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公告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为依法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和推进全市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和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一、征集时间:2023年12月12日至2024年1月11日。
二、征集方式:
(一)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ttps://www.luan.gov.cn/hdjl/yjzjk/)或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http://zrzy.luan.gov.cn/hdjl/yjzj/index.html)留言;
(二)书面信件。邮寄地址:六安市佛子岭中路101号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1011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邮政编码:237000;
(三)电子信件。发送至电子邮箱1875624583@qq.com;
(四)联系电话:0564-3908875。
来函来件,请在信封表面或者来件主题注明“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字样。
附件:1. 《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 《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
《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细化落实国家、省级生态修复规划安排,提升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合肥市方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六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编制《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经编制单位内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复核并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意见,组织专家审查,经修改完善后形成了《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
二、工作思路和编制原则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基于新时期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本次规划从更宏观的影响尺度、更丰富的科学内涵、更具体的目标设定、更精准的过程管控、更先进的技术筛选、更适用的标准建设,对生态修复进行评价、定位、布局、实施、提升以及推广应用。坚持生态文明战略举措,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整治、修复国土空间要素,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三、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在结构上包含“现状与成效”“生态问题与风险研判”“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总体布局与修复分区”“主要任务”“重点工程”“投资估算”“效益评价”“规划实施保障”九个部分。总结了全市生态资源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全市生态修复现阶段所面临的形势。结合全市自然地理特点,规划近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作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锚固“一山一河一岭,众水分流入江淮”生态安全格局,统筹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保障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着力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4年1月16日 8时25分
我单位于2023年12月12日至2024年1月11日期间,对《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公示期结束,未收到公众对本规划的反馈意见或建议。
文件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1月19日
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2—2035年)
前 言
生态修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落实国家、省级生态修复规划安排,提升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协同财政、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完善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架构,提升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六安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的总纲领,是编制和实施有关生态修复相关规划及工作方案的主要依据。
本次规划包括市域和市辖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对全域生态问题、生态格局和重大工程进行系统性安排;市辖区作为市级生态修复关注的重点区域,对重点工程提出具体的修复策略和引导性安排。规划基期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近期至2025年。
第一章 现状与成效
第一节 总体概况
六安市,别称“皋城”“皖西”,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长江三角洲西翼。六安市东邻省会合肥市,南接安庆市和湖北省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河南省商城、固始毗连,北接淮南市并与阜阳市隔淮河相望。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大别山北麓,大别山脉属于广义的秦岭,既隶属中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又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第二节 自然地理和生态资源
一、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总体特征:青山绿水红土地,淳风古韵绣乾坤;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六安市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是风向转换季节,全年最多为东南偏东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位于大别山北坡面向淮北平原的斜面上,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整体地形分为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江淮岗地和平原圩畈四大单元。
二、生态资源
(一)土壤植被
六安市各类型土壤随着地形的起伏呈有规律的分布,由南向北,从高到低的大致顺序为:山地草甸土、山地酸性棕壤、粗骨土、黄棕壤性土、(普通)黄棕壤、棕色石灰土、紫色土、黏盘黄棕壤、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砂姜黑土、灰潮土、(黄)潮土。全市植被丰富,有种子植物2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1056种。全市次生植被占大多数,仅少量原生植被保存在大别山北麓大山区。
(二)林地资源
六安市林地面积共6304.98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38.36%,活立木总蓄积量3761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局部。六安市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皖中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境内有维管植物186科、714属、1638种;裸子植物8科、18属、30种;被子植物150科、644属、1518种。乔灌木树种28目、73科、225属、858种,大多数分布在西南中低山区,经济价值较高的乔灌木树种250种左右,属国家一类保护树种有香果树,三类保护树种有楠木、花榈木、红椿。
(三)河流水域
六安市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河湖水系发达。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有45条,其中主要河流有7条,分属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六安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86.11亿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水平。全市水库总库容76.32亿立方米,其中六大水库(龙河口水库、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响洪甸水库、梅山水库)总库容70.90亿立方米。六安的河流、水库、湖泊,水质优良,也是城市居民主要饮用水之一。
(四)湿地资源
六安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类和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泊、草本沼泽、库塘、水产养殖场、运河/输水河7型。全市湿地西多、东部少,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和叶集区湿地面积62325.47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74.51%。就湿地类型来看,河流湿地霍邱县和裕安区最多,主要是因为淮河和淠河过境;湖泊湿地主要为霍邱县东西湖及周边湖泊,霍山县、舒城县和叶集区有少量湖泊分布,金安区和裕安区无湖泊分布;沼泽湿地仅分布在霍邱县的东西湖和淮河周边;人工湿地各区县均有分布,以霍邱县最多,面积占总人工湿地面积的27.50%。
(五)水土流失
按照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六安市所属土壤侵蚀类型区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表现形式是坡面侵蚀,其次为矿区开采、城镇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修建道路等基本建设过程中的侵蚀,部分地区存在着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六安市皖西大别山水源涵养保土区位于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金寨县、霍山县和舒城县,主要以中山、低山、丘陵、岗地为主,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2172.36平方千米;霍邱县和叶集区主要为沿淮岗丘及平原和杭丰圩畈区,该区地势较为平坦,水土流失面积53平方千米。
(六)耕地资源
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72万亩,霍邱县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最高。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居全省第一,达84万亩。此外,还有400万亩可养水面。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各1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
(七)自然保护地
六安市自然保护地共2类16处。其中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公园11个:风景名胜区4个,湿地公园1个,地质公园1个,森林公园5个。
表 1 六安市自然保护地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
类型 |
名称 |
总面积 |
级别 |
位置 |
1 |
自然 保护区 |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30422.97 |
国家级 |
金寨县 |
2 |
安徽舒城万佛山自然保护区 |
2000.00 |
省级 |
舒城县 |
|
3 |
安徽霍山白马尖自然保护区 |
6668.71 |
省级 |
霍山县 |
|
4 |
安徽金寨西河大鲵自然保护区 |
10108.09 |
省级 |
金寨县 |
|
5 |
安徽霍邱东西湖自然保护区 |
14239.57 |
省级 |
霍邱县 |
|
小计 |
63439.34 |
|
|
||
6 |
风景 名胜区 |
南岳山-佛子岭水库风景名胜区 |
10510.74 |
省级 |
霍山县 |
7 |
铜锣寨风景名胜区 |
7184.99 |
省级 |
霍山县 |
|
8 |
大华山风景名胜区 |
2561.20 |
省级 |
金安区 |
|
9 |
万佛山—龙河口水库 |
17875.83 |
省级 |
舒城县 |
|
小计 |
38132.76 |
|
|
||
10 |
森林 自然公园 |
安徽六安瓜片源森林公园 |
2096.00 |
省级 |
金寨县 |
11 |
安徽六安燕子河大峡谷森林公园 |
5315.33 |
省级 |
金寨县 |
|
12 |
安徽六安安阳山森林公园 |
394.52 |
省级 |
霍邱县 |
|
13 |
安徽六安龙井沟森林公园 |
100.20 |
省级 |
裕安区 |
|
14 |
安徽六安仙女寨森林公园 |
367.60 |
省级 |
舒城县 |
|
小计 |
8273.65 |
|
|
||
15 |
地质公园 |
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 |
6540.70 |
国家级 |
金安区 |
16 |
湿地公园 |
安徽淠河国家湿地公园 |
4545.08 |
国家级 |
金安区 |
合计 |
120931.53 |
|
|
(八)矿产资源
六安市矿产资源总量大、品种多。已发现矿藏57种,探明储量53种。目前开采利用的有铁、金、银、铅、锌、石煤、矿泉水、温泉水等20多种。主要矿种分布较为集中,铁矿集中分布在霍邱;铅、锌分布在金寨;金矿和橄榄岩分布在霍山;饰面用辉绿岩、花岗岩分布于金寨、霍山等地。六安市开发利用主要矿产19种,矿山77家(含停产)。按开采主矿种划分,能源矿山3家,金属矿山26家,非金属矿山47家,水气矿山1家;按开采规模划分,大型矿山30家,中型矿山12家,小型矿山35家,大、中型矿山约占矿山总数的54.55%。全市矿石总产量约3338.70万吨,矿业总产值约69.10亿元。
第三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抓手,主动担当作为,奋力克难攻坚,六安市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工作转方式、补短板、见成效。
一、土壤污染修复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整治,完成170家重点行业企业信息采集与风险筛查、9块疑似污染地块采样调查和80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开展18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42家重点行业企业、11家工业污水处理厂及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周边土壤环境监督性监测。持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水平,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双百”。
二、空气质量持续提升
“十三五”生态环境规划13项约束性指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要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84.70%,其中达标310天,超标55天。主要污染排放量大幅减少,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继续增加。围绕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措施,加快落后产能淘汰、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持续开展秋冬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强支撑和能力建设,以市主城区为重点,开展建筑领域扬尘、散煤、高排放机动车、露天烧烤和露天焚烧、餐饮油烟、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六个专项行动”,加大大气网格化等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督查调度反馈机制,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优化应急减排措施。
三、林业功能持续提升
(一)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深入推进“三线三边”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稳步实施长江防护林、国家储备林、珍稀乡土树种培育等项目,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至2021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95.39万亩,森林抚育551.22万亩,封山育林129.73万亩,退化林修复67.75万亩;共创建省级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城镇67个,省级森林村庄823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积极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六安市林业局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林业防灾减灾成效明显
全面建立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四级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5‰以内,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全面完成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6.03‰以内。
四、河湖库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不断提高
(一)饮用水源水质提升
2021年,六安市六大水库近70亿立方的源头水,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全市2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1%,达到目标考核要求,断面达标率95%。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11个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达标率100%,其中有5个断面实现水质类别提升,全市纳入监测、考核的17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二)水土保持成效显著
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所增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6平方千米,生态修复和重点预防保护面积681平方千米,减少水土流失面积503平方千米。规范执行行政许可制度,做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进一步清理水行政许可事项,压缩审批流程,全面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水旱灾害防御有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认真落实“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要求,加强监测预警与科学调度,强化技术支撑,成功防御了2016年大别山区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2019年淮河以南地区严重的伏秋冬连旱,有效防抗2020年巢湖、淮河同期发生的大洪水,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取得了防汛抗旱斗争的全面胜利,直接减灾效益约200亿元。
(四)水资源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节水工作,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我市7个县区已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8个省级及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完成规划水资源论证,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64家,全省首个节水主题公园九里沟公园完成建设。用水总量稳中有降,用水效率逐年提升。出台全省首个地方用水定额标准《六安市行业用水定额》,率先开展取水计量校验工作。为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行业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
严格管控河湖岸线空间,完成90条1000平方千米以下河流划界工作,市境7条主要河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多次组织开展河湖岸线利用整治、打击非法采砂、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累计排查整改河湖问题1516件,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加强工程运行隐患排查和处理,落实小型水库防汛的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
五、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2021年全市夏粮种植面积239.16万亩,总产14.51亿斤,分别增长0.4%、0.6%;秋粮(含早稻)种植面积677.83万亩,产量56.50亿斤,分别增长0.36%、3.29%,超额完成省下达市级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种业发展迅猛
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增加与耕地质量提升“双轮驱动”,通过吃透政策、理清存量,深挖潜力、优化现量,拓展耕地、集约节约。2021年度4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于当年完工并竣工验收。全市筛选出特色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200余份,收集畜禽遗传资源6个品种,汇总鱼类普查种类92种。舒城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被授予首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天堂寨国家级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试验基地通过验收,霍山石斛文化博物馆、霍山石斛综合交易中心建成投用,建成大别山药王故居和霍山石斛种源保护基地。
六、城市、农村生活污水整治良好
(一)城镇治理成效
六安市引进长江环保集团开展水环境整治、建设、管理等工作,统筹推行“厂、网、河一体化”“建管运维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推动“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实行“水管家”闭环运营和“水当家”全程监管的工作机制,通过“五大创新”实现城市水污染防治出手见效,呈现了城市水环境治理可持续、政府资产能盘活、体制机制更高效的新格局。为彻底根治黑臭水体,六安市提出“三个一体”(供水、排水一体,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河流一体,建设、管理、运营一体)治本之策,城区13条黑臭水体主要通过控源截污工程、内源清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态补水及景观绿化等工程措施,构建生态系统,已全部整治达到“初见成效”,经安徽省住建厅现场初验,整治完成率100%,并不断扩大黑臭水体整治范围,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二)村庄治理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污水治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完成2021年全市368个整村推进任务,完工改厕33500户,完成农村户用厕所问题摸排整改和使用现状调查。二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完成建制村农村环境整治、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任务已完成40个。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深入推进。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共建成垃圾中转站55座,垃圾转运车241辆、深埋桶770个、电瓶车5271辆、垃圾桶4.2万个、聘用保洁员10379个,年均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约5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99%,基本实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四是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完成通村组道路建设任务、完成村庄绿化工作、保护农村建筑风貌和传统村落、提升村庄规划建设。五是加速建设美丽乡村。2021年度全市新批准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99个,污水处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均已开工,各项建设任务均达序时进度。
七、矿山治理成效显著
市域整合关闭矿企247宗,生态保护区及地质公园内采矿企业全部关闭、采矿权全部注销。全市投入资金4.05亿元,实施废弃矿山、在建与生产矿山年度生态修复项目266个,治理面积1559.69公顷。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三线三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全部按时完成。在全省率先制定《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建成5家国家级绿色矿山。2021年,全市完成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3个,投入资金2440.39万元,治理面积145.12公顷。
第四节 形势与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六安市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仍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不强,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修复压力依然较大。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更加迫切。
从现在起到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时期。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2020年5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2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修函〔2022〕29号),要求各市加快推进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统筹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第五节 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产生的机遇
(一)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新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聚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
(二)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导入产业构建绿色和谐、功能优化的国土空间,发挥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作用。根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盘活闲置存量,取得增值收益。
(三)优质生态产品需求激发公众助力
美好生活向往生态优美,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党中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望更高,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意愿不断增强,为全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增添更多公众助力。
二、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一)修复机制不完善,修复效果有待提高
部门之间联防联控和协同共建机制有待加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需进一步健全;生态修复项目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生态修复工程的科学性不足,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全过程监管体系有待加强。
(二)缺乏整体与系统谋划,生态修复支撑能力不足
六安市生态环境基底良好,由于缺乏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整体观,修复项目选址和规模划定有一定的随意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功能较低,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不强,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快,生态环境开发过度,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所承载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又缺乏统筹修复意识,生态系统的破碎性和孤岛现象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全市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和生态保护修复能力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认识有待深化,缺少多元化投入,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支撑生态保护修复的调查、评价、监测、监管能力亟待提高;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参与体系尚未健全,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未有效激发,导致资金来源不足,影响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
(三)生态价值转化程度较低
生态价值转化程度较低,生态补偿标准与生态价值不匹配。目前大别山区的生态价值转换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特色农产品及初级加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程度不足;二是生态旅游,多体现在生态观光与农家乐,高附加值的大健康、康养度假尚未成规模体系。
第二章 生态问题与风险研判
第一节 生态问题识别
一、农业空间
(一)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峻
六安市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1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581。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34平方米,远高于全省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49平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不高。局部地区受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水乱排、废弃物乱堆等因素影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治理难度大。部分地块未启动系统的环境调查和风险管控,存在环境风险隐患。
(二)耕地保护难度持续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六安市即可恢复耕地面积103.74平方千米,工程恢复耕地面积355.03平方千米,未来恢复耕地难度较大,经济和社会成本高。城镇开发边界内有91.58平方千米的现状耕地需要落实“占补平衡”。根据省下达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仅15.29平方千米,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山区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全市坡耕地面积为175.51平方千米,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
二、生态空间
(一)防洪减灾体系存在短板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洪水源头、淮河洪水走廊和巢湖洪水主要来源地,防洪任务历来繁重,虽经多年建设,全市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短板。淮河干流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建设滞后,低洼地人口缺乏安全保障,保庄圩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不够,淠河、史河虽经治理,但存在部分低标准生产圩,防洪标准不足,杭埠河尚未得到系统治理,丰乐河、汲河、沣河等防洪能力薄弱。
(二)水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仍然存在。城区建设存在与水争地、侵占岸线和打乱水系等现象,农村河道水系仍有淤塞萎缩,少数河道水生态环境状况有待改善。河湖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任务仍然繁重,河湖管护任务仍然艰巨。
(三)水土流失问题仍需治理
六安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情况,六安市西南部为大别山腹地,山区不少坡面进行了坡改梯治理,栽种了油茶、板栗林等经济作物,由于部分地区没有采取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和耕作技术,造成土壤侵蚀问题。金寨县、霍山县大部、舒城县中部和南部、以及金安区南部的个别乡镇是六安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该片区域地形起伏多变,地貌条件复杂,山体高坡度陡,降水充沛,土壤碎裂、石砾化和砂化速度快,种植经果林,坡耕地等不合理的土地开垦形式,开发风电等生产建设项目,这些自然和人为因素都造成了不同程度水土流失;霍邱县和叶集区、金安区中部和北部、裕安区中部和北部出现了微度侵蚀,该区域地势平坦,伴有零星的低丘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之间的矛盾突出、生产建设项目众多和频繁的人类活动是引发该区域水土流失的原因。
(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仍然存在
矿业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矿区及其周边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如金安区龙穴山、舒城县春秋山和霍邱县105国道两边采石场,由于长期露天开采,岩石裸露,森林植被、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全市矿山废水年排放量10万吨,年利用量6.57万吨。固体废弃物年产出量16.07万吨,年利用量14.87万吨。“三废”对矿区及周围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绿色矿山建设有待提升。
三、城镇空间
(一)城乡排涝能力有待提升
受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城市内涝防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中心城区部分老旧小区供水管网亟待改建,老旧小区排水设施老化严重,排水管道淤塞现象较为普遍,提标改造难以实施。雨水管网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存在高低排区混接的问题,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尚未健全、运行效率不高、运行维护能力不足。
(二)供水保障体系尚待完善
随着城市供水和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以及现代农业用水需求更高,水资源供需关系趋于紧张,水资源调控与配置能力不足,干旱年份水资源存在缺口,抗旱水源保障能力不足。
(三)水体污染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增长,城镇水体污染情况偶有发生,当前六安市水体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废水、农业生产污水、日常生活污水。
(四)城镇绿地空间结构有待提升
城镇绿网的连通性是体现城镇绿地系统的重要内容,是广场、公园、绿道等城镇生态景观的总和,对于城镇结构性景观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部分区域绿地景观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蓝绿网交织的城镇景观结构有待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作用。城镇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应对生态系统的破损和退化,生态修复中强调的自然恢复难以付诸实践,亟需加强生态绿地的结构建设。
第二节 风险研判
近年来,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环保成果持续巩固,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也清醒认识到,生态环保工作整体被动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生态环保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协同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要正视存在问题,切实增强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狠抓落实,严格整改,确保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高质量推进、高效率完成。
一、城镇发展态势向好,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随着六安市持续的发展建设,工业化、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居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各类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也日益增加,不论是工业产业的发展,还是交通设施的建设,都在挤压全市的生态空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六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出台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推进城市减量提质发展。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等问题依然严峻,资源环境承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二、生态本底优越,但局部区域的保护压力较大
六安市地处沿淮平原生态区、江淮丘陵地生态区和皖西大别山生态区之间;但由于地形地貌特征也易涝易旱,地质灾害频发;经济建设占用林地数量快速增长,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大交通格局的形成,使物流通畅,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日益严峻,加大了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难度;森林旅游的深入开发,使林区人流增多,野外火源控制等火灾隐患增加,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三、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但全域环境状况仍有待优化
六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5%,主要河流、水库水质稳定并有所好转,消除了Ⅴ类水体,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但由于废弃物焚烧难以全面管控,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尾气排放量日益加大,油烟排放监管难度大,因此六安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史河、淠河、杭埠河是淮河及巢湖清流活水,也面临水质污染等隐患。少数农村河道水生态环境状况有待改善,河湖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任务仍然繁重,河湖管护任务仍然艰巨。
第三章 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指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基于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从更宏观的影响尺度、更丰富的科学内涵、更具体的目标设定、更精准的过程管控、更先进的技术筛选、更适用的标准建设对生态修复进行评价、定位、布局、实施、提升以及推广应用。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是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统领,坚持生态文明战略举措,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整治、修复国土空间要素,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科学编制。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和省级重大战略,按照国家及省级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程要求推进规划编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基于充分调查评价和深入研究分析,统筹安排规划期内生态修复工作。
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本市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能分区,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研究提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修复途径模式和措施。
统筹协调,加强衔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农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河流湖泊等国土空间的整体性、系统性,体现综合治理,突出整体效益。与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上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本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衔接。
充分论证,公众参与。坚持“开门编规划”,建立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编制工作机制,组建由经验丰富技术单位参与的规划编制团队,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成立咨询委员会,在规划编制各阶段充分听取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咨询论证重大问题,特别是注重研究分析重要分歧意见,充分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凝聚群众智慧和共识。
第三节 规划衔接
一、与《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衔接
《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有效衔接,落实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9个修复分区。其中有5个片区涉及六安市,分别为:巢湖周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皖西大别山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淮河沿线洪水调蓄与矿山治理区;江淮运河沿线水系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江淮丘陵岗地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二、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衔接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霍邱县、叶集区大力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实施杨树成熟林更新和马尾松纯林改造,营造混交林,增强林分抗性,提升林分质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开展重点矿山生态修复。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高矿产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水平。规划到2035年,矿产资源开采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显著提升。
系统推进河湖湿地生态修复。保障淠河、史河、杭埠河等重要河湖水系生态流量,加强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确保达到生态流量底线要求。
治理大别山区和江淮分水岭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金寨县、霍山县等桐柏山大别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结合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村庄环境整治,采取水蚀坡林地、沟道水生态治理、封禁治理等工程和植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依据《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衔接规划约束性指标,六安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837.80平方千米,耕地保有量4845.76平方千米。
规划落实安徽省“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衔接六安市生态空间格局:“一山一河一岭,众水分流入江淮”,筑牢大别山区生态屏障,全面实施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建设江淮分水岭绿色长廊。
三、与《六安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衔接
六安市生态保护重要性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4226.06平方千米,占比27.35%,主要分布金寨县西部、南部、东北部以及舒城县南部,霍山县、金安区也有零散分布。生态保护重要区面积2796平方千米,占比18.09%,主要分布在金寨县中部、霍山县南部。六安市域内大部分地区的适宜农业开发,具有较为优良的农业生产及开发的自然生态条件与潜力。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金安区适宜性最为突出,其次为舒城县,金寨县与霍山县的农业适宜性相对较差。六安市域内较多地区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较好,具有较为优良的城镇建设及开发的自然生态条件与发展潜力。
四、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衔接
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安徽省主要位于长江重点生态区,其中包含大别山水土保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针对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重点工程,全面加强公益林建设和管护,稳步推进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建设,加强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推进河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作为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进一步明确支出责任,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第四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
二、分期目标
2025年,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有序推进,重要生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解决一批重点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强化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挖掘种植业生产潜力,优化种植业空间布局;完成矿山、重点区域、重要保护红线等相关内容的管控,加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保护,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完成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使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低碳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皖西大别山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2035年,山体、水体、森林、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农业农村生态空间和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实现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目标。
第五节 指标体系
六安市生态修复指标包括保护目标类、生态修复类、生态提升类,共3种类别,18项指标。
第四章 总体布局与修复分区
第一节 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衔接六安市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统筹考虑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要素,结合自然地理单元完整性、地域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和关键生态问题,形成“一山一河一岭,众水分流入江淮”的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强化全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实现“三类”空间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和综合治理,塑造山水相融、人城共生的绿色国土空间。
“一山”即大别山区,是六安市和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河”即淮河,加强淮河干流和沿线地区水域湿地保护,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
“一岭”即江淮分水岭,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提高生态网络连通性。
“众水分流入江淮”即以江淮分水岭为界,淮河水系的淠河、汲河、沣河、史河以及长江水系的丰乐河、杭埠河等天然 河流分别连接大别山区和淮河干流、巢湖水系。
“多区”即东部高密度城市修复区、中部田园岗地修复区、沿淮平原重点修复区、大别山生态重点保护区、杭埠河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龙河口水库生态修复区。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以生态安全格局为指导,系统考虑区域、流域等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充分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要素,根据主导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类型,划定沿淮平原洪水调蓄与矿山修复区、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田园岗地农田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区、高密度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杭埠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区等5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一、沿淮平原洪水调蓄与矿山修复区
区域主要分布有淮河、城东湖、城西湖等重点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价值较高,调水蓄洪能力强,是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矿为特色矿产,集中分布于霍邱县马店镇及周边乡镇,已是全国唯一新近开发的特大型铁矿区。
专栏1 沿淮平原洪水调蓄与矿山修复区范围及主要生态问题
1. 区域范围
区域位于六安市北部,涉及霍邱县中部、北部,面积2112平方千米。
范围内的乡镇包括:临水镇、周集镇、王截流乡、冯井镇、范桥镇、城西湖乡、临淮岗镇、新店镇、城关镇、潘集镇、孟集镇、冯瓴镇、邵岗乡、石店镇、经济开发区、马店镇、白莲乡、高塘镇、龙潭镇。
2. 主要生态问题
区域位于淮河行蓄洪区,涉及耕地众多,洪水周期淹没导致耕地土壤破坏、损毁。洪涝灾害风险较大,沿淮湖泊洼地排涝能力有待提高;受交通、水利建设等人为活动影响,淮河沿线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局部区域耕地呈现碎片化趋势,且受采矿活动影响,部分耕地生态系统存在退化现象。森林质量有待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存在退化风险。
二、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区域地处大别山山脉,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主要河流有史河、东淠河、西淠河等主要流域,主要水库有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白莲崖水库、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和龙河口水库六大水库。区域作为淮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江淮地区绿色水塔,对保障合肥以及安徽东部地区水资源供应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专栏2 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范围及主要生态问题
1. 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位于六安市西南部,涉及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裕安区和金安区,面积7628平方千米。
范围内的乡镇包括:九峰尖林场、关庙乡、沙河乡、汤家汇镇、南溪镇、斑竹园镇、果子园乡、吴家店镇、花石乡、古碑镇、槐树湾乡、桃岭乡、全军乡、铁冲乡、梅山镇、油坊店乡、麻埠镇、青山镇、张冲乡、燕子河镇、天堂寨镇、双河镇、现代产业园、长岭乡、诸佛庵镇、漫水河镇、上土市镇、太阳乡、太平畈乡、大化坪镇、落儿岭镇、佛子岭镇、磨子潭镇、东西溪乡、单龙寺镇、衡山镇、黑石渡镇、高桥湾现代产业园、下符桥镇、但家庙镇、经济开发区、与儿街镇、青山乡、横塘乡、东河口镇、毛坦厂镇、万佛湖镇、五显镇、高峰乡、山七镇、晓天镇、河棚镇、庐镇乡、汤池镇、南港镇、舒茶镇。
2. 主要生态问题
因地形坡度较大、部分地区林下地被植物较少,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低,且受区域雨季降水量影响,水土流失、干旱、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受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城乡建设等人为活动影响,水土流失现象加剧,旅游景区周边生态系统呈受损退化趋势。
三、田园岗地农田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区
区域地势较平坦,以丘陵地形为主,土壤肥沃,耕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高度集中,是六安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农业生产活动频繁。区域主要河流有汲东干渠、沣东干渠、淠河等,水资源较为丰富。区域西部人口密集度相对较高,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存在一定程度的生产、生活活动带来的生态干扰,整体生态功能状况一般。其他区域多为现状村庄及农业生产活动频繁的区域。
专栏3 田园岗地农田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区范围及主要生态问题
1. 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位于六安市中部,涉及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部分乡镇,面积2937平方千米。
范围内的乡镇包括:马头镇、淠东乡、木厂镇、翁墩乡、东桥镇、固镇镇、单王乡、罗集乡、丁集镇、顺河镇、江家店镇、狮子岗乡、孙岗乡、史河街道、平岗街道、姚李镇、洪集镇、三元镇、龙潭镇、户胡镇、河口镇、乌龙镇、长集镇、众兴集镇、曹庙镇、岔路镇、宋店镇、三流乡、夏店镇、花园镇、彭塔镇、白塔畈镇、现代产业园、梅山镇。
2. 主要生态问题
该区地处六安市中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不足;耕地流失风险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生态质量和土壤肥力有待提升。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利用不够规范,部分区域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依然较高,土壤遭受农业面源污染,农田生态系统受损存在退化现象;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四、高密度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
区域以淠河与淠河总干渠为主。汲东干渠、淠河总干渠等人工干渠可保障饮水安全和农业灌溉,且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二天门、椿树支渠等抽水支渠可以进行农业灌溉。区域重点提升淠河、淠河总干渠、凤凰河、山源河、陡步河等滨水开敞空间的环境品质。针对滨水空间通过城市水环境治理,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果,展现滨水特色环境。推进绿道向沿线和两侧社区延伸,丰富城市滨水绿道功能,提升城市滨水绿道使用效率。通过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城区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等改善中心城区环境面貌和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生态景观工程,修复保护城市生态,提高绿化总量,恢复市区自然生态功能。在农村地区推进中小河流、坑塘水系综合整治,加强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污染水体。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加强对建筑风貌、特色景观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专栏4 高密度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范围及主要生态问题
1. 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位于六安市东部,涉及金安区、裕安区城镇集聚区,面积1079平方千米。范围内的乡镇包括:新安镇、徐集镇、平桥乡、分路口镇、经济开发区、城南镇、韩摆渡镇、苏埠镇、鼓楼街道、西市街道、小华山街道、城北镇、开发区、清水河街道、三十铺镇、望城岗街道、先生店镇、椿树镇、中店镇、三里桥街道、中市街道、东市街道。
2. 主要生态问题
该区以平原地形为主,为六安市城区及周边地区建设用地集聚区,是六安市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也是市域范围内最具经济活力、人类生产活动频繁的地区。城市建设聚焦城市内涝问题;区域内城镇人居环境有待改善,城区生态网络连通性不足,呈现出破碎化程度;部分区域存在工业废弃地土壤污染、建设用地侵占生态空间等问题;区内城镇建成区给排水保障及垃圾处理、绿色基础设施等应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居环境有待提升。
五、杭埠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区
区域主要包括丰乐河、杭埠河、南溪河等水域,严格控制湖泊水库流域的源头污染,构建江河互通、河湖相连、库塘多点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生态良好、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互补、调控自如的防洪安全网、抗旱水源网、生态水系网。
专栏5 杭埠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区范围及主要生态问题
1. 区域范围
本区域范围位于东部,涉及金安区南部、舒城县北部,面积1305平方千米。
范围内的乡镇包括:张店镇、施桥镇、孙岗镇、双河镇、张母桥镇、棠树乡、舒城县经济开发区、柏林乡、干汊河镇、城关镇、桃溪镇、千人桥镇、百神庙镇、杭埠镇、春秋乡、阙店乡。
2. 主要生态问题
该区域是六安与巢湖流域交流的关键廊道区域。主要生态问题为建设用地侵占生态空间;露天矿山亟待修复;主要河流为杭埠河,水资源丰富。区域内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地与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冲突;珍稀濒危动植物等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保护有待加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尚未系统构建。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
筑牢大别山区生态屏障。强化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佛子岭水库、龙河口水库(万佛湖)、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等和长江、淮河一、二级支流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天然林、公益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优化公益林和商品林界线,严格保护天然落叶阔叶林等森林植被类型,提升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确保公益林生态效益最优,商品林可被合理利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全面实施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要求,严格保护霍邱县城东湖、城西湖等沿淮水域调蓄空间,明确河湖管理范围以及湿地、蓄滞洪区保护范围,强化管控措施。维护淮河与沿线湖泊水体的联系,加强淮河干支流两侧植树造林,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建设江淮分水岭绿色长廊。构筑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的沿河防护林体系,严格保护江淮分水岭生态脆弱区的林地,以河道护岸林、沿河湿地等为保护重点。严格保护水源调蓄空间,改善水资源相对缺乏局面。
第二节 沿淮平原洪水调蓄与矿山修复区
提升水源涵养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建水清岸绿的淮河生态走廊,保障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健康发展,重点对淮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生物多样性及人文环境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建设河流水系生态网络,提升生态廊道连通性。加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保护。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受损退化,水环境污染,洪水周期淹没耕地等问题,积极推进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打造连通山水城融合的蓝绿生态景观廊道。加强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提高湖泊与河流的连通性,保障防洪调蓄功能。重点实施东西湖湿地保护工作,推动河湖生态强化湿地构建,提升城东湖、城西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态系统功能。
全面修复区域内矿山生态环境。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通过对生产矿山采矿环境、堆场、办公环境、各环节污染进行综合整治,美化矿容矿貌。优化绿色矿山建设内容,探索不同类型矿山绿色开发新模式,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推动绿色矿业发展。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力度,继续开展六安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协调推动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第三节 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以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为重点,以优质水源区生态保护为中心,筑牢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以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生态治理为中心,加强史河、淠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加大大别山饮用水源地、湿地保护力度,逐步清退水库、旅游景区周边不合理的建设用地,加强史河、淠河流域自然岸线保护,实施淠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淠河干渠支流污染防控。该区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
以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精心筑牢大别山生态屏障,打造皖西大别山地区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升级版。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对部分生态退化的湿地和泥沙淤积的河湖水系,清淤河道,扩大生态流量,并对岸线进行整治。落实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要求开展的大别山生态屏障建设、实施水土综合治理等任务,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和功能提升。
第四节 高密度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
以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态保护带,营造良好的生活社区为目标,以控制城市绿线、河道岸线治理为重点,增绿补绿,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多元化生态系统,构造完整的生态网络,有效提升区域内的生态效益。矿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矿区周边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水土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重视城市生态功能。充分满足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要求,拓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城区内的公园、绿地等的建设管护,保护和改造“城市绿脉”、河流水系防护林,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态林带,营造良好的生活社区。加强淠河总干渠、凤凰河沿岸等河道岸线治理,拆除清理违法堵坝、坝埂等阻水障碍。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已非法侵占、围垦的,要制定计划,限期清退;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逐步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聚焦开发力度控制。控制对传统农业耕作区、自然村落、水体、林地、湿地的开发,努力维护原有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生态状况,提倡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鼓励绿地产业发展,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加强污染源绿色处理,加大城市垃圾清运能力,恢复和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康养、都市农业等产业。
融入“海绵”建设理念。亟需基于海绵理念,以城市排水安全为本,将绿色雨水设施和传统排水防涝设施相结合,优先利用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充分发挥水系、绿地对雨水的吸纳、渗滞,对雨水起到缓释作用,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根据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提高区域雨水管网设计标准,降低区域排水压力,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完善源头减排设施,减少小雨情况下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融合水安全与水环境之间的时空矛盾,着力解决城市雨污分流后污水外溢造成的内涝积水现象。
第五节 田园岗地农田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区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现有耕地提质改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拓展补充耕地途径。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多种粮种好粮,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多功能生态园区建设,发展观光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优质粮油生产、供应和加工基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耕地提质改造,大力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注重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水网的建设。
第六节 杭埠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区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与六安市生态安全格局充分衔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重要生物栖息地、生态廊道和关键节点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杭埠河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加强低效林改造;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以恢复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连通城市内外生态网络。重点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源涵养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土保持,提升生态经济效益。龙河口水库为安徽省世博会重点推介的旅游景点之一,可依托龙河口水库,适当开发旅游项目,提高居民综合收入。
第六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水环境与水生态重点修复工程
一、实施区域
沿淮平原洪水调蓄与矿山修复区、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高密度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杭埠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区。
二、重点工程及建设时序
(一)近期建设项目(至2025年)
(1)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六安段);
(2)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
(3)六安市淠河城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4)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5)东河口水库建设工程;
(6)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7)史河防洪治理工程;
(8)淠河防洪治理工程。
(二)远期建设项目(至2035年)
(1)安徽省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工程;
(2)江淮丘陵岗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3)巢湖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4)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
(5)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6)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千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7)六安市山洪灾害防治工程;
(8)六安市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9)六安市水源工程;
(10)六安市灌溉水源保障工程;
(11)大别山河流源头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2)重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3)重点河流清水廊道工程。
三、预期目标
构建水清岸绿的淮河生态走廊,保障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健康发展,将淮河流域六安段打造成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矿区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高,矿区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防洪排涝能力增强,居民生活条件有改善,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
四、策略措施
通过清淤疏浚、引水补水、水系连通、排污口整治等措施,促进沿淮河湖水环境提升。深入推进沿淮蓄滞洪区和湿地的生态修复,提升沿淮湿地生态功能,改善水禽栖息地生态环境并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加快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加大工程建设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蓄洪区补偿机制,利用春、秋、冬温光资源,重点发展小麦等越冬作物以及蔬菜避开汛期蓄洪造成生产损失,城东湖、城西湖受淮干中小洪水频繁顶托,受淹概率大,逐步建设生态湿地,同时整合各行业资源,充分发挥行蓄洪区湿地、人文历史等特色资源,引导行蓄洪区走出一条生态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围绕淮河、城东湖、城西湖实施河湖岸线生态修复,在区域内开展森林抚育工程(包括低效林改造、林分结构优化、森林抚育等)。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证原有生态方式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周边防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
一、实施区域
主要为沿淮平原洪水调蓄与矿山修复区、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高密度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杭埠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区。
二、重点工程及建设时序
(一)近期建设项目(至2025年)
(1)金安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2)叶集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3)霍邱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4)舒城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5)霍山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二)远期建设项目(至2035年)
按照绿色矿山相关要求,加快绿色矿山建设,远期结合市域矿山生态修复情况,加快推进六安市绿色矿山建设。
三、预期目标
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增强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四、策略措施
实施全市露采矿山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卫星遥感监测工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交通区位、周边设施等条件,创新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闭坑后可将其改造为城市公园或耕地、园地、林地等农林类用地使用,基本保留原废弃矿山场地特征,以自然恢复为主。生产型矿山采取边开采、边治理的措施,打造绿色矿山。在矿山的生态环境修复中,植被恢复是在地貌重塑和土壤重构的基础上,针对矿山不同土地损毁类型和程度,综合气候坡度、地表物质组成和有效土层厚度等,进行植被配置、栽植及管护,使修复的植物群落持续稳定。
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
第三节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一、实施区域
沿淮平原洪水调蓄与矿山修复区、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田园岗地农田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区、高密度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杭埠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区。
二、重点工程及建设时序
(一)近期建设项目(至2025年)
(1)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工程;
(2)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工程。
(二)远期建设项目(至2035年)
(1)沿淮蓄滞洪区重要河湖湿地修复工程;
(2)安徽省皖西大别山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
(3)江淮运河沿线湿地建设工程。
三、预期目标
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林业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大别山区为核心,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建设,将皖西山区打造成为六安市重要生态屏障,为皖西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提供生态支撑。
四、策略措施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荒山绿化,维持好大别山区天然落叶阔叶林等森林植被类型,改善林草植被结构,营造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水源涵养林,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和服务功能提升。落实生态红线空间管控制度,通过开展间伐、封山育林、补植补种乡土植物等方式,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强蓄滞水能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严格管控金安区、舒城县、霍山县等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丰乐河和杭埠河等具有区域代表性、珍稀濒危的野生陆生、水生动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在具有重要保护和科研价值的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野生植物原生地和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加强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建设以各级重要湿地、湿地自然公园、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高效生态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湿地保护体系,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在区域内开展森林质量提升(包括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以及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等);逐渐清退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用地,严控水库周边各类新增用地,修复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大别山区水土流失。
第四节 农田修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一、实施区域
沿淮平原洪水调蓄与矿山修复区、田园岗地农田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区。
二、重点工程及建设时序
(一)近期建设项目(至2025年)
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二)远期建设项目(至2035年)
重点水库周边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三、预期目标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到2035年,建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完成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实现耕地质量逐步提升,粮食产量不断上涨、品质不断提升。
四、策略措施
本区域主要以恢复耕地保护、田园景观生态修复重点任务,优化农业布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构建生态循环产业体系;修复退化、污染的耕地生态系统,综合运用坡耕地改造、耕地质量提升、耕地恢复等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增加田园生态基础设施和管护技术研发;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土壤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包括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灌溉水水质管理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等方法治理土壤污染,开展以调节农田土壤酸碱度为核心的土壤环境改良工程,改善酸化土壤pH值;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农田土壤环境,提升土壤环境容量和抗风险能力。加强沟、渠、路、边坡综合治理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优化农田生态景观。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核、形成过程、组成元素和表现形式,融入农地整理的方方面面,再现当地特色农耕文化场景,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和改造;实施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建成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加快优质耕地规模化和集聚化。
第五节 人居环境与生态修复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一、实施区域
田园岗地农田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区、高密度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
二、重点工程及建设时序
(一)近期建设项目(至2025年)
(1)六安市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
(2)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二)远期建设项目(至2035年)
(1)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涝区综合治理工程;
(3)城乡供水工程;
(4)六安市主城区活水引源工程。
三、预期目标
城市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得到优化,城市破碎斑块连接成一体;营造城市内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为城市内部增绿补绿,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系统化全域推进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
四、策略措施
以六安城市集聚区为重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城市现有绿地,优化城市绿地布局,规划建绿、拆违增绿、见缝插绿,建设各类城市绿地,新增配备公园绿地、防护绿地满足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
围绕淠河总干渠、瓦西干渠、三源河实施河湖岸线、湿地等生态修复。中心城区根据城市建成环境与江淮分水岭、淠河、淠河总干渠、史河等山水景观资源的空间关系,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河流,以大型结构性绿地、河流水系、慢行系统和绿道系统建设为重点,建设连接城市各功能组团的生态廊道,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建立城市碳汇网络结构,以淠河、淠河总干渠为骨架,引导城市绿地均衡、系统布局,完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构建网络化生态廊道和通风廊道,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助力城镇空间景观格局优化,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将河湖水网、山地地貌、田园景观等纳入城镇空间景观统筹考虑。加强城镇排水管网、生态防洪堤设施建设改造和修复;积极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结合现场情况和六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水安全、水环境和居住社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六安市正在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的海绵项目。大力实施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推动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低碳交通系统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特色凸显、层次丰富、系统完善的六安城市绿道网络体系。实施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主要措施包括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
第七章 投资估算
第一节 估算范围
投资估算包括本次规划期内所有项目,共5大类40个项目。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购置、其他费用等。
第二节 估算依据
一、政策文件
(1)《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6〕876号);
(2)《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80号);
(3)财政部关于印发《林业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8〕66号);
(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3〕122号)。
二、标准规范
(1)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财综〔2011〕128号);
(2)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亩均控制标准》(2003);
(3)《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
(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标准》(计价格〔2002〕125号);
(6)《矿山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 50859-2013);
(7)林业、农业、环保、水利、交通等行业有关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节 估算结果
投资估算主要依据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现有规划面积估算的工程量,按国家相关工程建设费用标准估算;二是根据当地已完成的相类似典型项目的综合单价,结合本工程配套设施工程量、工程难易程度与已知类似项目相比较,选取综合系数进行投资估算。本规划工程测算主要依据六安市相关部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估算标准,参考在建工程、当前物价水平、本地施工实际等多种情况,根据重点工程项目布局的建设内容、修复措施和工程量等综合分析后进行测算。经测算,项目总投资754.6517亿元。按类型划分,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类项目408.7355亿元,占总投资的54.16%;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类项目0.7302亿元,占总投资的0.10%;森林湿地生态修复类项目5.0760亿元,占总投资的0.67%;农田生态修复类项目97.4000亿元,占总投资的12.91%;人居环境生态修复类项目242.7100亿元,占总投资的32.16%。
表 2 项目投资估算表
工程类型 |
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类 |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类 |
森林湿地生态修复类 |
农田生态修复类 |
人居环境生态修复类 |
总计 |
投资金额 (亿元) |
408.7355 |
0.7302 |
5.0760 |
97.4000 |
242.7100 |
754.6517 |
投资占比 |
54.16% |
0.10% |
0.67% |
12.91% |
32.16% |
100.00% |
第四节 资金平衡
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全社会各尽所能,保证重大工程顺利实施进行。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投资、地方资金及社会投入等。根据《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要求,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投资由省和市县共同承担支出。省级财政资金重点解决区域性突出生态问题,统筹跨流域、跨区域、跨市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目标任务,确保重点工程项目有序实施。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按照有关规定,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项目分期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基础设施等相关资金的整合,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坚持市场逻辑,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构建“谁修复、谁受益”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机制,制定产权激励、资源利用(EOD)、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支持政策,借鉴和推广较为成熟有效的项目资金筹措方式,在自然、城镇、农田等生态修复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PPP)、公益参与等模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激励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投资或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管理,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途径。
第八章 效益评价
第一节 生态效益
一、生态环境优化
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改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通过建设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等,提高林种结构合理性,公益林质量提升、天然林保护修复等工程项目,可实现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土地利用从粗放走向集约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农业农村环境不断改善。通过生态修复规划为健康、高效、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生态功能提升
通过系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开发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促进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病虫害控制等一系列生态服务能力的提升。区域内流域生态系统有效恢复,水体涵养能力,水质质量整体提升一个标准。城乡绿地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的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维护与提升,从而大大降低区域生态功能面临的地表植被破坏、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风险,减缓各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趋势,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生态多样性提升
通过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规划末期完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含风景名胜区)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8%”目标任务,围绕构建“一山一河一岭,众水分流入江淮”的生态空间格局,打通生态廊道,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提高生物多样性。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改变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的情况。
第二节 经济效益
一、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促进构建“和谐、安全、高效、协同、美丽”的国土空间。通过实施山体分级保护及山体廊道修复,恢复植被生态群落,保障山体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山体复绿,营造山体特色景观,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通过实施水污染整治工程、河湖缓冲带生态修复等措施,使以淮河、淠河、杭埠河为代表的流域水生态水环境全面改善。
二、生态产品供给增加
通过不同地区与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文化等产业兼容发展,实现多元化生态产品新业态。六安市废弃矿山点多、面小、分散,多位于乡村地区。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原则,结合当地现有产业布设基础,在宜林宜园地块参照现有的经济林果产业发展种植业;宜耕地块,可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可依托田园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拓展修复区农业功能。通过不同区块的基础条件和生态功能定位的差异性,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可直接提高耕地产能。在自然保护地周边充分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发挥非核心区各类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实现多种生态产品表现形式,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经济体系。在生态物质产品供给、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化服务及生态空间修复等方面用力均匀。形成特有的生态产品发展模式,推动各地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
三、生态产业发展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产值和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工程,将提升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而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直接拉动流域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尤其是对生态环境敏感性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四、产业结构转型
六安市的青山绿水等生态资源得到良好保护,为六安市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生活提供重要基础,增加了生态产品的产出,也为六安市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提供条件。
通过传统产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改造,推动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的生态低碳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不断优化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使六安走上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融入区域产业转型深度调整和转型攻关,通过林相改造,发展林下经济珍贵树种、和森林旅游、森林文化高端服务业等绿色生态产业,培育林业产业新业态,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
五、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通过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区域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增加可利用土地,为林地、耕地占补平衡和工业建设用地提供后备资源,并可以改善低山丘陵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小气候,保障农业生产水平。为当地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有用的土地储备资源,为市域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夯实基础,注入新的活力。土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均可大幅度提高,推进当地绿色产业开发,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产业链的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效益
一、农业增产增收
通过土地整治修复工程的实施,使得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生态产品供给、保持水土的功能显著提升,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高区域基本农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为林地、耕地占补平衡和工业建设用地提供后备资源。工程实施后,可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耕地质量提高1个等级,依据安徽省新建高标准农田财政亩均补助标准,高标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约为32亿元。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土地复垦、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整治后耕地利用程度普遍提高7~1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5%左右。
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城镇空间生态修复实施后,城镇空间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城市污染水体问题彻底消除;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基本解决区内污水直排和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的问题;通过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治理,尽可能解决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困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清洁用水全面保障,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可以使六安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城市廊道的建设、蓝绿系统等项目的建成可以使空气质量提升、水环境变好、城市散热通畅,使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修复的实施,有利于六安打造绿色人居环境,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生态、支持生态的良好氛围,引导、鼓励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保护生态、减少污染的良好习惯。在感受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础上,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必将极大提高,环保意识极大增强,自觉守护绿水青山,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组织领导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各级政府要将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六安市生态安全的一项基础性任务和重要抓手,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和基础保障。
二、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强化政府部门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认识,组织协调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制定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市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库。健全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在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以及生态价值实现、生态补偿等方面加强组织协调,协同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
三、强化分工协作
各有关部门依职能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加强跨部门工作协调,由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库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在全域全要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形成合力,为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职能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第二节 政策制度
一、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制定合理体现生态价值、符合管理需求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探索构建生态积分制度,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通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等方式获得生态积分,建立生态积分生产、使用、交易的良性循环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
二、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按照“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科学构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分类补偿,完善综合补偿,引导开展多元化、市场化补偿,促进生态保护者与生态受益者良性互动。科学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实行补偿效果动态评估监督和滚动调整机制。
三、完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
集合不同领域行业专家智慧,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搭建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公众参与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居民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促使可持续生态保护修复理念深植于地方文化观点,以社会自律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提升。
第三节 技术支撑
一、贯彻新方法、新理念
结合当前科学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重大工程时,应当结合当前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将目前先进技术、方法、理念和经验应用于生态修复规划的项目当中。
二、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具有丰富项目经验、具备专业知识技术的人才管理队伍。同时,加强对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专职人员的技术培训。
第四节 评估监管
一、加强信息公开
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除涉密性信息外,对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中央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省级补贴资金、市政府配套资金的使用进行公示,并根据资金分配管理流程,对专项资金实行全链条公开,公开内容涵盖专项资金目录、管理制度、申报指南、分配公式和因素、分配结果、绩效评价结果等,使各方面能够全面、完整地获取专项资金信息。
二、健全监督机制
丰富生态环境保护公众监督形式,保障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监督举报制度和环境舆论监督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搭建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平台,以电视、网络、报刊、问卷、听证会、座谈会、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公众参与。
第五节 公众参与
一、制定奖惩措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民营林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引导和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积极性。制定相关奖惩措施,对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项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应有的奖励,鼓励公众参与,不断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项目工作的全民参与度。努力回应人民关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环保督查问题整改为总抓手,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增加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
二、加强科学普及、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宣传、普及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科学的知识,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环境意识,为方案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共建共享,积极引导全市上下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三、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
积极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通过主流媒体、政府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科普节目等,大力宣传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及修复成效。
第六节 资金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上下联动的资金保障体系,在地方各级财政设立相应专项,稳定支持渠道,确保财政资金投入与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相适应;把生态修复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根据财力情况和实际需求,逐年加大投入;重大的生态修复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向上争取对工业转型升级、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项目的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设立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对实施循环化改造、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等重点绿色工程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加大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绿色新技术和新产品产业化应用等工业绿色发展项目支持力度,实施优惠利率。
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不断创新支持方式,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申报EOD项目等方式,支持生态修复重点项目,以使社会资本对生态修复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化运作。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支持生态修复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允许经营生态修复项目的企业以特许经营权、林地和矿山使用权等作抵押进行贷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市场主体责任,发挥企业污染治理主体作用,用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不合理的局面。
三、创新市场运营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规范用能权、排污权交易,融入省级平台,实行项目的用能、污染物总量指标通过交易方式有偿获得,实施差别化税收政策。
四、强化资金投入绩效评估和监管机制
建立绩效评估与预算的融合关联机制,评估结果与预算直接挂钩,提出提高环境防治投资绩效的政策建议,提高项目绩效管理水平;建立环境污染防治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财政、审计、环保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严防腐败发生,确保资金安全并发挥最大效益。
附表:
附表 1 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一览表
指标 类型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基期年 |
近期 |
远期 |
指标 属性 |
保护 目标类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公顷 |
383780 |
≥383780 |
≥383780 |
约束性 |
林地保有量 |
公顷 |
630498 |
≥630498 |
≥630498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38.36 |
≥38.93 |
≥39.00 |
约束性 |
|
湿地面积 |
公顷 |
7601.00 |
≥7601.00 |
≥7601.00 |
约束性 |
|
自然保护地占比 |
% |
7.38 |
≥7.60 |
≥7.60 |
约束性 |
|
耕地保有量 |
公顷 |
484586 |
≥484586 |
≥484586 |
约束性 |
|
生态 修复类 |
自然恢复治理面积 |
公顷 |
—— |
≥16400.53 |
≥60459.33 |
预期性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 |
公顷 |
1306.89 |
1747.19 |
≥1747.19 |
预期性 |
|
退化湿地修复面积 |
公顷 |
—— |
≥442.50 |
≥1145.31 |
预期性 |
|
河湖岸线生态修复长度 |
千米 |
—— |
≥578.10 |
≥831.97 |
预期性 |
|
生态退耕面积 |
公顷 |
—— |
≥308.78 |
≥1813.37 |
预期性 |
|
退化耕地修复面积 |
公顷 |
—— |
≥40133.33 |
≥90000.00 |
预期性 |
|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
公顷 |
—— |
≥37100.00 |
≥60000.00 |
预期性 |
|
生态 提升类 |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 |
公顷 |
248000 |
≥360000 |
≥472000 |
预期性 |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
公顷 |
—— |
≥18443.00 |
≥50000.00 |
预期性 |
|
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13.00 |
≥13.50 |
≥14.50 |
预期性 |
|
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 |
52.90 |
≥65.00 |
≥80.00 |
预期性 |
附表 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安排表
序号 |
重点工程 |
项目名称 |
实施 |
拟实施内容和规模 |
实施计划 (公顷) |
|
近期 |
远期 |
|||||
1 |
水环境与水生态重点修复工程 |
安徽省淮河中游综合治理 |
霍邱县 |
淮河干流临淮岗至正阳关段河道疏浚28.5千米,以临淮岗工程为节点,分段恢复滩地、河口自然湿地 |
—— |
272.2 |
2 |
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 |
六安市 |
新建王截流和陈郢保庄圩,加固城东湖新湖、胡姚、龙腾、固镇、陈圩、佛庵、彭桥等7座保庄圩,新建城西湖深水区溢流堰,整治城西湖霍邱城区段岸坡 |
1128.6 |
—— |
|
3 |
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 |
六安市 |
加固堤防长,堤顶防汛道路,砼护坡;新建、重建、扩建泵站;新建、重建、扩建涵闸;疏浚排涝大沟,砼护坡,砼护岸;疏浚河道,砼护坡岸;重建桥梁等 |
528.33 |
—— |
|
4 |
江淮丘陵岗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
六安市 |
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顺坡耕种造成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坡改梯工程,加强地表径流蓄水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面源污染,保障分水岭两侧水库、湖泊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
—— |
—— |
|
5 |
巢湖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
舒城县 |
实施河湖岸线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开展绿色种植、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源他防控等工作,对丰乐河等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体制增效和海绵城市建设 |
—— |
—— |
|
6 |
六安市淠河城南段水环境综合 |
裕安区 |
滩岸整治、滨岸带植被修复、支流岸坡整治、支流水环境治理,建设左、右岸防汛道路,配套排水涵洞、信息化工程及管理设施等 |
—— |
—— |
|
7 |
东河口水库 |
金安区 |
新建东河口水库 |
111.63 |
—— |
|
8 |
史河防洪治理 |
六安市 |
河道工程。对史河叶集段干流进行滩面平整,新建险工护岸;新建护坡。堤防工程。新建五里拐拦河坝,拆除重建小店圩排涝涵。清淤疏浚金寨县城区段史河总干渠。水文观测设施等 |
0.39 |
—— |
|
9 |
淠河防洪治理 |
六安市 |
新建堤防、新建黑石渡、冯瓴拦河坝、堤防防渗、新建护坡、新建护岸、拆除重建穿堤建筑物、信息化建设等 |
12 |
6.05 |
|
10 |
临淮岗枢纽 |
霍邱县 |
城西湖行蓄洪区堤防迎水面护砌,堤防背水侧导截渗;部分排涝站拆除重建、淮干滩地局部险工护砌 |
30.38 |
20 |
|
11 |
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 |
六安市 |
开展灌排工程体系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改善灌溉面积660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改造支渠及以上渠道及渠系建筑物,更新改造排涝。近期开展灌排工程体系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85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改造支渠及以上渠道及渠系建筑物,更新改造排涝泵站等 |
2499.2 |
—— |
|
12 |
水环境与水生态重点修复工程 |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
六安市 |
实施33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渠首加固改造、渠沟整治防护、配套建筑物建设、供水计量等管理信息化设施配置等。近期实施12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
—— |
—— |
13 |
水土流失综合 |
六安市 |
包含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1平方千米 |
37100 |
—— |
|
14 |
中小河流治理 |
六安市 |
主要包括汲河、东汲河、方小河、张母桥河、张家店河、陡涧河、朱槽沟河、河棚河、龙潭河、沿岗河、沣河、长江河、麻河、竹根河、燕子河、白水河、西淠河、三湾十八道、但家庙河、黄尾河、马槽河共21条河流的现状调查及治理 |
—— |
—— |
|
15 |
六安市山洪灾害防治工程 |
六安市 |
近期治理山洪沟11条,后续根据国家政策适时实施 |
316 |
2444 |
|
16 |
六安市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
六安市 |
近期实施1座中型水库,5座中型水闸,96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后期根据水库安全鉴定情况对鉴定为病险小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
96 |
—— |
|
17 |
六安市水源工程 |
六安市 |
新建中河、桃源河、仙人桥、东河口等水库,开展水库清淤研究,后续根据国家政策适时实施 |
—— |
—— |
|
18 |
六安市灌溉水源保障工程 |
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 |
新建淠河城南枢纽与汲东干渠连通工程,设计流量15m³/s;杭淠分干渠与淠杭干渠连通工程;引巢补水工程、杭淠分干渠与淠杭干渠连通工程等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 |
—— |
—— |
|
19 |
大别山河流源头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
六安市 |
包括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镇区河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等工程,综合治理面积440平方千米 |
—— |
—— |
|
20 |
重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
六安市 |
实施淠河、史河(六安段)、杭埠河水生态治理工程、霍山县东淠河上游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六安市淠河总干渠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六安市河湖岸线整治工程等 |
—— |
—— |
|
21 |
重点河流清水 |
六安市 |
规划对丰乐河、杭埠河、淠河六安市城区段、史河叶集、金寨城区段四条重要河流推进清水廊道建设工程,主要内容包含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等,治理河道总长246千米 |
—— |
1476 |
|
22 |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 |
金安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金安区 |
对六安市金安区71.54公顷土地受挖损的矿山进行生态修复,采取转型利用、自然恢复的方式。包括松散岩石清理、废渣清运、植被重建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土地资源修复 |
71.54 |
—— |
23 |
叶集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叶集区 |
对于六安市叶集区1.58公顷土地受挖损的矿山进行生态修复,采取自然恢复的方式修复土地资源 |
1.58 |
—— |
|
24 |
舒城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舒城县 |
对于舒城县1.07公顷压占土地、挖损土地的矿山进行生态修复,采取覆土复绿的修复措施,恢复地貌景观、消除地灾,转型利用 |
1.07 |
—— |
|
25 |
霍邱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霍邱县 |
对霍邱县全境废弃矿山进行修复,面积363.04公顷,采取植被恢复、辅助再生、转型利用、等方式进行植被和资源恢复 |
363.04 |
—— |
|
26 |
霍山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霍山县 |
对于霍山县大化坪镇、东西溪乡的矿山进行修复,面积3.07公顷。恢复措施以自然恢复、转型利用为主 |
3.07 |
—— |
|
27 |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
沿淮蓄滞洪区重要河湖湿地修复工程 |
霍邱县 |
深入推进沿淮蓄滞洪区和湿地的生态修复,提升沿淮湿地生态功能,改善水禽栖息地生态环境并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 |
—— |
—— |
28 |
安徽省皖西大别山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 |
金寨县霍山县 |
调整和优化林种、树种、林分结构,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复等方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面积和功能保持稳定。涉及六安市项目总规模13.8万亩 |
18400 |
—— |
|
29 |
江淮运河沿线湿地建设工程 |
舒城县 |
加快生态林带建设,确保沿线宜林则林、应绿尽绿,乔灌草结合。加强沿线重要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保护候鸟栖息地,维护原生生物群落稳定性 |
—— |
—— |
|
30 |
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工程 |
六安市 |
总任务276645亩,包含人工造林20801亩、退化林修复56533亩、森林抚育199311亩 |
18443 |
—— |
|
31 |
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工程 |
金安区 |
近期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界碑、界桩、公园入口标识的设置及相关设备的购置;远期对近期建设项目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完善和提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与周边景点进行联动开发 |
—— |
—— |
|
32 |
农田修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
重点水库周边土地综合整治与 |
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 |
整治大别山区梅山、响洪甸、磨子潭、佛子岭、龙河口、白莲崖六大水库岸线,清退与生态保护无关建设用地,严控水库周边各类新增建设用地 |
—— |
—— |
33 |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
六安市 |
规划近期建设面积168万亩。设措施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推广措施、后期管护等 |
116133 |
112000 |
|
34 |
人居环境与生态修复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
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
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 |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土地平整、道路、供电、供气、通信、污水管网改造等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包括公园、景观绿化等 |
—— |
—— |
35 |
六安市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
六安市 |
六安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选择六安市未完成治理的42条农村黑臭水体为治理对象,水域面积共计70.86万平方米。 |
—— |
—— |
|
36 |
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
六安市 |
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要求,近期计划在3年示范期内,流域区域层面总共实施 14个项目 |
|
|
|
37 |
涝区综合治理 |
金安区裕安区 |
完善主城区排涝体系,包括防涝行泄通道达标治理、排涝泵站提升工程、地下蓄水池及排水深隧工程建设,并提升县城(城区)排涝能力 |
—— |
—— |
|
38 |
六安市内涝区实施新挖、疏浚排涝干沟700千米,新建、疏浚撇洪沟380千米;新建加固排涝泵站93座、排涝涵闸262个,配套桥梁512座 |
3240 |
—— |
|||
39 |
城乡供水工程 |
六安市 |
新建六安城区响洪甸水库、霍邱淮河引水工程等城区供水工程,提升城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实施合肥大别山水库群引水工程等区域性供水工程。近期完成新建、改扩建裕安区、毛坦厂等10座水厂,新建、改扩建11座规模以上水厂,实施霍山县、舒城县等管网延伸工程等。 |
—— |
—— |
|
40 |
六安市主城区 |
金安区裕安区 |
规划对六安主城区淠河左岸城西河,右岸凤凰河、均河、蒋家沟、大雁河、苏大堰及九墩塘实施主城区活水引源工程,以淠河作为生态补水主水源,对内河实施生态补水,恢复水生态 |
—— |
—— |
附表 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近期重点工程投资估算情况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 |
近期项目规模 |
投入情况 |
|
资金来源 |
投资 |
||||
1 |
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 |
水利 |
1128.6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371400 |
2 |
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 |
水利 |
528.33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150000 |
3 |
六安市淠河城南段水环境综合 |
水利 |
——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120500 |
4 |
东河口水库建设工程 |
水利 |
111.63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30000 |
5 |
史河防洪治理工程 |
水利 |
0.39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58460 |
6 |
淠河防洪治理工程 |
水利 |
12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50000 |
7 |
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 |
水利 |
30.38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30000 |
8 |
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 |
水利 |
2499.2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128000 |
9 |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 |
水利 |
——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4299 |
10 |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水利 |
37100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20890 |
11 |
六安市山洪灾害防治工程 |
水利 |
316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15000 |
12 |
六安市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
水利 |
96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17000 |
13 |
六安市水源工程 |
水利 |
——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41500 |
14 |
六安市灌溉水源保障工程 |
水利 |
——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66300 |
15 |
金安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矿山 |
71.54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265 |
16 |
叶集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矿山 |
1.58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32 |
17 |
舒城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矿山 |
1.07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15 |
18 |
霍邱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矿山 |
363.04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6945 |
19 |
霍山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矿山 |
3.07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45 |
20 |
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工程 |
林业 |
18443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36980 |
21 |
安徽省皖西大别山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 |
林业 |
18400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7840 |
22 |
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工程 |
湿地 |
——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2300 |
23 |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
农业 |
116133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465000 |
24 |
六安市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 |
人居 |
——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40000 |
25 |
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
海绵城市 |
——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121500 |
26 |
涝区综合治理工程 |
人居 |
3240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491900 |
27 |
城乡供水工程 |
人居 |
—— |
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资金 |
130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