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退役军人局副局长 刘 杰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退役军人局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
摘要:六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有着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传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力办好双拥工作“暖心事”,架好军地共建“连心桥”,当好拥军支前“保障部”,顺利实现安徽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奋斗目标。
尊敬的各位嘉宾、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局,对各位新闻界朋友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我市双拥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
2020年10月20日上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六安市再次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顺利实现了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奋斗目标。获得“四连冠”殊荣,不仅是六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为老区增添了一张军政军民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靓丽名片。
六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有着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传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力办好双拥工作“暖心事”,架好军地共建“连心桥”,当好拥军支前“保障部”,顺利实现安徽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位推动,双拥体系更加完善
市委市政府和驻六部队始终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视为共同的政治任务和最高荣誉,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纳入党政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专设市双拥工作办公室,配备副县级专职副主任。结合本轮机构改革,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市退役军人局,设立副县级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各县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退役军人局同步挂牌成立。成立市县(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小组,按照“五有”标准打造退役军人“两站两中心”。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军地联动合力抓、基层工作有人抓的双拥工作体系。健全完善党政领导议军制度、军地专题会商等多项制度规定,相继印发了《六安市拥军优属办法》《关于做好驻军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暂行条例》《六安市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统筹推进双拥工作规范发展。
二、坚持文化引领,双拥氛围更加浓厚
加强双拥文化建设,既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有效推动军民共建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老区关于“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进,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修好红色家谱、讲好红色故事、塑造红色品牌。在市“一报两台”开辟双拥宣传专栏,持续开展“老区精神集中学习宣传季”系列活动;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开通“皖西国防”公交专线,打造国防教育流动平台。市直机关大讲堂多次邀请军事专家授课,组织编写红色书籍《红六安》。把建好红色阵地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工程,先后修缮了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等,打造了一批国家、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年来,前来参观瞻仰的社会各界人士达400多万人次。举办“祖国——我是您的兵”系列宣传,开展“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及后人”寻亲公益行动;为全市近14余万户军烈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为192名回乡老战士和一等战功退役士兵发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评选表彰了一批“最美”“模范”退役军人,“最美双拥人物”“送子参军—最美母亲”“最美军嫂”,进一步凝聚老区军民爱国拥军热情。
三、坚持用心用情,拥军优属不忘初心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拥军优属暖心事。
坚持全民参与。拥军优属始终是双拥工作的重中之重,想部队之所想,解部队之所需,每年八一、春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走访慰问部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地各部门走访慰问部队和优抚对象已成常态;科技拥军、法律拥军、文化拥军在全市蓬勃开展。两新组织拥军优属已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联合安徽临水酒业开展“携爱前行、致敬老兵”拥军优属公益行动;联合工行六安分行等商业银行签署《六安市拥军优抚合作协议》,为军人军属提供优先优惠金融服务,联合合肥普瑞眼科医院开展“双拥光明行”,优先为优抚对象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致富不忘国防建设的六安索伊电器董事长王琼峰荣获《中国双拥》年度人物。
助力强军备战。紧跟军改进程,支持部队建设。十三五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近1.04亿元,支持驻六部队建设;新建的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现已投入使用;启动战备公路升级改造。裕安区投入170余万元为94619部队改造东出口道路;投入2500余万元新建河西消防站。金安区投入3000余万元新建东部新城消防站。霍山县投入近7000万元升级改造“拥军路”,开通94619部队拥军“公交专线”,方便官兵出行。市军供站积极为驻训和过境部队提供交通引导、军供保障服务,圆满完成新老兵运输保障任务。
帮助解决问题。以解决部队提出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常态开展“发挥双拥优势帮助部队解决实际问题”行动。十三五以来,全市驻军部队14个未停偿项目,94619部队建设用地等问题有效解决;32515部队饮用水水质改善、省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项目用地、73676部队驻训官兵就医绿色通道、32136部队伤残战士住房保障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拓展拥军外延。积极推进“城市+战舰”军地共建模式,我市先后与海军霍邱舰、大别山舰、六安舰结成共建单位,开展军地互访,军民共建,全力打造老区拥军“海上名片”。
强化政策落实。主动回应军民利益关切,用心用情用力破解“三后”难点。十三五以来,170名军转干部100%安置到公务员岗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446名退役士兵100%安置到事业单位或省企央企;19名军队离退休干部、12名随调家属100%安置到位;152名军人子女100%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17名军人子女100%享受中考加分优待。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纳入民生工程,全市5830名退役士兵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为近5万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待遇;坚持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城乡一体化。做好烈士遗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有功之臣关爱帮扶,常态开展“爱心走进光荣门”行动。开展英烈纪念和烈士寻亲,举办“铭记·清明祭先烈”和“9.30烈士公祭”。举办“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及后人”公益活动,举办寻亲公益晚会,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
维护合法权益。坚持以政策落实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创新实施“三落实、两救助、一接续”,全市8463名退役士兵完成保险接续,确保不欠政策帐、不欠感情账。
四、坚持情系老区,拥政爱民不辱使命
驻六部队以驻地为故乡,视群众为亲人,在完成战备训练的同时,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拥政爱民的华彩乐章。
助力脱贫攻坚。制定《六安军分区参与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按照每年不少于25万元,人武部每年不少于10万元的标准,先后投入帮扶资金275万元,协调社会资金3477万元,用于贫困村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18年底,军分区系统定点帮扶的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96户1853名贫困人口脱贫。
开展助学兴教。从1998年开始,军分区全体干部每人每月拿出10%的基本工资用于扶贫助学,资助11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18年军分区专门成立教育扶贫专项基金,按照军分区本级每年不少于5万元、人武部不少于2万元的标准,每年出资捐助10名贫困大学生和15名贫困中学生。协调东部战区每年拿出20万元资助金寨县贫困学生。市消防救援支队96名干部各结对帮扶一个贫困家庭,结对帮扶1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贫寒学子完成学业。
参与平安建设。驻六部队积极参与抗洪抢险、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活动。十三五以来,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共接处警13675起,解救被困人员2764人,疏散11929人,抢救财产价值1.84亿元。成功处置“4.21”固镇赛华羽绒厂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
回顾争创工作历程,我们深知,双拥创建工作任重道远,不进则退。下一步,我们将以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动员全市军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不断提升新时代双拥工作水平,为加快幸福六安建设,推动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就我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的有关问题,回答大家提问。
谢谢。
答记者问:
问题一:军分区系统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那些贡献?
答:六安军分区始终坚持继承老区优良传统,秉持军民团结共建理念,努力开创新时代双拥共建新局面。近年来,军分区部队在脱贫攻坚工作上下大力气,累计投入近300万元,帮助扶贫村进行产业脱贫,圆满实现扶贫村脱贫。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军内约18家单位在老区开展结对帮扶,共计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积极努力助力老区人民脱贫。我们积极参与地方文明创建工作,加强文明创建宣传,投身文明创建和双拥模范创建工作。在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上坚持创新发展,相继在市区开通了一条皖西国防公交专线,成立了市国防教育志愿者队伍,举办了国防教育演出活动等,有效提升了广大市民群众的国防意识。
今年,军分区官兵全员出动,先后在姚李镇、双河镇和固镇镇参与抗洪抢险,连续奋战三天三夜,累计营救被困群众约7000余人,赢得了老区人民群众和党政机关的一致点赞。
问题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我市在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工作上有那些好的做法,今后有什么打算?
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兵员大市、安置优抚大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始终把解决好军人后路问题作为服务国防建设的政治责任,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拓宽退役军人安置“后路”。
一是拓宽渠道,不断提高安置质量。在接收上级下达的年度安置计划后,及时会同编制部门,对尚有空编的机关、事业单位,发出征求岗位意见函。拟定安置岗位报请市政府批准后,报省厅备案。在征集岗位过程中,广泛征集用人单位需求,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对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100%安置到公务员岗位或按个人意愿分配到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正团职军转干部全部按政策落实职务。对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按照110%的比例提供编制内的事业单位,另外附加央企、省企岗位供安置岗位供退役士兵选择。
二是公开透明,健全完善安置机制。我们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安置原则,认真总结过去安置工作经验得失,主动探索新形势下的安置办法,进一步强化政府指令性安置工作力度,坚决维护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的严肃性。对军队离退休干部,按照“即退即审,即交即接”的原则,主动协调对接,主动靠前服务。对营以下军转干部,严格规范组织军转考试,严肃考场纪律,公开考试成绩;对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制定《六安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流程(试行)》,形成接收移交、确定方案、落实岗位、总结上报、跟踪督查五个主要环节紧紧相扣。在退役军人安置过程中,建立"四公开一监督"阳光安置模式,即:岗位公开、成绩公开、选岗公开、程序公开,纪检部门对安置工作全程监督。主要目的就是将安置主动权交到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手中,让我市安置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提升能力,全面开展教育培训。充分利用高校、党校优质教育资源,统一组织,集中培训,积极开展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岗前培训和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通过培训帮助退役军人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了解地方实情,适应岗位需求,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适应新环境和新岗位。
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在今后的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研究解决安置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新老政策衔接,确保安置改革平稳过渡;进一步加大退役军人安置调控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直通车”式安置方式,拓宽安置渠道,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安置退役军人主渠道作用,鼓励退役军人到县乡基层工作。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安置退役军人制度,增强安置政策刚性。提高安置工作精准度,把退役军人特点与接收单位需求更好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尽其才”,达到退役军人满意,接收单位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
问题三: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以来,我市在关爱革命功臣、困难老兵等群体采取了哪些帮扶举措,开展了那些工作?
加强对革命功臣和困难退役军人的关爱帮扶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服务保障的重要内容,对服务军地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体现社会尊崇优待具有重要意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以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关爱帮扶工作:
一、打牢工作基础。紧抓“基层基础基本建设年”契机,全面夯实优待抚恤工作基础。一是加强优抚系统数据管理,规范各类优抚对象审批认定,对优抚数据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优抚对象身份待遇审批规范,确保优抚数据真实准确;二是加强残疾人员档案管理,严格新评、补评、调整残疾等级的审核上报,以核查换证为契机,对残疾人员档案进行逐一核查,为下一步集中换证夯实基础。
二、推进政策落细。严格落实好各项抚恤优待政策。一是及时足额发放抚恤补助待遇,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二是落实好优待政策,全市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均按照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标准的100%兑现,各县区优待金均列入当地财政预算。2020年,全市共计为3496户义务兵家庭发放优待金5154.3万元。各县区按照不低于规定的优待面和优待标准为重点优抚对象增发纾困解难优待金,全年共优待重点优抚对象2890名,发放纾困解难优待金1641万元;三是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9月份,共计为438238人次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363.2738万元。
三、落实长效机制。一是在疫情期间体现尊崇优待,完善疫情特殊时期关爱帮扶工作机制,改进方式方法,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优抚对象进行日常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实际困难,通过主动上门、点单服务等方式,为困难优抚对象送去粮油、肉蛋、蔬菜等生活物资和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协助优抚对象进行卫生整治、环境消洗等科学防疫,全力做好疫情期间优抚对象服务保障工作;二是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全面摸清未脱贫户底数,精准落实帮扶举措。对全市1085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进行摸底统计,建立两部门双重包户联系制度,确保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与全国人民一道真脱贫、奔小康;三是落实落细四级关爱帮扶长效机制,落实村级“周探望”、乡级“月走访”、县级“季联络”、市级“年督办”,确保关爱帮扶工作持续落实;四是完善关爱帮扶标准体系,结合各县区实际,明确了全市相对统一帮扶援助标准,对生活困难的帮扶对象给予临时补助或救助宜控制在500-3000元,购买家用电器、助残设备等宜控制在3000元以内;对住院费用经医保报销、大病救助、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后个人自费部分超过5000元的,宜按10%-30%比例进行救助,最高不宜超过10000元;对住房困难进行房屋修缮并验收合格的,给予补助宜控制在2000-5000元;对住房困难进行房屋重建并验收合格的,给予补助宜控制在10000-20000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帮扶对象提供家政清洁等社会化服务的,应限定服务要求、服务频次等,每人每月宜控制在200-500元。特殊情况需提高补助救助标准的,应当一事一议,据实办理。确保各县区间基本平衡。
四、打造品牌项目。今年以来,在全市推广开展“爱心送进光荣门”品牌服务项目,改变单纯给钱、“一发了之”的传统帮扶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助残送餐、家政清洁、房屋维修、协助医疗护理与陪同就医、精神慰藉等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的上门服务,重点关爱帮扶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中的失能半失能、患精神疾病、失独、高龄等特殊困难群体。今年以来,共计使用省级革命老区专项资金1407万元,关爱帮扶8037人次,优抚对象幸福感、获得感、尊崇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