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杨四好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文旅局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5日
摘要: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启动我市四普工作。全市共成立四普工作协调小组(领导小组)8个,精心制订普查实施方案和宣传方案,确保普查经费140余万元落实到位,普查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同时,组建以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为核心,吸纳基层文化站人员、文物巡护员的8支普查队伍。市文物局与商务、工信、水利等10余个部门联合印发行业文物普查通知,统筹开展行业文物普查工作。全市构建了上下贯通、一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和格局,为四普工作有序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7月25日上午,六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六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闻发布会。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杨四好,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明飞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六安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崔希正主持新闻发布会。
会场
崔希正: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六安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六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专题发布。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杨四好、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明飞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共同为大家介绍全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情况以及第三阶段工作安排,并答记者问。首先,有请杨四好主任作介绍。
六安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 崔希正
杨四好:
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文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特别感谢市政府新闻办为我们提供了与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
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杨四好
根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方案》部署,我市文物普查工作稳步推进,现已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实地文物调查工作任务,全面进入第三阶段——资料整理、成果发布与总结阶段。下面,我就六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第一阶段工作回顾
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启动我市四普工作。全市共成立四普工作协调小组(领导小组)8个,精心制订普查实施方案和宣传方案,确保普查经费140余万元落实到位,普查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同时,组建以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为核心,吸纳基层文化站人员、文物巡护员的8支普查队伍。市文物局与商务、工信、水利等10余个部门联合印发行业文物普查通知,统筹开展行业文物普查工作。全市构建了上下贯通、一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和格局,为四普工作有序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二、第二阶段工作总体情况
2024年5月底,我市四普工作进入第二阶段,以县域为单位,实地开展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市普查办科学统筹、协同推进,阶段性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共采集文物普查数据1383处,其中复核三普数据1061处,新发现文物322处,1383处文物数据已全部整理上传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
(一)基本情况
一是创新模式,多元协同提质效。各县区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四普实地调查模式,切实提升普查质效。金寨县结合境内革命旧址众多的特点,与安徽建筑大学开展“校县”合作,以乡镇为单元推进调查。叶集区与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携手,充分利用高校文博考古专业力量开展调研。霍山县安排专员负责实地文物勘察,同时借助第三方科技手段,攻克山区田野调查难题。舒城县在自主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建筑类制图要求高的部分,采取与专业机构合作的模式。霍邱县组建AB两个实地调查组,由县文旅局主要、分管负责人牵头带队,整合县域文博力量,确保调查工作无缝衔接。金安区抽调重点乡镇文化站站长,分片区开展实地普查,全方位推进普查工作。
二是精准督导,确保进度和质量。市普查办建立“周调度、月跟进、季通报”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动态管理,保证每个阶段和环节的时效进度。着力推动调查新发现文物工作,开展博物馆纪念馆、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专项文物普查,一批活化利用较好的文物资源被发现。对普查系统中数据实行市县两级“审核+审定”双重审核制度,逐级审核、及时完善。成立市级业务指导组,赴县区开展现场业务指导、数据审核等20余次,及时解决基层普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多次邀请省普查办业务指导组,对全市阶段性工作和普查数据进行审核指导,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
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整合报刊、电视、互联网等融媒体资源,多渠道宣传四普工作与文物保护知识,编辑四普工作简报12期,累计发布四普工作宣传信息90余篇,多篇信息在省普查办和市委办信息简报上刊登,安徽日报对我市四普新发现文物情况进行专题报道。制作发布“跟着文物普查游六安”系列报道及短视频20期。面向社会发布文物线索征集公告,发放明白纸,召开四普工作新闻发布会,切实提高公众对文物普查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二)工作亮点
一是多措并举,全力攻坚。进入实地调查冲刺攻坚阶段,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挑战,市普查办强化统筹协调,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在坚持“周调度、月跟进、季通报”常规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倒排工期,针对性建立“日通报”制度;为缓解数据上传压力,灵活调度人员错峰工作。针对新发现文物线索,市普查办开展专项攻坚,加大调查力度,指导部分县区创新采用史料查询、实地踏勘、访谈咨询和线索征集“四合一”工作法,全面高效收集文物信息,并同步开展核查认定工作。
二是老将“薪传”,基层助力。针对部分普查队伍经验不足的问题,各县区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老将”的传帮带作用。霍山县邀请参与过三普的退休老同志重返一线,现场指导文物调查登记工作;金安区组织退休文物专家参与疑难判定,严把数据质量关。同时,基层文化站长“齐上阵”,为普查提供支持,翁墩乡文化站站长主动驾车协助深入偏远村落;诸佛庵镇文化站站长积极提供文物线索并协助考察“三线”厂房;上土市镇文化站站长系统梳理文物点,优化路线确保复查全覆盖;汤家汇镇红旅办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核实信息,带领普查队落实“应普尽普”。
三是活化利用,旧址焕新。本次文物普查中,霍山县调查新发现的淮海机械厂、皖西机械厂等三线建设遗址,通过创新保护模式实现价值转化。霍山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将淮海机械厂、皖西机械厂等旧址改造为“作家村”“画家村”,吸引了大批文艺工作者驻点。活化利用,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历史风貌,激活了闲置资源,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是新发现文物量多类全。全市四普调查新发现文物322处。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5处,古建筑45处,古文化遗址38处,古墓葬25处,石窟寺和石刻6处,其他3处。新发现文物数量位居全省第二,类别丰富且保存良好。这一显著成效得益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2012年以来,六安市持续加大文物普查与保护力度,先后公布两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多批次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文物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本次普查中,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扩大调查范围、加大调查力度,确保文物普查全覆盖、无遗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普查办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普查工作总体要求,认真开展数据审核,8月中旬完成各县区普查数据审核上报,9月中旬完成普查数据市级审核。同时开展认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做好普查成果转化等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四普收官任务。
最后,真诚希望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继续关心支持我市四普工作,让四普成为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的全民文物保护大行动。谢谢大家!
崔希正:
感谢杨主任的主题发布,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环节由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明飞答记者问。
皖西日报记者:
目前我市四普工作已进入第三阶段,请具体介绍第三阶段工作任务有哪些?
皖西日报记者提问
徐明飞:
根据普查工作总体部署,四普第三阶段是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审核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逐级验收并上报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小组办公室,召开总结会议。具体来说有:
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 徐明飞
(1)普查数据质量审核。市、县分级开展普查数据质量审核,根据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协调小组工作安排,市对各县(区)普查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质量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开展普查数据补充完善工作,合格后上报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小组办公室审核。
(2)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和资源目录建立。普查数据质量审核通过后,县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文物认定,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并公布本辖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建立全省文物普查档案和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相关文物资源目录按要求在各级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
(3)普查成果汇总验收与上报。市县普查机构逐级开展检查验收,编制普查报告,汇总上报普查成果。普查成果包括目录成果、图件成果、基础数据、报告成果和数据库成果。如验收工作存在困难的,由市普查机构向省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提出援助申请。
(4)总结会议。开展市文物普查工作总结会议,总结工作成绩,表彰普查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奖励、表彰本地区文物普查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六安新周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新闻发布会中有关于四普新发现的介绍,请问四普第二阶段有什么代表性的文物新发现?
六安新周报记者提问
徐明飞:
目前全市四普调查新发现文物322处,分布于全市七个县区,其中,金寨县187处,金安区55处,裕安区22处,霍山县21处,霍邱县19处,舒城县17处,叶集区1处。根据我们的了解,四普有代表性的新发现有以下几处:
金安区皖西路五里墩大桥西北侧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办公楼,该建筑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形式,外框砖混结构,内部木质走廊,共计4层(主体3层),是市区唯一保留的典型的苏式建筑。
舒城县棠树乡刘院神墩遗址,该遗址为一处较为完整的周代普通聚落址,丰富的陶片标本,反映了当时人类在此地的生产生活状况。
金寨县古碑镇红十一军三十三师师部旧址(袁家老屋),1930年1月,红十一军三十三师成立,师部设于袁家老屋,该旧址建于清代中期,过去用作袁氏家族聚居生活的核心场所,总面积560平方米,砖木结构,坐南朝北,整体布局严谨对称。
霍山县诸佛庵镇皖西机械厂,旧址现存职工宿舍11栋,一间老车库、一栋老办公楼和机械厂幼儿园等。老车库及老办公楼现改为军工博物馆展厅,机械厂幼儿园现作为大别山仙人冲风景区管委会办公场所使用,是文物活化利用的典范。
在四普第三阶段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加大新发现力度,争取我市的文物新发现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崔希正: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市文旅局、市文物保护中心对新闻发布工作的支持,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