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人:市科技局局长 李守富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2年6月17日

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坚持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放在“五大坚持”之首,并将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为首要任务进行专章部署,足见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期,也是六安推动创新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六安市是长三角辐射中部的重要节点,是大别山核心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重政策叠加,为“十四五”时期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发布会直播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六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市政府同意,已于2022年4月18日正式印发。《规划》全篇共分为把握科技创新新优势、锚定科技创新新目标、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新动能、健全科技创新新机制等五个章节。今天,我谨代表六安市科技局,重点就《六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制订背景、“十三五”发展成效、“十四五”工作目标和工作举措等方面做政策解读。

一、制订背景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坚持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放在“五大坚持”之首,并将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为首要任务进行专章部署,足见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期,也是六安推动创新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六安市是长三角辐射中部的重要节点,是大别山核心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重政策叠加,为“十四五”时期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全面总结我市“十三五”以来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和不足,系统谋划“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原则和目标,明晰发展重点和工作举措,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市科技局根据《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起草本《规划》。

二、“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六安市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跃升、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18.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17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09%,居同类市第1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件,是“十二五”末0.9件的5.2倍。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共获省科技奖9项,市科技奖60项。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17.7%,达到251家,是“十二五”末的2.26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4%,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成功创建安徽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省级高新区零的突破。

三是产学研用合作不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快速增长,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1项,财政支持资金1.84亿元,比“十二五”增长了43.8%。备案登记省院士工作站2家,扶持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家。产学研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组建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

四是农村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六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创建霍山县、金安区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7家,总数居全省第1位。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区47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64家、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47家。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开展,全市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到1268名。科技扶贫工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五是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支持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研诚信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充满活力,科技与金融进一步融合发展,裕安区政府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裕科股权创业投资基金为全省首批正式运营的四支区域子基金之一。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规划》也指出六安科技创新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的客观事实。我市创新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不发达,高层次科技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不足,缺乏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对外开放、协作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必须坚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集聚长三角和合肥的创新资源,强化区域科技合作,不断增强创新源头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十四五”工作目标

在明确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把企业作为创新发展主体、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持重点、坚持把开放协同作为重要抓手、坚持把创新人才作为重要支撑五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提出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标:

一是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4%左右,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3%左右。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到30人/年左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力争实现“四个一”目标,即创建1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1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量质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持续增长,创新型领军企业加速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1.5%,形成1-2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四是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深入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政策,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研发机构引进与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并举,保持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更趋合理,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数量达到10家以上。

五是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科研诚信监督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技术交易更为活跃,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创业资源高度集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跃度大幅提升。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进一步提升,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形成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十四五”工作举措

(一)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

一是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突出补链、延链、强链,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注重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与合肥产业链结合,打造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通过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打造信创产业、支持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四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开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深化政产学研用金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技术研发、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的主体,增量提质高新技术企业

,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切实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三是培养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坚持“双招双引”和本土培育并重,健全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引培机制,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二)强化科技创新新动能

一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能力,加快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

二是打造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聚焦我市“5+1”产业领域,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高端研发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搭建梯级孵化平台,围绕研发到转化到孵化再到产业化不同阶段建设各类载体;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构建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域的创新体系。

三是提升科技开放合作能力。积极贯彻“四创两高”部署,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借力“合六经济走廊”“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机遇,完善技术市场体系,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加快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快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

四是支持园区扩容转型升级。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引领开发园区创新发展、加快高新园区创建升级、促进农业科技园区转型,提升园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园区发展环境。

五是推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围绕人口健康、绿色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从科技支撑人口健康发展、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安全发展三个方面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提升人民高品质生活。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研究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对基础研究、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稳定支持,完善科技投入体系。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引领作用,贯彻落实省、市扶持政策,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

三是营造创新环境。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尽职免责为导向,建立改革创新试错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和保护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力量,充分激发各县区创新创业活力。

四是强化评估考核。把创新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指标体系、重大督查任务事项,优化考核指标和督查内容。建立科技创新规划动态监测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全周期总结评估,定期公布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答记者问:

1、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标有哪些?

答:主要有八项主要指标,分别是:1.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4%左右;2.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3%左右;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1.5%;4.每万名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到30人/年左右;5.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7.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00家以上;8.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有哪些重点谋划?

答:结合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和发展需求,《规划》特设了6个重点工作专栏,系统谋划了各重点工作的举措和目标。6个专栏分别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提升工程、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大院大所合作、国家高新区创建、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