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公告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市教体局 征集时间:[ 2022-11-01 00:00 ] 至 [ 2022-12-01 00:00 ]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局制定了《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提出修改意见。

一、征集时间: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2月1日

二、征集方式:

(一)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ttps://www.luan.gov.cn/hdjl/yjzjk/yjzjk/index.html)或六安市教育局(六安市体育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http://jyj.luan.gov.cn/hdjl/yjzj/index.html)留言;

(二)书面信件。邮寄地址:六安市行政中心4号楼215室,邮编:237000;

(三)电子信件。发送至电子邮箱:luanjykdygz@126.com。

(四)联系电话:0564-3379453

来信请注明“《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字样、来信人姓名、联系方式。

六安市教育局

2022年11月1日

关于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按照市政府要求,结合实际,我局牵头起草了《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一、起草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根据省委关于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谋划了我市“五大行动”相关工作。

二、起草依据

征求意见稿主要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计划。

三、起草过程

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市“十三五”以来“五大行动”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形势分析,研究省政府的具体要求,搭建了征求意见稿的初步框架。

2022年10月,我局编制了征求意见稿的初稿,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四、主要内容

征求意见稿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目标;第二部分是重点任务,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第三部分是落实机制。第四部分是重点任务分工,共39条,确保各单位职责按时落实。

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根据省委关于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的部署要求,结合六安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更加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明显强化。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为建成教育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5年,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全面树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德育铸魂行动。

1.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常态化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好“我们的节日”“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好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的作用,以“红色六安 传承有我”教育品牌为载体,充分用好六安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2.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加强长三角中小学德育联盟成员单位的交流互动,改进德育方式方法,积极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育活动。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组织开发覆盖中小学各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加强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旗下的讲话”、入学入队入团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广大“五老”人员参与和指导青少年德育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管理信息化、服务一体化机制。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落实好“八个相统一”要求,提升市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持续推进“英模·大师进课堂”活动。加强市属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强化市属高校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与上海学校思政工作合作,探索举办“沪皋两地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助推建党精神“联通”大别山精神。

4.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打造春风雨六”学校思政工作品牌。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备课、教学、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深度挖掘市属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5.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贯彻落实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成立市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建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系。分批分期建设市、县、校三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做细做实日常预警防控。强化医教协同、家校协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6.建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到2022年底前,按规定配齐市属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等德育骨干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机制化遴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常态化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比赛。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高素质教师担任班主任;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将班主任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待遇。建设一批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定期遴选一批省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年度十佳班主任。

(二)实施智育提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制定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出台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举办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提高项目质量。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隐性变异培训活动,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

2.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进一步推进全市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技能安徽建设共同行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发展,促进办学内涵提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院校市级规划教材目录制度,打造精品教材,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先发展适应新时代建设需要的新兴专业。推动各职业院校开设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本地产业链,社会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鼓励市属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符合主体需要的现代产业学院。

3.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认真落实部省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加快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抓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年)落实,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形成与我市创新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导向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4.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及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立六安市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教材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组。推进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实验区建设和高校分类评价。制定六安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项目培育工作方案,定期开展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遴选一批市级“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配齐配强市和区县级各学科教研员。

5.加快发展智慧教育。落实全省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推进教育行业新基建建设,实现教育“云网端”一体化,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教育系统应用,精准分析学情,开展个性化教学,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学习新模式。充分利用省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和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面向教育领域核心治理场景,推进一端统管,加快业务系统的架构治理和数据共享,推动高频教育服务事项“掌上办”。

(三)实施体教融合行动。

1.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1小时。

2.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市、区县、校三级体育赛事体系。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创建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积极推广冰雪运动。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赛事互认通道。组织优秀体育运动员进校园。

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加大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建设一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体育教师轮训。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实施美育熏陶行动。

1.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成立市级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六安特色的美育课程。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和艺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地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艺术展馆、观看艺术展演。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等教育阶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

3.提高学校美育保障水平。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建立美育薄弱学校帮扶机制,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鼓励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共建共享艺术场馆。

(五)实施劳动促进行动。

1.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安徽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等,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落实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3.培育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专题劳动实践,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遴选劳动教育先进典型案例。

4.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加快实现县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覆盖。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遴选一批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各地、各普通高校要成立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劳动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在职务评定和岗位晋升工作中将劳动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三、落实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体局,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调度指导“五大行动”实施。各区县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工作汇报,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是直接责任人,要深入细致抓好“五大行动”落实。

(二)加强条件保障。市、县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五大行动”任务落实。开展“五大行动”实验区遴选,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统筹省级转移支付给予奖补。教育部门要牵头抓总,制定细化方案,加强案例指导。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师资配备、职称评审等提供支持和保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数据资源部门要在规划、用地、项目建设、数字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卫生健康、体育、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妇联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共同抓好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五大行动”实施,重视发挥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的作用。

(三)加强督导考核。市按照每年制定工作量化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将“五大行动”实施情况作为市政府教育督导重点任务,纳入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县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加强结果运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度推进、督促督办。开展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等重要指标持续下降的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四)营造良好环境。全面、完整、准确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支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五大行动”的典型经验。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工作

责任单位

时限要求

1

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市教体局(以下工作均需要区县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持续推进。

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革命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市教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2022年底前完成并长期坚持。

3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

市教体局

2021年底前完成。

4

争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皖西学院,

市教体局

2022年底前完成。

5

持续推进“英模·大师进课堂”活动。

市教体局

2021年底前完成。

6

推广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全覆盖。

市教体局

2025年底前完成。

7

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建设皖西学院和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城联盟。

市教体局

2022年底前完成。

8

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市教体局,市委组织部

2022年底前完成。

9

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贯彻落实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指导手册。

市教体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妇联

2022年底前完成。

10

分批分期建设市、区县、校三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市卫生健康委,市教体局

2022年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建设,实现所有学校建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2025年底完成。

11

按规定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

市教体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2年底前完成。

12

强化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举办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评选一批市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市教体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2022年底前,出台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方案,启动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计划。2025年前完成。

13

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体局

时序推进。

14

落实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市教体局

长期坚持。

15

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

市教体局

长期坚持。

16

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

市教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序时推进。

17

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服务行为。

市教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序时推进。

18

贯彻落实部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共同行动。

市教体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长期坚持。

19

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先发展适应新时代建设需要的新兴专业。推动各职业院校开设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本地产业链,社会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市教体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2年底前,制定《安徽省“十四五”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工作方案》,对接产业发展,完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长期坚持。

20

认真落实部省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

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长期坚持。

21

实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年),加快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市教体局,市财政局

2024年底前完成。

22

优化高等教育专业学科结构,加快形成与我省创新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导向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市教体局

2022年底前,结合我省高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一批服务支撑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长期坚持。

23

推进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

市教体局

2021年开始,序时推进。

24

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实现“云网端”一体化,推进教育行业新基建,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数据资源局

2022年底前完成。

25

充分利用省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加快建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市教体局,市数据资源局

2022年底前,完成义务教育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各学科必修内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2024年底前完成。

26

面向教育领域核心治理场景,推进一端统管,加快业务系统的架构治理和数据共享,推动高频教育服务事项“掌上办”。

市教体局,市数据资源局

2022年底前,完成5项高频教育服务“掌上办”事项。长期坚持。

27

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1小时。

市教体局,市妇联

2022年底前,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加强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每天进行校外体育活动。2025年底前完成。

28

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市教体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2023年底前完成。

29

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2年底前,从我省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中选拔一批学校体育教练员。2024年底前完成。

30

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

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

2022年底前,出台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措施。2025年底前完成。

31

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每三年分别举办一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地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

市教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底前,推进全省大中小学生艺术年度专项展示展演,开展大学生书法专项和中学生合唱专项展示展演活动。长期坚持。

32

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4年底前完成。

33

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鼓励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共建共享艺术场馆。

市教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

2025年底前完成。

34

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组织编写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组织职业院校编写专题读本,落实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实施细则。

市教体局

长期坚持。

35

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的学会1到2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

市教体局,市妇联

2022年底前完成。

36

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市教体局,市总工会、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底前,遴选一批市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长期坚持。

37

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加快实现县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覆盖。

市教体局

2022年底前完成。

38

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

市教体局,市财政局

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标准。2025年底前完成。

39

积极申报“五大行动”试验区,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统筹省级转移支付给予奖补

市教体局、市财政局

2022年底前完成。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3379453
来信来访渠道
六安市行政中心4号楼215室
其他渠道
发送至电子邮箱:luanjykdygz@126.com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序号

单位或个人

提出意见情况

是否采纳

是否采纳的原因或理由

1

市委宣传部

1、第3条,最后一条最后建议添加:加强与上海学校思政工作合作,探索举办“沪皋两地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助推建党精神“联通”大别山精神。

2、第4条,“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后建议添加“打造‘春风雨六’学校思政工作品牌”。

部分采纳

采纳第1条,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未采纳第2条,春风雨六思政工作品牌涵盖范围较大,不仅包含学校,且已专门发文进行部署。

2

市科技局

“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配合单位是科技局删除

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领导小组工作方案第15条中此项任务为多家单位共同配合,其中有科技局,市文件与此保持一致。

3

市财政局

1.将《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第三项第二点“加强条件保障”中“省、市财政给予资金奖补”改为“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统筹省级转移支付给予奖补”,同时将重点任务分工第39项中重点工作改为“积极申报‘五大行动’试验区,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统筹省级转移支付给予奖补”;

2.将《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第三项第23点中“省、市财政给予资金奖补”改为“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统筹省级转移支付给予奖补”。

结合六安市情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4

市人社局

1.《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第三项第6条:“健全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建议修改为“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2.《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2022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第二项第7条:“……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建议修改为“……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3.《2022 年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重点任务行动计划》序号 8:“……建立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建议修改为“....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4.《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序号13:“2022年底前完成制度设计。”建议修改为“时序推进。”

结合六安市情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5

市数管局

建议将《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2022 年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重点任务行动计划中的第16项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修改为“市教体局”,配合单位“市教体局”修改为“市数据资源局”。

与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中第25条重点任务保持一致,2022年底前,完成义务教育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各学科必修内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2024年底前完成。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2年12月8日 9时3分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按照市政府要求,结合实际,我局牵头起草了《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11月1日至12月1日,我局通过发送征求意见函、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和六安市教育局(六安市体育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发布征求意见公告等方式,充分征求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共收到5家市直单位的意见,其他市直单位和网友无意见,采纳与否情况见下表:

序号

单位或个人

提出意见情况

是否采纳

是否采纳的原因或理由

1

市委宣传部

1、第3条,最后一条最后建议添加:加强与上海学校思政工作合作,探索举办“沪皋两地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助推建党精神“联通”大别山精神。

2、第4条,“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后建议添加“打造‘春风雨六’学校思政工作品牌”。

部分采纳

采纳第1条,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未采纳第2条,春风雨六思政工作品牌涵盖范围较大,不仅包含学校,且已专门发文进行部署。

2

市科技局

“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配合单位是科技局删除

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领导小组工作方案第15条中此项任务为多家单位共同配合,其中有科技局,市文件与此保持一致。

3

市财政局

1.将《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第三项第二点“加强条件保障”中“省、市财政给予资金奖补”改为“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统筹省级转移支付给予奖补”,同时将重点任务分工第39项中重点工作改为“积极申报‘五大行动’试验区,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统筹省级转移支付给予奖补”;

2.将《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第三项第23点中“省、市财政给予资金奖补”改为“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统筹省级转移支付给予奖补”。

结合六安市情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4

市人社局

1.《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第三项第6条:“健全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建议修改为“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2.《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2022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第二项第7条:“……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建议修改为“……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3.《2022 年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重点任务行动计划》序号 8:“……建立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建议修改为“....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4.《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序号13:“2022年底前完成制度设计。”建议修改为“时序推进。”

结合六安市情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5

市数管局

建议将《六安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2022 年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重点任务行动计划中的第16项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修改为“市教体局”,配合单位“市教体局”修改为“市数据资源局”。

与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中第25条重点任务保持一致,2022年底前,完成义务教育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各学科必修内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2024年底前完成。


文件
















解读

【文字解读】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体局局长刘玉红解读《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

一、制定背景及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根据省委关于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谋划了我市“五大行动”相关工作。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计划。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市教体局主导制定了本通知。

二、制定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方案》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育并举”方面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全省层面整体推进的一项重大工程。《方案》的出台,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心和决心。六安市充分认识五大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工作方案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对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教育、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为建成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三、研判和起草的过程

2022年4月至6月,市教体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学校开展工作调研,摸清实情,分析形势;同时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咨询政策,了解情况,落实要求。

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市教体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市“十三五”以来“五大行动”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形势分析,研究省政府的具体要求,搭建了征求意见稿的初步框架。

2022年10月,市教体局编制了征求意见稿的初稿,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2022年11月、12月,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市教体局对《方案》进行再修改、再完善。

四、工作目标

《方案》结合实际、聚焦难题,提出了全省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长期目标任务,并明确了具体工作措施。市政府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工作进行了细化,列出39项任务,并明确时间节点、责任单位。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扎实推行素质教育,持而不懈抓好“五育并举”。坚持培根铸魂,持续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积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足开齐体育、艺术、劳动课,引导学生心无旁骛求知问学,锻炼养成强健体魄,培养优秀文艺品味,强化实践知行合一,锻造艰苦奋斗品格,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每一位青少年都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主要内容

打造德育教育新篇章,常态化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加强红色基地、爱教基地等实践场所建设,打造“红色六安 传承有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牌,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建设一批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健全完善市、县区两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

创造智育提质新环境,持续深化“双减”工作,强化“五项管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加强典型选树,遴选“双减”示范校和课后服务精品项目,在全市推广。实施优质普通高中结对帮扶薄弱县域普通高中工作。规范学科类校培机构监管,谨防学科类培训隐性变异。

促进体教发展新融合,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持续打造“阳光运动、健康成长”校园体育品牌,广泛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健全市、县区、校三级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与卫健等部门协作配合,进一步抓好青少年预防近视、肥胖等工作,确保全市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在2022年基础上提高1%以上,儿童青少年综合近视率在2022年基础上至少下降1%。

开创美育发展新局面,开足开齐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加强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师培训和补充,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市、县区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艺术展演或专项艺术展示,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做好劳动教育新课堂,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建设评选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争创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在全市范围内构建省、市、县区三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网络,为深入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创造条件。

六、创新举措

一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红色六安 传承有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牌、“阳光运动、健康成长”校园体育品牌。

二是建设评选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争创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广六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和霍山县活动中心等校外实践教育经验。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为确保《方案》有效实施,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拟采取3条措施。一是精心组织实施。通过沟通部署,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促进各级教育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任务目标落到实处。二是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履行教育投入的责任,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障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三是强化督导评估。强化督导评估和日常监测,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和评估工作,逐步建立规划实施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主动接受监督。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方案》要求,加强部门沟通联系,强化协同配合,细化工作任务,确保《方案》有序实施。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