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脱贫攻坚“县摘帽”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扶贫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杨思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扶贫局
发布时间:2020年7月17日
摘要:六安市是全省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扶贫任务重的地区之一,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历来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一是贫困的基本面广。全市所辖4县3区中,共有5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4个,分别是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和裕安区,其中金寨县、霍邱县被列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时也是省级深度贫困县);省级贫困县1个,为金安区。叶集区比照享受省级贫困县待遇,只有霍山县是非贫困县,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二是贫困的绝对量大。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贫困发生率达13.84%,贫困人口总数70.96万人,贫困村总数442个,3个指标均为全省第二,可以说是全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市之一。三是脱贫难度大。六安市是革命老区,人口多、底子薄,同时集大别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生态自然保护区等多种特殊重点区域为一体,这些特殊地区经济基础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市扶贫局,向一直以来关注和支持六安脱贫攻坚事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今年4月29日,省政府批复同意2019年拟摘帽的霍邱县等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也称“县摘帽”)。至此,我市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是我市扶贫开发史上的一件大事。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我市脱贫摘帽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
六安市是全省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扶贫任务重的地区之一,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历来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一是贫困的基本面广。全市所辖4县3区中,共有5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4个,分别是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和裕安区,其中金寨县、霍邱县被列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时也是省级深度贫困县);省级贫困县1个,为金安区。叶集区比照享受省级贫困县待遇,只有霍山县是非贫困县,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二是贫困的绝对量大。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贫困发生率达13.84%,贫困人口总数70.96万人,贫困村总数442个,3个指标均为全省第二,可以说是全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市之一。三是脱贫难度大。六安市是革命老区,人口多、底子薄,同时集大别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生态自然保护区等多种特殊重点区域为一体,这些特殊地区经济基础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2016年4月24日-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金寨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视察金寨讲话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整体联动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时的70.96万降至1.15万,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13.84%降至0.23%,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县摘帽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和霍邱县、金寨县先后摘去贫困县帽子。脱贫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脱贫成效明显。与2014年建档立卡时相比,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舒城县贫困人口由10.9万人减少至2468人,贫困发生率由12.44%下降至0.28%;金安区贫困人口由8.39万人减少至1068人,贫困发生率由12.23%下降至0.15%;裕安区贫困人口由13.74万人减少至1875人,贫困发生率由15.9%降至0.21%;霍邱县贫困人口由17.79万人减少至3492人,贫困发生率由12.31%下降至0.24%;金寨县贫困人口由13.01万人减少至1846人,贫困发生率由22%下降至0.31%。二是脱贫质量高。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显示,五个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抽查的脱贫户均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未发现贫困人口错退和漏评情况。2019年7月,裕安区代表安徽省接受并顺利通过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县摘帽抽查评估。三是群众认可度高。5个县区群众认可度均超过90%以上,脱贫摘帽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三、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建立五大体系。一是责任体系。把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首先定位为“扶贫书记”,坚持四级书记一起抓,开展“四级书记遍访”行动,进一步强化“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全方位压实脱贫攻坚责任。二是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全力推进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打出了助力脱贫攻坚的政策组合拳,构建了覆盖全面、环环相扣的政策体系。三是投入体系。脱贫攻坚期内,市本级和贫困县区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且专项资金投入只增不减;市县两级政府清理收回的财政存量资金,对其可统筹部分的75%用于脱贫攻坚。四是帮扶体系。建立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向442个贫困村派驻了驻村帮扶干部1289名,部分县区还向非贫困村选派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同时所有行政村全部选配了扶贫专干。五是监督体系。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组织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实现了对442个贫困村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全覆盖。
(二)强化三个精准。一是提升识别精准度。建立完善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机制,严格落实“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程序,先后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核查、动态调整、“两该两不该”清理核查等活动,确保应纳尽纳,应出尽出。2017年开始,引入大数据比对机制,对拟识别贫困人口信息与财政、房管、市场监管、农机等部门信息进行比对,进一步保障了识别的精准度。二是提升帮扶精准度。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全面实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从送钱送物向送思路、送措施转变,从一般性走访向沟通交流、解决困难转变,从注重短期受益向实现长期增收、稳定脱贫转变,实现外力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帮扶实效。三是提升退出精准度。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这个核心指标,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实施精准帮扶。严格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退出结果真实。户脱贫方面,必须经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入户核实,帮扶干部和贫困户签字认可。村出列方面,全村贫困发生率、主导产业和村级集体收入都必须符合要求,并通过第三方评估。
(三)拓宽增收渠道。围绕“稳定脱贫奔小康、绿色减贫促振兴”,依托“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着力推进大小产业相连、长短产业互补、多种产业叠加的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一条绿色减贫之路。一是搭平台。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加快推进“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等农业产业发展“四大平台”建设。多渠道整合资金,投资160多亿元,实施项目700多个,经过连续几年的不断打造,四大平台已覆盖全市7个县区103个乡镇,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四大平台发挥规模效益、带动效应、社会效应,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有力引擎。二是聚产业。坚持市场引导、效益优先,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八大特色主导产业”。2019年全市茶叶产值30亿元,水果产值22.6亿元,蔬菜产值56.4亿元,中药材产值68.7亿元,小龙虾产值18亿元,霍寿黑猪产值6.7亿元,皖西白鹅产值9.69亿元,麻黄鸡产值20.48亿元。这些优势产业成为贫困户产业发展的优选项目。三是育主体。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有力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拥有各级龙头企业116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355家,家庭农场12962家。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带动连接贫困户、促进脱贫增收的骨干力量。四是促脱贫。多途径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大力发展“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全市累计建成产业扶贫园区454个,带贫主体共带动贫困户4.55万户,发展自种自养且达标的贫困户8.18万户,“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综合测算,2019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带动扶贫对象人均增收2415元。
(四)加强综合保障。一是实施防范返贫预警行动。出台《六安市建立防范返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效实施方案》,建立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将收入略高于国家贫困线的脱贫户列入脱贫监测对象,及时跟进帮扶。全面推进“深贫保”综合保险,为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包括价格波动)、子女上学、务工就业、意外伤害等提供保险保障。省委书记李锦斌高度肯定“深贫保”,并于今年6月18日作出批示:“‘深贫保’是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范返贫的创新举措和长效机制。建议有序推进,对接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实施边缘边远均衡行动。出台《六安市农村“边缘户”“边远村”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将收入略高于国家贫困线、存在致贫风险、暂不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的困难群体纳入边缘户管理,开展有针对性地帮扶,有效化解致贫风险。将“山上山沟、库湾库岛、圩区滩区、偏远偏僻”等贫困发生率较高、村集体经济薄弱的边远非贫困村作为关注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重点补齐“双基”建设短板。三是实施特殊群体关爱行动。开展特困群众服务社会化和组织化保障工作试点,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将贫困户家庭中失能半失能人员进行集中养护,养护费由政府补助和个人享受政策补贴整合资金及自付部分构成,提高特困群众康养质量,解放被家庭束缚的贫困劳动力。
(五)推进“双基”建设。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15年的51%提高到2019年的90.6%;农村公路密度由2014年的每百平方公里116.878公里提高到140.047公里。二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市所有县区均已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初步建立公共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到2019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0个,博物馆(纪念馆)13个。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共有村卫生室1772个,村卫生室空白点已消除。全力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安全有序、经济实惠、分级换乘”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全市共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18条;投入城乡公交1218辆。全市7个县区130个乡镇1818个村中已有6个县区100个乡镇1353个村通了公交车,其中舒城县、金寨县、叶集区已经实现村村通公交。
虽然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还有不少硬仗要打,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巩固脱贫成果任务重。我市贫困人口基数大,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全市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两项之比达58.63%,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较重。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本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更加繁重,时间更加紧迫。二是“双基”建设水平不够均衡。近年来,在各级大力支持下,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非贫困村“双基”建设相对滞后,需要持续推进补短板项目。三是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亟待建立。目前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群体收入相对较低,发展能力较弱,相对贫困群体的帮扶政策依然不多,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亟须建立。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将历史性地终结千百年来梦寐以求想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增强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目标标准,全面补齐短板弱项,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脱贫攻坚,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一、请介绍一下贫困县退出的标准和程序?
为提高贫困退出精准度、实现贫困退出规范化,省两办于2016年印发《关于建立扶贫对象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厅〔2016〕57号),对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均明确了相应的标准、程序和要求。
我省贫困县退出标准为:(1)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2)贫困村全部出列;(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包括6大类9项指标。
贫困县退出程序为:(1)县级申请。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照摘帽标准开展自查、提出申请,经县级党委、政府同意后,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市级初审。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贫困县的自查报告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符合摘帽标准的,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将初审意见上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3)省级核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申报情况进行核查,提出核查意见,并开展第三方评估。(4)审定公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核查意见和评估情况进行审议,对符合摘帽标准的贫困县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公示无异议的,省级贫困县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省委、省政府;国家级贫困县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后,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5)摘帽审批。对符合摘帽标准的省级贫困县,由省委、省政府审批;国家级贫困县,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由省委、省政府审批。
二、请问5个贫困县摘帽退出之后,政策和帮扶会不会延续,后续怎样实现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个不摘”。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四个不摘”,继续保持攻坚态势,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贫困县摘帽后,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做到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县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在后续的发展中,强化责任意识与主体意识,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做到摘帽不摘政策。脱贫攻坚期内,国家既定的扶贫政策、省市原有的扶贫政策,对摘帽县保持不变,扶持力度不减。精准扶贫不是说立竿见影,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等很多扶贫举措见效都需要一个过程,贫困县摘帽后增强发展能力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客观上需要扶贫政策扶上马,送一程。
三是做到摘帽不摘帮扶。继续坚持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等定点扶贫帮扶机制,压实各级帮扶单位责任,落实属地管理要求,统筹调配好驻村帮扶工作队、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力量。贫困村出列后,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四是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贫困县摘帽后,国家和省市继续对其进行年度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开展评估检查、督查巡查。考核和检查的重点是剩余脱贫任务的完成情况,已退出村、已脱贫户脱贫成果巩固情况,新发生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的帮扶情况,以及防止返贫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等。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将督促指导5个摘帽县,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一鼓作气、善始善终,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