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人:市文旅局局党组书记、局长 魏 武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文旅局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9日

要: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展望“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文旅融合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也是我市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关键时期的纲领性规划。

发布会直播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界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我市文旅工作给予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特别感谢市政府新闻办为我们提供了与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

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展望“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文旅融合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也是我市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关键时期的纲领性规划。

今天,借此机会,向大家通报《规划》编制过程、总体考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规划》编制过程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于2020年12月召开了全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专题谋划会议,正式启动《规划》起草工作。随后,历时9个月,经过前期调研、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实施四个阶段。规划集思广益,十易其稿,最终形成,力求做到符合时代要求、契合我市实际、满足群众需求、引领未来发展的六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二、总体考虑

《规划》坚持“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两个动能、三个示范”基本原则,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三区同频、四带协同”文化和旅游统筹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1+9”(一大工程+九大体系)重点任务。

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两个动能、三个示范”基本原则。“一个中心”即以人民为中心。“一条主线”即以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两个动能”即以激活文化内生活力催生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催生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三个示范”即文化自信示范,文旅融合示范以及共建共享共治示范。

二是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三区同频、四带协同”文化和旅游统筹发展新格局。“一核引领”即加强主城区文化和旅游核心带动作用。“三区同频”即“高峰”“高原”“高地”并重,构筑高峰(大别山全景文化旅游区)、高原(江淮果岭文化旅游区)、高地(淮河水乡文化旅游区)统筹发展格局。“四带协同”即大别山红色文化带、淮河文化带、国道312(六安段)历史文化带、淠史杭水利文化带“四带”文化发展总体框架。

三是积极推进“1+9”(一大工程+九大体系)重点任务。即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的“一大工程”,着力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产业、文化交流和旅游传播推广、文化和旅游消费、智慧文化和旅游服务、文化和旅游市场”的“九大体系”。

三、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市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效;产业要素齐备、融合效应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市文化品质大幅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全国知名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成全国一流、长三角区域高品质的集红色旅游、山水生态、健康养生、休闲运动、古色文化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高品质文化生活优选地,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强市。

1.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任务。结合六安实际,依托图书馆、文博场馆等主阵地,推进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常态化和制度化。

2.创作精品,推进文艺繁荣发展。构建以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为标杆的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推动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以文化馆建设和功能提升为抓手,带动全市艺术事业水平整体提高。扶持国有民营院团健康发展。开展文艺人才培训,加强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指导创作歌舞、戏曲等本土文艺作品,积极申报上级文艺创作项目奖补,围绕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主题,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推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依托数字技术,拓展艺术传播渠道。利用安徽“文化云”“六安文旅”等各类数据平台,优选推广高品质文艺作品。

3.坚持双创,强化文遗传承利用。构建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实现新的更大丰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建立文物资源和革命文物名录。推进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和“五纳入”要求。重点实施“一陵一庙一库两区三园”建设项目。加强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现有非遗项目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开展好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宣传展示。打造好“皋陶祭典”“非遗过大年”等非遗品牌活动。扶持非遗传习基地建设。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4.健全供给,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为目标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跃升。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完成全市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提档升级,完成综合文化站升级改造。开展书香城市建设,建设一批阅读空间。深化社区一家亲文化进万家、“书香六安悦读人生”全民阅读季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全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中国红岭公路、淮河风景道等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区域和线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停车场、观景台和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5.挖掘内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构建以创新多元为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童车制造、印刷、包装等传统优势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服务产业集聚发展。以文化企业为主体,谋划一批文化创意、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参与体验文化旅游项目,探索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提高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水平,鼓励数字创意产业与生产制造、文化旅游、智慧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广播影视产业快速发展,谋划一批动漫、红色数字电影和影视制作基地等项目。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巩固版权工作成果。

6.提升质量,丰富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积极推进金安、舒城、裕安等县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金寨县“两源两地”创建5A级旅游景区。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红绿结合的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具有大别山特色的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和红色旅游产品。完善提升城市旅游功能,谋划推进六安市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夜市经济。积极推进文旅项目建设,谋划并实施新一轮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四年行动计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打造一批乡村民宿、旅游休闲基地、创客基地、帐篷营地等旅游业态。

7.塑造品牌,扩大文旅传播交流。完善文化交流和旅游传播推广体系,推动六安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实现新的更大提升。打造六安旅游整体形象,强化对长三角的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继续开展“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推介活动。加大在宾馆、机场、高铁站等重要区域的宣传,提升六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能级,集中展示景区和旅游商品。挖掘本土文化,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合肥经济圈和大别山城市联盟精品线路。

8.引导消费,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构建以稳增长促发展为目标的文化和旅游消费体系,进一步撬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打造“互联网+消费”模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举办六安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文创产品研发和生产,丰富文化和旅游消费产品供给。发展夜间消费经济,促进“夜游”主题观光活动,积极引导景区、酒店、街区推出夜间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和夜游精品线路。开展各类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等促销活动,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

9.升级技术,科技赋能智慧发展。构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文化和旅游产品技术含量。依托六安旅游大数据分析、六安市景区监控、六安城市大脑—文旅服务综合管理系统等智慧管理平台以及“六安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六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提升、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化支撑体系和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

10.优化环境,推进市场体系改革。构建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心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推动文化旅游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持续优化文化和旅游营商环境,深化文化和旅游“放管服”改革,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协作机制,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建设、信用体系和文明旅游示范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品质,加强质量标杆企业建设,提升游客满意度,积极选树一批文明景区、文明导游、文明游客等先进典型。扎实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