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人: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局长 李守富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3年3月24日

要:2022年,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发布会直播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六安市科学技术局向各位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下面,我就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作一介绍。

2022年,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源头供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强化市县(区)联动,持续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用活用好引导激励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硬实力。

一是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贯彻落实《六安市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意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指导规上企业做好研发项目立项、研发经费归集等基础性工作,做到应统尽统。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2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1.1%,增幅全省第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1.25%,较上年增长0.16个百分点,实现三年再次进位,增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主导产业,引导鼓励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申报实施省“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共获批省科技计划项目10项,其中明天氢能申报实施的“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成功获批为2022年省“揭榜挂帅”专项(全省仅立项9项),获省扶持资金1100万元。

(二)强化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梯队链条,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紧扣高企培育和认定申报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对到期重新认定高企和有申报意愿企业进行精准辅导、重点培育,建立高企培育“梯次队伍”,提高认定通过率。2022年共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79家,通过认定222家,高企总数达到486家,较2021年净增140家,实现连续四年增幅3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居全省第4位,高于8.7%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二是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对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要求,引导中小企业从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知识产权三个方面加大投入,着力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评价工作效能,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22年全市共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7家,较2021年184家增长202.71%。

(三)强化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档加速。深度对接沪苏浙和合肥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资源,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借力推动六安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大院大所合作。持续推进“攀亲结缘”工程,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先后三批引进“创新创业培育项目”29家,已孵化注册企业12家;裕安区与安徽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建大学科技园六安分园,目前已正式签约运营。应流集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联合培养、成果转化和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

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六安市纳入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范围,安徽科技大市场首个市级分市场六安市场启动运营,上线企业技术需求14项,成功对接成果5项。印发《科大讯飞“iFLYTEK A.I.开发者”大赛获奖项目落地支持方案》,设置总额为1个亿资金池,主动跟进其中6个优质项目团队洽谈,积极招引大赛获奖项目团队落户六安。2022年,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29.11亿元,居全省第7位,增幅为64.45%,全省第11位;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9.45亿元,居全省第7位,增幅为89.26%,全省第4位。

(四)强化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合六同城化发展等国家及省重大战略决策带来的发展机遇,建设一批高质量、强带动的创新平台。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平台质效。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创新平台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六安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鼓励企业精准对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自建或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安徽博微长安“目标探测与特征提取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满定期评估中获得“良好”等次。拟认定和培育首批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各1家,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新备案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家,市级实验室2家。

二是增强科技创新孵化能力。引导符合条件的开发园区、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皖西学院创办的星火创咖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创办的“水穿石”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我市国家众创空间零的突破。新备案省级众创空间2家,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六安市科创中心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评获优秀等次。水穿石等5家众创空间在省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

(五)强化智力支撑,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坚持引育并举,加大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培育力度,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是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持续推进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行动,鼓励团队携带科技成果在六安转化落地,推荐申报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家,其中霍山森普丰力预计获批为2022年省团队B类。严格落实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和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目前在六安工作的外籍专家31名,其中高端技术人才(A类)5人,外国专业人才(B类)26人。认真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在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中,连续四年受到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表扬。

二是汇集乡村科技创新人才。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壮大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将科技的力量延伸到田间地头,2022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到2537人,实现“一对一”结对服务全市1794个行政村,其中:选认大学生科技特派员244人,选认人数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一。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团12个,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家、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4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615个,研发转化应用农业“四新”科技成果298个,建立示范基地279个,开展线下集中技术培训农户58278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专章部署、集中表达,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科技强省的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在五届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支撑性工程,重点推进,常抓不懈。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六安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持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支撑性工程”,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六安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