021年8月进场正式施工,我市境内在全线率先完成征地拆迁和用地组卷上报,目前正在进行路基土方施工,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年度计划的100%,计划2023年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宣商高速六安段项目前期工作,按照政府要求计划于2022年6月开工。目前,已完成PPP实施方案(初稿)编制,可研前置相关专题稳步推进,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工作。该三项目均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S329六安段项目:金安段、金寨段已完成交工验收,G105段主体工程已完工,完成年度任务。S244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交工验收,完成年度任务。S325项目:该项目计划完工时间为2022年8月,2021年任务是完成产值7.71亿元,实际完成产值7.8亿元,完成率101%。成功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金寨县成功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完成年度

目标任务

 

持续推进

 

 

36

启动六安水网建设。开工建设

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

工程。加快推进杭埠河治理、

淠河城南段水环境治理等

重大水利项目建设。

市水利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

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

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等。

启动六安水网建设:在市政府重视支持下,落实专项资金。六安水网建设规划及六安城区水网规划已编制完成。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工程可研前置专题已全部完成,可研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初步设计已经省水利厅审查,现正在修改完善。裕安区段工程施工招标已完成,霍邱县段正在开展招标前准备工作。杭埠河治理工程: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8亿元,实际完成10.2亿元。金安区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预制块摊铺;舒城段共74座穿堤建筑物已完成64座开挖,其中27座已完成主体工程施工,正在进行预制块摊铺与防汛道路施工,征迁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淠河城南段水环境治理工程:该工程分为淠河六安市城南水利枢纽工程(节制闸)和六安市淠河城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回水段)两部分。节制闸已完成35孔工作桥梁和11孔检修梁架设,完成30孔桥梁铺装。右岸上下游围堰填筑完成,正在进行连接堤填筑施工。累计完成投资3.42亿元,占计划投资2.7亿元的127.6%。回水段已开工建设;征迁任务已基本完成;相关用地手续正在办理。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水利投资完成情况:2021年我市共下达投资计划15.66亿元,省水利厅下达我市年度目标任务12.57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15.52亿元,总体投资计划完成率为99.1%,目标任务完成率为123.5%。

持续推进

37

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贯彻措施,在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分层分类

实施帮扶与救助。

市乡村振兴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一是制定《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同时,我市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按照有序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加快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体系,深入推动衔接政策调整优化,根据工作需要和自身实际,已经制定相关衔接政策33项。二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截至12月底,我市已摸排新增监测对象1101户3441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252户771人,边缘易致贫户141户418人,突发严重困难户708户2252人,共有帮扶联系人1960人,制定帮扶措施5532条。三是配合民政部门出台《六安市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暂行办法》,规范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工作,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

持续推进

38

推深做实四大平台上的“138+N”工程,力争八大特色产业综合

产值突破400亿元。

市农业农村

市经信局、市林业局、市市场

监管局、市一谷一带办等。

2021年持续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全市完成430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培育农业产业带动人31335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858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86家、市级4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89家,家庭农场19345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300个、全程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80个。全市八大特色产业一产产值315亿元,综合产值预计突破500亿元。

 

已完成

39

紧盯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TOP100开展精准招商,各县区

至少落地1家。

市农业农村

市投创中心、市经信局、

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等,各县区政府。

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入库项目达135个,投资额达235.4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73个,投资额93.8亿元;已签约项目28个,投资额69.7亿元;在谈项目34个,意向性投资额71.9亿元。目前正大集团、海亮集团、味滋源食品、北大荒丰润生物科技、浙江星光农业、中化农业等头部企业已相继签约,南京卫岗乳业、雨润集团、望家欢集团等一批头部企业项目正在推进中。各县区任务均已完成。

已完成

40

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

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建设美丽乡村。

市农业农村

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等。

2021年完成376个农村改厕整村推进村任务,改造户厕35025户,完成42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和61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营。完成2020年度141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2021年度99个省级中心村已完成工程任务的98.7%,超额完成年度建设计划。

持续推进

41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市“四最办”

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坚持顶格协调抓推进,多方联动聚合力,监测考评促整改。全年主要领导先后6次研究营商环境,批示达20多次,16项“放管服”改革重点事项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台账;全年开展监测8次,整改问题320项。落实《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1版)》《2021年全市“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工作要点》《六安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责任清单》等文件,推进868项改革举措。开展了营商环境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找出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改提升。“四送一服”办结问题17382个,全省第1。“四送一服”企业满意度达99.29%,全省最高。

 

持续推进

42

深入实施“畅强补”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继续抓好10个功能性项目落地建设,力争今年再落地10个功能性项目。

市住建局

市城市建设工作领导组

成员单位。

畅循环工作加快推进。系统推进城市环线畅通,环线龙河路节点全面完工,窑岗嘴大桥、皋城路节点和天堂寨路南延工程加快实施。加快实施微循环沟通项目,16条新建城区支路实现通车14条,尤其是下半年调增的大华山路北延与南屏路交叉口改造实现3个月即开工,创下近年市政道路前期工作的最快速度。启动外环线谋划工作,提前研究西外环与G312节点、宁西铁路节点、淠河城南水利枢纽工程等节点方案,为未来外环线实施预留发展空间。强功能工作稳步实施。深入推进城市“水管家”工作,在着力补齐水环境设施短板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城市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污水系统,着力打造厂网河一体、供排水一体、建管运维一体水环境综合治理“六安样板”,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由48.9%提升至78.97%,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8.5万吨提至37.7万吨,“水管家”工作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批示肯定。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完成市级燃气、供水、桥梁监测数据与省级平台对接和调试,积极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加大社会投资功能性项目引入,中体城、丽康路邻里中心等10个社会投资功能性项目顺利落地

完成年度

目标任务

持续推进

43

强力推进“征迁安置与开发建设领域历史遗留问题终结行动”。

市住建局

市城区征迁安置工作领导组

成员单位。

市住建局牵头开展了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攻坚终结行动,梳理出影响群众交付的项目7个,涉及群众5690户,面积62.6万平方米,影响群众办证的项目3个,涉及群众954户,面积9.6万平方米。通过攻坚,目前7个影响群众入住的项目已化解3个,交付房屋1779套,3个影响群众办证的项目已全面化解,剩余4个影响群众入住的项目分别是金安区的汇金广场项目、裕安区的御龙湾和大别山城市广场项目、开发区的六和城项目。汇金广场项目按揭贷款问题协调解决,大别山城市广场项目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御龙湾项目加快施工,六和城项目已申请破产重整。19个中心城区征迁安置领域遗留问题终结行动项目征迁任务已全部完成。解决了小东街、紫荆路、解放路拓宽等历时三至十八年的“钉子”项目,保障重点工程道路及安置房的顺利建设。

持续推进

44

坚决打好“2+3+N”问题整改歼灭战。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和联防联控。

市生态环境局

市城管局、市住建局等。

一是“2+3+N”问题整改歼灭战整改进展情况。“2”: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2个问题“六安城区生活污水直排淠河问题”和“霍山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将高浓度废水通过管道排至污水处理厂问题”,均已完成整改;“3”2019年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专题片披露“叶集垃圾填埋场存在环境风险隐患”问题,已完成整改;2020年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我市2个问题,均已完成整改;“N”2018年排查出的250个突出环境问题、2019年排查出的37个黑臭水体问题、2020年排查出的17个突出环境问题、2021年排查出的24个突出环境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二是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完成情况。2021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十四五”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相关工作的通知》《六安市2021年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六安市城市声功能区划分方案(2020版)》《关于做好2020年度市级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相关工作的通知》《六安市大气办关于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六安市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基础性工作方案文件;完成了六安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技术报告、六安市VOCs污染时空特征及源头排查研究报告和六安市2020年臭氧源解析分析报告的编制工作、3家省级重点碳排放企业2020年度碳排放报告的编制和核查,六安华电2019年度和2020年度配额核定清缴、全市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VOCs集中走航监测等。持续推动“六个专项行动”,加强重点工作调度,做好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以大气网格化精准监测系统和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为抓手,抓好主城区范围内的精准管控。2021年,市大气办共发布污染防治分析报告450份,推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数据研判消息598次;累计排查并清除涉气污染源393个,向相关责任单位交办发现问题208个,重点交办涉气问题193件;向交管部门推送并处罚黑烟车1053辆次,发送超标车辆短信通知1405辆次。

持续推进

45

加快推进城区厂—网—河一体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巩固黑臭水体治理与入河

排污口整治成果。

市城管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等。

六安市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一期PPP项目共12个新建项目,其中10个项目由市城管局负责实施。河西污水处理厂总体已完成99%,配套管网已完成55%;凤凰桥中水处理厂总体已完成97.9%,配套管网已完成97%;污泥处置厂二期总体完成82%;东部新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已正式运行;经开区(东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总体已完成94%,配套管网已完成92%;凤凰桥污水处理厂二期总体已完成83%;入河排污口治理完善工程及李台子、蒋家沟水质净化工程已投运;管网排查已完成100%,管网修复改造已完成87%;第二批小区(单位)、街巷雨污混接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自2021年2月1日14条河道运营管理移交六安三峡项目公司以来,六安三峡水务有限公司累计清淤91859.5立方米、绿化面积1.2平方公里、处理河道沿线垃圾处理量331吨、补水量9934.8万立方米,河道水质持续改善,整体情况良好。

持续推进

46

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加强自然

保护地执法监管。

市生态环境

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

市文旅局等。

以市政府部署为基础,提前谋划我市年度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六政办秘〔2021〕16号)要求,各县区明确自然保护地范围,明确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加强问题排查整改和督查调度。通过排查,基本摸清了全市自然保护地内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并制定了整改措施。以自然保护地专项督察为契机,认真梳理保护地存在问题。2021年6月-7月,省政府对我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地专项督察,督察中发现了一些涉及自然保护地领域的问题,其中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涉及我市霍邱县和霍山县。针对该两起典型案例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做了批示,要求彻底厘清具体问题所在,制定科学的整改方案,态度鲜明整改到位,同时要举一反三。市环委办及时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地内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县区及市直单位成立专班、压实责任、以案为镜,举一反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好自然保护地内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自查工作。目前,霍邱、霍山两县均制定了整改方案,积极推进整改中。12月15日,省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我市反馈了督察情况,通报了《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报告》12月18日下午,市环委办将督察报告中提到的4大类10个方面问题,分解细化为33问题,以整改责任清单的方式,向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进行了交办。截至目前,《六安市贯彻落实2021年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报告整改方案(送审稿)》已制定,报省督察组审核中。以遥感监测线索点位为抓手,扎实开展排查整改和“回头看”。2021年6月和9月,省生态环境厅先后转发了两批生态环境部下发的遥感监测线索点位,其中涉及我市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处,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遥感点位下发后,市环委办第一时间将问题线索转发至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要求县区组织开展自查。在县区自查的基础上,市林业局对34处点位进行了复核,市生态环境局随机选取了部分点位进行实地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县区进行反馈。针对省生态环境厅梳理下发的90个重点点位,及时分解至相关县区,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按照比例选取部分点位进行了实地复核。

持续推进

47

加大河湖管护力度,扎实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落实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六安方案。

市水利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

市住建局、市城管局、

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

市机关事务管理处等。

加大河湖管护力度,扎实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一是制定方案,以市级第4号总河长令发布《六安市“清河清湖”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二是开展排查整治,各县区对河湖管理范围内“六乱”问题进行排查,共摸排问题148个,市级组织开展河湖长制暗访,排查问题47个,所有排查发现问题于6月底前全部完成整改销号;三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全市7个县区政府相继制定印发河湖管护实施方案,聚焦责任、人员、经费、奖惩“四个到位”,全面落实河湖管护责任主体,通过聘请第三方公司、设立公益岗位、设置河湖管家、聘请民间河长等方式进行河湖日常管护,全市各县区本级财政全年安排河湖管护专项资金约4300余万元。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六安方案:一是合理分水。落实总量控制,下达2021年度区域用水计划,申报2022年区域用水计划,印发六安市2025年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进一步推深做实水权制度改革,开展六安-合肥水权专题研究工作。二是管住用水。出台《六安市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六安市水资源管理监督办法》;组织开展水资源管理及节约用水监督检查,印发一县一单,累计征收水资源费约1200万元;全面完成全市363个取水工程专项整治;对全市范围内依法应纳入取水许可的取用水户全面开展核查分析,制定《六安市水资源管理提档升级建设技术要求》,推动水资源管理长效化。三是强化护水。推进杭埠河生态流量试点、城西湖生态水位试点任务;完成淠河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工作,落实淠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强化地下水管理保护,制定六安市中深层地下水井整改工作方案,完成83处中深层地下水井整改。四是严格节水。印发《国家节水行动六安市实施计划》2021年度市直部门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指导霍邱县、裕安区、舒城县、叶集区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完成皖西卫生学院节水型高校、金安区木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节水型灌区、金寨经济开发区(金寨现代产业园)节水型园区等一批节水载体建设。

持续推进

48

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

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消除大班额。积极推进新

高考改革工作。改善和提高市属高中办学条件,确保六安一中

扩建项目按期竣工。推进职业

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加快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

市教体局

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

市重点工程处、市民政局、

市卫健委等。

序时推进城区公办义务段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城区40所新建公办园建设任务,7所已于2020年投入使用,31所于2021年秋学期投入使用,剩余2所正在建设中。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完成霍山县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任务26个。对全市普通高中大班额情况开展两轮逐班核查,排查出311个大班额,通过改造教室招聘教师新增班级的方式,消除285个普通高中大班额。目前,各县区普通高中大班额已经清零,仅市直学校中的皖西中学和六安中学还存在26个大班额,市直学校大班额占比为5.14%,低于2021年度规划目标5.63%,全面完成了2021年度整改任务。舒城县正在进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根据省规划,将于2022年接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国家评估验收。深化新高考研究实践,组织参加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巡讲培训,新高考改革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六安一中扩建项目已于今年秋学期投入使用。职业教育方面,安徽金寨职业学校通过中职学校A类评估,霍山职业学校等7所中职学校完成办学条件不达标整改,皖西经济技术学校、叶集职业学校已动工建设,将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稳步推进金安区、裕安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两区6所公办职业学校将迁址六安技师学院继续办学。认定第三批市级中职名师工作室9个,立项市级教科研项目建设26个,66个项目被列入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库项目。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实践教学中心已经交付使用,第二阶段公共学院、风雨操场与大学生活动中心已竣工,第三阶段食堂、宿舍楼工程正在招标过程中。

持续推进

49

深化“铸安”行动和“六项机制”建设,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

事故发生。

市应急局

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

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根据人员调整,市安委办及时调整了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十五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领导小组,明确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安全生产重点任务清单。在认真研判分析我市安全生产形势的基础上,结合季节性天气变化和生产经营活动特点,向市政府各位副市长提出安全生产工作建议169条。草拟了《六安市安全生产职责规定》,明确机构改革后,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草拟了《六安市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2021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水上运输和渔业船舶、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瓶装液化石油气等多项专项整治,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代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先后开展“防风险、保平安、迎七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三大行动”。突出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工作,梳理制定任务清单1295条,截至12月底,已完成任务1287条,完成率99.38%;解决突出问题11条,制定制度措施42条。强化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根据三年行动直报系统统计,2021年全市累计排查隐患53291处,行政处罚2611次,责令停产整顿260家,吊销证照企业9家,关闭取缔54家,罚款2314.105万元;全市应急管理部门累计执法检查1243次,下达各类执法文书3139份。事前处罚267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6.71%),处罚金额390.5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1.54%)。压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2021年,市安委办于6月、7月、12月分别对相关县区和市直部门开展安全生产约谈。在元旦、春节、“七一”、中秋、国庆等重点时段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组织开展明查暗访,及时对93条有关问题进行调度,4月、7月、11月相继开展安全生产督查暨过程考核,共梳理问题清单395条。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市应急局组织成立由省市专家组成的安全生产宣讲团,为各在建重点工程企业、工贸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社区、乡村和部分机关单位50余万人开展了宣讲。建立了能容纳130人参考的六安市安全生产理论考场和实际操作考场。2021年,我市安全生产考试点被授予安徽省安全生产实训基地,成为首批3家省级安全生产实训基地之一。10月,全省首届应急行业技能竞赛在六安市安全生产考试点顺利举行。严格落实事故调查和处理:2021年,全市应急系统牵头组织调查年度内生产安全事故共57起,其中市本级4起,挂牌督办县区政府(管委)调查事故53起。市应急局组织审理县区事故调查报告50份,出具审理意见61份;对14起事故案件进行立案,组织实施行政处罚50次,督促缴纳行政处罚470余万元;移交20人实施党政纪处理,移交5人追究刑事(治安)责任;组织对近年来7起较大事故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持续推进

50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市市场监管局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

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以“食安安徽”品牌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创建为抓手,持续强化日常监管、专项治理、食品快检、监督抽检和案件查办,着力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严格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大力营造食品安全共治氛围。首批6家企业、3家组织机构通过“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完成食品安全抽检15069批次,查办食品案件2426件。药品安全监管方面:提请市政府召开市药安委会议。开展药品安全春风行动、药品稽查专项行动等,全市共检查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6000家次,覆盖面达95%以上。立案查处药械化案件152件,同比上升14.29%。药品抽检完成率100%。监测上报药械化不良反应12827例,居全省前列。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销售“一退两抗”药品监测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全市药品零售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责令整改189家,停业整顿67家,立案查处11家。印发《关于继续开展“示范药店”创建活动的通知》,对29家“示范药店”进行通报授牌。召开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13家中药材种植企业申报创建,数量居全省首位。

持续推进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