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安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发改委发布时间:2023-01-11 10:45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六安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落实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计划报告审查决议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一年,也是六安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人民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一年来,面对国际环境挑战加剧、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执行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有关决议,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市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一)坚持产业引领,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工业强市和优质高效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推深做实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八大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超过600亿元,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新引进项目98个,总投资108.6亿元。全市科技特派员实现所有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舒城县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成功举办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坚持工业强市强县战略,打造“积树成林”升级版,落地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42个、新投产181个、纳规84个。强化“老树育新干”,全市335户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468个、总投资624.2亿元。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4户、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户。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5G+工业互联网”赋能工程,累计培育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示范项目39个。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8家,推广应用机器人超500台套。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发布1021户制造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营业收入排行榜。鼓励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激发释放服务业发展活力,获批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市。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金寨开发区、金安开发区获批省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加快民宿发展,培育“大别·乡宿”旅游民宿品牌。

(二)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激发发展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深做实“攀亲结缘”工程,不断塑造六安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聚焦产业园区和科创企业,设立“科技贷”“园区贷”等融资产品,为科创企业解决融资需求。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设立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降低融资风险。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净增32家企业纳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名录,总数达到336家,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首次纳统奖补资金850万元。金安小型涡轮航空发动机及特种装备动力应用省级重大专项完成建设验收。全年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45家,预计企业总数将达到470家。深入推进院地对接合作,与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共建“大别山先进产业科创中心”,安徽大学大学科技园六安分园共建协议完成签约。安徽科技大市场首个市级分市场六安市场正式启动运营,皖西学院星火创咖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水穿石”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国家级众创空间零的突破。明天氢能成功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应流集团霍山铸造公司获批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进入批前公示。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运。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六安联动创新区获批成立。

(三)坚持有效投资,着力增强发展后劲。牢固树立“投资为纲、项目为王”理念,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在全省率先开展投资“赛马”激励评比,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茅,我市连续在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全省投资“赛马”激励评比中获得激励表彰,金安区、舒城县分别获得2次、1次表彰,全市累计获得奖励用地指标1350亩,荣获2019—2021年全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表彰。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双招双引”,主要领导带头出征,聚焦长三角招商,贴近主导产业契合度招新商,紧扣亩均投资强度和能源单耗评估招好商。抢抓合肥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机遇,积极打造招商、容量与挖潜、落地推进“三纵队”,形成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江淮“四攻坚组”,开展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百日攻坚”行动,新落地开工项目52个、总投资约380亿元。招商引资成效获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狠抓国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的政策机遇,紧紧围绕专项债支持的十大方向,精准谋划编报项目,全年新增发行专项债券123亿元。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9个,已投放资金10.65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争取资金2.83亿元,全省唯一,占全国份额14.2%。

(四)坚持协同发展,着力提升联动水平。抓住用好国家战略机遇,坚持“链上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进一步强化政策争取,全面深化开放合作。推深做实与上海对口合作,召开全市推动与上海对口合作工作动员会,制定《上海市对口合作六安市工作行动计划》,明确“七个突出”工作原则,加快“六个专班”工作推进,围绕落实对口合作五年实施方案,与上海初步构建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个层面的对口合作工作组织架构,建立常态化的联络交流机制,在园区共建、招商引资、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区“一对多”合作机制初步确定,安徽六松现代产业园区正式揭牌。全力推动合六同城化,科创、产业、园区、市场“四个链接”合肥多层级常态化对接机制逐步健全,18个合作事项取得显著成效,先后选派2批81名干部到合肥“拜师学艺”。系统开展空间、基建、产业对接,不断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协同。推动合六公共服务一体化,与合肥对接签订“一码通域”合作框架协议,24个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与合肥市“跨市通办”。华师大附属初中投入使用,安徽警官职业学校开工建设,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落户舒城。加快推进合霍现代产业园建设,全面落实新一轮南北共建合作协议。霍山县与合肥经开区、裕安区与包河区、海宁经开区、叶集开发区与蜀山经开区签订合作协议。全市新签约沪苏浙、合肥市投资项目201个,固投总规模870.2亿元。

(五)坚持互促互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合理划定“三区三线”。持续推进城市建设“畅强补”工程,城市功能性项目快速推进,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有序实施,城市安全韧性进一步提升。实行“厂网河”“供排水”“建管运维”“城乡统筹”四个一体化经验在全省推广,我市成为全国首批“水管家”试点示范城市。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全市省级特色小镇(省级微型产业集聚区)数量达到11个,霍山县上土市温泉小镇创建期满顺利通过验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强市建设。聚焦监测帮扶,组建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健全防返贫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严格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针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共制定帮扶措施15514条,户均7.3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兜底保障等工作举措,持续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三色预警、三单管理、三化目标”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机制、“无事”找书记基层治理模式得到充分认可,乡村振兴专员制度得到推广。在年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考核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均居全省第1位。

(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实施十大暖民心行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结合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部署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常态化推进“重畅决”,纵深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平安建设考核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出台多项人才新政、培育市场主体、困难群体帮扶等政策,促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实施居民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入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做法得到人社部肯定。严格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比从22.6%下降到3.2%,顺利完成市属四所公办收费学校改革,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扎实推进“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国家级试点,被列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工作“三医”联动试点市,县级医院三级创建实现全覆盖。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在全省率先建立“重点人群应检尽检管理系统”,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全省第1。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救急难”典型经验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市及四县再获省双拥模范城(县)。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持续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市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快于全省、位居前列,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表1: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预期目标

预计完成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8以上

4.5左右

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9

8.5

三、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86850

85000

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8.5以上

9左右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1以上

4.5

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2以上

16以上

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次靠前

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7.5

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

3.22

九、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1.16

1.31

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达到51%左右

十一、粮食总产量(亿斤)

70左右

71

十二、外贸进出口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

十三、直接利用外资增速(%)

11

152

十四、到位境内资金增速(%)

12以上

12

十五、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

9

8

十六、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预计完成目标任务

(一)围绕稳增长扩投入,经济迈上新台阶。坚持把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是疫情防控精准有效。高效打赢“4.4”裕安突发疫情阻击战,及时吸纳第9版防控方案,更新“一方案一预案”,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加强重点场所管控,申领“场所码”10万余个,在工矿企业等设立疫情防控安全员1789名。全市组建流调队伍94支,建设储备集中隔离点293个,可用隔离房间44191间,达100.3间/万人。17家发热门诊全面完成达标改造。全市日最大单管核酸检测能力达40.2万管,市级建设方舱医院床位1000张。

二是经济保持稳中有升。认真贯彻落实稳住经济大盘各项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措施,及时出台我市细化举措,开展经济运行季度分析评议,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局部疫情突发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经济在阶段性波动下滑后快速止跌回升,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恢复向好态势基础上实现赶超发展。经济总量成功跨上两千亿台阶,预计增长4.5%左右,位居全省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00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预计达到85000元/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60.7亿元、增长9%左右。预计2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5项增幅高于全省,13项增幅居全省前5。

三是投资增长强劲有力。深入实施扩投资重大项目“精重促”行动及六大工程,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库、年度前期工作库、年度投资建设库“三库联动”运转高效,全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位居全省前茅。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始终领跑全省。96个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07.78亿元。把牢初步设计审查关口,促使政府性投资项目审减投资概算3.15亿元。全市598个纳入省调度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1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6%。其中,已开工项目292个,开工率102.5%;已竣工项目115个,竣工率126.4%。全市615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完成进度105%、开工率128%、竣工率130%。霍邱汉星综合能源、金寨春兴通讯科技、霍山国鑫机制砂加工、舒城捷步新能源配件、金安格恩半导体芯片、裕安友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叶集冠特家居用品、市开发区中财新型建材科技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支撑性项目竣工投产。82个专项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53.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19%,实际支出122.11亿元。市发改委系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49个,获得资金11.72亿元。积极申报企业中长期贷款技改项目259个,贷款总需求230亿元,已签约23个项目,贷款资金10.22亿元,已投放2.6亿元。

四是市场消费释放回暖。举办“皖美消费·乐享六安”月主题促消费活动和个性化“一县一主题”消费活动124场,发放1400万元汽车消费券、800万元文旅消费券,指导县区、重点商贸企业发放440万元餐饮消费券、200万元家电补贴券,拉动消费近9亿元。组织全市重点电商企业参加全国网上年货节、电商惠民促销月、全国双品购物节等线上促消费活动30余场。全市累计实现网上零售额104.6亿元,增长13.5%,居全省第4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1200亿元,增长4.5%,居全省第3位。批零住餐四行业占经济比重达到11%以上。推出住房公积金“惠企利民”政策包,出台针对各类人才购房补贴政策,兑现各类人才购房补贴6352人次4.19亿元,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持续推出“安徽人游安徽”“六安人游六安”优惠活动,全年预计共接待游客45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2亿元。

五是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坚持“头雁领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会见华为、比亚迪、蔚来、阳光电源等企业负责人,与蔚来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比亚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玲珑轮胎等产业契合度高、带动性强的链主、链条型项目有望签约落户。完成《六安市“5+1”产业招商指南》编制,“5+1”产业链推进组、市直招商组专班专责推进招商引资,全市新签约“5+1”主导产业项目311个、固投总规模1231亿元,分别占新签约项目的77.4%、86.3%。紧盯上海市、合肥市等重点招商区域,举办产业推介会、恳谈会等“双招双引”活动10余场,深挖优质项目线索,靠前承接产业外溢,促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预计全市新签约固投亿元以上项目410个,其中5亿元以上107个、10亿元以上43个、50亿元以上5个,100亿元金诚新能源项目落地见效,实现百亿级项目新的突破。预计实现境内到位资金883亿元,增长12%。支持全市重点产业企业引进各类人才6352人。新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总数达20个。

(二)围绕强产业壮规模,转型取得新成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是“四上”企业较快增长。认真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组合式推进减税、退税、缓税政策落地,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全市退、减、免、惠税费约58.1亿元。制定实施《稳企惠企暖企助企开门红政策》,对79家服务业企业、186家加工制造业企业、161家商贸单位、87家企业贷款贴息兑现奖励资金3252.75万元。为4243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1.2亿元。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7万户、增长超19%。全市“四上”企业达到3261户,较去年同期净增900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净增151户,达到1239户;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净增172户,达到412户;限上商贸单位净增549户,达到1425户;规上服务业企业净增28户,达到185户。

二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扎实推进一产“两强一增”行动,全市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到2542人,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家,均居全省首位。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9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3.4%。裕安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积极推进抗旱保苗,及时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累计投入抗旱人员11.76万人,全市累计打井近2490口,有效缓解部分农作物灌溉水源短缺问题。加快推进“138+N”和“6969”工程,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420人,全市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104家、国家级6家。新改扩建9大优势主导产业千亩、万亩种植基地及规模养殖场154个,9个10亿级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432家、居全省前3。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增长6%、居全省前3位。

三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围绕二产“提质扩量增效”,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强县战略。大力实施“积树成林”工程,工业投资预计增长45%,居全省第2位。加快实施“老树育新干”工程,技改投资预计增长60%,居全省第1位。广栽工业之树已收成荫挂果之效,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5%。全市“5+1”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5%以上。全市产值前100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增长12%,拉动全部工业产值增长7.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全市高技术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27%,居全省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预计增长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38.5%。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省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家。开发区创新升级步伐加快,预计实现经营销售收入2233亿元,增长10%。全市园区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以上。全市开发区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土地131宗共计10080亩,占新增产业用地11984亩的84.1%。金寨开发区“金梧桐”创业园被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舒城县预制食品产业集群入选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四是建筑业发展持续向好。建筑业支持政策持续发力,全市工程建设与政府采购项目市内企业中标金额超过60%,较上年同期提高近10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总数达46家,居全省第5位。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加快推广,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居全省第3位,预拌混凝土总产量居全省第2位,预拌砂浆总产量居全省第1位。建筑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34亿元、增长12%,居全省前3位。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建材认证标识建材企业10家,创建省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1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3个、装配式绿色农房试点项目1个,获批省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低碳片区试点1个,成为全省首批建筑工程质量评价试点市。

五是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扎实推进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出台鼓励服务业(商贸)企业升规纳限、支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应对疫情纾困暖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政策,促进服务业逐步恢复回暖。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2%,占全市比重39.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2%,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以优质高效服务业滋养加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8%,对规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164.4%。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突破7000亿元,存贷比达到88%。推广“信易贷”模式,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平台授信总金额144.6亿元。实施企业上市“雁阵计划”,立方数科迁址市开发区,上市公司达4家。上市公司再融资实现突破,精工钢构、英力股份共发行可转债23.4亿元;实现直接融资净额93.87亿元,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新增安徽省职工疗休养基地11家,市级职工疗休养基地14家。舒城靖童现代冷链物流集配中心获批省级冷链集配中心。成功创建4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传化信实公路港获批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达到21家。

(三)围绕深融入全链接,合作迎来新机遇。坚持把机遇转化为改善承载条件的“两基”项目和可持续经营的产业项目,把机遇含金量转化成现实含金量,着力推动“链上大合肥,融入长三角”。

一是与上海对口合作走深走实。抢抓与上海市对口合作机遇,在与松江结对合作帮扶基础上,紧盯“七个突出”工作要求,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围绕“4+”定位,起草《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提出33项重点任务,谋深谋实谋细对口合作具体举措。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对口合作推进会上,六安市做法在会上交流发言。设立驻沪招商中心,以市场化牵动合作项目化,新签约上海投资项目30个,固投总规模100亿元。强化“六个专班”推进,建立旬调度制度,定期编发对口合作专报。重点领域成果逐步深化,按照“管委会+公司+基金”模式共建六松合作园区,光明集团上海农场公司与霍邱签订麻黄鸡生产及加工战略合作协议,在青浦区建设绿色农产品销售中心。推出“上海-六安”精品旅游线路,举办“绿水青山红色六安”2022六安(上海)大别山风景道文旅资源推介会,携程度假农庄·金寨大湾店一期建成运营、二期已正式开工。我市成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35家联盟城市之一。

二是合六同城化加快推进。加速融入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紧盯两市党政代表团议定的18个合作事项,逐项推进。围绕构建“一小时通勤圈”,加密路网建设,合六叶高速改扩建、德上高速六安段建成通车,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加快建设,G312快速化改造六安段主车道贯通,S329合六南通道全线通车。龙河口引水工程加快建设。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共建的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已引入22个创新创业团队。深化合六经济走廊产业配套,中国声谷·舒城声光电产业园揭牌运营,精卓光显与合肥联宝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连,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合六经济走廊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65%以上,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7%以上。

三是外贸外资稳步发展。大力实施外贸提质、外资扩量工程,持续开展“重点外贸企业帮扶”主题活动和“挖潜力、促回转”专项行动,走访外贸企业363家次。新增跨境电商企业14家,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175家。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78.1%。全市租赁使用11个海外仓,面积达到5.1万平方米。推进全市小微企业信保统保,新增投保小微企业23家。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增长5%。出台利用外资激励政策,对外商投资企业当年直接利用外资额给予一定比例奖励,并纳入“免申即享”范围。成功举办跨国公司对接会。实现直接利用外资预计达到1700万美元,增长152%,居全省第5位。

(四)围绕强功能补短板,能级实现新提升。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是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深入实施“畅强补”工程,解放南路(大别山路-佛子岭路)改造工程、皋城路下穿长安北路道路工程、窑岗嘴大桥拓宽改造及两侧桥头立体化改造工程等“畅循环”项目顺利完工。强力推进“难安置”项目治理,累计完成安置13720套,进度居全省前列。新开工棚改安置房6507套,已基本建成15546套,完成率106%。筹集(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3200套。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5个、5107户、52万平方米。金石湾游乐园、磨子潭路邻里中心、大别山路邻里中心等城市功能项目落地建设。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沿1045.2公里燃气管网布设安装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5686套,沿233公里主干供水管线布设安装漏失监测设备347台,形成覆盖燃气、供水等领域安全监控基本框架。落实“保交楼”方案,化解逾期交付项目9个、3424户、32.9万平方米。城市信用状况综合指数排名持续攀升,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最高排名第65位。霍山县入选省级现代化中小城市试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51%左右。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可研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合六市域(郊)铁路纳入国家“十四五”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项目可研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金安通用机场全面开工建设,金寨民用机场通过国家民航局选址评审。G4222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舒城(千人桥)至金寨(皖豫界)段PPP项目落地实施并开工建设。S325马头至长集段、S244罗岗至分路口段建成通车。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33亿元,其中,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投资计划执行率150%、居全省第1位,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计划执行率达100%。完成水利投资61.79亿元、创历史新高,3条中小河流、8个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7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25座小水库除险加固、88处农村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和700处供水设施维修养护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全面推进,霍邱县王截流、陈郢保庄圩开工建设,杭埠河防洪治理、城南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新建5G基站1571个。

三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各级财政安排衔接资金22亿元。在选派1407名驻村干部基础上,增派91名乡村振兴专员。突出小额信贷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确保实现应贷尽贷,新增小额信贷贷款10557户4.67亿元。突出产业帮扶,新建和完善特色产业园区192个。突出稳岗就业,全市脱贫劳动力返岗就业30.67万人,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就业3.64万人,156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6319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原建档立卡户)136430人,发放资助资金21396.48万元。改造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危房317户。全面推开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目前全市已盘活闲置宅基地639宗、闲置住宅1250宗,吸纳社会资本1.37亿元,增加农民收入3289.9万元。

(五)围绕抓保护促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坚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

一是生态环境保持优良。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七个专项行动”,空气质量持续向优,市PM2.5平均浓度31.6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5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6%,居全省第4位。我市3次登榜生态环境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前20榜单。六大水库水质保持优良,县级水源地水质良好,罗管闸断面生态补偿指数0.766,连续9年达到小于1的目标要求,再获省及合肥市大别山水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水管家”“水当家”运行监管机制全面建立,形成水环境治理六安样板,三峡集团参与共抓长三角大保护全国第五次现场会在六安召开。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完成40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和140余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扎实推进,年度12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全部验收,在建与生产矿山治理任务超额完成。在全省率先完成叶集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调查评估。霍山县、舒城县分别入选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是执法监管能力持续提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企业“双随机”检查1057家次,非现场检查129家次,指导帮扶66家次。实施轻微违法违规免罚清单制度,免罚8家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安徽绿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伪造比对监测数据、出具虚假比对监测报告案,入选生态环境部2022年公布的第四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出动执法人员484人次,排查企事业单位395家次,发现问题隐患79个,全部完成整改。持续推进群众诉求“重畅决”工作,规范环境信访事项办理,全市受理环境信访事项2845件,及时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均为100%。调查核实重点环境信访问题61件,出动人员95批次,确保环境信访问题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印发实施《六安市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验收销号工作实施办法》,持续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57个中央和省级层面交办问题、275个市、县(区)自查发现交办问题全部完成整改,舒城县宝源矿业、霍山县南北城河综合整治入选省正面典型案例。全面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深入开展“两整一改”专项行动,完成各类问题整改4.2万个,扎实推进农村改厕提质增效,完成户改厕3.5万户。

三是节能降碳成效明显。加快推动《六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构建“1+N”政策框架。按四档分解下达各县区“十四五”节能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统筹推进工业、商贸服务业、农业农村、公共机构、交通、建筑、城市照明、居民等八大重点领域节能管理。推进与上海市松江区双碳合作,签订《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园区企业节能审查,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诊断成果运用,实施“一企一策”,挖掘节能潜力,指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严把节能审查关口,以单耗论优劣,为单耗先进项目开绿灯,坚持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合力(六安)高端铸件项目、五粮泰高效生物饲料项目、晖煌材料科技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项目、科大国创智慧能源、中晟矿业150万吨球团项目等5个项目获得省能评批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415万千瓦,居全省第1位。

(六)围绕强保障惠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坚持政府干的事对准群众盼的事,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一是十大暖民心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建成“三公里”就业圈14个;开展“名厨、名菜、名店”认定活动,评选“六安名菜”50道、“六安名厨”20名、“六安名店”100家;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154个,满足5.7万老年人就餐需求,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362个,满足10万老年人就餐需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牙椅数增长27%,二级综合医院单独设置口腔科比例达到100%;全市814所幼儿园全部提供延时服务,对有需求的幼儿做到全覆盖,参加延时服务的幼儿数达49196人,占在园幼儿数37.6%,新增托位数4356个,新增公办园学位7260个,新建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3个、县级公办独立托育服务机构1个、公立医院托育点1个;完成266个体育场地建设改造,维修、改造458的行政村和112个小区健身器材;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84万个,其中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094个;提升改造城区菜市17个,乡镇菜市40个;开展家政服务人员培训3.6万人次,新增家政服务人员7220人,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县级覆盖率100%;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人总数达19.9万人。建立完善群众评价机制,跟进监督项目实施成效,37项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群众满意度达到90.9%。

二是粮食能源安全更加牢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六安市委常委会委员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六安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粮食安全重点工作职责清单》,切实扛牢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面积较上一调查年度增加1.31万亩。严守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4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达71亿斤,实现“十九连丰”。完善地方储备体系,市本级增储原粮1.5万吨,提前完成“十四五”新增原粮规模储备计划。积极开展政策性粮食收购,启动17个收储库点,全力满足农户售粮需求,累计收购中晚籼稻24.42万吨,截至目前,最低收购价收购入库15.12万吨。精心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新建高大平房仓10.1万吨,积极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加大粮油品牌创建力度,长健米业“江北皖健·长健长香米”、先锋米业“金皖丰·虾田丝苗米”产品入选2022年“安徽好粮油”产品名录。整合粮食烘干机制造优势产业,创响烘干机“六安制造”品牌,辰宇科技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烘干机知名品牌。保障能源安全,中煤六安电厂2×660MW机组工程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望近期实现核准并开工。金寨抽水蓄能电站3台90万千瓦机组并网运行,霍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舒城晓天、金寨果子园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加快实施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天然气金安-叶集-金寨联络线工程建成通气,天然气六安-霍邱-颍上干线工程六安境内管网完成敷设,核准批复天然气姚李-周集支线工程。克服历史罕见高温天气影响,面对夏季用电负荷屡创新高,及时启动负荷管理措施,统筹协调,强化调度,全力打赢电力迎峰度夏保供战。

三是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持续落实“五育并举”,有效推进“双减”工作,386家面向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376家,剩余10家全部实现“营转非”。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新建、改扩建40个公办园全部完工,全市普惠率93.2%,公办园占比57.5%。主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完成4个,新增学位6380个。补充公办教师1084人,霍邱一中校长杨明生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公共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实施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4万余场,服务乡村群众300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推进“15分钟阅读圈”建设,新建县级公共文化馆9家,电视记录片《大别山红色记忆》入选省2022年首批重点文艺项目,4部作品获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举办第五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叶集区被授予中国“文学之乡”称号。稳步扩容医疗资源,全市三级医疗机构总数达到8家,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床位数6.4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92人、注册护士数3.3人。市人民医院门急诊改扩建、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建成投用,市妇幼保健院妇幼健康综合楼全面完工,市传染病医院、市中医院医疗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重大疫病救治中心、市人民医院健康保健门诊和健康管理中心等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居全省地市级综合医院第1名,市中医院位居全省地市级中医院第1名,分别进入A级、B+医院队列。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完成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526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舒城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金寨县、裕安区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区),霍山县获批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

四是民生保障更加健全。健全多层次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共计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9.8亿元。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保待遇92亿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平稳过渡,失业及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建立补充工伤保险制度、城乡居保个人缴费档次标准和缴费补贴调整机制。社保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建成。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建成372.7万人的人力资源库、3.65万人的创新创业人才库、2.6万条的企业用工需求库、200余条的返乡创业政策库,促成返乡创业达8500人。城镇新增就业3.22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35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863人。深入开展退役军人暖心解难专项行动、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市、县两级设立退役军人困难帮扶资金1230万元,资金规模居全省第1位、帮扶力度全省最大。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9000元,增长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7200元,增长7.5%。落实保供稳价长效措施,全年119天启动“惠民菜篮子”集中惠民活动,重点民生商品量足价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896万元、惠及困难群众30万人次。持续深化“铸安”行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减少46起、49人,降幅分别为69.7%、71%,降幅均居全省第1位,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

回顾这一年,全市发展遇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挑战,少数经济指标弱于年初预期,但我们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克服了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增长延续了“领跑全省、位次靠前”的跃迁势头,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取得了最好结果,成绩来之实属不易。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对比发达地区存在经济规模和人均水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三个同步滞后”依然比较明显;在全省经济总量偏下、人均靠后的“六安之痛”依然存在,一产大而不强、二产不大不强、三产活力不足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科技创新基础还很薄弱,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与全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开发区创新升级能力不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振兴还面临不少难题;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不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距离群众要求和期盼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保持定力、精准发力,进一步采取更为切实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是推动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之年。从全国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从全省看,我省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唯一链接点,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科技创新强劲、制造业基础良好、区位交通优越、历史人文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等优势明显,有利于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经济发展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我市看,利好因素加速集聚,动力活力蓄势迸发。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紧盯质量、速度、位次、激励项,坚持在工作中形成的好手法、好步法、好打法,实施重大项目的“精重促”行动、工业“积树成林”和“老树发新干”工程、优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138+N”和“6969”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赶超发展态势明显。

综合当前形势,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立足我市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积极可行原则,争取在实际中做到更好,兼顾年度计划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全面夯实经济增长的实物工作量支撑,持续扩大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建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表2: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预期目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8以上

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11

三、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93000

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7.5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0

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2以上

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位次靠前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八、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

九、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1.4

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十一、粮食总产量(亿斤)

70亿斤以上

十二、外贸进出口增速(%)

9

十三、直接利用外资增速(%)

15

十四、到位境内资金增速(%)

12

十五、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

8

十六、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上述目标安排,贯彻了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顺应发展趋势、立足六安实际。主要考虑:一是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发展仍是解决我市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在确保质量效益前提下,保持一定经济增速,逐步缩小与全省的发展差距,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预期目标设定与“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有机衔接,适当高于“十四五”年均增速,实现低基数下较快增长,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积极进取、体现“跳起来摘桃子”,有利于激发各地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引导预期、提振信心、传导压力。三是与区域发展格局相适应。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上海—六安对口合作、松江—六安结对帮扶、合六同城化等“6+3”重大政策机遇持续彰显扩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部署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举措以及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政策正在全面实施,六安区划区位优势、内外交通优势、自然禀赋优势、文化底蕴优势、绿色生态优势正在深度转化为赶超发展效能。

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省委对六安提出的“两个加快”“三个示范”“两个突破”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市委经济工作会部署,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不掉队、赶上来”八大工程,聚焦质量、速度、位次、激励项,坚定不移锁定在全省增速列前茅、总量向中靠、人均朝前赶,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六安、共进六安、美丽六安、开放六安、共享六安、和谐六安,奋力开创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局面。

(一)强化创新引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一招,是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推动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个“不掉队、赶上来”支撑性工程,以创新的澎湃动能驱动经济的加速跃迁。

一是积极打造创新平台。紧盯创新载体建设,力争全年新备案市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3-5家。加强孵化载体建设,引导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和功能配套。积极谋划一批对口科技创新合作事项,探索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建设,在前两批22个项目团队入驻基础上,主动做好跟踪服务对接第3批项目团队,积极支持六安院可出孵转化的部分引进项目落地转化为本地科创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绩效评价机制,激励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新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平台载体10家以上。

二是培植创新创业活力。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六安市场,探索举办长三角成果推荐专场,力争对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阶段项目10个左右,推进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六安联动创新区建设取得实效。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聚焦智能电动汽车配套产业、中医药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的突出短板和核心技术需求,积极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着力解决一批技术瓶颈难题。深度参与科大讯飞“iFLYTEK A.I.开发者”大赛,招引落户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具备较好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增强六安发展的科技潜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力争达到500家。力争全年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家,总数突破5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5%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4%。

三是大力引进科创人才。持续推进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吸引集聚一批省内外科技人才团队在六安创办领办企业。加强与合肥市在“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人才引育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申报外国专家项目。持续做好外国专家服务提升,实行外国人才签证全流程在线办理,认真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简化申报材料,优化申报流程。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力争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稳定在2500人左右,新增科技特派团8家。

(二)促进产业协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经济总量关键靠产业,实体强则产业兴,必须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做强现代农业,做活现代服务业,全面实行三次产业“赛马”机制,促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是推进一产“两强一增”。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立足六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科学谋划产业、企业、项目,提高资金投向的精准度和效益,大力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全产业链发展,新建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大力推进科技强粮、机械强粮、农田宜机化改造和土地流转规范管理,推进小麦、水稻单一品种规模化示范片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70亿斤以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着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食品加工园等级。高位推动机械强农,巩固优势农机制造产业壮大、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启动六安大别山现代农机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插秧机生产制造头部企业,提升智能插秧机应用和育秧工厂建设水平。加速推进“机械换人”,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开展整乡镇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试点示范。调整改进农机购置补贴发放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培育壮大六安粮食烘干机优势产业。每个县区新引进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不少于1家,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总数达45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

二是推进二产“提质扩量增效”。坚持赶超发展关键靠工业、希望在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强县战略“三位一体”这个“不掉队、赶上来”决定性工程。推深做实“积树成林”工程,力争落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以上、投产50个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0%。深入推进“老树育新干”工程,力争实施技改项目400个,技改投资增长20%。持续开展规模工业企业递次纳规行动,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户以上,产值超亿元企业突破380户、10亿元企业突破30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和专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融合集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深入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力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力争创建省级“三品”示范企业2户、皖美品牌示范企业6户。加快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和专项建设。推进六安高端制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打造1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标杆。

三是推进三产“锻长补短”。大力实施优质高效现代服务业这个“不掉队、赶上来”滋养性工程。深入实施商贸服务畅通等十大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载体,推动服务业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扩大服务供给,创新业态模式。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升。进一步细分明确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各行业市级监管部门,抓在库企业提质增效,抓新企业入库扩容增量,全面提高服务品质。加快发展旅游与红色和绿色相结合,产业与运动和康养相融合,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推进大湾国家4A级景区创建、张家店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推进“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新改建不少于50家民宿。深入推进“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开展特色美食村、特色美食线路推选认定,举办皖西美食文化品鉴推广活动。开展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创建,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力争接待游客突破48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88亿元。利用陆路交通枢纽城市优势,充分对接产业布局、民生服务需求,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降本。做好服务业企业“个转企”“小上限”“小升规”全过程服务,培育服务业品牌企业,力争新增纳限企业240家,新培育销售额亿元以上商贸企业10家。加快发展电商,办好电商直播大赛等系列活动,力争实现电商网上零售额123亿元,增长10%。稳步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落实促进返乡就业创业回乡安居政策。积极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打造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

专栏1:三次产业“赛马”计划

农业争先创优激励机制:评比内容主要包括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两强一增”行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绿色食品“双招双引”等4大项。对季度评比前3名的县区,颁发“季度奔马旗”(1、2、3等次)。季度评比末位的,颁发“季度蜗牛旗”。年度评比前3名的县区,颁发“年度奔马旗”(1、2、3等次)。年度评比末位的,颁发“年度蜗牛旗”。

工业提质扩量增效激励机制:评比内容主要包括工业扩量指标、工业提质指标、工业增效指标等3大板块。对季度考评前3名,颁发“季度工业发展先进县(区)流动红旗”(1、2、3等次);季度考评评比末位的,颁发“季度工业发展落后县(区)流动绿旗”,并进行约谈。年度考评前3名,颁发“年度工业发展先进县区”牌(1、2、3等次)。年度考评评比末位的,颁发“工业发展落后县区”牌。

服务业锻长补短激励机制:评比内容主要包括消费促进、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等4大板块。对季度考评前3名,颁发“季度流动红旗奖”(1、2、3等奖);考评末位的,颁发“季度流动树懒奖”。年度考评前3名,颁发“服务业锻长板奖”(1、2、3等奖);年度考评评比末位的,颁发“服务业短板奖”。

四是抓实园区平台建设。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开发区的核心要义,大力实施开发区创新升级“三位一体”这个“不掉队、赶上来”决定性工程。深入实施开发区“1310”行动计划和开发区三年倍增计划,“一区一策”明确开发区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力争实现1-2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前列。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做实市高新区、霍山开发区、叶集开发区“管委会+公司”试点。推深做实“标准地”产业供地,力争实现国家级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制度供地。充分运用好县区“一对一”对口合作机制,推动开发园区与上海市所辖区的开发园区建立协商共管、产业互促、创新共融、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探索合作设立“创新飞地”,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六安的合作模式,加快引进、打造一批示范引领项目落户六松合作园区。深化开发区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建立评价结果与资源要素分配、财政资金支持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倒逼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六安软件园,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叶集化工园区建设,支持叶集打造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合作区。

(三)着力扩大内需,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必须始终把扩大有效投资贯彻经济工作全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着力增强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产业投资是纲中之纲、产业项目是王中之王、制造业项目是王冠,强化产业项目谋划与筛选,以项目接续建设有力支撑投资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入实施投资“赛马”激励评比,大力推进“精重促”行动,加强分行业分领域调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确保投资各项指标考核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及时跟踪国家政策最新动态,超前谋划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领域项目。细化实化项目清单,确保争取到资金支持的项目实施好、建设好。初步安排市本级政府性投资计划项目65个,总投资563亿元,2023年计划完成工程量111.12亿元,计划投资额(计划支付资金)131.65亿元。加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制定项目推进计划台账,用足用好土地、环评、林地等要素保障会商协调机制,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确保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竣工120个以上。

专栏2:2023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农业项目:重点加快金寨县2022年移民后扶工程、但家庙镇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霍山石斛繁育基地及产业化综合提升 、霍山县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舒城县桃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叶集区洪集镇土地综合治理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2023年第一批移民后期扶持工程、安徽紫荆花绿沃川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基地、逸龙生物科技基地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工业项目:重点加快霍邱3500mm中厚板、金寨新能源高端制造产业基地、赛拉弗10GW光伏大尺寸全兼容组件生产线(二期)、嘉悦新能源二期高效电池片生产、霍山抽水蓄能电站、应流集团退城进园、舒城柔性显示触控模组基地、科大国创智能网联与智慧能源系统研发生产、合力高端铸件及深加工研发制造、中轩锂电新能源生产、长新通信设备制造及光缆生产、金竹年产30万吨生物基新材料及5万吨纤维模塑、大自然家居智能制造基地、多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研发制造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刘寺铁矿、临水玉泉工业园技术改造、鸿日年产50万辆智能三轮新能源汽车生产、金寨钻石生产加工基地、方舟杭埠科创基地、金安低碳智慧园区光储充一体化开发、伟源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长园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夏尔特拉叶集区骄风风电场、宜美雅智能制造共享平台、市开发区比亚迪新能源车零部件产业园、飞拓新能源汽车功能膜、玲珑年产1460万套超高性能自愈合及智能子午线轮胎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服务业项目:重点加快霍邱万达广场、金寨荣盛“一品原乡”旅游度假区、迎驾春风美酒生态酿造小镇、中合万广霍山智慧物流园、舒城县“三馆一院一空间”、六安市长三角一体化总部经济一期、六安中体城、金石湾儿童乐园、中农(六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叶集居然之家新零售城市综合体、中国中部国际木材交易中心一期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居然之家新零售城市综合体、安徽如龙颐养康养中心二期、叶集区体育中心、立方超融合数字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莲花山滑雪场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抓牢抓实“双招双引”。坚持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大力实施“双招双引”“三位一体”这个“不掉队、赶上来”决定性工程,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力争新签约固投5亿元以上项目1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44个,争取落地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每个县区不少于1个。实现到位境内资金989亿元、增长12%。积极运用产业引导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产融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招商引资效率。按照“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路径走”的要求,加速项目落地,把严准入关口。聚焦市“5+1”产业链“接链补环”,着力招引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围绕市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聚焦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江淮等四部车持续攻坚,加快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

三是加力促进消费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打造高品质消费平台,推进商业街区、大型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等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推进奥特莱斯、六安罍街、环球港、文庙锦成里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实施商贸企业龙头培引计划,聚焦制造、农品、旅游等领域,大力培育本土特色产品(品牌),提升“六安消费”影响力。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提质扩容。加快推进电商文旅直播中心建设,力争2023年网上零售额超500万元电商主体数不少于160家,培育农村产品网销超千万电商经营主体不少于6家。持续开展“皖美消费·乐享六安”月主题促消费行动。力争组织开展汽车展、龙虾节、年货节、丰收节等“徽动消费”系列促消费活动50场次。积极筹办中国国际羽绒博览会、叶集定制家居暨供应链产业博览会。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四)强化协同联动,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水平。坚持借力赶超、借势发展,加强区域间产业链协同、配套和合作,借力政策加持,缩小发展落差,把合作成果转化为助力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技走廊资源,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园区、产业、科创等领域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和“反飞地经济”,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搭建异地孵化平台,提高开发区科研成果数量,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积极呼应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聚焦长三角优势资源,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围绕异地就医、养老等需求,加强部门协同,上争横联,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锚定长三角市场,强化优质“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建设,打造“特色+规模+品牌”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强化与上海对口合作。更加聚焦“七个突出”工作原则,加快“六个专班”工作推进,市场化招引上海企业、人才来六安投资兴业,将上海资本资金与六安资源资产“嫁接”,推动六安产品与上海市场、六安资源与上海资本、六安制造与上海创造精准对接。围绕落实对口合作五年实施方案,建立干部双向挂职交流机制,积极围绕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旅游、农业、教育、医药康养、生态保护、园区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全面深化产业等领域合作。借助平台管理公司、G60科创基金引入上海先进园区运营管理理念,并嵌入上海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组织谋划一批对口合作示范引领项目,努力把六安市建成上海市红色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康养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协同创新产业基地和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专栏3:2023年与上海对口合作计划

对口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上海市共同做好2023年重点项目和事项谋划工作;推动霍邱县、叶集区与金山区,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与青浦区签订对口合作协议;推动建立与上海市对口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对口合作工作督查评估调度机制。

加工制造业和园区合作专班:统筹资源在上海举办招商推介会或投资恳谈会;坚持锻长补短、重点突破,每季度组织开展产需对接、企业互访交流等活动,尽快融入其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强化与松江区沟通衔接,推动平台管理公司尽快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推动叶集区与金山区加强化工产业对接,重点支持碳谷绿湾产业园与叶集化工园区组建平台公司,谋划推动上海湾区高新区与合霍现代产业园、霍邱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与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对接、并争取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二期,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我市。

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及供应合作专班:谋划组织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消费季(日)活动,带动六安大宗优质农产品走入上海都市消费端,推动我市农特产品进入上海消费帮扶平台(“百县百品”消费帮扶名录)、“鱼米之乡”等销售平台。打造农特产品采购、仓储、安检、分配、运输的综合供应链系统,推动六安市绿色农产品进入社区销售网络平台。会同上海市加快组建国资参与的农副产品公用品牌推广平台公司,以公司为载体,集中整合优质资源和力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稳定供沪农产品产销平台。对接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分类精准把握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建立两地农产品质量追溯互认、共享机制,全面提升供沪农产品生产及市场流通环节质量监管能力和水平。

城市功能性和文旅康养项目提升合作专班:围绕职工疗休养基地互认、携程度假农庄二期、六安陡步河养老康复中心、安徽省儿童诊疗中心六安分中心、海绵城市申报、老城区片区城市更新等六个重点项目,赴上海与相关部门、企业进行重点洽谈,力争项目尽快落地建设。积极招引上海优质企业来六安投资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生态养老、体育教育、便民服务等功能性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提升对口合作成效。

人才和科创合作专班:选派10名干部到松江区开展为期6个月的跟班锻炼;推进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开展大功率电堆系统开发与验证;进一步完善“上海人才专家库”“六安企业技术需求库”,推动“两库”精准对接,争取承办2023年国际康复医学与工程大会。用好“鸿雁回归”“上海公共招聘”“松江就业”等两地用工信息平台,为六安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用工保障。

服务业合作专班:以制作宣传片、印制项目宣传手册、举办推介会等方式,向上海市积极推介六安市特色项目;着力打造康养产业发展集聚区,打造大别山旅居康养品牌,推出10条旅游精品线路,开通“红色大别山”旅游专列;探索以“云见面、非接触、云端批”的办理方式,实现两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资格认证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远程办”。

金融合作专班:持续推动浦发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事宜。推动上海金融专家对我市企业上市挂牌和发债工作予以指导、培训,助力“雁阵计划”实施。推动瀚海新材料向深交所报送上市申报材料。积极引入上海资本设立市场化子基金支持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与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上海有关机构沟通对接,探索在林业碳汇方面进行合作,积极推进万佛山国有林场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积极招引上海企业和资本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我市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合六同城化。坚定东向发展,向东看齐、向东借力、向东融入。进一步加强合六两市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为合六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提供空间规划保障。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推进产业、科创、园区、市场“四个链接”,深化产业一体化,突出合肥产业需求做配套,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双向流动。以园区合作为纽带,推深做实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区合作,积极共建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深化文化旅游合作,共谋共举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公共服务协同,推动两地在旅游观光、文化场馆领域实现“一码通域”。积极开展S48合六南部高速、合肥南二环接金裕大道东延、合肥北二环经白莲岩路接规划的蓼城路前期工作,加快主动脉、毛细血管交通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两地快速通达水平。

专栏4:2023年合六同城化推进计划

推进规划落地见效。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合六同城化战略,进一步加强合六两市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为合六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提供空间规划保障。

加快交通互联互通。铁路方面:加快推进合六市(域)郊铁路前期工作,力争2023年内开工建设;加快合舒市(域)郊铁路前期研究。公路方面:加快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建设,积极推进合肥段剩余段开工建设;加快和襄高速合肥至霍山至皖豫界,S330、S103舒城杭埠段一期工程建设;推动合肥至叶集高速(合六南部高速公路)、S437东延接空港南路等前期工作;推进S19淮桐高速肥西新仓枢纽至舒城千人桥段前期方案研究。

促进产业协作共兴。工业方面:加快六安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舒城电子信息等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与蔚来汽车、比亚迪汽车等合作,建设智能电动车配套产业基地。农业方面:加快供肥蔬菜基地建设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科创方面:推进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安徽科技大市场六安市场建设。现代服务业方面:推动安徽自贸区六安联动创新区建设。

强化服务便利共享。一码(卡)通域方面: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依托安康码、社会保障卡推进合六两地公共服务数字一体化发展,在全省率先探索实现“同城待遇”。教育方面:加快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新院区、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建设。卫生健康方面:推动合肥市医疗机构定点帮扶六安市医疗机构,推动建立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文化旅游方面:与合肥市文旅局联合开展“美好安徽·休闲皖中”宣传推广活动并推出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官方宣传平台向合肥市场推出旅游线路;在合肥市举办旅游推介会。

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推深做实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支持合肥高新区与霍邱县进一步深化园区合作;深化舒城、霍山县际园区合作。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组织干部人才赴合肥市开展“拜师学艺”,健全干部挂职跟班学习长效机制。

(五)推动城乡融合,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城镇化是城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空间和平台,必须立足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城市工作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及县城能级提升承载性工程,不断丰富中心城市功能和业态,着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辐射带动农村建设,加速释放发展动能。

一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共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和谐工农城乡关系。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完成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推进主城区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制定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强化城市风貌管控,加快实施已批准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新编和调整一批市辖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畅通城市循环,加快推进长安路南延、安丰路北延、金裕大道东延等项目建设,尽快打通城市环线。谋划实施5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打造一批现代化高品质社区型邻里中心。统筹推进霍山现代化中小城市试点,切实推进县城和集镇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机制,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县城承载力。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持续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两区”建设。

专栏5:2023年成片开发计划

金安区:警官学院片区、通用机场片区、六安新城三小周边片区、六安新城电子航空产业园-1片区、精密产业园片区、凤凰湖公园周边片区、罗管片区、南湖公园以北片区、南山新区梦幻南山片区、南湖公园以南片区、金望花园片区、党校周边片区、月牙山片区、城北镇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片区。

裕安区:独山镇西淠河南岸茶产业片区、凤凰河学校周边片区、固镇羽绒羽毛产业园西北区、新安镇工业集中区片区、高新区西片区、胡家渡安置小区周边片区、淠河北路周边片区、分路口镇环城南路以南片区(调整)、城南新区东片区(调整)、丁集婚纱产业园片区(调整)。

叶集区:叶集区西部滨河生态片区(三期)、叶集区南部商贸物流片区(二期)、叶集区北部产业片区(四期)、叶集区姚李镇集镇片区(一期)、叶集区特色街区片区(一期)、叶集区西部化工园区片区。

市开发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片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部新材料产业片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片区。

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通道、拓展网络、提升能力、优化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适度超前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谋划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快完善油气管网,高效率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电网供电质量和抗风险能力。实施“六安水网”工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专栏6:2023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

铁路:积极推进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合肥至信阳至南阳铁路六安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加快建设G4222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舒城(千人桥)至金寨(皖豫界)段、合肥至周口高速霍邱段等项目。加快推进S20长丰至固始高速公路、S94铜商高速公路天堂寨支线、S48合肥至叶集高速公路(合六南部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

机场:力争建成金安通用机场,加快推进金寨支线机场、霍邱通用机场、裕安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开展霍山、舒城等通用机场选址研究。

水运水利:加快推进淠淮航道、丰乐河航道和杭埠河航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杭埠河治理工程、淠河城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淠河总干渠东部新城段水利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史河防洪治理工程、淠河防洪治理工程、东河口水库项目开工建设。

国省干线公路:加快建成G312合六界至迎宾大道交口段快速化改造工程、G237六安马头至舒城万佛湖(金舒大道)工程(一期工程)、S245叶集段(四方塘-金寨界)改建工程、金寨县S245全军沙河店段公路提质改造工程、金寨县S251古碑至黄集段公路新改建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霍邱县彭塔至冯瓴至潘集至新店至临淮岗、S245霍邱城关至合霍阜高速公路连接线段改建工程、G529金岳线叶集段新建工程、金寨县S447古碑至大湾段公路新改建工程、S333宋家河段公路改建工程、G105叶集段改建工程、G105众兴至洪集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舒城县S103杭埠镇段改建工程(一期)、舒城县S330杭埠镇段改建工程(一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G237金安马头至舒城万佛湖二三四期等项目前期工作。

能源:力争六安东石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独山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加快建设天然气六安-霍邱-颍上、龙源100兆瓦光伏电站等项目。加快推动中煤六安电厂三期、天然气姚李-周集、霍山抽水蓄能电站、集中供热PPP项目,高皇、山杜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白鹭、三里井、高镇、汤池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舒城晓天、金寨果子园抽水蓄能电站和金寨钼矿,南湖、玉兰、望淮、笔架山、梓树、阳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古城、尧塘、十里桥、新安、正阳、盛业、潘岗、施桥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物流:力争建成金寨县寄递公共配送暨电商商贸物流仓储配送中心项目、裕安区粮食产业物流园、六安西商食品工业园冷库等项目。加快建设金安区粮油储备物流中心项目二期工程、安徽新之宁现代综合物流有限公司金寨物流园一期冷链项目、霍山智慧物流产业园、中国供销大别山农产品物流园鬥街二期等项目。积极推进六安市长三角一体化物流产业园、霍邱县冯井粮库绿色仓储提升项目、长集冷链集配中心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三是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强市这个“不掉队、赶上来”关键性工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统筹协调,持续深化五大帮扶,确保全社会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力度不减。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推广一批以工代赈项目,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及时兑现各类教育补贴和“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落实医保待遇政策,确保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监测人口分类资助参保到位、应保尽保,有效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加大疑似危房排查鉴定力度,发现危房及时分类改造,保障农村住房安全。持续推动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兜底保障等措施,着力增加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收入。突出财政衔接资金发展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发挥联农带农作用。谋深谋细一批成熟度高、效益发挥好、有引领示范带动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聚焦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管。

(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升市场动力活力。惟改革者进,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这个“不掉队、赶上来”底座性工程。围绕“优环境、稳经济”,持续优化审批服务,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最大程度优环节、压材料、减时限,积极推动数据共享、“智慧审批”“一网通办”,对标对表学习沪苏浙及全国特色做法,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和先进城市做法,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广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等在线服务,优化人才落户、出入境等行政服务。推深做实“千名干部联万企”行动,加大企业诉求收办力度。强化“双随机、一公开”和跨部门协同监管,加快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进不动产市县一体化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云窗口”、推行“免申即享”、探索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扎实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推进“法律服务进万企”帮扶活动。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推动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不断探索发挥信用信息应用价值,推广“信易贷”模式,发挥信用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城市综合信用指数不断攀升。

二是深入推进重点改革。深化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统筹,推进资金跨部门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低收入职工劳动报酬持续增长。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单列指标评审。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属企业或其子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动实施混改项目,发挥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提高市属企业运营水平。落实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落实DRG付费省级试点,力争实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实际付费全覆盖。落实日间病床省级试点,满足参保患者就医诊疗,助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按病种付费,在金寨、霍山两县试点后,逐步向全市推开。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探索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

三是不断提升开放水平。积极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六安联动创新区建设,复制推广国家和省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制定出台《鼓励进出口企业属地通关有关事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通关成本,提升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外贸竞争优势,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增外贸实绩企业50家,力争突破400家,实现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零的突破,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9%。加强外资企业营商环境建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力争实现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5%。组织企业参加华交会、进博会和133届、134届广交等各类传统展会和双线展。推动霍山县跨境电商园区建成后积极申报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开发区、裕安区积极选址建设跨境电商园区,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5亿元。积极争取链接中欧班列运行路线,推进铁海联运免预配调箱。

(七)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深化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产业竞争制高点,必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力实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个“不掉队、赶上来”导航型工程,着力走出一条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的老区绿色转型致富路。

一是科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分解下达各县区年度能耗强度目标任务,编制印发《六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确保全年能耗“双控”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加强园区企业节能审查,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诊断成果运用,实施“一企一策”,挖掘节能潜力,指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推进与上海市开展双碳领域合作。利用好与合肥“单耗差”优势,围绕其主导产业谋划招引落地产业配套项目。抓好服务业节能管理,引导大型商场、超市主动减少用电负荷。在用电紧张时期适当关停公用设施、大型建筑物及旅游景点装饰性景观照明和亮化工程,最大程度减少用电量。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个标志性战役,扎实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七个专项行动”,做好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从严从实从紧抓好各项管控措施。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做好22个国控断面、25个省控断面、8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提升,重点强化霍邱县城东湖、城西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入河排污口监管,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严格管控涉重金属行业企业镉等污染物排放,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加强“两公一住”等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管理,有效保障安全利用。严格固体废物监督管理,巩固深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成效。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推进已建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更严更实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动态建立2023年度“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清单,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导”。深入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工作,确保早发现、及时改、改彻底。

三是积极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有力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排污许可日常管理、环境监测、执法监管联动。持续推进排污许可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执法监管问题发现与处理闭环机制,深化行刑衔接一体化办案,完善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推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执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持续拓展环评告知承诺和豁免审批覆盖面。强化“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应用。精准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加强医疗废物、废水等处理处置环境监管。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积极稳妥抓好环境应急工作,及时科学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八)聚焦民生实事,强化保障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是大力推进暖民心行动。推动老年助餐、安心托幼、快乐健身等项目提质扩面,进一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力争把工作举措转化为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际成效,确保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老区群众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根据群众需求新特点、新变化,谋划推进、滚动实施若干新的民生事项。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基础上,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化民生供给机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提高群众知晓率、满意度,确保群众真正得实惠。

专栏7:2023年暖民心行动任务

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力争90个城市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举办招聘会不少于610场次。

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不少于1500人次,新增徽菜师傅不少于1200人。

实施老年助餐行动:实施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45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183个。

实施健康口腔行动:新增牙椅数37台,新增窝沟封闭6-9岁儿童28281人。

实施安心托幼行动:新增托位4200个,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000个。

实施快乐健身行动:完成全市居住小区、行政健身设施维修、改造、升级、补建479个,参加赛事活动人数不少于36万人次。

实施便民停车行动: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5万个以上,其中公共停车泊位2100个以上。

实施放心家政行动: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97万人次,其中岗前培训0.72万人次,“回炉”培训3.25万人次。新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8家;推行“一人一码(牌)”、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信用评价制度,力争申报2家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企业和6名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人员。

实施文明菜市行动:对不达标菜市全部完成改造提升,共计改造提升72个,其中城区14个、乡镇58个。

实施老有所学行动:全市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24万人以上,其中线下学习16.3万人左右。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促进城镇居民增收政策体系,多举措增加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确保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次靠前。严格执行参保缴费、待遇计发政策,规范业务流程,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创新试行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线上直接结算,推进城乡居民门诊慢性病创新试点,推进医保转诊智能化管理。逐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完善救助资金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增幅不低于4.5%,城市低保标准增幅不低于7%,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城乡人均消费支出的60%、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倍。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争创第五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打造开放型、护理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城市小区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0%全覆盖。支持和鼓励健康服务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深入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友善医疗机构和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提升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水平,支持金寨县创建安徽省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县。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困境儿童保障制度,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孤儿纳入教育资助范围,优先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和教育帮扶体系。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推进托幼一体化,加强普惠、公办、示范性托育机构和托育服务设施建设,谋划建设市托育综合服务指导中心,全年新建公办托育机构2个、公立医院托育点2个,市级示范托育机构2-3个,新增托位4200个。

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力打造“鸿雁回归”2.0,加快推进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在数字赋能、精准推送上再提升。确保新增城镇就业不少于3万人。巩固“双减”工作成果,加大非学科类校外机构监管治理力度。围绕优质均衡,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和主城区教育布局规划项目建设。新建、改扩建主城区4所义务段学校,新增公办学位3590个。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县、乡镇)复审,推进霍山县、金安区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区)。加快重点临床学科建设,争取建设5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30个市级重点专科。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智联网医院建设,推动医学影像互联互通和医院就医“一码通行”。积极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工作“三医”联动试点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省级中医医疗中心、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省级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和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建设。继续实施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举办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建设城市绿道、健身步道等设施,推动中体城、小区新配建健身设施等体育项目建设。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四是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大力实施社会大局安全稳定这个“不掉队、赶上来”保健性工程。严格落实国家防控方案要求,适时调整优化防控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积极保健康、防重症。扎实做好粮食流通执法监督检查,坚决抓好地方储备粮管理,深入推进涉粮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守住、管好“皖西粮仓”。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扩量提速,强化电力供需形势科学研判和监测预警,全力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有效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稳步推进“保交楼”工作,依法稳妥处置房地产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全面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机制化常态化开展“重畅决”专项行动,推广“无事找书记”经验。加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力度,健全完善社会快速反应体系,加快城区智能交通项目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各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措施,强化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化品、消防、城镇燃气、城乡自建房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加强突发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灾害应急处置保障能力。深化“铸安”行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科学有效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各位代表,使命在肩、时不我待。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本次会议审查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不移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处,实现老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全面增进六安老区人民更大福祉,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六安而努力奋斗。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