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六安市市场监管局三级调研员 王军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5日
摘要:2024年以来,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关心、理解与支持。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市场监管局向广大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向大家报告的主题是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情况。
一、主要工作情况
2024年以来,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坚持高站位谋划,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一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汇报,市政府召开全市商事制度改革暨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和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调度会,研究部署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制定《六安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年度推进计划》,明确各单位年度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一体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二是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深化协同保护的实施意见》,从强化知识产权法规制度落实、推进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化解社会共治等8个方面,提出32项具体举措,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深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三是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试点。落实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工作,舒城县、霍山县持续获批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建设,金寨县获批开展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六安市地理标志领域以信用为基础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工作通过省市场监管局验收,并全省推广。
(二)坚持高价值创造,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一是专利。截至8月份,全市授权发明专利582件,有效发明专利514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11.7件,同比增长18.2%。PCT申请31件。二是商标。截至9月份,全市商标申请量8731件,商标注册量6341件,商标有效量77346件,增长13.85%,增幅全省第一。三是著作权。全市版权登记作品18377件。省级版权示范单位2家,省级软件正版化示范单位4家。四是地理标志。全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件,位居全省第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5件,位居全省第一。金寨天麻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五是植物新品种。国家林草局公布2024年第一批植物新品种权名单,授予我市榧树属“樉榧”植物新品种权。六是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产权民间文学艺术。全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9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4项,市级68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9人,国家级5人,省级39人,市级75人。
(三)坚持多元化运用,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一是知识产权金融护航实体发展。市政府召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座谈会,分管副市长参加,交流全市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质押融资推进工作。举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银企对接会暨新能源汽车产业“知惠行”专项活动,收集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56项,现场达成3项合作项目。市市场监管局走访徽商银行六安分行、六安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六安市分行、中国银行六安分行等4家银行机构,对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征集20家园区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联合徽商银行六安分行在金安开发区召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项活动。1-9月份,完成专利商标质押融资287笔25.86亿元,同比增长79%。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多花黄精新品种推广及深加工”项目完成验收,项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发布省团体标准1项、制定企业标准5项。鼓励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辅导应流集团、博微长安2家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向省科技厅组织推荐安徽工研院六安院、绿沃循环能源围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争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新能源电池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三是版权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大力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积极组织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新增9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加强皋陶历史文化研究,举办清明皋陶祭典活动。为加强对皋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组织举行六安市甲辰年清明纪念法祖皋陶活动,活动现场百余人参与。四是地理标志运营助力乡村振兴。贯彻落实《六安瓜片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霍山石斛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六安瓜片、霍山石斛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六安瓜片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完成霍邱柳编、霍山石斛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第二批清单中方产品技术规范修改工作。
(四)坚持全链条保护,创建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筑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屏障。全市公安机关聚焦知识产权领域,共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领域案件27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5人次,移送起诉73人次,涉案金额1400余万元,成功侦破部级挂牌督办“11·27生产、销售伪劣种子案”,该案受到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批示肯定。全市两级法院持续落实知识产权司法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全市检察系统共受理审查起诉知识产权案件15件32人,受理审查起诉侵犯著作权2件4人,起诉侵犯商标权13件28人。二是提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实效。市市场监管局部署开展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特殊标志等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12件,案件总值98.57万元,罚没款76.79万元;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2件。市版权部门组织开展打击院线电影盗录传播、青少年版权保护季等专项行动,六安海关组织开展“龙腾行动2024”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和治理力度。三是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力度。全市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组织16个,人民调解组织9个,保护工作站4家,聘请社会监督员22人、技术调查官12人、海外纠纷应对指导专家8人,逐步形成维权援助“一张网”,办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案件118件。全市2家公证机构分别设置个性化知识产权公证业务服务团队,全市9家知识产权人民调解组织28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办理诉前调解案件105件,其中98件调解协议获得人民法院司法确认。
(五)坚持高质量服务,打造优质赋能公共平台
一是国家商标局六安商标受理窗口增设商标质押登记备案业务,积极开展业务宣传,让更多企业了解流程少“跑腿”。同时,在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合肥代办处六安咨询服务工作站积极开展专利质押登记备案帮办等业务。二是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推动建立六安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骨干节点,目前已有7人到岗开展工作。7个县区均建立县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实现县区全覆盖。三是举办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操作培训班,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大数据,汇集整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势资源,为我市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大数据综合服务。四是推进六安市商标受理窗口“互联网+政务服务”商标注册便利化服务,拓展网上23项商标业务办理事项,共办理商标受理业务344件。五是建立我市高端装备特色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八大产业专题知识产权数据库,推动专利信息分析与产业运行决策深入融合。六是开展专利快速预审和专利集中审查,87家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领域企业在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网站完成专利快速预审企业备案,征集发明专利进入实审达50件以上企业2家。
(六)坚持立体式宣教,厚植崇尚创新人文氛围
一是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市版权部门举办“版权护航·教学飞扬”教师专场版权公开课,广泛宣传著作权法,增强社会公众版权意识。市中院结合“三进工作”开展普法讲座,设立“假冒产品展示馆”,将办案过程中呈现的侵害知识产权的产品进行整理归类后进行展示和说明,增强社会公众辨别真假的能力。二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速推进。市市场监管局举办全市知识产权管理培训班,市委组织部、市市场监管局联合举办全市质量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专题研讨班。市版权部门连续三年举办版权执法监管培训班,会同市卫健委、市政府国资委举办软件正版化培训活动3场,先后400余人次参加。三是知识产权舆情监测管控有力。市市场监管局编发《2024年六安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舆情专报》,统计分析知识产权舆情传播情况、舆情主要关注点及知识产权案例解析。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全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六安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各单位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25项重点任务,厘清各单位工作职责,全面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继续推进舒城县、霍山县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指导金寨县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
二是提升知识产权风险防患能力。引导企业认识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提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认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重点关注市场、规范化市场和保护工作站建设,深入企业,加大内外资企业诉求收集力度。根据知识产权不同类型,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进行全方位保护,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继续开展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违法行为,开展霍山石斛、六安瓜片等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专项检查,保持专利侵权惩戒高压态势。
三是培育高价值专利和优势企业。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工程,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组建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6家左右。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强企。通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企业40家以上,培育认定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以上。
四是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发展壮大地理标志特色产业,组建市级商标品牌指导站6家以上。依托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市子平台,发挥六安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服务创新主体作用,布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引导服务网点与当地产业、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向中小微企业定期推送产业专利分析、发展态势分析等公共服务产品,组织开展针对性培训。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项活动,切实解决中小微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创新主体创新发展。
答记者问:
提问1.六安瓜片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保护工程,能否简要介绍下情况?
答: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经市市场监管局申报、省知识产权局审核推荐、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评审和公示,实施期为一年,自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首批全国44个地理标志入选,我市“六安瓜片”地理标志名列其中。重点围绕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体系,进一步落实《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推动六安瓜片茶国家标准研制。二是建立统筹协调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 探索建立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保护与企业名称登记衔接保护机制,推动龙头茶企申报茶叶类驰名商标,建立健全六安瓜片茶产品质量特色等级划分机制,科学合理设定分级指标和要求。三是建设地理标志重点保护资源名录,开展地理标志资源普查,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建立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保护档案,及时为公众提供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和监管信息。四是强化地理标志特色质量保证控制,严格执行安徽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六安瓜片茶(DB34/T237-2017)》和《六安瓜片制作技艺标准(DB3212/T 2049—2018)》,实施规范改造,鼓励建立追溯体系,推动建设特色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五是加大地理标志保护监管力度,加大侵权假冒案件查办,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公开发布典型案例,发挥维权援助机制作用,深入六安瓜片地理标志用标企业,收集相关维权援助需求,提升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率。六是加快促进地理标志全面发展,组织参加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类)价值评价工作,加强“老字号”“非遗”融合保护。将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与徽六“老字号”、六安瓜片“非遗”保护等融合发展,打造六安茶谷特色地理标志文旅项目和旅游线路。七是夯实地理标志基础保障,建立一支六安瓜片发展专家队伍,强化六安瓜片宣传,组织生产企业积极举办地理标志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来增加六安瓜片“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推动六安瓜片走出去。
提问2.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版权?
答: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著作权和版权在我国的法律语境下基本是等同的概念,版权是一种通俗说法,而著作权则是专业术语,直接来源于法律条文。
保护版权,尊重创造。版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具体的体现。比如:服装设计方面,原创设计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构思、绘制设计图,制作出独特的服装款式,当我们购买正版品牌服装时,不仅是在支持设计师的创意和劳动成果,也是在维护版权秩序;食品包装设计往往独具匠心,从图案、色彩到字体,都是设计师的创意结晶;家居装饰中的绘画、摄影作品、壁纸图案、建筑设计图纸、房地产开发商在建设楼盘时,也需要尊重建筑设计师的版权,确保建筑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交通工具的外观设计,如汽车、自行车独特的车身线条、颜色搭配和标志设计是汽车制造商的知识产权;日常休息时我们看书、看电影,感受着其中的魅力与精彩,这背后都是创作者们以智慧和创新精心雕琢。版权如同忠诚的卫士,为创作者们的努力保驾护航。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版权意识
学习和了解《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白版权的概念、范围和保护期限等内容,清楚哪些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哪些是合法使用。每一部文学作品、一首音乐、一幅绘画等都是创作者心血的结晶,版权保护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尊重。
二、规范自身行为
拒绝使用盗版,不购买、不下载、不传播盗版书籍、电影、音乐、软件等。如果在学习、工作或创作中需要引用他人作品,要按照规定注明出处,尊重作者的署名权等权利。比如在写论文时,准确引用文献并列出参考文献清单。要尊重原创内容,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不随意抄袭、剽窃他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
三、积极参与监督
如果发现身边有侵权盗版现象,如售卖盗版商品的店铺、非法上传下载作品的网站等,要勇敢地向12345或者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版权科0564—3955880进行电话举报,让我们“立足创新创造,构建共同未来”,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全市的高质量发展、为维护版权秩序营造良好的版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提问3.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请问,我市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专利转化工作,目前成效如何?
答:感谢这位新闻媒体朋友的提问。国务院办公厅《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以来,我市持续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工作,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以来,全市专利转让转化781件。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是盘点存量专利,组织企业备案。贯彻落实《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安徽省开展高校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筛选推介工作方案》部署要求,组织皖西学院等4家院校盘活专利,盘点专利数量688件,筛选具有可转化前景的专利60件。组织辖区内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专利评价工作,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激活企业账户475家,并积极开展专利评价。
二是线上线下融合,链接供需合作。依托“一平台”“四中心”,探索形成覆盖全面、立体多维的专利运用网络,初步实现专利供需智能化匹配。联合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皖西学院等科研院所深入企业开展专利技术供需对接活动。举办安徽省专利转化运用供需对接会(六安专场),现场达成12项专利转化合作项目,3家院校发布技术成果,4家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对从市外受让发明专利用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企业,依据转让合同给予1万元奖励。
三是发挥职能作用,激活运用能力。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推动建立市、县区二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体系,认定132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动企业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目前,全市40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推进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组织开展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入库工作,目前,在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企业系统完成申报企业20家。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加大知识产权融资信贷政策支持力度,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银担“总对总”模式,1-9月份,全市共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25.86亿元,同比增长79%。
下一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企业发展的难题需求,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交流合作,瞄准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集智聚力,协同攻关,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形成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