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公告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市教体局 征集时间:[ 2022-06-24 00:00 ] 至 [ 2022-07-24 00:00 ]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实际,我局制定了《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提出修改意见。

征求意见时间为2022年6月24日至2022年7月24日,相关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至我局。  

1.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ttp://yjzjk.luan.gov.cn/yjzjk/index.html)或六安市教育局(六安市体育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http://jyj.luan.gov.cn/hdjl/yjzj/index.html)留言;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六安市行政中心5号楼214室。来信请注明“《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字样。

3.形成书面材料签字或盖章传真至3379176。

4.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359228172@qq.com。

联系电话:3379452 传真:3379176 联系人:李诺

六安市教育局

2022年6月24日

关于《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步伐,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按照市政府要求,结合实际,我局牵头起草了《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一、起草背景

2019年以来,国家和省先后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体育强省建设方案》,对未来15年,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做出了部署,提出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规划了路径。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要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和健康需求,我局谋划了体育强市建设相关工作。

二、起草依据

征求意见稿主要依据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省《体育强省建设方案》,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计划,同时也借鉴了省内兄弟地市的体育强市建设相关经验和做法。

三、起草过程

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市“十三五”以来体育强市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形势分析,研究国家和省关于体育强市建设的具体要求,搭建了征求意见稿的初步框架。

2022年3月至5月。我局编制了征求意见稿的初稿,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四、主要内容

    征求意见稿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第二部分是总体目标,从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三个阶段,确立了体育强市建设阶段性目标。第三部分是重点任务,从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等4个方面,17项重点工作任务。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加大体育宣传和提升治理能力等四个方面,确保体育强市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见效。

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省政府《体育强省建设方案》,加快我市体育强市建设步伐,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安徽六安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目标,紧扣“一地四区一屏障”发展地位,发挥六安地域风貌特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拓展体育产业发展领域,促进体育文化丰富繁荣,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健康需求。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我市体育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6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项目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具活力;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60亿元;体育文化氛围进一步浓厚,体育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到2030年,体育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有较大提升,基本建成体育强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3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3%;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参加国内省内重大赛事成绩实现较大提升;体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总规模超过250亿元;体育文化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价值和作用充分彰显。

到2035年,体育成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六安建设的标志性事业,全面建成体育强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实现均等化、便民化、智能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5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3.4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50亿元;体育文化成为展示六安形象的重要平台。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1.加快各类体育场地建设步伐。结合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对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市、县区人民政府制定体育设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高架桥下、广场、老旧厂房等空间资源,同时复合利用人防、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社区用房等设施资源,因地制宜、一处一策,建设一批“口袋公园”、“百姓健身房”等健身设施,并与城市园林绿化有机衔接,实现嵌入式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全覆盖。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补短板五年(2021-2025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8个(每个县区1个,市本级1个)、新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个(金安区、裕安区各1个)。建成以金寨莲花山滑雪场为代表的冰雪或类冰雪设施8个(每个县区1个、市本级1个)。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完成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器材设施补短板项目,完成市全民健身中心迁建工作。新建或改扩建健身场地设施252个、新建足球场地45块以上,新配置智能健身设施15处、新建城市绿道200公里以上、新建健身登山步道260公里以上;完成224个小区和515个行政村现有健身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提升;完成未配建健身设施的84个小区和39个行政村健身设施配建工作;建成“六安中体城”、金水湾生态体育公园和金安区绿地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实现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和城市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新建居住区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并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准的不得交付使用。(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和全国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发挥六安地域风貌特点,协同举办长三角体育节或区域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鼓励自我健身。常态化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办好市运会和市、县(区)级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老运会、职工运动会,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县、乡四级联赛,打造“一县一品”和“一县多品 ”全民健身特色品牌活动,继续举办“毅行六安”、市龙舟赛、马拉松赛、全国登山大会(金寨站)、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全国库钓大赛、万佛湖环湖健身走、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等全民健身特色品牌赛事。各类各级单项体育协会举办年赛,每年参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人数不少于32万人次。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全民健身赛事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着力提升场馆运行水平。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水平,制定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办法。2022年,每个县区至少选择1所体育场馆设施较好的学校作为开放试点,开展安全隔离改造,推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从2023年起,推动学校体育场馆逐步有序对外开放。鼓励和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突出面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逐步扩大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覆盖时段和覆盖面。借鉴外地经验做法,持续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鼓励通过委托管理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身设施建设及运营。(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推动冰雪、类冰雪项目进校园,办好市轮滑锦标赛,实现60万人次上冰雪的目标。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办好市“三大球”锦标赛,推广普及县域足球;开展“三大球 ”传统特色学校认定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武术、龙舟、围棋等传统运动项目,培育户外运动、水上、自驾游、汽车摩托车等休闲运动项目。(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建成市、县区科学健身指导中心,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推动健身场所和晨晚练点科学健身指导全覆盖,开展国民体质健康监测,评估运动能力和运动风险,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依托掌上六安、六安新周报、六安发布、六安市教体局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及办法。依托省科学健身专家库和资料库,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健身大讲堂。制定科学健身培训课程和认定体系,将科学健身培训课程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推进科学健身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引导群众科学健身。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大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建立居民体质档案。推动体育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常态化组织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八段锦、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培训,教会群众1-2项运动技能,全市每年培训不少于6.5万人次。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和服务率。推广体医融合创新成果,积极推动构建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新模式,有序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达标测试活动。(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6.激发全民健身组织活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动运动项目协会向乡镇(街道)延伸,鼓励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组织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扶持引导政策,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名录,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7.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制定出台《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行动方案》,大力实施体教融合行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开齐开足体育课,常态化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使青少年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小学校设置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探索先入职后培训等过渡办法,聘用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到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8.优化竞技体育发展布局。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前列,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以参加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竞训渠道,优化项目设置,通过实行市县联动、市队县区办、拓展社会合作等渠道,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巩固皮划艇、拳击、赛艇等优势项目的同时,提升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羽毛球、网球、田径等项目竞训质量,力争在各类体育赛事上取得更好成绩。(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9.推动竞技体育训练和参赛水平。坚持科学训练理念,提升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促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实施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培养工程,开展我市中青年教练培养发展,建立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着力培养基层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加大对入职教练的始业培训,不断充实壮大基层教练员队伍。完善运动员培养机制。坚持从粗放型向质效型转变,实施运动员因材施教和培养,重视挖掘有潜质的运动员,进行个性化训练。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思想素质培养,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建立并完善运动员选拔档案信息库,跟踪每个运动员的阶段性成长。完善后备人才选拔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后备人才训练营工作,为省优秀运动队储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对全运会、省运会等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落实和监督检查。(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0.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业余训练布局,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加强市县体校建设,各县区建成业余体校或新型体校,形成以市体校为骨干,以学校办体育、社会办体育为补充,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调整、优化体校培养模式,加强对现有体校的评估。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基础较好、具备发展前景的体校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大力推进校办运动队模式,将青少年业余训练纳入学校体育的轨道,各级政府要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大力推广学校办运动队,使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成为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业余训练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依法办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班,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积极性。(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1.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体育用品制造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深入开展体育产业“双招双引”活动,重点招引一批龙头体育产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体育产业,加强对舒城县、裕安区羽毛球等生产集聚区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自主品牌。支持金安区承办国际网球ITF公开赛、叶集区争创“中国·叶集江淮分水岭山地自行车赛事”为全国知名自行车赛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项目。(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2.发挥体育产业地域优势。依托我市山、河、湖等自然资源优势,推进体育与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大力推进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运动休闲体验和品牌赛事活动。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重点打造“挺进大别山 行走在皖西”汽车自驾运动游精品线路,做大做强六安南山运动休闲小镇、六安紫荆花、霍山长院、金寨大湾村、舒城鹏翔等自驾车运动营地。打造沿绿色长廊户外运动休闲功能区。加强长三角体育赛事区域联动发展,积极申办和引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积极引导体育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多领域经营活动,延长产业链。以本土企业为主体,以传统羽毛球产业为重点,由点及面,打造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持续发展壮大体育产业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增幅。(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3.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推进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培育和激活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大力推动体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全民健身服务、竞赛表演、运动休闲、体育文创等领域中小体育企业的发展;加强对舒城裕安羽毛球运动生产基地、金寨登上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南山小球项目运动培训基地等集聚区的培养力度,提升我市现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家)、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1处)、省级体育生态公园(4处)和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5个)品质,助推全市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目的地品质提升。(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4.健全完善体育产业扶持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完善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全面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赛事审批,建立健全体育赛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样化运营模式。推动形成全市体育产业相关权益市场化交易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体育产品和服务。(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5.推动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坚持“建设负责任、可信赖、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的定位,深化责任彩票建设,推动结构性增长。拓展优化销售渠道,实现客户体验显著提升及客群结构持续改善,体育彩票销售取得新突破。强化风险防控、技术保障、运营管理及人才队伍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推动全市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16.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着力培育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讲好以为国为省为市争光为内核的体育故事,培育德技双馨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爱好者。组织运动队和优秀人才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讲好六安体育故事,创造六安体育品牌,激发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六安的热情。(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7.提升体育交流合作层次。依托我市“一地四区一屏障”发展地位,发挥六安山水地域特点,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合肥都市圈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力打造区域体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与重点地区体育交流合作,积极举办各类国家级、长三角、省级体育文化交流活动。(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体育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成员单位要围绕体育强市建设任务,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和考核工作,确保体育强市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实行体育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责任单位:市教体局、体育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 加大政策支持。认真落实我市人才引进培养现有政策,将体育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培养战略和实施计划,进一步完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培养体系和奖励政策,增强体育人才获得感和荣誉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体育队伍结构均衡、量质并举。加强体育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其上岗率和服务实效。完善投入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落实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规定。健全完善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统计机制,依法开展体育统计。加强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定期督促检查。(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统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加大体育宣传。积极改善体育发展环境,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强体育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行业管理,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终端、云技术、大数据等与体育结合,加快“智慧体育”建设。依托皖西日报、市电视台、六安广播电视报、六安市教体局发布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宣传体育发展成果,全方位展示六安体育风采。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普及和推广体育运动知识,在全社会倡导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社会体育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体局、市数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提升治理能力。坚持依法治体,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体育法治意识。从严整治赛风赛纪,确保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健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防范化解场馆、赛事组织安全隐患,坚决守住体育安全底线。依法履行政策制定、审查审批、批后监管等职责,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推进机制,加大体育行政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许可和监管,加强源头监管和沟通协调,不断提高体育依法治理能力。(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市城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3379452
来信来访渠道
六安市行政中心5号楼214
其他渠道
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359228172@qq.com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序号

单位或个人

提出意见情况

是否采纳

是否采纳的原因或理由

1

市城管局

1.建议将第三项重点任务,第1条加快各类体育场地建设步伐中:删除“新建城市绿道200公里以上”;

2.建议将保障措施第4条治理能力中:责任单位删除市城管局。

符合工作实际

2

裕安区人民政府

1.将老旧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第三大项重点任务中第一条;

2.将游泳作为提升项目纳入竞技体育发展布局,邀请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定期到我市开展指导培训;

3.将加大体育特色学校的审批范围放入夯实竟技体育发展基础;

4.建议出台体育产业扶持实施方案;

5.将加大对金安裕安叶集三区体育彩票公益金返还力度放入推动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

6.建议以表格形式细化进行任务分解。

让方案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

3

市自然资源局

重点任务“加快各类体育场地建设步伐”中“市、县人民政府制定体育设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建议修改为“市、县人民政府组织教体部门编制体育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与省要求不一致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2年8月15日 9时39分

为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体育强省建设方案》,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和健康需求,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步伐,推动我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市政府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局代拟了《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实施方案》)。6月24日-7月24日,我局通过发送征求意见函、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和六安市教育局(六安市体育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发布征求意见公告等方式,充分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体育强市建设成员单位和社会公众对《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共收到一家县区人民政府、两家市直单位和一位网友意见,其他县区及单位无意见,采纳与否情况见下表:

 

序号

单位或个人

提出意见情况

是否采纳

是否采纳的原因或理由

1

市城管局

1.建议将第三项重点任务,第1条加快各类体育场地建设步伐中:删除“新建城市绿道200公里以上”;

2.建议将保障措施第4条治理能力中:责任单位删除市城管局。

符合工作实际

2

裕安区人民政府

1.将老旧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第三大项重点任务中第一条;

2.将游泳作为提升项目纳入竞技体育发展布局,邀请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定期到我市开展指导培训;

3.将加大体育特色学校的审批范围放入夯实竟技体育发展基础;

4.建议出台体育产业扶持实施方案;

5.将加大对金安裕安叶集三区体育彩票公益金返还力度放入推动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

6.建议以表格形式细化进行任务分解。

让方案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

3

市自然资源局

重点任务“加快各类体育场地建设步伐”中“市、县人民政府制定体育设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建议修改为“市、县人民政府组织教体部门编制体育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与省要求不一致

4

喻宗根(网络渠道意见)

1.不管是全民健身体育,还是竞技体育,不能走产业化道路;

2.学校体育也要加强监测,最好半年监测一次,做好记录,有利于发现体育人才;

3.专业的事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做,让随意培训几次的教师来做体育事业,恐怕事倍功半,目前专业体育教师太少,为什么不多招聘。

此项意见系工作意见,将在推进实际工作吸收借鉴

文件

《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文件正在制定过程中,待文件印发后,立即向社会发布。

解读

《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文件正在制定过程中,待文件印发后,发布文件解读。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