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新闻发布会

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主任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延友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人大办

发布时间:2023年9月15日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顺应社会期盼,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优化市场环境、提升政务服务、加强公平公正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但对标省内兄弟城市,尤其是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市场主体反映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通过制定《条例》总结固化成功经验,对标对表长三角,补齐补强短板,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支撑和保障,推动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布会直播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六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3年5月30日经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并报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查批准,将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为了方便《条例》的宣传普及和贯彻执行,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借此机会,就条例的立法背景、制定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立法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顺应社会期盼,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优化市场环境、提升政务服务、加强公平公正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但对标省内兄弟城市,尤其是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市场主体反映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通过制定《条例》总结固化成功经验,对标对表长三角,补齐补强短板,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支撑和保障,推动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立法过程

2022年8月,根据省委和省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启动《条例》的制定工作。《条例(草案)》由市政府办负责起草,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条例(草案)》按照法定程序,经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表决通过。2023年7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

立法过程中,在市人大常委会的主导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充分倾听民意、汇集民智。《条例》制定过程中,直接征集基层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意见、建议200余条,先后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6次、有关制度论证会3次,专项修改会5次,努力确保《条例》的立法质量和水平。

三、主要内容和特点

《条例》共三十二条,不分章节。立法中,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吸收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以及其他各方面意见,等高对接上海、合肥、苏州等长三角先进地市的制度规则和经验做法,采取“小快灵”模式,重点从优化市场环境、规范政府服务行为、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角度,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并就其合理性、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修改、完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

一是优化市场环境。《条例》破除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障碍,要求相关部门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登记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优化一般注销办理流程;聚焦解决“融资难”问题,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落实贷款政策的基础上,深化政银担合作,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加强人才引育,推进技工强市建设,为市场需要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或个性化服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常态化开展联系企业、走访企业活动,主动收集企业诉求,帮助解决生产经营困难。

二是规范政务服务。《条例》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细化政务服务标准,实现同一事项市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加强政务服务场所和窗口建设,全面推行“一网通办”,落实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等制度;严格控制行政许可实施和证明事项开具;推动实现电子印章、电子证照互认互通;推广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政务服务创新举措;规范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单位服务行为,要求公开服务标准,不得强迫接受服务条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条例》重点规范相关部门监管和执法行为,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和综合查一次等制度,要求同一部门的日常监督检查原则上应当合并进行;不同部门的日常监督检查能够合并进行的,由属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实施联合检查;针对市场主体最为关注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应当限定在所必须的范围内;同时将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宣传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

四是鼓励担当作为。《条例》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因推进改革、探索试验造成失误,符合一定的条件,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责任。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来宾,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和阳光雨露,须臾不可或缺,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相信《条例》颁布实施以后,六安的营商环境定会再上新的台阶。同时也呼吁各位记者朋友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营商环境工作,就《条例》的有关制度和创优营商环境的好经验、好做法多做宣传报道,共同推动有关制度落到实处、早见成效。

关于《条例》的有关情况,我就介绍到这里。最后借此机会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地方立法工作的关心重视,也恳请大家持续为地方立法工作提供支持帮助,让我们共同为六安的法治建设作贡献。


答记者问:

问题一:《六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起草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一是首要考虑市场主体感受。《条例》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等维度提供全方位支持与保护。比如市场环境,对市场主体关注度高的人才、融资、招投标、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政务环境,对市场主体参与度高的纳税、工程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审批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法治环境,对与市场主体切身利益相关的政府履约践诺、涉企案件查办、纠纷多元化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是体现我市特色。《条例》侧重于体现我市特色做法,将我市在对标沪苏浙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广受好评的举措体现出来、固化下来。比如企业开办一套材料、零收费、一个工作日办结,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联动无感过户,政务服务一窗受理、综合服务等。

三是鼓励创新突破。《条例》鼓励市直单位、各县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大胆创新突破。比如“一业一证一码”改革、人工智能审批、水电气通信接入工程一窗受理、并联办理等。

四是坚持精炼原则。对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中已经明确的内容,我市在《条例》(草案)中不再重复表述。在学习其他省份、地市《条例》《办法》时,原则上不借鉴务虚条款。

问题二:近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六安市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请问市营商办在创优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一是紧盯重点领域,提升工作质效。深化简政放权,在全省率先对中央和地方设定的528个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直接取消审批68项,审批改备案15项,实行告知承诺86项,优化审批服务359项;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行“一业一查”,将联合抽查任务压缩整合至125个,压减率达60.69%,进一步减轻企业重复多头迎检负担;优化政务服务,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全覆盖,131个乡镇(开发区)和10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投入运行,累计归集481类3661万张证照,179亿条数据,逐步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我市一般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66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实现1个环节、1套材料、1个工作日、全程零成本;涉企不动产转移登记实现1个环节、零收件、零费用、0.5个工作日办结。

二是主动应变求变,创新开展工作。创新开展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募100名营商环境“体验官”,及时收办“体验官”反馈的问题诉求、提出的意见建议。今年以来,“体验官”共开展活动74次,收办问题45个;建立“我和市长聊聊天”交流机制,市领导定期与各类企业家通过视频方式面对面聊天,及时了解企业所思所盼所想,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5期交流会,收办32家企业40个诉求;建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并与“皖企通”、涉企系统、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进行融合,实现惠企资金兑付流程由6个精简至3个,时间普遍压缩至4个自然日内。截至目前,“免申即享”平台已惠及1.1万家企业,兑现金额近7亿元;多部门联合印发《六安市水电气网(宽带)报装业务联合办理实施方案(试行)》,在政务服务大厅、水电气网(宽带)营业厅设立水电气网(宽带)通办窗口,在政务服务网六安分厅设立“水电气网(宽带)报装”联办平台,将水电气网(宽带)分别申请、各自办理的模式,调整为多项业务“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透明公开”的联合办理模式。

三是深化为企服务,及时化解诉求。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联万企”行动,营商办积极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按月走访联系企业,收办合理诉求;常态化开展“优环境、促发展”现场集中办公活动,省、市、县领导三级联动,面对面了解企业诉求,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建立企业“首席服务员”和“营商环境网格员”制度,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服务企业体系,全面、及时、就近、就地收集市场主体诉求,着力解决行业共性诉求;开展市场主体诉求全面收集办理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对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分行业、分区域全面摸排走访,重点解决历史遗留重难点诉求和融资、用地等营商环境方面合理诉求;开展招商引资协议履约和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排查工作,对发现有不兑现政策和拖欠账款情况的,依法依规履约践诺。市营商办对各渠道收集诉求,按照“四快”(快交办、快核查、快处置、快回访)办理机制,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分级分层推进解决,今年以来,累计解决60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