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市应急局 征集时间:[ 2022-03-16 00:00 ] 至 [ 2022-04-16 00:00 ]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为全面加强“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综合应对能力,减少灾害事故损失,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结合六安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我局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目前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于2022年4月16日前以电子邮件、信函、电话方式向我局提出,逾期不再受理。提交意见请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联系。

一、征集时间:2022年3月16日至4月16日。

二、征集方式:

(一)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ttps://www.luan.gov.cn/hdjl/yjzjk/)或六安市应急管理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https://yjglj.luan.gov.cn/hdjl/yjzj/index.html)留言。

(二)书面信件。邮寄地址:六安市裕安区农科大厦18楼1802室收,信封注明“六安市‘十四五’规划意见建议”邮政编码:237000。

(三)电子信件。发送至电子邮箱:lixuesong2011@163.com 邮件主题和附件名为“姓名(或单位)+六安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意见建议”。

(四)联系电话:0564-3379647。

《六安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3.16.doc

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3.16定.doc

关于《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编制的起草说明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市发改委关于加快编制市级各项专项规划的要求,市应急局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小组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力求《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现将编制情况汇报如下:

一、编制的目的和依据

《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是我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的首个五年规划,也是首次实现应急管理领域综合规划(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综合规划”。《规划》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做为的指南针、定盘星,聚焦应急管理主责主业,重点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考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机制创新、能力提升全过程,科学谋划“十四五”六安市应急管理发展蓝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历年省、市主要领导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历年灾害事故统计报表及市控指标完成情况材料;历年六安市统计年鉴。

二、编制过程

1.规划思路形成阶段。加强领导,落实编制工作责任。专门成立局长为组长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并拟定工作方案和进度安排,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责任分解,把任务落实到专人,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支撑机构具体承担编制工作。开展规划前期调研工作,收集《规划》编制素材。为编制出高质量的应急管理规划,使之真正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积极与省应急管理厅、市级相关部门、县区应急局对接,准确把握国家、省、市各项规划基本方向和理念,确保与各项上位规划、专项规划充分对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指示要求。领导小组和编制成员扎实地开展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在《规划》编制期间,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人员搜集信息,加强对指标和重点重大工程项目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规划》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通过各项数据比照分析,结合我市实际,建立我市“十四五”规划应急管理各项目标指标体系,设置了《规划》主要任务,向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征求重点重大工程项目,共征集了19个重点工程项目,并经详细论证,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规划初稿编制阶段。全面总结,认真开展“十三五”规划实施评估,《规划》编制小组采取定量与定性、应急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系统内部与聘请专家相结合等多元评估方法,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客观评价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总结分析了“十三五”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奠定了基础。提出针对性保障措施。深入分析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研究强化风险预防治理,增强事故灾害抵御能力,健全应急力量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智能化应用,构建社会共治格局等。在编制过程中,围绕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加强与各项规划内容的衔接。一是做好上下级规划的衔接。编制小组密切加强与省应急管理规划编制小组的联系,努力做好与上级规划的衔接。二是做好与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认真学习研究《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使《规划》内容与我市总体规划纲要有机衔接。三是做好与各有关单位专项规划的衔接。编制小组积极加强与各部门单位的沟通,征求了县区及部门意见33条,多次以发函、座谈、调研的形式,邀请应急管理技术专家为规划把脉,经认真研究后,就《规划》的有关指标和内容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做好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3379647
来信来访渠道
lixuesong2011@163.com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未收到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2年4月26日 18时51分

   2022年3月,市应急局将征求意见稿发函至8个县区政府、58个相关市直部门征求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33条,采纳29条,不采纳4条。同时,在市政府意见征集库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未收到公众意见反馈。具体意见及采纳情况见下表:


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采纳情况表


序号

单位

提出意见

是否采纳

是否采纳意见情况及理由

1. 

市自然资源局

1.建议一、形势分析(二)面临的挑战中地质灾害隐患点397个修改为356个。根据2021年汛后核查成果,截至目前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为356个。

数据来自自然资源部门,更准确。

2. 

2、建议三、主要任务(四)构建综合立体的风险防控体系1.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安全论证制度修改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充分考虑安全要求国土空间规划论证时已考虑安全要求,未单独建立安全论证制度

省级规划要求建立;空间规划论证未专题/充分论证安全要求

3. 

叶集区

1、根据当前全面森林草原防灭火机构调整,建议将P1“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修改为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

表述更准确

4. 

2、基本原则(P8)建议加:——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体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要求,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根据实际,明确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宽应急管理经费来源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的积极性。

已增加,并调整其他原则的表述

5. 

3、分项目标(P11)建议加:——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卫星导航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逐步推广,灾害信息获取、风险评估和预警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应急管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1、无实际目标数值,不便后期落实;2、科技资源的支撑力已在应急要素保障的目标中体现

6. 

金安区

建议文件的第三项主要任务:(六)建设反应灵敏的应急救援体系第一段内容里加强城市消防站建设后加一句:推动乡镇消防站建设。  

城市消防站和乡镇消防站并重

7. 

市数管局

建议将第16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和政务服务一次不要跑向纵深发展修改为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一屏通办改革。

数管局为主管部门,表述更准确

8. 

建议将第41三是打造智慧应急大脑建设应急知识库,研发灾害事故后果分析、受灾区域人口分布、救援队伍路径导航规划、应急物资需求分析和运输路径规划等智能分析模型,逐步建立完备的分析模型体系,为全市智慧应用提供有力智能引擎。修改为建设应急知识库,研发灾害事故后果分析、受灾区域人口分布、救援队伍路径导航规划、应急物资需求分析和运输路径规划等智能分析模型,逐步建立完备的分析模型体系,与城市大脑互联互通,为全市智慧应用提供有力智能引擎。

数管局为主管部门,表述更准确

9. 

市住建局

第三大项第(四)项专栏2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重点:...6...城市建设与运行...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建议删除: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

目前未见住建部、省住建厅关于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相关文件。

10. 

市文旅局

将第20星级宾馆饭店改为星级旅游饭店。理由:根据《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4308-2010),星级旅游饭店为规范术语。

文旅部门为主管部门,表述更准确

11. 

将第39“1.智慧监测预警建设建设旅游景区视频监控系统改为完善旅游景区视频监控系统。理由:目前,全市已有423A及以上旅游景区217路视频信号接入省市视频监控平台。

文旅部门为主管部门,表述更准确

12. 

裕安区

4页倒数第5行,高危工商贸不宜将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列入,可单列为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建议将高危工商贸修改为危险性较大的工贸行业

根据实际,表述更合理

13. 

8页倒数第8行建议修改为安全为了发展,发展必须安全

表述更合理

14. 

9页专栏1“十四五核心指标第4项: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预期值<0.8建议修改为1”

根据省里指标修改

15. 

11页倒数第5行建议将各级党委修改为市、县(区)、乡(镇)三级党委或地方各级党委

表述更合理

16. 

13页倒数第7行厘清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安全生产职责清单修改为厘清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安全生产权责清单

职责清单应为权责清单

17. 

21页倒数第5行开展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行为专项治理建议修改为开展特种设备生产、安装、使用、检验检测行为专项治理

表述更准确

18. 

25页第二段第4行建议增加有限空间、涉氨制冷两个重点行业领域

建议更符合实际

19. 

38页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建立应急管理人员值班补助建议修改为建立应急管理人员值班补助及岗位津贴

应为补助和津贴两类

20. 

安徽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

P44, 9.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议将淠史杭灌区主要干渠泄洪通道纳入中小河流治理体系之内。

涉及淠史杭管理局自身意见

21. 

P44, 9.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未提及抗旱,建议持续推进抗旱工作进行,加大抗旱设施建设,对现有抗旱设施保养维护,提高旱情应对能力。

此小节为重点工程,根据前期征求意见,暂无抗旱的重点工程

22. 

市投创中心

11页第9行和第49页第3行均提到建设1处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城市公园,根据《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规〔2018400号)文件要求,主题公园类项目需省级以上政府核准,建议此项内容与发改部门沟通对接好再纳入规划。

省级规划要求设区市建设

23. 

17页第1二是严格安全准入。制定招商引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明确高危行业项目准入条件,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建议修改为二是严格安全准入。制定招商引资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明确高危行业项目准入条件,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

安全风险评估的对象是招商引资项目,而并非招商引资本身,建议添加项目二字。

24. 

市消防救援支队

3.消防:聚焦老旧小区、电动车充电设施、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督促属地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推动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开展消防安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动教体、民政、文旅、卫健、宗教等重点部门按照《六安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教体部门等九个行业主管部门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的通知》的要求,督促学校、养老服务机构、城镇燃气、商场市场、文化娱乐场所、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医疗卫生机构、宗教活动场所、文物建筑、博物馆、仓储物流等行业单位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等信息技术,推动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

消防建议

25. 

市林业局

2015年全市森林火灾起数16起,灾害森林面积4.18公顷2020年全市森林火灾起数1起,灾害森林面积0.65公顷

已计算体现下降率

26. 

建议将松林线虫病写入防灾减灾救灾任务繁重

林业对自身建议

27. 

市委编办

P362行:下设办公室,可加挂应急管理所牌子,探索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所和消防工作站(室)一体化建设,统筹负责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建议修改为:结合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设置机构,明确机构负责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编办对自身业务领域建议

28. 

P368行:建立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建议修改为落实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属地责任。理由:乡镇(街道)已建立权责清单制度,在征求意见稿P25中已有表述。

修改为和前面表述相同

29. 

P39倒数第4行:建设旅游景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议取消或征求文旅部门意见。

已根据文旅部门意见修改

30. 

市发改委

P34“...纳入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守信激励...”修改为“...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强化守信激励...”

发改部门对自身业务领域建议

31. 

市人社局

1.第三项() 2.推进规范执法中完善并落实执法人员工资待遇保障政策建议修改为按要求积极落实执法人员工资待遇保障政策

人社对自身业务领域建议

32. 

2.第三项() 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中建立应急管理人员值班补助、消防救援及应急救援人员值班备勤、高危行业监管人员绩效考核奖励等专项补助政策,建议明确政策依据,若无政策依据,难以落实,建议删除。

已删除相应内容

33. 

3.第三项() 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中完善优恤优待政策,对在处置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致残、死亡的人员,参照烈士确定待遇,建议明确政策依据,若无政策依据,难以落实,建议删除。.

已删除相应内容

34. 

市场监管局

无意见

/

/

35. 

市供销社

无意见

/

/

36. 

市银保监分局

无意见

/

/

37. 

六安联通

无意见

/

/

38. 

市金融监管局

无意见

/

/

39. 

市红十字会

无意见

/

/

40. 

市公安局

无意见

/

/

41. 

市医保局

无意见

/

/

42. 

市退役军人局

无意见

/

/

43. 

舒城县

无意见

/

/

44. 

霍邱县

无意见

/

/

45. 

市残联

无意见

/

/

46. 

六安西高速公路管理中心

无意见

/

/

47. 

六安供电公司

无意见

/

/

48. 

市机关事务处

无意见

/

/

49. 

霍山县

无意见

/

/

50. 

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无意见

/

/

51. 

六安铁塔

无意见

/

/

52. 

市委宣传部

无意见

/

/

53. 

市交通局

无意见

/

/

54. 

皖西学院

无意见

/

/

55. 

电信六安公司

无意见

/

/

56. 

六安市砂石管理处

无意见

/

/

57. 

统计局

无意见

/

/

58. 

六安技师学院

无意见

/

/

59. 

市妇联

无意见

/

/

60. 

市公管局

无意见

/

/

61. 

团市委

无意见

/

/

62. 

市教体局

无意见

/

/

63. 

市科技局

无意见

/

/

64. 

市人民医院

无意见

/

/

65. 

市财政局

无意见

/

/

66. 

市广电台

无意见

/

/

67. 

市经信局

无意见

/

/

68. 

市气象局

无意见

/

/

69. 

烟草公司

无意见

/

/

70. 

市民政局

无意见

/

/

71. 

市商务局

无意见

/

/

72. 

市地震局

无意见

/

/

73.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

无意见

/

/

74. 

市委统战部

无意见

/

/

75. 

金寨县

无意见

/

/

76. 

市卫健委

无意见

/

/

 


文件

六安市十四五

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分析

十三五以来,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政治站位立于高、应急指挥善于统、应急响应敏于快、安全风险精于防、应急管理行于实,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

(一)取得的成效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稳步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整合8个部门13项职责,市、县区)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全面组建。完善应急指挥体系,优化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减灾救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火指挥部、灾指挥部等人员组成及职能职责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党组全部改设党委,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的职责边界基本划清,会商研判、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军地联动等机制逐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对事前预防预警、事中应急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的全面管理,新部门新机制新队伍的优势日益显现。

二是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向好。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发展,安全生产治理体系、责任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健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实施安全生产攻坚行动、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百日除患铸安”等专项行动,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治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常抓严管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全市3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2015年相比,2020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较大事故起数分别下降18.5%20%,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7%33.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分别下降76.3%68.2%

三是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稳步增强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精准高效防治各类自然灾害,成功应对2016年和2020严重洪涝灾害、2018严重雪灾“温比亚”台风、2019伏秋冬连旱等灾害十三五期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森林火灾起数和受害森林面积分别下降93.75%84.44%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降至0.85,年均紧急转移安置8万人,年均重建倒塌房屋2581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有力推进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初步建立截至目前全市在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登记注册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共267支,覆盖消防、非煤矿山、危化、金属冶炼、防汛抗旱、地震地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市政公用、水上搜救、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领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修订印发六安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市级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各地各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型应急演练,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积极建立区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地协作应急工作机制,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是基层应急基础保障逐步夯实。应急管理宣教活动深入开展,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创建15个国家级和2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省级和3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9个省级、28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个省级和6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新建或改扩建1个市级、2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市县相关部门积极落实防灾减灾救灾物资储备,5家商贸企业签订应急物资储备协议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城乡灾害设防水平和综合防范能力明显提升。推进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队伍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建设,全市8个县(区)、140个乡镇(街道)均设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显著加强。

(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的基本情况没有改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依然存在,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应急管理体系仍需完善。应急管理改革还处于深化过程中统与分”“防与救责任链条仍需进一步衔接,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区域联合、军地协同等机制运行仍需磨合,亟待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格局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应急救援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等尚不健全,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风险研判等机制待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和支持政策不够系统,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工作仍处于爬坡期过坎期,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燃气、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风险依然突出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开发区(园区)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安全隐患尚未根治地下管线网络扩张迅速,长输油气管线等新的安全隐患逐步显现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加,安全风险越来越复杂我市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日趋复杂,生产生活空间高度关联,各类承载体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大幅增加,存量风险尚未消化,增量风险不断增加,使得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是防灾减灾救灾任务繁重。我市总面积15451.2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常住人口439.4万人境内地形复杂,分为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江淮岗地和平原圩畈四大单元,江淮分水岭使境内形成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受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耦合影响,十四五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呈增加趋势,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增多增强趋势,局地性、极端性灾害发生的概率较大我市多部分耕地、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长期面临淮河等水域洪水威胁。全市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2.87%,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0.11%,地质灾害隐患点356,森林面积72.6公顷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水平不高,应急能力与繁重的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还不匹配。

四是应急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科技支撑等保障还不完善应急救援力量不足,队伍布局不够合理,专业处置水平不高,大型、特种救援装备配备不足难以满足极端复杂条件下的救援任务需要。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监管执法、救援实战、社会动员能力还有所欠缺,应急指挥救援科技化程度不高关键基础设施承灾能力有待提升。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基层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少、任务重问题较为突出。安全应急教育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应急管理着眼全灾种、大应急加快转型升级期,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为深入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应急管理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牵引。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更大的牵引力。

科技力量创新为应急管理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将加速推进我新技术装备开发和先进技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高科技成果深度集成应用,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智慧应急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国家战略政策我市应急管理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契机。国家大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幸福六安提供了发展新能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金寨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损失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共治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筑牢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

——坚持风险防控、精准施策。树立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的风险防控体系,做到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提升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最大限度控制风险、消除隐患。

——坚持改革创新、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完善应急指挥体系,落实部门管理体制,推动消防体制改革政策全面落实落地。推动应急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夯实科技支撑基础,强化先进装备配备,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全面提升精密智控能力。

——坚持底线思维、安全发展。安全为了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公共参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强化群策群防群治,健全公共应急服务体系创新健全应急管理公共参与机制,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普力度,提高社会安全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主要目标

1. 总体目标:2025年,市级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科技赋能支撑更加有力,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高,全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增强。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大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达到现代化水平,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专栏1 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0%

预期

4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5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6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1%

预期性

2. 分项目标: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趋于健全,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高应急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全民安全、防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安徽省下达的各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控制指标。

——应急管理体系趋于健全。指挥体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协同机制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

——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能力显著增强,风险早期识别和智能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城乡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底,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覆盖,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观测站网完备度达到95%,公众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市区)两级应急指挥中心,综合救援、专业救援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应急广播、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区域联动、军地协同、社会动员等应急救援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专职消防人员占全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2(人/万人),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8小时以内。

——应急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建成,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配备力度逐步加大,智慧应急模式普遍应用。到2025年底,所有的县级行政单位(不含市辖区)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达到60%

——共建共治共享基本实现。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十四五”期间,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12 个以上、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0 个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综合指挥能力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加强政治建设深化县(区)应急管理部门党组改设党委工作,构建与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应急管理系统党建工作体系,确保把党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二是发挥党的优势。建立健全党对应急管理事业的全面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三是履行职责使命地方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治责任,将应急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忠实践行训词精神,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一是健全应急指挥体制建设市、县(区)两级应急指挥部,形成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针对突发事故灾难,按照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规定,成立专项指挥机构,明确关键时段的具体岗位和职责,党政负责人要坐镇指挥、掌控全局,现场指挥部要听取专业意见,保持信息畅通,确保高效运转、科学决策、有效救援。二是完善监管监察体制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制,消除监管盲区漏洞。加强市、县区)两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安委办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职能三是建设应急指挥中心按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标准,推进市区)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建设统一领导、综合协调、专项负责、权责一致的应急指挥处置流程,横向联动各部门,纵向贯通国家应急指挥总部、区域指挥中心、省、市、县五级,建立应急指挥人员选拔任用、定期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全面落实应急系统24小时应急值守,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一体化值班值守体系。

3. 优化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上下协同。健全灾害事故分级响应制度,明确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协同政策和行动指南,完善应急组织指挥和分级响应机制二是强化部门协同。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物资保障、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职责,有效衔接的责任链条。三是强化区域协同。建立与毗邻省市区域应急协作机制,完善区域较大及以上事件应急预案,开展跨区域协同演练,统筹应急资源与应急力量,加强信息通报与共享。四是强化军地协同。健全军地协同机制,加强应急预案衔接和军地联合演练,完善军分区、武警、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实现军地救援力量联合决策、快速反应、协同行动。

健全完善应急法制建设,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1.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依法行政决策贯彻落实国家、省应急管理领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实施应急管理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智库建设,强化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健全专家库运行制度是健全普法机制。积极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和典型案例普法宣传力度及时向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广大从业人员开展法律法规标准讲解、典型案例分析等宣教工作。加强法治学习和安全监管执法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

2.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应急管理领域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标准化与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深度融合。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社会团体制定严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应急产品及服务类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加强应急管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严格落实企业标准化创建、复评、退出等机制。

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和政务服务一次不要跑”向纵深发展,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巩固提升应急管理放管服改革成果,审批事项应放全放,全面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提升办事材料共享率和办事事项即办比例。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扩面升级,深化电子证照应用,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审批事项深度融入投资项目统一管理平台。二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长效机制。运用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风险防控,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充分发挥12350安全生产投诉举报电话和网络平台作用,鼓励群众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增强操作性,提升兑现率,形成吸引力。

4.推进精准执法。一是健全综合执法机制。持续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健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整合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标准化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全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基础建设水平做好事前执法,发挥企业自查自改,部门监管执法,安办暗查暗访等综合手段,完善安全隐患源头治理,有效遏制事故。二是实行分级分类执法。将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行业领域、经营规模、安全风险程度进行分级建档,在执法检查频次、重点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合理划分市(区)两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依法赋予乡镇(街道)执法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安全监管服务特点,创新方法手段,提升精准执法水平,提高安全监管效益。

5.推进规范执法。一是完善执法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并依法及时动态调整。科学制定监督检查计划,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地区,确定重点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固定时间周期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在此基础上,对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双随机、公开”执法抽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执法评价、普法宣传、执法监督、责任追究、行刑衔接等制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二是强化执法保障。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员配置,合理规划、调整、部署基层执法力量。严格准入门槛,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将应急管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强化执法装备、服装和车辆保障,完善并落实执法人员工资待遇保障政策。三是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和“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有效解决执法程序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四是推进智慧执法。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深度应用,大力推动网上执法,视频巡查、电子文书、智能辅助等新型执法模式,全面应用执法终端,提升精准执法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关停企业用电和人员活动等情况,查找违法生产线索。

6.推进严格执法。一是严格执法程序。依据各行业、领域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严格落实问题隐患认定、责令整改、整改复查,做到闭环执法,问题隐患整改到位。二是强化执法措施。严格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不得以责令限期改正等措施代替处罚,对存在多种违法行为的案件要分别裁量、合并处罚,不得选择性处罚,做到见违必纠、该罚必罚、处罚有据,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违法行为逾期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以及同一违法行为反复出现的,要依法严肃查处、从重处罚,坚决防止执法“宽松软”。三是实施联合惩戒。严格执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对于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失信主体要及时纳入失信惩戒名单,提高执法工作严肃性和震慑力。对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及时向信用信息平台推送有关信息,实施联合惩戒。加强线上预警监测和线下靶向执法相结合,对存在安全生产不良记录,实施惩戒的企业增加执法检查频次,提高执法精准度。

构建权责分明责任体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1.压实党政领导责任。加快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履责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行政首长负责的基础上推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地方党委责任,实行党政同责。健全市、县级政府预防与应急准备、灾害事故风险隐患调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2.明确行业部门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修订完善《六安市安全生产职责规定》,厘清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县(区)人民政府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明确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健全风险提示单、整改报告单等督导落实制度,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救早救小处置能力。

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列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或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健全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开展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聚焦“两虚假、两出借”工作重点,从严约束规范安全中介机构执业行为。深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舆论监督等措施,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实施工伤预防行动计划,按规定合理确定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预防费比例。

4.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责任目标考核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考评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督查、明察暗访、考核巡查制度,实行过程和结果并重考核,明确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指标,规范考核流程,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准确性。持续完善应急管理考核清单,构建应急管理动态考核系统。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优化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考核评价,完善考核结果通报制度,将应急管理工作绩效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履职评定、职务职级晋升、奖励惩处相挂钩。

5.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格依法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调查评估机制,依法开展事故调查,推动调查重点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标准技术等方面,完善事故挂牌督办制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整改措施落实等情况评估机制,加强事故统计分析和预警。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倒查事故责任,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惩治力度。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加大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追究。加强对事故的调查分析和警示教育,严防小隐患酿成大事故。定期开展较大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

(四)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1强化风险源头预防管控。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安全论证制度,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推动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划定叶集化工园区周边土地安全控制线,严格控制安全控制线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深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将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纳入当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予以优先保障。二是严格安全准入。制定招商引资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明确高危行业项目准入条件,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推动建立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联合审批制度,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安全准入体系鼓励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入园,依法明确化工项目准入条件,建立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持续推动安全生产落后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淘汰。三是加强风险评估。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普查数据应用,推进灾害风险精准治理。全面开展城市风险评估,完善风险和隐患信息数据库,落实防范和应对措施,实现城市生命线、关键基础设施等安全可管可控。鼓励化工、非煤矿山、交通、电力、油气、水利等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开展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2.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一是完善风险感知网络。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5G等技术,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感知网络,实现对城市道路桥梁、供排水、电力、燃气、输油管道、通信等重要市政设施的自动化监测。优化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风险监测站网布局,升级改造感知设备。二是强化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安全风险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模型,提升灾害事故分析研判、预警能力。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准确率和时效性。三是提升网络舆情监测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能力,及时发现灾害事故隐患掌握灾害事故信息及时采取响应措施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建立舆情监测和处置研判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3.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一是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推进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开展绿色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改造,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示范持续实施非煤矿山机械化换人,自动换减人建设,推进工矿商贸等行业领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二是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及时改销和整改效果评价将安全风险预防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范围。三是推进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督促企业严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强力推进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强化隐患闭环管理,落实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专栏2  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重点

1.危险化学品: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使用、经营、运输、处置等全过程、全链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推动制定危化品建设项目进区入园指导意见抓好叶集化工园区“一园一策”安全提升方案实施和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推进全市危险危化品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攻坚叶集化工园区本质安全与系统安全整治提升、企业分类治理整顿、非法违法小化工整治、自动化控制、特殊作业、重大危险源管控、精细化工风险评估、城区内化学品输送管线、油气站等易燃易爆剧毒设施;推进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建设落实烟花爆竹批发企业规范产品流向登记系统使用2.交通运输重点整治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危桥、隧道、无中央隔离设施的一级公路、农村马路市场等路段及部位,推进团雾多发路段科学管控;依法加强对违规长途客车、卧铺客车、旅游客车、营转非大客车、客运包车、面包车,大吨小标、非法改装货车、重载货车等运输车辆的重点监管,依法严查严处客运车辆违法违规行为。督促“两客一危一货一校”企业建立健全动态监控管理制度。加强重点车辆驾驶人动态监管,督促客运车辆司乘人员规范使用安全带,严格旅游客运安全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重点整治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特大型公路桥梁、特长公路隧道、饮用水源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通行管控。开展驻点帮扶,精准施策,推动客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3.消防聚焦老旧小区、电动车充电设施、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督促属地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推动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开展消防安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落实《六安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教体部门等九个行业主管部门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的通知》的要求,推进教体、民政、文旅、卫健、宗教等重点部门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督促学校、养老服务机构、城镇燃气、商场市场、文化娱乐场所、星级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医疗卫生机构、宗教活动场所、文物建筑博物馆和仓储物流等行业单位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等信息技术,推动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4.非煤矿山严格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加快推进整顿关闭工作;严防中毒窒息、冒顶片帮,边坡坍塌等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严厉打击外包工程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落实尾矿库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深入开展尾矿库头顶库、无生产经营主体尾矿库、长期停用尾矿库安全整治,完成所有尾矿库监测系统建设和联网。持续抓好采空区等重大风险管控,试点井下无人化运输、无人化出矿企业,全力指导霍邱县做好全国非煤矿山重点县安全生产工作。5农林牧渔业建立健全粮食储运全过程火灾风险监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完善农机注册登记和农机安全检验制度,加强对重点农业机械、重要农时、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安全监管,禁止变型拖拉机营运渣土、上道路行驶等危险行为,加快变型拖拉机报废淘汰进度,坚决遏制农机较大事故发生。规范沼气设施全周期管理,严格落实农村沼气设施属地安全管理责任。加强畜禽屠宰、生物制品等涉氨涉氮企业、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加强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事故风险防控,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强化林区旅游业安全管理。推进实施渔船更新改造和标准化,严格落实渔船初次检验、营运检验和船用产品检验制度。强化隐患突出渔船和渔港水域安全监管。6.城市建设与运行加强燃气、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维护安全;扎实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有序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加强智慧工地建设,统一数据标准,实现政府企业互联互通;强化智慧安监应用,重点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监测预警;持续开展老旧房屋鉴定排查工作,推进危旧房改造,提高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水平。紧盯高层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改造加固工程、拆除工程、桥梁隧道工程,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安全诚信体系加大对重大工程、重点地区、高风险时段的监督检查力度。7.功能区:统筹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含物流仓储园区、化工园区等)区域布局,有序开展功能区设立、扩区、调区等工作。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分区规模。明确化工园区项目准入条件,制定禁限控目录。严格建设项目安全审查,严防高风险项目转移。8.特种设备:开展特种设备生产、安装、使用、检验检测行为专项治理;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和重大设备等四重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9工贸等其他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装备。以金属冶炼、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以及涉氨制冷等为重点,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控制体系实施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工作。持续推进民爆、电力、旅游、农机、军工、校园实验室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

4推进自然灾害综合治理。一是提升城乡防灾基础能力。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及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及加固改造,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优化和拓展城市调蓄空间。统筹规划建设消防救援站点。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二是提高重大设施抗灾水平。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工程防御标准,大力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高重大设施抗灾水平。三是强化灾后救助恢复能力。建立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灾情核查评估、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救灾资源动员、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等机制。健全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救助机制,加强临时住所、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规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计划。优先重建道路、桥梁、水库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公益性服务设施。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妥善安排过渡期生活救助和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建立灾后调查评估制度和学习机制,复盘反思灾害应对处置经验教训。

专栏3  自然灾害防治重点

1.水旱灾害防治重点: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加强重点岸段堤防加固,提高重要河段防洪标准。实施全市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等工程,补齐防洪突出短板。加强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提升雨情预报与监测精度。

2.地震灾害防治重点: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编制全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加强抗震设防,依法提高学校医院抗震设防标准,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持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夯实监测基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实现震后提供秒级地震预警信息。

3.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和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区管理;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消除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开展专群结合智能预警

4.森林火灾防治重点:深入推进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大全市森林防火重点乡镇、森林防火重点单位、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输配电线路等重点区域部位监管巡查力度,加强野外违规用火治理;推广“防火码”应用,强化防灭火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升森林火灾风险综合预警能力,控制年度森林火灾受害率在0.5‰以内。

5.气象灾害防治重点:补齐淮河、淠河、史河等防汛重点河流湖泊,以及水库、山区等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易发多发地区的气象监测短板,优化地面自动气象站布局,提升气象灾害易发区和重点区域气象监测能力;建设智能、集约、协同、开放的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强化应急力量建设。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区位互补、行动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则,构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为突击、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力量体系一是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加强市县两级综合消防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全人员配置、装备配备、后勤保障等制度,全面提高消防救援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一专多能能力,推进消防救援队伍由单一灭火救援向全灾种综合救援转变。按照全面覆盖、注重实效、标准适当、就近可及的原则,全面推进政府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单位专职消防队、微型消防站建设,加强城市消防站建设,消除乡镇街道、功能区和县域空白点二是加强专业性救援队伍建设。依托骨干企业,组建一定规模的多灾种救援队伍和跨区域机动救援队伍推进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兼职救援队伍建设。加强非煤矿山、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构建起全域覆盖、功能齐全、快速反应的专业救援力量体系。支持重点防洪县区建设防汛抢险专业救援队伍组建市县森林防灭火专职队伍。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规范引导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引导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组织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四是统筹民兵应急力量编建。探索民兵应急力量和地方应急专业力量统筹建设运用,深化军地应急力量和资源共建共享。按照市建营、县(区)建连、重点乡镇(街道)建排的原则,采取赋予任务、一队多用的办法,编实建强民兵综合应急分队,形成编组相对独立、任务各有侧重、行动相互支援的民兵应急力量体系。

2.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一是完善预案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构建覆盖全面、衔接有序、管理规范、注重实效的应急预案体系。依照事件分类与分级明确相关各方职责和任务,强化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相邻地区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国防动员力量和应急力量在应对巨灾时的衔接机制。二是持续优化应急预案。按照标准统一、措施有力、衔接顺畅编制标准要求,及时修编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及部门应急预案,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编制应急预案。推进企业应急预案简明化、图表化,推广使用应急处置卡,提升预案实用性、可操作性。三是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评估和管理制度,采取桌面演练、实战演练等方式,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加强预案宣传培训,建立健全预案督促指导工作机制,强化综合性实战演练和无脚本双盲演练,全面提升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专栏4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重点

修订《六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六安市地震应急预案》《六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六安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六安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六安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六安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六安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六安市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

3.加强应急救援保障。一是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协议储备管理办法、储备资金管理办法、特需物资储备制度、重大活动举办地应急储备制度等,完善物资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物流配送机制。建立跨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健全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保障、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市县乡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完善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标准、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加强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到2025年,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8小时以内。二是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认真落实《六安市应急通信保障协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演练,切实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三是强化紧急运输保障。统筹紧急运输资源,完善紧急运输网络,加强公路、水运、铁路、邮政快递等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实行各类应急物资、医护及救援人员应急时优先编组、紧急投送,免费通行、优先放行,确保应急运输高效畅通。健全社会紧急运输力量动员机制。加强应急物资配送保障,整合现有社会资源,依托优势物流企业共建配送中心。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推广应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技术配送装备。

夯实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1.健全科技发展保障机制。一是支持应急科技发展推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领域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引导企业加大应急装备研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和支撑作用强的应急产业项目信贷支持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应急救援技术、个体防护技术、事故灾害快速应急监测和事故鉴定分析,开展应急管理技术创新鼓励建设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应急管理科技项目立项研究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应急管理领域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的市场激励和政府补助机制,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展应急领域关键技术和新型装备攻关。完善应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2.加强先进技术装备应用。一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全面配合省级部门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集约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推进灾害事故感知网络、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建设。推进应急管理领域相关部门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拓展一体化、智能化、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目录,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系统的深度应用迭代升级,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二是推广先进适用装备。面向应急救援队伍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完善队伍装备配备结构,加强超常条件和特种类型灾害事故专业救援装备建设。推广救援无人机、机器人等救援装备应用,加快应急装备设施的智能化更新,提高应急救援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引导高危行业重点领域企业提升安全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降低高危环境、岗位作业人员风险。

3.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一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应急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在重点科研项目设立、职称评定、人才认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积极培养企业安全生产复合型人才和岗位能手。推动应急管理纳入各类职业培训内容,加强实操实训。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讲担当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选优配强讲政治、懂应急、敢担当、有作为的应急管理干部。完善人员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强化应急管理干部队伍能力培训和职业精神教育。采取定向招录、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探索建立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推进基层应急基础建设,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1.推进基层应急机构规范化建设。一是健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组建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承担基层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指挥、考核等职责探索推动乡镇(街道)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机构和消防工作职能的机构建立协调配合机制,统筹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二是强化村(社区)应急管理职责。加强村(社区)应急管理力量建设,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应急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人,在党员干部中择优配备应急管理员,实现全行政村(社区)应急管理员配备全覆盖。三是制定基层应急机制规范标准。落实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属地职责,出台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县乡村三级标准落实力度。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乡镇(街道)要建立与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人员高效协同机制,实现信息报送和应急响应快速联动,建立健全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

2.构建基层专业化应急队伍体系。一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乡镇(街道)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增强防范和第一时间处置灾害事故能力。鼓励基层组织采取灵活方式发展应急信息员队伍,培养发展事故、灾害吹哨人。乡镇(街道)要根据实际需要补充急需的相关专业人员,严格人员选拔标准,优化乡镇街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二是加强基层专业人才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县(区)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每年组织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队伍队员为主的业务培训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每年组织村(社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队伍队员和应急管理网格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强化基层应急装备配备。强化基层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推动各地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发生频率及特点,制定基层应急救援装备配备目录,分类分重点储备应急救援装备。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推进信息化向基层延伸。

3.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一是有效整合基层网格。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网格服务管理事项清单,建立健全应急网格工作规范,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整合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森林护林员、三防责任人等队伍资源,建立一岗多能的安全风险网格员队伍。推动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功能区专属网格管理专业化建设,选强配齐安全生产网格员。二是严格落实网格责任。建立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事项网格准入制度,制定网格任务清单,落实应急处置、自救服务、恢复重建和宣传引导等任务。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排查纳入网格管理日常重要职责。完善基层灾害隐患和各灾种信息直报、定期发布机制,定期开展村社区应急演练,提高风险快速排查和隐患快速处置能力。三是提升网格履职保障。实施网格员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网格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完善考核办法和考评实施细则,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在网格员绩效考评中的权重,与评先评优、薪酬待遇挂钩。

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建设,提升社会共治能力

1.加强应急文化建设。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开通市应急管理官方抖音账号,适应新形势扩大宣传面。将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安全应急文化教育,定期组织校园防灾减灾和逃生避险演练,推进应急示范学校建设。全面推进企业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做到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全覆盖。开展应急管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普及应急演练,大力发展应急志愿服务提升公众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促成全民自觉学习安全知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浓厚社会氛围二是推进宣教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科普及教育培训设施,建立一批警示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安全体验基地。大力发展应急文化事业和应急文化产业,提升全民安全文化素养。三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依托社会化媒体,开发制作电视专题片、公开课、微视频、公益广告等,强化应急科普知识传播,增强应急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推动建立公众应急科普宣教媒体绿色通道。建立媒体曝光制度,规范媒体灾害事故信息传播,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2.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一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有序参与各类应急处突行动。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建立健全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发挥社会公众在信息报告和协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二是完善信用奖惩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领域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法依规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三是强化社会服务监管。推进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发展,培育新型服务市场。推进技术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推动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全过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社会化服务监督管理,健全考核评价和惩戒淘汰机制,引导技术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一是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统筹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保险服务机制,在高危行业领域依法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其他行业领域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充分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防控和事故预防功能二是健全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多部门防灾防损协作机制。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灾害保险制度,补齐农房保险工作短板,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农户自愿参加、保费合理分担的机制,积极协调推动将沿淮等多灾易灾地区纳入灾害保险范畴。探索建立政府巨灾保险制度,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大灾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救援人员安全保障。鼓励引导涉保单位推进火灾公众责任险工作。加强专业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鼓励购买商业保险。探索建立火灾高危单位、重大火灾危险源保险和消防安全水平挂钩机制,发挥保险、金融的市场调节作用。

4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落实长三角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推进与上海市松江区应急管理方面的友好合作,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按照省级相关部门统一部署,统筹抢险救援力量和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应急力量、救援专家、应急装备、抢险救灾物资等实现优势互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协同处置较大以上灾害事故,强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快速投送联动机制。

四、重点工程

(一)智慧应急信息化工程

1.智慧监测预警建设。一是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围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烟花爆竹、消防、民爆、工贸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建设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企业监控联网,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建设智慧矿山安全信息化工程,推动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向“监管监察+服务”模式转变持续完善旅游景区视频监控系统。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实施地质灾害、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震、农业、气象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实现自然灾害隐患全方位、立体化动态监测。全力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汇聚洪涝、干旱、气象、地震、森火、农业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数据,实现灾害风险实时监测、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形成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一张图,提高多灾种一体化的灾害链综合风险预警能力。三是城乡安全监测预警。全面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联通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监测网络,建成城乡安全监测预警一张网。试点开展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对县区燃气、供排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城市洪涝等实现安全监测感知网络覆盖。采用部门联建方式,利用铁塔、路灯灯杆等公共资源搭建感知设备,重点提升高空瞭望监控覆盖面,填补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监控盲区,拓展提升农村和边远区域的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2.智慧指挥调度建设。一是建设应急指挥中心。结合我市特点和现有资源,突出实战性、综合性,以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科学指挥、高效运转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建成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市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值班值守、信息汇聚、监测预警、会商决策、指挥调度等功能打造市委市政府处置较大突发事件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逐步形成集中、统一、高效、覆盖市县(区)两级的应急指挥体系。二是开发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全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汇聚融合应急管理各类业务数据信息,建立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实现灾害事故仿真推演、灾情研判、智能预案、会商研判和辅助决策智能化。三是打造智慧应急大脑。建设应急知识库,研发灾害事故后果分析、受灾区域人口分布、救援队伍路径导航规划、应急物资需求分析和运输路径规划等智能分析模型,逐步建立完备的分析模型体系,与城市大脑互联互通,为全市智慧应用提供有力智能引擎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据互联互通、融合共享,加强应急基础信息统一管理和互联共享,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和共享服务能力

3.智慧抢险救援建设。一是健全动态情报体系。打通消防救援接警系统、应急管理灾情报送等系统,实现警情灾情共享互通,形成多灾种、大应急接报警信息共享体系。强化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支撑,畅通灾情员和社会公众灾情报送渠道,建成以119为主、互联网为辅、多部门联动的统一接报警系统,提升应急接报警灵敏响应能力。二是构建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横向贯通直相关部门和驻地救援队网络。建设固移结合,以移为主的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网,实现灾害救援现场与后方机构的互联互通。完善级应急通信专业应急保障队伍装备配置,支持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应急通信终端。三是提升数据救援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卫星遥感影像、电信运营商人员位置信息大数据分析,及时获取受灾人群、受灾范围、房屋倒塌、设施损坏等灾情损失信息,提高灾情获取和灾情核查效率。及时掌握受灾人群和物资需求,智能匹配救灾物资和调度方案,实现精准救助。

专栏5 “智慧应急”建设重点

1六安市应急指挥协调能力提升项目。建设1个中心”,即六安市应急指挥中心;1个平台”,即配合省级部门完善安徽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2类感知”,即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类感知网络;“3张网”,即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建设卫星通信网、窄带无线通信网;“N个系统”,即建设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视频调度系统、油气长输危化品管道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烟花爆竹储存场所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升级危化品领域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互联网+执法”系统、防灾减灾救灾综合管理系统等,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能力。

2六安市6+N”重点领域“三大系统”项目。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地震、民爆、消防、农业、气象等6+N”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建设完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强化系统连通,加强数据共享。

监测预警与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程

4.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及监测预警工程。开展六安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当前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开展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全面获取我主要灾害致灾信息、历史灾害信息,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信息,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建立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我市1:5万或1:10万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5.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质灾害防御与治理工程,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力度。聚焦地震易发区学校、医院、体育馆、图书馆、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等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实施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加强农田、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路、隧道、乡镇渡口渡船隐患整治,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高速公路护栏提质改造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加强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和城镇周边森林防灭火设施建设,开展企业专职消防队、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标准化创建。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老旧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消防系统改造,打通消防车通道、楼内疏散通道等生命通道

6.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加强重点岸段堤防加固,提高重要河段防洪标准。实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等工程,补齐防洪突出短板。到2025年,实现六安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及建制镇2050年一遇;淮河干流临王段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主要支流、中小河流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六安市城区排涝标准达到30年一遇,县城和重要建制镇20年一遇,面上排涝能力510年一遇。

7气象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气象、广电、工信、通讯运营商等部门协作,提高气象灾害风险早期识别和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建设我市地质气象预报预警工程,以软硬件平台为主,通过自动获取数据资料、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图以及多家数值预报模式的产品资料,实时检验各数值预报的准确率,通过后台计算生成最优预报产品,结合预报资料及致灾阈值实现灾情自动告警功能。

8.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在自然灾害多发重点县,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推动抗震设防烈度7度县(区),按Ⅱ类标准新建或改扩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协调其他县(区)按不低于Ⅲ类标准建设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广场、公园、体育场馆、人防、绿地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基本形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合理搭配、室内室外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的立体灾害应急救援空间体系。

)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9.安全生产预防能力建设工程。以危险工艺本质安全提升与自动化改造、安全防护距离达标改造、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人员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为重点,推进叶集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示范建设,实施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尾矿库头顶库、无生产经营主体尾矿库、长期停用尾矿库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

10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工程。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协同创新模式,扩大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领域的融合创新与推广应用动生产、仓储、物流、环境等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模式升级,促进跨企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生产管理协同联动,提升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

11.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施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学习城市生命线“合肥模式”,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体系,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构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覆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电梯、通讯、综合管廊、输油管线等重点领域。到2025年,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2.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采用分散建设、集中调配的模式,组建六安市消防救援队伍市级专业队,下辖机动救援队、机械工程救援队、淮河流域六安段)救援队等专业队伍。组建抗洪抢险排涝专业分队,提升专业救援能力2025年,所有乡镇专职、志愿消防队完成提档升级,达到乡镇消防队建设标准,常住人口超千人的行政村、自然村建成规模适中的志愿消防队。聚焦叶集化工园区,建设园区特勤消防站各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特勤执勤消防站、一级执勤消防站、二级执勤消防站、小型消防站或战勤保障站建设。推进企业、单位依法建立规模适当的专职消防队、微型消防站。

13.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着眼“一专多能”,加强森林消防、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构建起全域覆盖、功能齐全、快速反应的专业救援力量体系。结合六安地域特点、产业结构情况及应急救援形势任务需求,依托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骨干企业,组建一定规模的多灾种救援队伍和跨区域机动救援队伍。加强森林防灭火队伍建设,推动专业森林消防队示范县建设,力争五年内构建市不少于50森林火险县分别不少于100人、50人、25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属国有林场不少于20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在水旱灾害常发地区、重点流域,依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工程建设相关企业单位人员等组建完善防汛抗旱专业队伍

(五)应急物资装备支撑保障工程

14应急救援基地保障能力建设。按照“突出重点、急用先行、辐射周边、相互策应”原则和集约共享要求,重点推进抢险救援基地建设。立足霍邱县矿区应急救援中心,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救援装备建设,拓展综合救援能力。进一步优化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合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规模。快推进应急物资储备项目建设在金安区和霍邱县各新建1座智能化应急物资储备库,优化现有各级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的品种和数量,形成市级储备物资保障分中心、县区)级储备物资保障库、乡镇社区级储备物资储备点共同构成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协议储备制度,健全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对救灾物资的管理,全面提升救灾物资保障能力。

15.应急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提高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实施综合性消防救援装备现代化工程,升级单兵防护装备,补齐常规救援设备,加强适用极端条件和特种类型灾害事故的单兵实时监测、远程供水、举高喷射、破拆排烟、清障挖掘等先进专业装配配备。强化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完善侦测搜寻、抢险救援、通信指挥、个人防护、后勤保障等专业救援装备建设体系。危险化学品行业高危工艺自动化率达到100%

(六)社会应急科普宣教工程

16.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为基层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常用应急救援装备和个体防护装备。推广应用应急管理智慧终端,推进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应急人员现代化、精细化和实战化能力,夯实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基层基础。推进基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

17.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构建市、县、、村级贯通的全应急广播体系,实现纵向与上级应急广播平台对接、横向和本级政府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连通。建设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配套完善乡镇、村适配平台,实现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播出。部署应急广播接收终端,实现农村行政村户外终端全覆盖。推进应急广播与各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快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预警信息发布和政策宣讲服务,进一步提升全应急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十四五末,全面建成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分级负责、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

18.公众科普宣教能力建设。采取共建模式,建设不少于1处应急科普综合体验馆或科普基地采用数字多媒体、虚拟现实(VR科技手段,配合图文展示、实景模拟、互动体验等形式,实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应急避险沉浸式体验。建设不少于1处以应急为主题的城市公园、车站或广场。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打造应急知识读本、信息宣传栏、专题讲座、科普展览、微博微信等立体式应急宣教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全面提升全市应急管理从业人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推进消防救援站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应急科普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12 个以上、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 个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分解落实规划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重点工程牵头单位要建立完成工程时序进度、工程管理机制和建成后的运维机制,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二)强化资金保障

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规划实施的支撑力度,分级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加大安全投入,严格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各自承担的应急管理工作和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三)完善政策支持

研究制订规划实施在税收、投资、产业、金融、人才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严格落实安全设备采购资金纳入企业经济核算成本政策,激励企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制定应急产业、应急物资运输财税费优惠等政策,加大政府科研经费应急管理项目安排的比重。认真落实应急管理现行各项支持政策,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四)严格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各县(区)和部门工作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及时纠偏。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确保规划相关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高质量完成。

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doc

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pdf


解读

七要素解读】《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制定《规划》背景和依据

根据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以及应急管理部、省应急厅规划编制思路要求,市应急局牵头组织编制《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规划》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十四五时期,我市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的基本情况没有改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依然存在,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金寨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损失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到2025年,市级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科技赋能支撑更加有力,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高,全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规划》的起草过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编制工作责任202010月,印发了《六安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分解了工作任务,落实规划编制工作责任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展规划编制202011-20218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前期规划编制的调研收集应急管理领域的“十三五”规划、最新法律法规、历年发布的政策文件、工作总结等资料,并积极与省应急管理厅级相关部门、县区应急局对接,形成《规划》基本框架,包括指导思想、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等内容。坚持开门编规划,书面调研、座谈走访、线上征集等多种方式贯穿于编制全过程20219月,公开向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征集应急领域重点重大工程项目和“十四五”应急管理核心指标根据反馈意见,共征集重点工程项目19,经详细的讨论筛选对比,确定《规划》重点工程内容202111月,组织专家、有关部门和县区应急局召开《规划》专题研讨会,同时向全市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并在市政府网挂网公开征集社会公众意见,先后征集各类修改意见74条,市应急局认真甄别,并吸收有关意见。加强与省级应急管理领域规划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密切衔接,根据国家、省“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情况,修改完善并形成了规划专家论证稿。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邀请专家开展评审。2022316,市应急局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邀请了省、市应急管理方面的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进行评审。评审组与参会单位人员进行点评,认为《规划》文本结构完整、内容全面,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目标指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科学合理,总体切实可行,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市应急局根据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目前的《规划》送审稿。

四、编制依据

一是与法律法规相衔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使《规划》与之有效衔接。二是与市委市政府定位要求相衔接。根据《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和规划,进一步明确《规划》总体定位。三是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系统回顾“十三五”以来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暴露出的问题、短板和弱项,认真研究“十四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形势,为制定“十四五”规划提供基础依据。四是与内外部专项规划相衔接。加强与《“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以及有关单位的“十四五”专项规划相衔接,使规划编制工作一盘棋。五是与重点建设项目相衔接。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谋划、梳理和对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十四五”规划笼子,用实在的项目来支撑规划所提出目标任务的实现。

框架内容

遵循省级专项规划体例,《规划》分为5个章节。

第一章:形势分析。全面总结了我市“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综合减灾救灾和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我市应急管理工作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以及应急管理事业面临的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求,系统地分析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指导思想方面,以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引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新阶段建设现代化幸福六安提供有力保障。基本原则方面,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思想,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要求,以及科技创新和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支撑力。规划目标方面,围绕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聚焦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防灾减灾构建“十四五”应急管理指标体系,并衔接省级规划要求,共设置了安全生产类、防灾减灾类、能力建设类等18个主要指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突出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要求,加强与国家、省级应急管理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衔接,系统谋划了八大项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和能力建设任务。

1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综合指挥能力。部署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应急管理指挥体系、优化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等重点举措,以全面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统筹应对,加快形成与安全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2健全完善应急法制建设,提升监管执法能力部署了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精准执法、规范执法和严格执法等重点举措,以深化应急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健全执法体系,优化整合执法职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监管执法保障。

3构建权责分明责任体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部署了压实党政领导责任、明确行业部门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等重点举措,以进一步厘清各方职责,杜绝职能交叉、职责重叠、权责不清,科学配置与各司其职,高效落实工作职能。

4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部署了强化风险源头预防管控、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推进自然灾害综合治理等重点举措,以全面提升我市本质安全水平和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

5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部署了强化应急力量建设、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救援保障等重点举措,完善应急预案覆盖面、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保障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6夯实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部署了健全科技发展保障机制、培育发展应急产业、加强先进技术装备应用、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等重点举措,以推进应急管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推广应急先进装备技术应用,强化应急管理智库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

7推进基层应急基础建设,提升基层应急能力。部署了推进基层应急机构规范化建设、构建基层专业化应急队伍体系、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等重点举措,以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发展基层应急处置力量,健全基层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8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建设,提升社会共治能力。部署了加强应急文化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点举措,以广泛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参与、汇聚民智民力,抓住国家战略政策机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第四章:重点工程。开向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征求应急领域重点工程项目以及衔接省级“十四五”规划,共谋划了六大重点工程建设。

1智慧应急信息化工程。部署了智慧监测预警建设、智慧指挥调度建设和智慧抢险救援建设3项重点任务。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城乡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指挥调度和抢险救援数字化、智慧化。

2监测预警与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程。部署了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及监测预警工程、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气象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5项重点任务,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3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部署了安全生产预防能力建设工程、“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工程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3项重点任务,深化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化解。

4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部署了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2项重点任务。着眼“一专多能”,依托六安市现有应急救援力量,全面打造升级市综合性和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

5应急物资装备支撑保障工程部署了应急救援基地保障能力建设和应急装备保障能力建设2项重点任务。规划建设智能化应急物资储备库,进一步优化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完善“市--乡”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全面提高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

6社会应急科普宣教工程。部署了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和公众科普宣教能力建设3项重点任务。推广应急管理指挥终端,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实现应急广播体系市、县、、村级贯通建设不少于1处应急科普综合体验馆或科普基地、不少于1处以应急为主题的城市公园、车站或广场,建设市级综合性实训基地、市级防汛抗旱专业培训中心,并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12 个以上、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 个以上。

第五章: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政策扶持和严格考核评估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进一步强化规划实施要求。

《规划》的创新举措

1重点突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的目标要求,聚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和构建以防为主、防抗救一体化的应急管理体系,系统谋划全市应急管理领域8主要任务和6大重点工程项目,积极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注重衔接。《规划》全面梳理审视“十三五”时期全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成效亮点、经验做法、存在问题。编制过程中,在掌握市情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家、省有关规划及指导性文件,注重与《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承接,使《规划》与“十三五”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发展意识,打牢基础,补齐短板。

3.特色鲜明。规划》在充分衔接省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我市实际,突出固根本、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规划》就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和社会共治”等内容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进行了再深化、再推进。对风险感知网络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完善、应急救援基地及避难场所建设等特色重点工程进行专题谋划,对我市叶集化工园区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等重难点工作进行了合理规划,突出了我市应急工作特色,提高了《规划》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规划》的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分解落实规划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重点工程牵头单位要建立完成工程时序进度、工程管理机制和建成后的运维机制,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二)强化资金保障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规划实施的支撑力度,分级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加大安全投入,严格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各自承担的应急管理工作和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三)完善政策支持研究制订规划实施在税收、投资、产业、金融、人才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严格落实安全设备采购资金纳入企业经济核算成本政策,激励企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制定应急产业、应急物资运输财税费优惠等政策,加大政府科研经费应急管理项目安排的比重。认真落实应急管理现行各项支持政策,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四)严格考核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各县(区)和部门工作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及时纠偏。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确保规划相关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高质量完成。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