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六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章 文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8日
摘要:2024年,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工业强市主战略,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核心,推动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章文: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六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章 文
首先,我谨代表六安市科学技术局,向各位长期以来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情况。
2024年,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工业强市主战略,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核心,推动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一是企业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实施“两清零”行动,重点引导支持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前一个季度完成34家亿元无研发活动企业、4家5亿元无研发机构企业清零任务。2023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30.95亿元,全省第10位,增长15.1%,全省第6;全市研发投入强度1.46%,全省第11位,增幅0.12%,全省第7,综合排名全省第8,较上年前进3个位次。
二是科技计划项目有效争取。聚焦全市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技术需求,分类建立动态清单,凝练科技计划攻关项目。支持应流集团、明天氢能、格恩半导体等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攻关“解卡”行动,加速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和产品。2024年全市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共11项,支持资金达1060万元。
三是创新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摸排遴选一批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建立培育清单,构建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链条。实施高企和科小“双倍增”计划,2024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885家,增速32.3%,总量全省第6,增速预计全省首位。全年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20家,较上年度增长3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应流航源成功进入省科技领军企业行列,实现了我市零的突破。
二、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
一是企业创新平台有新进展。鼓励企业创建省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全年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3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新备案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家、省众创空间3家,辅导帮助皖西学院安徽省大别山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应流集团安徽省核能先进材料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博微长安安徽省低空探测重点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
二是科技孵化平台有新提升。持续推进无孵化器县区“清零”行动,金寨现代产业园“金梧桐”创业园、安徽工程大学霍山科技孵化器成功备案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清零目标,省级孵化器总数达到7家。全市孵化平台毕业在孵企业35家,增长52.17%。
三是公共研发平台凸显新作用。征集可共享研发仪器设备清单369种488台仪器、原值2.81亿元,并在“皖企通”开设“公共研发仪器设备对接服务”专栏,新能源等领域37台设备累计实现共享共用1510台次,服务费用达275万元。“金安经济开发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营,录入可共享研发设备99台,设备原值超2000万元。市开发区“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测试基地”项目持续推进,已采购实验设备1300余万元,拟于2025年初完成验收并挂牌运营。
三、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实现
一是大院大所合作取得新成效。安徽工研院六安院整合大学科技园资源,在孵企业总数达到46家,毕业企业7家,其中高企3家,专精特新企业1家;安大科技园六安分园两年来推荐科技型、产业化项目19个,2024年新引进项目中1家企业落户高新区。安徽大市场六安市场推送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21个、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项目41个;“工大智谷(六安)”正式揭牌。
二是科技要素对接实现新进展。举办安徽“双创汇”六安对接专场5场次,现场发布科技成果38项、签约项目25个;安徽大市场六安市场累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85项,对接成功8项,推送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21个、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项目41个。2024年,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220.47亿元,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174.66亿元,新增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实质性合作132项,合作金额7841.99万元。
三是省科技奖再获新佳绩。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快形成科技成果,2024年,我市新登记科技成果600项,共有8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项目3个、二等奖项目2个、三等奖项目3个,获奖规格创历史新高。
四、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品质、创品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9.2%,居全省第3位。
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初具规模。以应用场景建设和数据开放利用为主要方向,鼓励人工智能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全市签约、开工、投产项目35个,增长84%。
三是科技服务业加快培育。抓存量、提增量,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业,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17家,全市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15.1%,居全省第5位。
五、创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一是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加大。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持续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高端智力资源,明天氢能院士工作站获省绩效评价优秀等次,墙煌科技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签订建站合作协议,经省厅审核认定的首批15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效果初显。
二是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设立1亿元六安市科创种子基金,填补我市初创类企业科创种子基金空白;实施金融支持科企“共同成长计划”,推荐白名单科技型企业173家,征集企业贷款需求105家,举办银企对接会5场,现场成功签约金额18.5亿元。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市“新春第一会”部署安排,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在合六同城协同创新产业基地建设中凸显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扩容提质。按照“科技企业孵化-科小-高企-科技领军企业”发展路径,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全年新入库科小不少于1900家,高企总数达到950家以上,力争突破1000家。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力争2025年争取省科技计划项目5项,新增科创平台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
二是突出科技协同创新攻关。利用上海、合肥等地优势科教资源,梳理我市重点企业共性科技攻关难题,持续深化与上海同济、合肥工大、安大、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加强协同创新。重点支持明天氢能、同科生物、乔康药业、博微长安等企业提升省级校企合作平台质效,促进上海、合肥高校先进科技成果在六安落地转化。探索松江—六安科创孵化模式,深化裕科孵化器与上海启迪漕河泾孵化器共建关系。
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推进安徽科技大市场六安市场建设,强化技术经纪人培训效果,提升服务企业效能,举办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六安专场集中培训,计划新培训技术经理人50名。组织企业有效利用“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平台,举办“双创汇”科技要素对接专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六安转化落地,力争2025年举办安徽“双创汇”市级分站活动不少于2场。探索实施“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继续服务皖西学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探索,争取赋权改革取得突破。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引育科技人才,持续跟踪推进墙煌科技院士工作站建站工作进展;继续选派新增5名以上专家教授担任“科技副总”入企挂职服务。强化金融助力,完善科技企业白名单制度,做实金融支持科企“共同成长计划”;启动运营科创种子基金,做好项目尽调和资金投放;探索实施“研发贷”和“研发保”试点工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