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功能配套 提升城市品质新闻发布会

人:市住建局总工程师 吴 耘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住建局

发布时间:2023年3月10日

要:2018年5月,市政府成立了六安市城市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住建局,统筹推进我市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住建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短板和民生关切,扎实推进暖民心行动,高质量推动城市建设,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持续完善城市功能,综合提升城市品质,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发布会直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六安市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六安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向莅临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六安住建事业发展,支持我局工作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推进我市城市建设和功能性项目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个介绍。

一、基本情况 

2018年5月,市政府成立了六安市城市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住建局,统筹推进我市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住建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短板和民生关切,扎实推进暖民心行动,高质量推动城市建设,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持续完善城市功能,综合提升城市品质,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一是统筹推进畅强补专项行动。2019年12月印发了《六安市城区“畅循环强功能补窟窿”专项行动方案》,增强了中心城区重点工程建设的计划性、统揽性。构建“畅强补”项目系统调度体系,按月调度、汇总,按季通报、排名,全力推进“畅强补”专项行动。2019年以来,落地实施了“畅强补”项目67个,总投资244.91亿元。其中:畅循环项目24个,总投资37.60亿元;强功能项目18个,总投资66.97亿元;补窟窿项目25个,总投资140.34亿元。

二是稳步开展功能性项目招引工作。自2020年以来,市住建局结合城市更新工作以及六安城市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六安市城市体检报告》指出的城市短板突出问题,谋划了一批涵盖现代商业、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的功能性项目,成功招引并监管功能性项目26个,总投资约121.93亿元。随着青云广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六安学校、文庙锦城里、六安乐彩城、绿地健身中心、金石湾乐园一期等项目的建成运营,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市品质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投资“畅强补”项目

一是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城市建设。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协调社会关注焦点,解决重点工程推进障碍,定期召开城建领导组办公室综合议事会议,共协调解决具体项目问题,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加快了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围绕政府投资项目谋划、社会投资项目导入、重点工程建设、遗留问题整治等工作,坚持“谋划一批、转化一批、实施一批”的梯次推进布局,建立城市建设项目谋划储备库、年度前期工作库、年度投资建设库“三库联动”机制。

二是强化系统谋划完善交通路网。坚持“勾连东西、贯通南北、外通内联”目标,突出项目谋划和实施的系统性与前瞻性,系统解决市内交通拥堵问题。谋划实施内环线项目,科学分析城区交通过境难、进出难、市内堵等问题,提出沟通微循环的整体解决方案,陆续完成长安北路、天堂寨路断面改造、窑岗嘴大桥等重点工程。同时在项目谋划工作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要求,充分采纳信访“百信畅言”、两会提案议案、部门征询意见等社情民意,关注实际民生。

三是改革创新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引入三峡长江环保集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重点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短板,修复市政污水管网缺陷,统一城市上下游排水运营主体,全力保障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围绕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供水经营效率目标,将城市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污水治理系统进行统筹整合,不断提升水环境系统治理效能,促进城市涉水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坚持“由内及外、圆心带动”,以中心城区为辐射带动,由市到县逐步推广水环境系统治理,舒城县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项目与2021年11月启动实施;出台《六安市城区“水当家”监管服务工作导则》,明确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企业任务和政府部门职责,构建“无缝隙、不重合”的监管体系,从规划计划、投资决策、建设监管、运维监管、执法监督等多个方面保障“水当家”工作模式高效运行。

四是坚持人民至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结合征迁安置突出问题整治,积极开展“补窟窿”工作,科学编制征迁计划,规范任务下达程序,按照“任务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核化”要求,制定年度征迁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成立领导协调机构,高位推动征迁安置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对城区征迁包干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和优化,出台了《六安中心城区征迁包干工作实施办法》,实现征迁安置经费总包干,区级责权利对等,征迁安置做到同步同向,高效推进征迁安置工作。同时积极做好信访接待,维护稳定响应民情。对部分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二)社会投资功能性项目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以标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2022年8月印发《六安市城区社会投资城市功能性项目管理服务导则》。按照“市城建领导组牵头纳总、市直各单位及两区分工协作”的“一盘棋”工作思路,围绕目标任务、职责分工、洽谈评估、研究决策、后期管理等方面,明确功能性项目各参与主体职责和具体工作流程,建立项目“线索储备库、项目重点推进库、项目年度建设库”三库联动机制和投资调度机制,强化线索项目跟踪、落地项目履约监管,健全完善管理服务机制,为提升功能性项目管理服务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深入研究谋划,以功能需求对焦精准招商。通过认真梳理近年城市发展脉络,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十四五”相关行业规划,围绕“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能级提升”,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城市功能性项目投资指南》。按照“品质老城、六安新城、智造北站、绿色城南、魅力河西”五个片区和若干生活组团,统筹考虑功能性项目配套服务半径和打造百姓便民生活“15分钟生活圈”等多元化因素,深入分析每个片区、每个生活组团的功能需求,初步建立了涵盖现代商业、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44个功能性项目需求库,以完善城市功能需求促精准招商。

三是主动洽谈招商,以思维创新促进项目落地。市城建办(市住建局)主动走出去对接招商引资,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与意向客商进行洽谈,三年来,接待洽谈客商100多批次,召开专题会议30多次,每半月向市领导组专题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紧盯项目线索,克服疫情影响,采取视频云招商模式,确保工作不间断。创新功能性项目招商模式,不再把资本、土地要素作为招商洽谈的唯一模式,把引进资本和运营单位有效衔接,确保功能性项目“建得成、运营好”。

四是强化履约监管,以管理服务保障项目推进。逐步加强了项目履约监管力度,建立按月投资调度机制,依照土地挂牌条件、招商协议等督促建设单位按期建设。市政府分管领导、市城建办领导多次深入项目现场,定期调研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推进中的具体问题。文庙锦城里项目回购及代建幼儿园和古建筑修复协议等先后落实,永华路医养地块电缆入地工程顺利推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力高文心广场项目申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缓交,为功能性项目快速推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根据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六安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承载性工程实施方案》中的工作要求,聚焦中心城区和县城承载力提升,加大城市建设和功能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

(一)政府投资“畅强补”项目

一是畅通城市循环。实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着力提高城市路网密度,优化路网布局。力争全面打通“断头路”,结合交通枢纽、商业地块、居民小区周边配套需求,分年度推进城区未贯通道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达性;推进“白改黑”,聚焦老城区,结合文明城市创建,逐步推进磨子潭路、大别山路、皖西路、龙河路等老旧道路“白改黑”;开展立体化改造,优化既有道路节点交通组织,通过建设跨线桥、高架桥、地下通道等多种方式,对交通堵点进行立体化改造;完善支线路网,与周边主次干道形成微循环,逐步构建片区完善的路网结构。

二是提升城市韧性。聚焦“城市水当家”监管服务,不断健全政府监管服务机制,推进涉水监管水平规范化,保障供水安全、提升污水处理效能。扎实推进城市管网老化更新改造工作,在全面摸清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底数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形成的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实现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

三是补齐城市短板。结合城市更新,探索并规范危旧小区“群众自愿、政府服务”的拆除还建新模式,统筹整合利用片区资源,对成片的、小区内外环境亟需整治的片区进行整治。不断创新改造模式,探索深化市场化方式,将老旧小区改造与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有机更新、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整社区建设等相结合,科学规划、设计更新、改造片区。继续优化工作措施,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措施,巩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加强对各县区工作指导,切实提升我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整体水平。

(二)社会投资功能性项目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部门联动,强化统筹调度,积极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以服务型政府标准,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不断营造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作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履约监管。严格按照土地出让规划条件要求和招商协议,加强对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推进政府和企业落实履约条款,确保发挥项目功能,实现项目早开工、投资早见效。

三是加强项目招引。紧抓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政策机遇,发挥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市开展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地域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云招商”等模式,紧盯行业龙头企业,广泛收集项目线索,持续推进高品质城市功能性项目落地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完善城市功能。

四是精准导入项目。结合工业厂房旧址改造,导入特色文创旅游街区等项目;结合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借助上海医疗、健康养老资源优势,导入一批区域医疗中心、康养中心等项目;结合中心城市片区功能定位配套完善,促进消费,导入各类商业综合体项目;结合红色文化、皋陶文化、淠史杭文化传承发展,导入各类文化旅游项目;结合“安徽省暖民心十大工程”“完整居住社区”“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等工作,导入一批社区服务型商业综合体和邻里中心项目,满足便民服务需求。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稳步推进“畅强补”工程、导入社会投资功能性项目有利于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城市能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此,我诚恳的希望你们对我市城市建设工作多关注、多宣传、多支持,为共同推进我市“畅强补”工程和社会投资功能性项目顺利建设运营、建设幸福美丽新六安添砖加瓦!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各位!

 

 答记者问:

问题1:“畅强补”包含哪些方面,今年计划实施多少个项目?

答:“畅强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畅循环、强功能、补窟窿”。通过“畅强补”项目的实施可以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及商业服务功能。在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的同时,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便利。根据市本级政府性投资计划,2023年计划实施齐云东路(解放南路-紫荆路)、玉泉巷(丽康路-振华路)等12个畅循环项目;长三角一体化总部经济产业园一期、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等10个强功能项目;老旧小区改造城区道路沥青路面及人行道维修工程等7个补窟窿项目。

问题2:外来企业到六安进行功能性项目投资有什么优惠政策?

答:外来投资企业,可享受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合肥都市圈、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等多重优惠政策支持,还可享受固定资产补助、财政贡献奖励、股权投资、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于牵引带动性强、产业契合度高的重大投资项目,可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根据项目规模、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等,实行“一事一议”。

问题3:投资意向企业到六安来投资功能性项目和谁对接?怎么对接?

答: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可以和六安市城市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市城建办)联系,市城建办下设办公室在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具体地址:六安市裕安区小华山街道长安南路182号建设大厦。功能性项目招引工作由市城建办牵头对接洽谈相关单位与意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