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食品安全温馨提示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市场监管局 发布时间:2024-03-15 15:39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春天万物复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食品容易腐败变质,季节性食物也将大量上市,易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市市场监管局在此提醒各位市民多了解相关食品安全知识,以有效预防各类食源性疾病。

一、季节性食物食用要小心

1.土豆在发芽或未成熟时,含有毒素,进食后可造成咽喉或上腹部不适,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春季,应注意将土豆存放于干燥、阴凉处以避免发芽;发芽多者或青皮土豆不可食用。

2.鲜黄花菜进食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等症状。预防鲜黄花菜中毒,关键是要除掉菜的长柄,先用清水泡,再用开水焯,然后用冷水浸泡两个小时以上,捞出炒熟或煮透后

3.生四季豆中毒素只有经过彻底加热才被破坏,否则食用后会引起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烹调时,应将四季豆充分加热、彻底炒熟,使豆棍由直挺变蔫弱,颜色由鲜绿转为暗绿,浅尝无豆腥味,方可放心食用。

4.食用野生蘑菇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视物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防止毒蘑菇中毒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5.新鲜木耳不可立刻食用,人食用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或咽喉水肿。相比之下,干木耳更加安全。一般建议泡木耳的时间控制在1-2个小时左右即可,超过8小时,则可能有毒。

6.甘蔗一旦霉变,质地将变软,外皮颜色变深、呈褐色,闻之有酸霉或酒槽味;受真菌污染而发霉变质的甘蔗含有神经毒素,食用后2-8小时即发病,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衰竭、死亡。一旦发生中毒事故,应立即对中毒者进行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物,并送医院救治。

特别注意,《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中小学、幼儿园食堂不得制售冷荤类食品、生食类食品、裱花蛋糕,不得加工制作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等高风险食品”。

二、饮食卫生习惯很重要

春季是细菌病毒滋生活跃期,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诺如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提醒市民朋友注意以下几点。

1.外出就餐时,要选择证照齐全的餐馆,尽量选择煮熟煮透的食物,慎用生菜凉菜,不喝生水。不要在小摊贩或流动摊点购食品,在选购食品时之一查看保质期。

2.家庭烹饪时,一定要烧熟煮透,剩余食品必须低温冷藏存放,食用前彻底加热。同时,做好餐具的清洗消毒,生熟食餐具要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3.学校食堂、企事业单位食堂、大中型餐馆、小餐饮店等餐饮服务提供者,要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采购索票索证制度,不使用腐败变质或来历不明的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禁止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餐饮具和直接盛放直接入口的食品容器须洗净消毒。剩余熟食应冷藏贮存,常温下保存时间不超过2小时。

4.餐饮从业人员及广大消费者均需保持手部卫生清洁,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定期开窗通风。

三、消费维权意识要加强

消费者就餐后要及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收据,作为解决消费纠纷、维护自身权益的证据。在就餐过程中如发现餐饮服务单位供售的食品腐败变质、感官性状异常的,应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进食后如发生呕吐、腹泻、发热等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催吐,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报告。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