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公告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市教体局 征集时间:[ 2021-08-11 00:00 ] 至 [ 2021-09-10 00:00 ]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实际,我局制定了《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提出修改意见。

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8月11日至2021年9月10日,相关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至我局。  

1.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ttp://yjzjk.luan.gov.cn/yjzjk/index.html)或六安市教育局(六安市体育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http://jyj.luan.gov.cn/hdjl/yjzj/index.html)留言;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六安市行政中心5号楼214室。来信请注明“《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字样。

3.形成书面材料签字或盖章传真至3379176。

5.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359228172@qq.com。

联系电话:3379452 传真:3379176 联系人:李诺

六安市教育局

2021年8月11日

关于《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十三五”以来,我市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群众体育彰显活力,竞技体育加速发展,体育产业进中趋强,人民群众对体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但我市体育领域改革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运动项目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先进地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是体育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总结体育发展经验和不足,谋划未来五年全市体育发展规划,对提升我市体育发展质量,为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十分必要。

二、起草依据

主要依据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体育改革发展决策部署,对照《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三、起草过程

2021年1月至4月,市教体局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编制工作调研,摸清实情,分析形势;同时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咨询政策,了解情况,落实要求。

2021年5月,市教体局召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专题座谈会,听取各县区体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2021年6月,市教体局编制了《规划》(初稿),经单位内部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讨论稿)。

2021年7月,市教体局印发《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各县区体育行政部门、市直有关部门等意见,并对《规划》再完善。

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是体育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两会”和全省体育局长会议精神,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协同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高质量发展为主要任务,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贡献体育力量。根据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是群众体育彰显活力。加强制度建设。印发《六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定期召开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会议,全民健身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加强全民健身组织建设。新成立市级单项体育协会23个,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3人,一级126人;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加强市、县(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各县区建立完善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站建设,持续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全市市民体质状况呈上升趋势;加强科学健身宣传。利用全民健身活动和培训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利用当地媒体宣传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开办体育专栏。通过宣传,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健身人口不断增加。

二是竞技体育加速发展。体教融合取得突破。2020年,市体育运动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校学生263人,实现了“三集中”;建立了市、县(区)、校、班四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截止十三五末,我市注册运动员数达到5479人。赛风赛纪管理持续加强。出台了《六安市青少年体育竞赛赛风赛纪管理办法》,每年举行一次反兴奋剂专题培训,创新方式,加大反兴奋剂宣传,牢固树立道德奖牌、风格奖牌、干净奖牌意识;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在国际级、国家级比赛中表现优异,皮划艇、拳击、赛艇、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屡创佳绩。2016年,王兴莲在全国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上取得75公斤级冠军;储友勇在全国皮划艇锦标赛获男子单人皮艇200米冠军。2017年,参加国际赛事获得两个第一,两个第三的好成绩;2018年,李倩在第十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精英组女子标准龙舟200米第一名,王雪在第十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获长拳项目第一名。参加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总分排名全省第九名。2019年,我市运动员参加亚洲赛艇锦标赛获得1枚金牌、龙舟世界杯获得2枚金牌,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获得1枚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2019年、2020年市局被省体育局授予“年度体育创新奖”。

三是体育产业进中趋强。体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六安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注重体教和文旅融合发展,形成深度融合与合作共赢的新常态,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六安市体育产业收入平稳增速约在10%以上。体育产业名录库中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共508家,个体经营户498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全市体育产业规模以上体育用品制造企业40余家,体育产业核心指标位列全省第四位;体育产业发展荣誉众多。全市拥有1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处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2项省级体育名优产品、5处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4处省级体育生态公园、5个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六安马拉松荣获中国田径协会银牌赛事和自然生态特色赛事;体育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新建六安市体育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霍邱县、舒城县建成新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叶集区建成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体育公园,县(区)“五个一”覆盖率达到58%,全市78个乡镇(街道)体育设施“三个一”建设达标,1818个行政村实现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9平方米。截止十三五末,全市体育场地数量1.26万个,场地面积1020.83万㎡,健身步道近800公里,拥有1处省级小球训练基地、1处国际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8处特色赛道。全市“十三五”期间共完成75块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赛事活动层出不穷。十三五期间,我市先后举办过亚洲赛艇锦标赛、亚洲沙滩手球锦标赛、六安马拉松赛(荣获“银牌赛事”和“自然生态”奖项)、大别山半程马拉松赛(荣获“银牌赛事”、“最美赛道”奖项)、ITF国际网球公开赛、全国青少年网球积分赛U12、中韩“古李十番棋”、全国登山大赛、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全国库钓大奖赛、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等赛事,其中有6个赛事入选全省品牌体育赛事。

四是党的建设全面从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体育局部署,先后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创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一体推进,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完善。脱贫攻坚、体育法治、体育宣传、体育人才、体育科技等各项工作均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领域改革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体育管理部门依法治体、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公共体育场地发展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其他地市相比仍有差距,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待持续推进,体育运动项目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先进地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仍然不足;体育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欠优,相关政策不配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高素质体育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依然缺乏;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有待深入挖掘。

(三)“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市体育发展既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市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六安体育面临着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公共服务来看,更多更好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合理定位和良性互动,进一步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和多元供给。体育在前移健康关口、预防疾病发生、提高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从发展方式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体育发展提出新要求,5G、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体育的产业功能和价值将会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实现与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深化改革来看,行政审批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督力度将不断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将更多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在公共体育管理和服务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建设体育强市的战略定位,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突出六安体育特色,创新体育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体育服务能力,发挥体育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为推进“健康六安”作出新贡献。

(二)“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决策部署,为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优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体育的向往。坚持创新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安徽体育发展实际出发,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把握体育发展新定位新任务新要求,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发挥举省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势,更新体育理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展,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加快体育发展速度,提高体育发展质量,实现体育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具有安徽特色的体育强省发展道路。

(三)“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创新驱动。不断推进体育领域内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体育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具有六安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

——统筹协调。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增强体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推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注重城乡体育均衡发展,拓宽体育发展的新空间。

——绿色发展。大力倡导绿色、健康、休闲、节约、环保的体育理念和生活方式,结合我市特色休闲旅游业,做到体育与休闲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开辟体育发展的新路径,逐步打造健康、休闲的体育生态圈。

——开放合作。立足我市体育资源优势,拓宽视野,加强市内外体育资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树立投资合作新典范,以互利共赢为纽带,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提升体育发展的新境界。

——共享发展。积极培育和普及全民健身全民共享的理念。加快完善体育共建共享机制,着力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把体育的共享元素融入到民众的生活当中,使群众有更广泛的体育参与度,共享体育发展的成果。

(四)“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六安体育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根据实现体育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建设健康六安的任务要求,深化体育领域改革,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民健身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发展达到新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身体素质逐步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项目结构不断优化,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显著提高。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培育运动项目文化,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力量。

“十四五”时期,六安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更加完善,人民体质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按照均等化、全覆盖、可持续的要求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数量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县(市、区)、乡镇(街道)基本建立1(体育总会)+2(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N(各类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团体和健身站点)的发展模式。到2025年,80%的乡镇(街道)成立体育总会,每万人活动站点数达5个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50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6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前列,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以参加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竞训渠道,优化项目设置,通过实行市县联动、拓展社会合作等渠道,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巩固划艇、拳击、赛艇等优势项目的同时,提升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羽毛球、网球、田径等项目竞训质量,力争在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进入前八强。

——青少年体育工作实现更大发展,全面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着力推进体教深度融合。着眼促进学生健康锻炼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一县(区)一特色”的学校体育模式,以抓学校体育促进竞技体育,探索建立青少年赛事筹办、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员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学生课外活动与运动员训练资源共享、联动联办的融合发展新模式,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推进差异化发展;支持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把体育教师招聘作为教师招聘的重点计划,逐步配齐配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的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探索建立我市农村体育教师教育激励机制,使体育教师愿意教、留得住。

——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同步增长,群众体育消费得到较大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总规模超过15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3%以上。以本土的六安市兴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六安市裕安区宇翔羽毛工艺厂、安徽太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主体,打造裕安区、舒城县的羽毛球产业集群,促使更多体育企业向服务业延伸,体育产业链拉长、附加值提高。

——体育竞赛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对扩大城市影响、促进体育消费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申办国际重大赛事5项以上,承办全国高水平赛事100项以上,培育1-2项国际一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体育竞赛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以社会力量投入为主体的办赛数量显著增加。

——体育科教人才水平明显提升,支撑体育事业科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才队伍结构趋于合理,着力培养高级职称教练员和省级、国家级以上裁判员,争取涌现一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运动员,管理、经营性人才比例明显提高。

——体育文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体育素养成为个人全面发展能力之一。以体育项目为重点的体育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社会舆论氛围初步形成。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体育强市新内涵,体育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三、主要措施

(一)以人民需要为中心,推进群众体育运动开展

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契机,深入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建设“全覆盖、高水平”惠及全市人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持续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使之与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相匹配。全面加强全市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形成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推进体育场地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需求。重点加强改造利用,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城区小街背巷整治,有效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积极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充分利用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小型、简易、便民群众体育设施,打造市民10分钟健身圈,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等场地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冰雪运动场地,实现六安市冰雪运动场地零突破;推进实施六安市游泳馆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利用;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通过抓信息公开、规范管理、服务提升、补贴扶持等措施,推动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实现符合条件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

2.巩固和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和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以体育单项运动协会、行业协会为重点,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健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扶持政策措施,完善向社会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通过场地支持、骨干培训、项目承接等途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担。引导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以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依据法律和各自章程规范运行、提升活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工作。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工程,优化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和土壤。

3.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平台。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逐步实现项目化、机制化、经常化。打造一批全市性全民健身品牌项目。不断完善全民运动会制度,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市级全民健身运动会。组织实施省市县三级联赛系列赛事活动。各县区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乡镇(街道)每年举办5次以上不同项目的体育赛事和运动会。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培育瑜伽、电子竞技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形成基层“群众天天有活动、乡村(社区)月月有赛事、乡镇(街道)年年有运动会(体育节)”的局面。根据我市需求的健身资源和群众健身习惯,引导各县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强化“一县一品”,通过品牌体育赛事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六安知名度。继续办好六安(南湖)和舒城(环湖)健身走、金寨和霍山攀登红色大别山、霍邱跨越淮河自行车赛等活动。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特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推广普及,高度重视老年体育,加强老年体协以及各类老年体育活动俱乐部建设,大力推广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项目,加大老年活动阵地建设和工作保障力度,全面提升老年体育工作水平。以体育类游戏和学习基本体育动作、培养体育健身兴趣为主,大力普及幼儿体育。切实加强社区、农村、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全民健身,形成全社会蔚然成风的生动局面。

4.健全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机制。倡导科学健身理念,通过多种模式、多种载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指导群众科学进行健身活动。依托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服务功能,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全覆盖。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送教上门”力度。重视在各级学校中培养青少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注重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和激励机制。促进作用发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积极开辟科学健身知识宣讲、运动技能传授、健身锻炼指导、基层体育活动组织等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创新全民健身服务手段和方式。深化大数据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覆盖体育场地设施、健身互动社交、健身咨询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服务的全民健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带动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二)以体教结合为抓手,促进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

坚决贯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推动作用,稳步推进我市竞技体育改革发展,提升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质量。

1.高度重视和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成立市级体教融合工作推进小组,对体教融合工作开放“绿色通道”。将体教融合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多渠道增加体育投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大中小学校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省内乃至全国联赛。对开展情况优异的学校,在教师、教练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激励。鼓励中学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校代表队。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积极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举办的各种赛事和活动,开展六安市青少年户外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推进校园足球,公布和发展布点学校,增加学校“足球人口”。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加强学校场地现代化建设,分年度对全市所有学校体育设施进行完善提升,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篮球馆、足球场、田径场,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率。

2.提升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坚持科学训练理念,提升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促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实施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培养工程,开展我市中青年教练培养,建立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着力培养基层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加大对入职教练的始业培训,不断充实壮大基层教练员队伍。完善运动员培养机制。坚持从粗放型向质效型转变,实施运动员因材施教和培养,重视挖掘有潜质的运动员,进行个性化训练。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思想素质培养。建立并完善运动员选拔档案信息库,跟踪每个运动员的阶段性成长。完善长效后备人才选拔机制,积极开展后备人才训练营工作,为省优秀运动队储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备战工作。加强对全运会、省运会等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落实和监督检查。

3.拓宽业余训练多元化路径。进一步完善业余训练布局,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形成以市体校为骨干,以学校办体育、社会办体育为补充,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调整、优化体校培养模式。加强对现有体校的评估,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基础较好、具备发展前景的体校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大力推进校办运动队模式。将青少年业余训练纳入学校体育的轨道,各级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并积极鼓励、大力推广学校办运动队,使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成为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业余训练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依法办青少年业余训练,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积极性。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推动体育产业升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事业,牢牢把握消费转型历史机遇,以扩大体育消费数量、提高体育消费质量为导向,推动全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1.完善体育产业业态结构。依托我市山、河、湖等自然资源优势,推进体育与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各级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运动休闲体验和品牌赛事活动。融入长三角,重点打造“挺进大别山 行走在皖西”汽车自驾运动游精品线路,做大做强六安南山运动休闲小镇、六安紫荆花、霍山长院、金寨大湾村、舒城鹏翔等自驾车运动营地。重点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业,开展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工程,培育体育赛事承办主体,完善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加强长三角体育赛事区域联动发展,积极申办和引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积极引导体育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多领域经营活动,延长产业链。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由点及面,打造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持续发展壮大体育产业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增幅,力争1-2家企业争创国家级示范单位。创新发展体彩业,以“打基础、扩群体、增销量”为目标,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体彩销售模式、运行机制创新,“十四五”期间我市体彩销售总额在全省实现“保六争五”。制定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购买机制和标准,鼓励各类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服务。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超过15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培育激活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推进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培育和激活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大力推动体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全民健身服务、竞赛表演、运动休闲、体育文创等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体育企业的发展;将现有的1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处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4处省级体育生态公园和5个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提质升级。

3.健全完善体育产业扶持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完善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全面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赛事审批,建立健全体育赛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样化运营模式。推动形成全市体育产业相关权益市场化交易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体育产品和服务。

四、深化改革与强化保障

主动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趋势,聚焦体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实施体育综合改革工程,全面加强体育发展基础工作,健全完善新时期体育发展保障机制。

(一)全面加强党建工作

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强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基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为我市体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深化体育阳光工程,自觉把权力的行使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强化阳光透明运作,防止滋生权力腐败。加大对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的监督力度,坚持“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党的工作“两个覆盖”。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社会组织成立登记时同步开展党建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社会组织登记时同步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全面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顺应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下大力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明确自身工作职能和定位,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积极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扎实推进体育系统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按照公开公正、注重实效、稳妥有序、强化监督的原则,逐步把社会能自行解决、行业组织能自律管理的职能转移给体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着力推进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政务服务网功能提升,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制度化建设,全面推进行政许可和权力事项公开透明运行。改革体育发展体制机制。顺应“政府驱动”向“社会内生”转变的现代体育发展趋势,着力打破制约体育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依法行政相衔接,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法律手段相结合的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全民健身着力在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竞技体育着力完善举国体制和职业体制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的运行体制,体育产业着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完善市场导向的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加快推进、努力完善“互联网+体育”工作运行机制。提升体育部门宏观管理能力,完善体育创强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地方体育现代化评估体系。

(三)全面深化依法治体工作

强化体育执法,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严格落实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许可和监管,规范体育市场发展。积极配合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推进机制,认真研究,合理划分与综合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源头监管和沟通协调,依法履行政策制定、审查审批、批后监管等职责,建立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加强体育执法工作。加强体育标准化建设。着力将体育标准纳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政府采购体育设备和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准入门槛,使体育标准在规范和提升体育工作中更好发挥作用。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切实加强体育研究工作,提升我市体育系统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四)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体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将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提级纳入人才培养战略和实施计划,积极贯彻落实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开展体育引智工作,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人才,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界限。探索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人才职业行为准则,增强体育人才获得感和荣誉感。加强体育行政管理者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加强体育职业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体育队伍结构均衡、量质并举。加强体育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其上岗率和服务实效。

(五)全面加强社会环境建设

积极改善体育发展环境,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强和改进体育文化传播和推广工作。加强体育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行业管理等,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终端、云技术、大数据等与体育结合,加快“智慧体育”建设。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大力普及和推广体育运动知识,在全社会倡导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社会体育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的浓厚氛围。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3379452
来信来访渠道
359228172@qq.com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序号

单位

提出意见情况

是否采纳

是否采纳的原因或理由

1

市人社局

1、第三条主要措施,第二款第一项中的:“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建议修改为:“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

2、第四条深化改革与强化保障,第四款中的:“建立健全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建议修改为:“积极贯彻落实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

采纳

表述更准确

2

市发改委

1、“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更加完善…”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应修改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修改理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21〕555号)要求,明确了“到202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

2、你局上报的“六安市金水湾生态体育公园项目”已获得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780万元支持,该项目的实施是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健身,完善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修改建议:在该规划中增加“六安市金水湾生态体育公园”相关内容。

采纳

政策更精准,表述更准确

3

市数管局

“加快互联网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覆盖体育场地设施、健身互动社交、健身咨询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服务的全民健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建议修改为“深化大数据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覆盖体育场地设施、健身互动社交、健身咨询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服务的全民健身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带动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采纳

表述更准确

4

市乡村振兴局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推动体育产业升级”“1.完善体育产业业态结构”中的“推动体育与旅游、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修改为“推动体育与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采纳

表述更精准

5

裕安区教体局

“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体育强省新内涵,体育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改为“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体育强市新内涵,体育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采纳

表述更准确

6

金安区体育局

1、根据市情和金安区情适当增加区全民健身设施用地规划、建设数量以及建设经费扶持力度。

2、政策引导体育产业企业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激发企业活力,建议加大对体育企业的帮扶力度,从政策资金成本等方面扶持一批体育企业。

3、建议市成立体育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加大体育健身场所、高危行业执法。

4、减少行政审批许可要素,优化营商环境。

5、把青少年俱乐部建设列入体育强市考核内容。建立奖励机制。

6、把县(区)乡镇街、社区体育设施用地列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控制落实 。

部分采纳

规划目标任务更清晰,但有的不仅仅属于体育行政部门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1年9月13日 15时49分

为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2021年8月11日至9月10日,我局通过发送征求意见函、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和六安市教育局(六安市体育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发布征求意见公告等方式,充分征求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市属学校和社会公众对《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共收到4家市直单位、2家县区体育行政部门、1位网友反馈意见、县区政府(管委)及13家市直单位反馈无意见,采纳与否情况见下表:

序号

单位或

个人

提出意见情况

是否采纳

是否采纳的原因或理由

1

市人社局

1、第三条主要措施,第二款第一项中的:“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建议修改为:“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

2、第四条深化改革与强化保障,第四款中的:“建立健全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建议修改为:“积极贯彻落实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

采纳

表述更准确

2

市发改委

1、“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更加完善…”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应修改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修改理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21〕555号)要求,明确了“到202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

2、你局上报的“六安市金水湾生态体育公园项目”已获得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780万元支持,该项目的实施是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健身,完善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修改建议:在该规划中增加“六安市金水湾生态体育公园”相关内容。

采纳

政策更精准,表述更准确

3

市数管局

“加快互联网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覆盖体育场地设施、健身互动社交、健身咨询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服务的全民健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建议修改为“深化大数据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覆盖体育场地设施、健身互动社交、健身咨询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服务的全民健身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带动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采纳

表述更准确

4

市乡村振兴局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推动体育产业升级”“1.完善体育产业业态结构”中的“推动体育与旅游、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修改为“推动体育与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采纳

表述更精准

5

裕安区教体局

“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体育强省新内涵,体育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改为“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体育强市新内涵,体育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采纳

表述更准确

6

金安区体育局

1、根据市情和金安区情适当增加区全民健身设施用地规划、建设数量以及建设经费扶持力度。

2、政策引导体育产业企业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激发企业活力,建议加大对体育企业的帮扶力度,从政策资金成本等方面扶持一批体育企业。

3、建议市成立体育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加大体育健身场所、高危行业执法。

4、减少行政审批许可要素,优化营商环境。

5、把青少年俱乐部建设列入体育强市考核内容。建立奖励机制。

6、把县(区)乡镇街、社区体育设施用地列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控制落实 。

部分采纳

规划目标任务更清晰,但有的不仅仅属于体育行政部门

7

县区政府(管委)及13家市直单位

无意见

8

闫杰

建议政府在未来新建小区规划审批时,要求新建小区必须规划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器械,如乒乓球桌的数量,配备一个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让居民和爱好运动的人能随时运动,缺乏运动场所让想运动的人望而却步。

部分

采纳

提高规划工作的针对性

文件

六安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县区体育行政部门,局属各单位、相关科室:

现将《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细化工作举措,认真贯彻落实。

 

六安市体育局          

2022年4月5日         

(此件主动公开)

 

 

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根据《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着力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步,体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党的建设全面从严。先后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内政治监督创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一体推进,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完善。脱贫攻坚、体育文化、体育法治、体育宣传、体育人才、体育科技等各项工作均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专栏一:  “十三五”时期六安市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成就

指标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二五”末

“十三五”末

群众

体育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35

37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

%

86

90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1.22

2.24

县级以上国民体质监测站覆盖率

%

30

100

竞技

体育

国际级赛事获得奖牌数

6

9

国家级赛事获得奖牌数

16

19

省级赛事获得奖牌数

700.75

774.65

注册运动员数

4697

5479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

%

4.28

6.39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3

8

体育

产业

体育产业总规模占全市GDP 比重

%

——

3.1

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率

%

100

100

体育彩票年度销售总额

亿元

2.11

3.74

体育

设施

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0.99

2.09

县(市、区)“五个一”体育设施完成率

%

50

100

每万人拥有社会足球场地数量

0.5

0.9

二是群众体育彰显活力。“十三五”以来,印发《六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定期召开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会议,全民健身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成功举办市第四届运动会,首次融入群体项目,举办市职工运动会、市老年人运动会。积极参加省级以上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打造“毅行六安”、龙舟、“一县(区)一品”的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群众体育广泛开展。成立市级单项体育协会23个;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7人、一级295人、二级1118人、三级3009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过万人。加强市、县(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各县区都建立完善了国民体质监测站,持续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全市市民体质状况持续上升。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理念,普及健身知识,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不断增加。舒城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等9个单位、郑大好等5位同志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市教体局两次荣获省体育局年度“体育创新奖”。

三是竞技体育加速发展。“十三五”以来,市体育运动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三集中”。建立了市、县(区)、校、班四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举办全市中小生田径运动会、足球竞标赛、轮滑竞标赛、“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积极参加省锦标赛和足球夏令营等活动。创建1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全市注册运动员数达到5479人。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市在国际级、国家级比赛中表现优异,皮划艇、拳击、赛艇、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屡创佳绩:2016年,王兴莲在全国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上取得75公斤级冠军,储友勇在全国皮划艇锦标赛获男子单人皮艇200米冠军;2017年,储友勇参加国际赛事又获得两个冠军、两个季军的好成绩;2018年,李倩在第十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精英组女子标准龙舟200米冠军,王雪在第十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获长拳项目冠军;2019年,我市运动员参加亚洲赛艇锦标赛获得1枚金牌、龙舟世界杯获得2枚金牌,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获得1枚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2018年,我市参加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部共获得59.65枚金牌、44枚银牌和60枚铜牌,综合奖牌数位列全省第六位,较上届提升3个位次,并取得团体总分排名全省第八的历史最好成绩。赛风赛纪管理持续加强,出台了《六安市青少年体育竞赛赛风赛纪管理办法》,创新方式,加大反兴奋剂宣传和专题培训,牢固树立道德奖牌、风格奖牌、干净奖牌意识。

四是体育产业进中趋强。“十三五”以来,全市体育产业收入平稳增速约在10%以上。体育产业名录库中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共508家,个体经营户498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全市体育产业规模以上体育用品制造企业40余家,体育产业核心指标位列全省前列。全市拥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1个、省级体育名优产品2项、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5处、省级体育生态公园4个、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5个。举办承办六安国际马拉松赛(荣获“银牌赛事”和“自然生态”奖项)、大别山(金安)国际马拉松赛(荣获“银牌赛事”、“最美赛道”奖项)、ITF国际网球公开赛、全国青少年网球积分赛U12、全国登山大会、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全国库钓大奖赛、安徽省第二届健身休闲大会、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等赛事,其中6个赛事入选全省品牌体育赛事。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健康有序,网点建设、销售数量、体育彩票公益金发挥的效益进一步提高。

五是体育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十三五”以来,市体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霍邱县、舒城县、霍山县建成新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叶集区建成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体育公园,县“五个一”完成率达到58%;全市78个乡镇(街道)体育设施“三个一”建设达标,1818个行政村和社区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截止“十三五”末,全市体育场地数量1.26万个,场地面积1020.83万㎡,健身步道近800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9平方米,建成75块社会足球场地,全市拥有省级小球训练基地1处、国际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1处、特色赛道8处。

(二)主要矛盾与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体育设施“五个一”建设差距较大,市级游泳馆还未建成,部分县区体育场馆建设推动较为缓慢。乡镇(街道)体育设施“三个一”建设整体水平不高,质量不优、分布不均衡。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例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位置靠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二是品牌赛事体系不完善。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的赛事体系还不完善,赛事组织水平有待提高。“一县(区)一品”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县区级运动会还没有完全开展。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还不完善,作用发挥不明显,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是竞技体育还有弱项。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不高。体育人才储备不足,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赛事面狭窄,体育竞技优势项目不多。青少年体育科学训练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建设与体育强市的指标要求有差距。体教融合有待向纵深推进,各级业余体校发展存在量少质不高的问题。

四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体育产业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结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羽毛球生产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自主品牌,同时产业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抱团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内其他业态的拉动效应较小。文体旅融合发展、健康休闲产业发展的项目不多,深度融合不够。体育服务业规模小、产值低。体育旅游、体育生态小镇发展不足,六安山水地域优势发挥不充分,体育外向度不高。

(三)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大力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关键时期,体育事业大有可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市体育发展既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

一是重大战略和重大规划带来普遍机遇。2020年以来,党和国家站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科学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以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为代表的各类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也先后出台了省“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体育强省建设方案、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安徽省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国家、省规划和计划,都谋划了一些重大项目、重大战略,这是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难得战略机遇。

二是重大政策带来的宝贵机遇。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老区公共文化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水平,优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一批体育公园,鼓励革命老区承办全国性、区域性文化交流和体育赛事活动。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支持举办省市县三级联赛系列赛事,鼓励承办全国性、区域性文化交流和体育赛事活动,推进建设一批体育公园,这是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的宝贵机遇。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体育强市的战略定位,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需求为根本目的,创新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制度,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增强防范化解体育领域政治风险与意识形态风险能力,为全市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优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体育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六安体育发展实际出发,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把握体育发展新定位新任务新要求,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发挥举市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势,更新体育理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展,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加快体育发展速度,提高体育发展质量,实现体育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具有六安特色的体育强市发展道路。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体育发展,提高依法治体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体育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

三、“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体育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均等化、全覆盖、可持续的要求,着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健全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数量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县(区)、乡镇(街道)基本建立1(体育总会)+2(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N(各类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团体和健身站点)的发展模式。建成8个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乡镇(街道)成立体育总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2%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1.2块,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

专栏二:  “十四五”时期六安市体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十四五”末目标

群众

体育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42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

%

92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2.5

竞技

体育

省运会突出贡献

——

团体总分进入第一方阵

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建设

——

更加完善

青少年竞赛体系覆盖率

%

100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

%

25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15

体育

产业

体育产业总规模

亿元

150

体育产业总规模占全市GDP 比重

%

2

体育彩票年度销售总额

亿元

4.6

体育

设施

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6

每万人拥有社会足球场地数量

1.2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以参加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契机,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竞训渠道进一步拓展,项目设置更加优化,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足球、篮球、排球、水上、体操、羽毛球、网球、田径等项目竞训质量进一步提升,力争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争先进位。

——青少年体教融合进一步深化。突出青少年体育在落实全面建设国家战略和建设体育强市中的战略地位,深化体教融合,厚植体育根基,形成更加明晰和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加快县区新型体校建设,着眼促进学生健康锻炼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探索“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一县(区)一特色”的学校体育模式,打造“健身知识+专项技能”的特色项目,开辟青少年体育新路径。

——体育产业规模实现进一步扩大。以本土的六安市兴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六安市裕安区宇翔羽毛工艺厂、安徽太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主体,打造裕安区、舒城县的羽毛球产业集群,促使更多体育企业向服务业延伸,体育产业链拉长、附加值提高,基本形成消费引领、规模发展、创新驱动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总规模超过150亿元。

——体育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引力度,建立灵活的体育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体育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创新体育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体育人才管理工作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素质优良的体育人才队伍,体育人才素质显著提高、结构更加优化。

四、主要任务

(一)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

全面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全覆盖、高水平”惠及全市人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大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结合城乡发展和常住人口变化,全面加强全市体育场地设施规划,推进体育场地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落实全面建设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市、县“五个一”和区“二个一”、乡镇(街道)“三个一”、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努力打造冰雪运动场地,实现六安市冰雪运动场地零突破,实现60万人次上冰雪(类冰雪)。推进六安市游泳馆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利用。通过抓信息公开、规范管理、服务提升、补贴扶持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开放、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

专栏三: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

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8个,新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个。建成六安市游泳馆,建成“六安中体城”、绿地体育中心等冰雪或类冰雪设施8个。

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完成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器材设施补短板项目65个以上,新建、改扩建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1000个以上,新建社会足球场地45块以上,新建城市绿道200公里以上,新建健身登山步道260公里以上。

2.巩固和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和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体育单项运动协会、行业协会为重点,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健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扶持政策措施,完善向社会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通过场地支持、骨干培训、项目承接等途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担。以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引导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依据法律和各自章程规范运行、提升活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工作,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工程。

3.搭建全民健身活动平台。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逐步实现项目化、机制化、经常化。打造一批全市全民健身品牌项目。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会制度,办好市运会、市老运会、职工运动会,市、县区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组织实施省市县三级联赛系列赛事活动。乡镇(街道)每年举办3次以上不同项目的体育赛事和运动会。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在巩固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冰雪、轮滑、瑜伽、电子竞技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根据健身资源和群众健身习惯,继续打造“毅行六安”、龙舟、“一县(区)一品”的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引导各县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通过品牌体育赛事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六安知名度。办好健身走、登山、自行车、自驾游、水上等赛事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推广普及,大力推广适合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人群特点的体育项目,积极传承民族特色项目。以体育类游戏和学习基本体育动作、培养体育健身兴趣为主,大力普及幼儿体育。切实加强社区、农村、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全民健身工作。推广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促进体医融合。

4.健全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机制。倡导科学健身理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四进”活动,通过多种模式、多种载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指导群众科学健身。依托各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服务功能,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全覆盖。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重视在各级学校中培养青少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注重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倡导科学健身理论,科学指导全民健身活动。深化大数据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覆盖体育场地设施、健身互动社交、健身咨询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服务的全民健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带动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二)以体教融合为抓手,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

认真贯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安徽省青少年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推动作用,稳步推进我市竞技体育改革发展,提升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质量。

1.着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支持中小学校成立学校代表队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积极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省教育厅举办的各种赛事和活动。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开展六安市青少年户外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强化“三大球”项目的普及,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着力推进校园足球,增加学校“足球人口”。加强学校场地现代化建设,分年度对学校体育设施进行完善提升,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篮球馆、足球场、田径场,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率。

2.建立健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加强体育职业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体育队伍结构均衡、量质并举。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实施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着力培养基层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全面提升体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将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提级纳入人才培养战略和实施计划。开展体育引智工作,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人才,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界限。加强体育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面向学生的专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其上岗率和服务实效。

3.提升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水平。坚持科学训练理念,提升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全面发展和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善运动员培养机制,实施运动员因材施教和培养,重视挖掘有潜质的运动员,进行个性化训练。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思想素质培养。建立并完善运动员选拔档案信息库,跟踪每个运动员的阶段性成长。完善长效后备人才选拔机制,积极开展后备人才训练营工作,为省优秀运动队储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备战工作,加强对全运会、省运会、市运会等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落实和监督检查,加大反兴奋剂工作落实。

4.拓宽业余训练多元化路径。进一步完善业余训练布局,加快推进新型体校建设,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改革、调整、优化体校培养模式,形成以市体校为骨干,以学校办体育、社会办体育为补充,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现有体校的评估,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基础较好、具备发展前景体校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将青少年业余训练纳入学校体育的轨道,重视学校体育发展,鼓励和支持学校办运动队,让学校成为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业余训练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依法承办青少年业余训练。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着力推动体育产业提档升级

实施体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以扩大体育消费数量、提高体育消费质量为导向,推动全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不断完善体育产业业态结构。依托我市山、水、河、湖等自然资源优势,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推进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文化、体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各级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运动休闲体验和品牌赛事活动。开展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工程,培育体育赛事承办主体,完善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加强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体育赛事区域联动发展。积极引导体育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多领域经营活动,延长产业链。制定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购买机制和标准,鼓励各类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服务,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培育激活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推进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培育和激活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体育系统“双招双引”,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重点支持全民健身服务、竞赛表演、运动休闲、体医融合、体育数字创意、智慧体育等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体育企业的发展。将现有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省级体育生态公园和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予以提质升级。

3.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服务产业。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汽车自驾营地等重大项目规划。深度融合长三角汽车运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一流汽车自驾运动营地集群,构建“营地+汽车”运动产业生态圈。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提高体育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专栏四:重点体育产业培育工程

融入长三角,重点打造大别山红色汽车自驾游精品线路,做大做强六安南山运动休闲小镇、六安紫荆花、霍山长院、金寨大湾村、舒城鹏翔等自驾运动营地。

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由点及面,打造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持续发展壮大体育产业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增幅,力争1-2家企业争创国家级示范单位。

4.健全完善体育产业扶持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推动形成全市体育产业相关权益市场化交易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体育产品和服务。

5.推动完善体育服务保障体系。提前谋划体育场地统计、体育产业统计等调查体系,提高体育统计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丰富线上线下的全民体育活动,带动体育健身和网络赛事活动,为体育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快推进智慧体育系统建设,改造6个以上数字化场馆,夯实体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监管,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抓好体育系统安全生产。

6.推动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坚持“建设负责任、可信赖、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的长期定位,狠抓风险防控,深化责任彩票建设,推动结构性增长,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水平。创新发展体彩业,以“打基础、扩群体、增销量”为目标,拓展优化销售渠道,实现客户体验显著提升及客群结构改善,争取体育彩票销售取得新突破。强化风险防控、技术保障、运营管理及人才队伍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推动全市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强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基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为我市体育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各地要把发展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围绕“十四五”期间体育重点任务、重点目标,制定具体规划部署。完善体育部门与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和旅游、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等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部门间规划与政策协同。

(二)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举措,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积极推进体育改革。加强改革督促检查,继续完善统筹决策、分工落实、督查督办、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

(三)全面推动依法治体

全面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强化体育执法,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体育领域依法行政工作。强化法治意识,不断提升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职权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确保体育发展各项决策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严格落实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许可和监管,规范体育市场发展。

(四)全面加大要素保障

加强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部门提取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及时、足额用于体育事业,依法保障体育事业良好发展。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支持社会资本办体育。

(五)全面营造体育氛围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强和改进体育文化传播和推广工作。加强体育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行业管理,依托皖西日报、市电视台、六安广播电视报、六安教体发布和新媒体等平台,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的浓厚氛围。

(六)全面强化监督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评估监督机制,完善将体育发展列入对县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开展年度跟踪和中期评估工作,并视评估情况,进行动态修订调整。强化社会监督,定期发布体育事业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展,确保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六安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doc
    六安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pdf

解读

【文字解读】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局长刘玉红解读《六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起草背景和依据

“十三五”以来,我市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群众体育彰显活力,竞技体育加速发展,体育产业进中趋强,体育设施建设成果显著,人民群众对体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但我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和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体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品牌赛事体系不完善,竞技体育还有弱项,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主要依据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体育改革发展决策部署,对照《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实际,制定规划。

二、起草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是体育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总结体育发展经验和不足,谋划未来五年全市体育发展规划,对提升我市体育发展质量,为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十分必要。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2021年1月至4月,市教体局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编制工作调研,摸清实情,分析形势;同时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咨询政策,了解情况,落实要求。

2021年5月,市教体局召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专题座谈会,听取各县区体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2021年6月,市教体局编制了《规划》(初稿),经单位内部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讨论稿)。

2021年7月,市教体局印发《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各县区体育行政部门、市直有关部门等意见,并对《规划》再完善。

2021年8月11日至9月10日,市教体局通过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发布《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吸收完善《规划》。

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市教体局结合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规划》。

四、工作目标

到2025年,体育强市建设取得重点进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五、主要内容

明确我市“十四五”期间,体育各项目标任务:

在群众体育方面,实施全民健身补短板计划,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8个,新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个。建成六安市游泳馆,建成“六安中体城”、绿地体育中心等冰雪或类冰雪设施8个。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完成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器材设施补短板项目65个以上,新建、改扩建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1000个以上,新建社会足球场地45块以上,新建城市绿道200公里以上,新建健身登山步道260公里以上。

在竞技体育方面,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推动作用,稳步推进我市竞技体育改革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升体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全面发展和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体育产业方面,积极融入长三角,重点打造大别山红色汽车自驾游精品。做大做强六安南山运动休闲小镇、六安紫荆花、霍山长院、金寨大湾村、舒城鹏翔等自驾运动营地。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由点及面,打造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持续发展壮大体育产业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增幅,力争1-2家企业争创国家级示范单位。

六、创新举措

群众体育方面,引导各县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通过品牌体育赛事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六安知名度;竞技体育方面,进一步完善业余训练布局,加快推进新型体校建设,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体育产业方面,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汽车自驾营地等重大项目规划。深度融合长三角汽车运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一流汽车自驾运动营地集群,构建“营地+汽车”运动产业生态圈。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将体育发展列入对县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体育改革。加强改革督促检查,继续完善统筹决策、分工落实、督查督办、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全面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体育领域依法行政工作,规范体育市场发展。加强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的浓厚氛围。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