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新闻发布会

人: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 徐力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发布时间:2024年4月19日

要:201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规划编制作出了明确部署。根据自然资源部、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为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我市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发布会直播

各位新闻记者朋友们: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同时也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全市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支持。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位推动下,《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安徽省政府审批,下面,我向大家介绍《规划》的相关情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过程

201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规划编制作出了明确部署。根据自然资源部、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为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我市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重要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发挥着战略性、约束性和传导性的作用,是六安城市发展的总纲、建设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六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作为一项不折不扣的政治任务。2019年10月,六安市人民政府印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正式启动市级规划编制工作。四年多来,我市开展并完成了“双评价”、“双评估”和项规划专题研究工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形成了初步成果,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2022年初,在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下,启动全市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并按要求分别提交了三轮划定成果,2022年10月划定成果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启用随后,我们继续完善规划成果,完成了社会公示、专家论证、意见征求、司法审查等工作,先后通过了市规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按要求上报省自然资源厅通过专家评审和技术审查,最终于2024年3月2日正式通过省政府批复。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六安市考察时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指示精神。国家和省级涉及我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已在《规划》落实。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规划目标。确定六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质,着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到2035年,形成底线牢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基本建成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示范城市。到2050年,全面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高质量生活的美丽家园,全面建成彰显红绿融合魅力的老区振兴现代化城市。

二是强化底线约束。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树牢国土空间规划底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845.92平方千米(726.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280.88平方千米(642.1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837.80平方千米(575.67万亩);城镇开发边界不高于561.46平方千米(84.22万亩)。

三是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筑牢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江淮分水岭绿色长廊,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使命,构建一屏三带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三区一带的农业空间格局、一山一河一岭,众水分流入江淮的生态空间格局、以1425为引领的城镇空间格局。六安城区形成一轴一带、双核五片的空间结构,在叶集城区形成一轴一带、一心三区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完善服务配套,提升宜居品质。

四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彰显六安皖西文化山水魅力。充分发挥大别山区森林、水库和淮河沿线水域湿地等自然景观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等旅游业态,合理保障旅游用地需求。完善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重点保护大别山红色文化遗存区,注重淮河文化、皋陶文化和群舒文化遗存区的整体保护。强化城市设计、村庄设计,优化城乡空间形态,促进山水文化景观和城镇乡村融合发展,彰显红绿融合的大别山城乡魅力风貌。

 五是强化空间联结和保障。健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实现与国家运输大通道互联互通,形成现代化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服务于六安高质量发展。强化水资源、能源安全保障,持续完善各类安全设施,切实提高城市应对洪涝、地质灾害风险的能力。统筹抽水蓄能电站等各类基础设施布局,系统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六是提出规划实施要求。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主体责任。完善规划实施政策法规,健全耕地保护机制,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强化规划传导和用途管制,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区县指引和专项规划指引,做好近期规划实施安排。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接下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切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高标准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提问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三区三线”划定作出了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请问“三区三线”对六安的未来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总规》又是如何划定落实“三区三线”的?

答:“三区三线”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实施底线约束的重要抓手,是守住耕地红线、守护绿水青山、引领城镇发展,发挥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性、引领性、约束性作用的重要基础。本次“三区三线”的划定与管控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特点与重大创新。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对于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应保尽保、量质并重、集中成片的原则,现状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居于三条控制线首要和优先位置。规划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26.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42.13万亩。

    二是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极重要区、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极敏感区,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以生态保护红线围合的空间为核心,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尤其是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扰动,整体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到2035年,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837.80平方千米。

    三是城镇开发边界集约适度。兼顾中心城区、县城、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等诉求,避让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不适宜城镇建设区域,以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规划至2035年,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561.46平方公里。坚持以新增撬动存量,增存结合、新老联动、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

提问2.六安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请问《规划》是如何妥善保护、活化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

答:六安市拥有红色文化、淮河文化、皋陶文化和群舒文化等多种文化底蕴,各类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地域文化特征。《总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

  一是完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体系。以文化遗址、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和文物保护单位为对象,构建并完善六安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二是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根据相关保护规划,统筹划定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不可移动文物、城市紫线等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对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暂不具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条件的,加强部门协同,及时落实动态补划。

三是科学适度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网络,在避免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网,支持开发旅游主题线路。在保证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发展文化旅游功能。

提问3.本轮《规划》是如何对六安城区内的交通进一步优化完善的?

答:国土空间综合交通体系是支撑空间发展战略实现和约束空间使用、优化空间结构、协调空间组织关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次规划在充分研究了城区交通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城市交通进一步优化。

一是构建高效便捷、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强化道路建设空间保障,六安城区形成三环、十四射、三联的高快速路网络体系和八横十纵的一级主干路、若干二级主干路组成的主干路网络体系支持城市快速通道与区域高速公路、国省道的衔接。树立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密城市次干路和支路建成区合理利用街巷空间,打通断头路,新建区完善支路网络布局2035年,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不低于8千米/平方公里

二是完善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建立以集约型公共交通为导向的机动化出行模式,加快形成以中运量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为延伸的多层次城市公交系统。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三是构建连续顺畅、品质宜人的城市慢行系统。保障慢行网络设施建设空间,落实完整街道理念,提升慢行环境,推进市域(郊)铁路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构建连续、安全、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形成高品质的15分钟慢行生活圈,满足居民日常出行和休闲健身的需要。城区串联淠河、淠河总干渠、凤凰河以及城市重要的人文节点等重要景源,构建生态、宜游的全域绿道慢行系统、安全便捷的通勤慢行通行系统和宜人、休闲的特色街道系统。完善绿道驿站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慢行出行方式。

提问4.《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如今已进入实施阶段。请问有哪些实施保障措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答:《规划》是六安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体纲领和基本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规划》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实施监督与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规划管控体系。科学编制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规划,确保各项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地。规划批复后按要求汇交标准数字化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发挥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统筹协调和议事决策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制度体系,完善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强化监督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形成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社会等各方监督合力。

二是建立城市体检和规划评估机制。建立定期体检、五年一评估、重点领域专项评估相结合的常态化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审批、修改规划和审计、执法、督察的重要参考。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全市在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空间政策等方面的要求,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指导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实现规划动态维护。

三是加强宣传与社会监督。坚持“开门编规划”,重点规划事项实行广泛公示和专家咨询,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和渠道,充分听取市民、企业、社会团体、专家等各方意见和诉求,引导公众积极为城市发展建言,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