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六政办〔2023〕1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
《六安市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1日
六安市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鹅产业发展的部署要求,全力做好“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农业增值大文章,推深做实全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关键性工程,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步伐,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充分发掘我市鹅产业潜在资源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绿色高端鹅产业集群,推动我市鹅产业跃迁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鹅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鹅保种育种、集中孵化育雏、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以及鹅肉、鹅肥肝、羽绒羽毛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建设产业园,推动产业积聚发展,做长做优产业链条,推动规模养殖标准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生产加工精细化、市场销售品牌化,构建以皖西白鹅、朗德鹅为主导品种的鹅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提高我市鹅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全市鹅产业跃迁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积聚发展。科学规划全市鹅产业布局,投资建设设施功能完备的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通过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优质鹅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发挥积聚效应,建设全国鹅肉、鹅肥肝和羽绒羽毛制品生产加工高地。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社会资本、科研技术、行业组织、经营主体和政府产业投资有机结合,引进、培育一批鹅产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升鹅产品生产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塑造“皖西白鹅”六安名片。
坚持市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围绕良种培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推动羽绒羽毛制品和鹅肉、鹅肥肝产品生产加工提档升级。注重开发绿色高端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市场推介,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六安鹅产品走向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做大做强我市鹅产业。
坚持生态发展。将绿色生态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融入各个环节,推动生态养殖、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绿色加工,拓展鹅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容量,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面源污染有效控制、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技支撑。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经营主体与政府共建科技支撑平台,共同开发、推广、应用最新的鹅产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完善现代鹅产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提速发展。
坚持联农带农。立足我市鹅产业特色优势,强化鹅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行“公司+基地+养殖户”模式,建立产销合作、专业服务及技术培训等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三)目标任务
立足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和区域特色优势,以发展鹅肉、鹅肥肝、羽绒羽毛深加工为着力点,促进养殖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转变,巩固和完善现代养殖、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和加工流通体系,提高鹅产业优质原料供给能力,推动鹅产品加工提档升级,实现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加工精细化、产品多元化、定位高端化,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到2027年,全市鹅饲养量3000万只以上,其中白鹅2400万只以上、朗德鹅600万只以上,种鹅饲养量200万只以上,鹅苗供应量3500万只以上。全市鹅产业及羽绒羽毛产业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其中鹅产业综合产值180亿元以上(一产产值70亿元以上、二产产值90亿元以上、三产产值20亿元以上),羽绒羽毛产业产值120亿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加快打造绿色高端鹅产业集群,推动鹅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2233”鹅产业跃迁式发展行动计划,即布局建设功能体系完善的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和鹅肥肝生产加工产业园“2个产业园”,围绕两个主导鹅品种建设皖西白鹅保种育种场和肥肝鹅育种场“2个育种场”,到2027年全市鹅饲养量超过“3000万只”,全市鹅产业及羽绒羽毛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00亿元”。
(一)建设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
通过竞争性比选,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要求,选址建设一个“路、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鼓励农业投资机构等国有投资平台建设管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按市场规则招引鹅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园区经营发展,支持我市存量鹅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腾笼移鸟”转入园区发展,形成鹅肉产品和羽绒羽毛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科技研发、电商销售、文化展示等全产业链积聚区。2023年9月底前完成产业园区选址并开展规划设计工作,2023年底前开工建设,2024年底前投入运营。到2027年底,招引入驻园区鹅肉制品、鹅血等生物制品、羽绒羽毛制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20家以上,实现年综合产值超100亿元以上。通过几年努力,力争将园区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
依托霍邱县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现有鹅肥肝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建设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产业积聚发展的鹅肥肝加工产业园。2023年9月底前完成鹅肥肝加工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到2027年底,招引入驻园区鹅肥肝生产加工企业5家以上,实现年综合产值超15亿元。
(二)开展“双招双引”
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食品工业园以及光明集团等知名企业全面合作,瞄准国内知名鹅产业链主企业,围绕保种育种、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熟食餐饮等领域主动对接、靶向招商。全面摸排鹅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和企业高层、科研专家、教授学者等,构建招才引智“绿色通道”,着力引进一批鹅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先进技术。支持我市鹅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鹅餐饮企业与“紫燕食品”“吴山贡鹅”等知名企业合作,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打造我市鹅食品、鹅餐饮知名品牌。引导和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产业资本与本地农投公司合作成立六安市鹅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指导并参与全市保种育种、圈舍建设、标准化养殖、活鹅收购、屠宰加工、产品销售,带动中小养殖场(户)规范养殖,形成完整的产业联结机制。到2027年,引进或培育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鹅肉及鹅肥肝加工企业不少于10家、5亿元以上鹅肉及鹅肥肝加工企业不少于4家;引进或培育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羽绒羽毛制品加工企业不少于5家、10亿元以上羽绒羽毛制品加工企业不少于2家。
(三)推进鹅产品精深加工
进一步规范管理鹅屠宰行业,切实保障食品安全。鼓励鹅屠宰加工企业加强对外战略合作,拓展和稳定销售渠道,有效承接起我市商品鹅出栏的主要销售市场,在活鹅市场价格低于养殖成本时,支持屠宰加工企业采取保底收购的方式,减少养殖场(户)经济损失。加强产学研合作,在深入分析鹅产品营养成分的基础上,研制开发“鹅头、鹅翅、鹅爪”三件套等预制菜、熟食制品、休闲食品,扩大鹅产品绿色高端食品市场份额。支持鹅肥肝生产加工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改造,完善产地冷藏保鲜、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规范开展朗德鹅屠宰取肝,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丰富鹅肥肝产品种类。推广普及羽绒羽毛加工自动化流水线和先进工艺技术,提升羽绒羽毛制品优质原材料供应能力。引进和培育羽绒服、羽绒寝具、羽毛球、羽毛工艺品等生产加工头部企业及自主品牌,建设国内外知名的羽绒羽毛生产加工基地,擦亮皖西羽绒“金”字招牌。到2027年,实现年屠宰加工鹅肉15万吨、鹅肥肝6000吨,羽绒羽毛制品出口超10亿元。
(四)拓展鹅产品销售市场
组织鹅产品加工及流通企业与机关、院校、超市、社区等单位对接,建立直供直销关系。支持鹅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等鹅食品传统消费地区布局销售网点,促进鹅肉、鹅肥肝产品进入沪苏浙、粤港澳区域城市餐饮消费市场,支持我市餐饮企业在省内外开设鹅系列产品餐饮连锁加盟店。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鹅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立联营协作关系,借助京东、天猫、抖音等网络营销平台,拓宽鹅产品销售渠道,扩大我市鹅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对外影响力。到2027年,在省内外建立鹅产品销售网点50个。在裕安区固镇镇建设一个规范化、现代化、数字化的面向全国的羽绒羽毛大型交易市场,进一步巩固我市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羽绒羽毛集散地地位。
(五)加大鹅品牌建设力度
开展鹅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应用,构建鹅产品“地理标志+企业商标”运营模式。加大鹅文化宣传力度,在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设立鹅文化展示馆,开发鹅文创产品。在车站、公园、旅游景区等场所和区域设置鹅logo或仿真雕塑,打造六安专属新地标。举办国际羽博会、鹅美食文化节、鹅产业发展论坛,加大羽绒制品、鹅美食展示展销,弘扬鹅文化。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中心城市举办皖西白鹅、霍邱鹅肥肝、皖西羽绒推介会,提高我市鹅产品知名度、美誉度。
(六)科学布局养殖产业带
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在金安区(东桥镇—木厂镇)、裕安区(单王乡—固镇镇—丁集镇—罗集乡)、叶集区(洪集镇—姚李镇)、霍邱县(夏店镇—乌龙镇—扈胡镇—龙潭镇、城西湖乡—临淮岗乡—冯瓴镇)五个白鹅养殖集中区和霍邱县(花园镇—孟集镇)朗德鹅养殖集中区,建设种鹅扩繁基地和集中孵化育雏中心,以点带面,推动鹅养殖集聚发展;在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有条件的乡镇点状布局养殖区域,做到宜养则养。在养殖重点区域,应用生态养殖新技术,合理规划牧草种植,推行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实现鹅产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到2027年,建设标准化种鹅繁育中心(祖代种鹅场存栏3000只以上或父母代种鹅场存栏10000只以上)不少于20家,鹅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七)强化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
加强皖西白鹅保种单位建设,开展种鹅核心群养殖圈舍标准化改造,科学设置疫病防控缓冲区,建立遗传资源保护区。收集纯种皖西白鹅,加强种群选育,扩大种鹅核心群规模,更新家系血缘,降低近交系数。开展皖西白鹅性能测定和遗传物质保存,丰富遗传资源,提高种质资源质量。引进鹅育种生产经营龙头企业,深化科研院校与种鹅生产经营企业合作,建设鹅保种和育种中心,开展皖西白鹅保种选育、提纯复壮及朗德鹅选育复壮工作,培育生产性能稳定的优势鹅品种(系)。在金安区木厂镇建设皖西白鹅保种育种场1家,在霍邱县孟集镇或花园镇建设朗德鹅等肝用型鹅育种场1家,力争到2027年,培育皖西白鹅或朗德鹅优势品(系)1-2个。
(八)推行集中孵化育雏模式
以大型种鹅企业和扩繁基地为依托,在鹅养殖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的集中孵化和育雏中心。支持种鹅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光照、温度等环境控制技术,调节种鹅繁殖周期,提高繁殖性能,保障种蛋全年供应,实现全季节生产。支持种鹅生产经营企业购置现代化孵化设备,引进先进脱温设备及配套设施,采用恒温自动化控制、循环孵化方式,保障鹅苗稳定供应。开展集中孵化技能培训,培育一批孵化员、育雏员,提升种蛋筛选、孵化、育雏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到2027年,力争新建标准化集中孵化和育雏中心6家,新增现代化孵化设备300台(套),年孵化量超3500万只。
(九)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采取“政府主导、国企主建、镇村主管、企业主营”的建设和运营方式,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鼓励农投公司等国有投资平台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由镇村管理并招引养殖场(户)入驻经营,开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支持和吸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小型养殖户、农村能人、退役军人、大中专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行“公司+基地+养殖户”模式,建立“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分户养殖、统一销售”的标准化养殖服务体系,提升养殖水平,带动农民增收。鼓励和支持对现有养殖场改造提升,对废弃、低效设施用地综合利用,用于标准化、规模化鹅养殖。在发展皖西白鹅传统养殖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引进适合我市养殖的优良鹅种,开展不同养殖周期的商品肉仔鹅养殖,确保鹅产品全年供应,扩大鹅产业产能,提升养殖效益。开展智慧养鹅试点,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提高生产监测统计和预警分析水平,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到2027年,新增年出栏5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300个,新增年出栏10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150个,新建10万只以上规模养殖基地20个,新增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力争培育鹅产业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应用场景50个。
(十)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加强各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疫病防控各项措施,扩大对规模养殖场的监测排查范围,加大禽流感、小鹅瘟、鹅痛风、鹅卵黄性腹膜炎等疫病高发季节监测频次。强化养殖、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加强基层检疫人员配备,落实定人定岗定责,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规范动物检疫出证行为。强化养殖企业疫病防控主体责任,督促其规范建立养殖档案,严格落实强制免疫、消毒灭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完善疫病免疫程序,持续开展种鹅场疫病净化,提高养殖企业疫病防控水平。到2027年,建立鹅疫病防控专家服务队不少于7个,对全市规模养鹅场每年开展疫病监测排查达500批次以上,病死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市级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鹅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工作、责任、时限清单,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工作调度。压紧压实相关部门和县区责任,强化协同配合,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范围,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二)强化土地保障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预留鹅产业发展用地。加大鹅产业发展用地保障,盘活废旧厂房、闲置校舍、“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废弃和低效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等存量资源,对零散一般农用地进行整合开发,保障鹅产业发展空间需求。缩短环评审批周期,对符合环保要求的鹅养殖、屠宰、加工建设项目,尽快落实环评审批手续,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对同类型或者相近类型的鹅产业项目,探索实施打捆审批,优化审批程序。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设立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鹅保种育种、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鹅产品及羽绒羽毛精深加工、鹅产业相关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活动。加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申报争取地方专项债,用于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标准化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鹅产业链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开发专项金融产品,强化政策性担保支持。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绿色食品产业基金加大对我市鹅产业支持力度,发挥省、市、县(区)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采取投资入股或与银行合作实行投贷联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支持鹅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扩大鹅特色农业保险业务范围,丰富鹅产业保险品种,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引导养殖场(户)积极投保,提高抗风险能力。鼓励鹅产业企业做优做强,支持将其纳入企业上市“雁阵计划”培育范围。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依托皖西学院成立鹅产业学院,依托市农科院与皖西学院组建鹅业(鹅产品)研究院,深化与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制订修订一批鹅产业养殖及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和标准,加强鹅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皖西白鹅保种育种、朗德鹅提纯复壮、鹅产品精深加工、羽绒羽毛生产加工、鹅专用型饲料等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最新鹅产业科技成果。鼓励和推动职业院校、行业组织等机构,结合产业人才需求,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社会化培训,推广鹅集约化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养殖废弃物生态处理技术、自动化环境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培育一批鹅产业发展带头人,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理念和科技成果引领、支撑六安市鹅产业发展。
(五)优化产业环境
进一步加强生产流通秩序监管,坚决查处违规屠宰、压级压价、市场垄断等损害经营者利益的不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对符合规定的规模养殖场、鹅产品及羽绒羽毛加工企业,落实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和农产品加工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商标、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加强对创新产品、先进经验的宣传,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养殖、加工、流通示范企业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鹅产业规范发展和提档升级。加强相关政策解读和宣传,及时回应企业和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