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市文旅局 浏览次数:

人: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陆 静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文旅局

发布时间:2023年1月18日

要:2022年,我市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先后出台了《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旅游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助力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金寨县八湾堂民宿、霍山县别山雅苑民宿被评为全国丙级旅游民宿,有山美地等5家民宿入选安徽省百家精品民宿,推荐携程度假农庄申报安徽十大民宿发展经典案例,民宿产业成为我市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拉动旅游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助力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

发布会直播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界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我市文旅工作给予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特别感谢市政府新闻办为我们提供了与大家(媒体朋友)沟通、交流的机会。

随着国内经济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游客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更具个性化,旅游目的由单纯的观光游览向体验风土人情、感受历史文化转变,出游方式由原来走马观花式的跟团游向体验性的休闲旅游转变,旅游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住”,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催生了不同于标准化酒店的个性化民宿,作为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民宿,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从概念角度来讲,民宿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 ㎡,主人参与接待, 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它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从旅游角度来讲,民宿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创意生活品类,品质化、多元化的民宿,迎合了游客自由体验和微度假的需求,契合了人们回归自然、体验民俗风情的渴求,是当前大众深度休闲的重要载体。从经济角度来说,民宿是旅游产品向旅游产业过渡的重要载体,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带动整个消费产业链发展。一个成功的旅游民宿,甚至可以成为地方的IP,成为众多游客追捧的“打卡地”。从文化角度来说,民宿是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载体,发展民宿有利于发掘和保护当地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用现代的文化创意手段来延续传承当地文化民俗,重塑乡村的魅力和提升乡村的文化竞争力。从社会角度来说,民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场所,是携带现代城市文明基因向农村地区延伸的桥梁,符合现代人的兴趣、梦想、生活理念和审美需求。综上所述,旅游民宿它不仅是具有住宿功能的场所,是业主传递生活情怀的载体,更提供了有别于日常生活,具有当地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一、关于2022年全市旅游民宿发展情况

2022年,我市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先后出台了《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旅游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助力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金寨县八湾堂民宿、霍山县别山雅苑民宿被评为全国丙级旅游民宿,有山美地等5家民宿入选安徽省百家精品民宿,推荐携程度假农庄申报安徽十大民宿发展经典案例,民宿产业成为我市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拉动旅游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助力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是高位推进,统筹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民宿产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市领导批示精神,强化工作举措,落实落细相关工作。

二是强化调度,加快发展。市文旅局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对各县区民宿建设工作开展常态化暗访、督导,每月开展专题调度,通报各地民宿建设进度。2022年,全市共新改建精品民宿70家,完成投资约4.5亿元,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经营收入约2967万元。

三是加大投入,多元发展。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招商引资、村集体入股、能人创业、群众参与等多种发展模式。如霍山县政府主导的影庐民宿、裕安区招商引资的抹茶小院、金安区村集体入股的半山•星云民宿、舒城县能人创业的望庄民宿、金寨县群众参与的朴宿良辰民宿。

四是规划提升,引领发展。制定《六安市“大别·乡宿”管理办法》《六安市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导则》《六安市旅游民宿风景带建设导则》。完成269个乡村旅游“微创意 微改造”提升,优化旅游民宿发展环境。引导民宿经营者挖掘和传承皖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五是助民增收,带动发展。盘活古民居、旧厂房、旧校舍、农户闲置房、宅基地等闲置资源,通过雇佣本地居民、采购周边农户蔬菜、家禽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22年,我市旅游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15.95亿元,4.22万户农户增收。

    六是加强宣传,促进发展。推出六安民宿大集合软文和短视频,组织旅游推广大使深入县区集中宣传民宿。通过支付宝、抖音、携程平台发放800万元文旅消费券,预定酒店民宿可享受8折至8.5折优惠,激发旅游民宿市场活力。开展“六安人游六安”系列优惠活动,促进民宿产业发展。

二、标准编制背景

一是民宿成为旅游新业态,亟需规范发展。旅游民宿作为休闲旅居时代的重要产品,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助力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抓手。2018年浙江湖州全国发展乡村民宿推进全域旅游现场会,“小民宿、大产业,小民宿、大市场,小民宿、大联动”论断成为时代强声,民宿对于推动新时代旅游业优质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非凡。

二是民宿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亟待标准规范。六安依托优越区位、富饶的物产,激发了民宿产业的大发展,建成携程度假农庄金寨大湾店、八湾堂、别山雅苑、抹茶等一批精品民宿驰名省内外,有山美地、钟秀茶宿等5家民宿入选“2019年安徽省百佳精品民宿”。但仍有部分民宿硬件基础差、服务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一定程度阻滞了民宿健康发展,亟需规范指导。

三是标准化是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关于加快旅游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六政办〔2022〕20号)提出实施旅游民宿“1289”工程。《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的编制实施,将是大别·乡宿民宿品牌打造和培育的重要抓手,必将助力民宿风景带、民宿产业集聚区建设。

综上,编制《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显得急迫且必要。1月3日,由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制定的地方标准《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DB 3415/T 48-2022)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对高质量推动我市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标准编制过程

2022年9月,我局形成《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初稿,经局领导及相关科室研讨完善,于10月形成征求意见稿;11月,通过发函、挂网等方式向各县区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市直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广泛征求意见,共收到26家单位和个人71条意见,其中采纳70条,部分采纳1条;11月29日,我局组织召开《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征求意见稿)》专家咨询会,梳理总结各方意见建议,完善编制成果;12月2日至4日,编制组赴金寨县印象邢湾、霍邱县宽舍民宿、舒城县随园小墅等16家民宿开展实地测评,根据测评情况对标准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标准送审稿;12月16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审查会,经充分讨论,审查组专家一致同意标准通过审查,我局于12月底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报送有关报批材料;2023年1月3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发布《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

四、标准主要内容

标准整体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必备要求、整体环境、建筑布局、设施设备、服务要求、管理运营、主题特色和评价等11章。“范围”明确标准所覆盖的方面和适用界限。“规范性引用文件”与《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 41648-2022)、《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等国家、行业及省级地方标准充分衔接。“术语和定义”界定了大别·乡宿的定义。“必备要求”为前置条件,从安全、卫生、道路、消防等10个条款对旅游民宿规范约束。标准从整体环境、建筑布局、设施设备、服务要求、管理运营、主题特色等6个方面提出了大别•乡宿的基本要求。规范性附录提出大别•乡宿必备项目、考查项目分值、大别•乡宿等级划分规则等,并明确加分项对应的重点考察内容。

五、标准特色

一是凸显地方特色。标准界定了大别•乡宿为“利用民居、校舍等资源,建设具有大别山地域特色,主人参与接待,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小型住宿设施”,明确了不同等级大别•乡宿主题特色要求,将二星店分为智慧化较高的创新主题和非遗民俗的传承主题,突出民宿特性与乡土性、地域性、时尚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规范性附录”中提出“主题特色”得分不低于12分,强调大别·乡宿主题特色的重要性。同时标准衔接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等国、行标旅游民宿标准,也体现了民宿产业生产空间、村民(居民)生活空间、环境保护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的“三生空间”理念。

二是彰显文旅融合。标准注重文化赋能作用,在建筑装修、室内布局、接待服务等章节中明确强调体现大别山地域文化元素,引导大别·乡宿风格布局融入大别山红色文化、大别山生态文化、皋陶历史文化、淮河文化、淠史杭水利文化、皖西民俗文化等六安地域特色,围绕非遗文化、民俗节庆、历史典故等,着力推进创新、传承类特色民宿发展,打造“一宿一特色”“一宿一主题”,不断提升“大别·乡宿”品牌的品质内涵,使其成为展示六安文化和大别山特色的靓丽名片。

三是差异化等级评价。标准区别于国、行标对旅游民宿的等级划分,结合六安地域特色,将大别•乡宿等级划分从低到高为一星店、二星店、三星店(各考查项目总分120分,基本要求100分,加分项20分。大别•乡宿一星店84分达标,二星店96分达标,三星店108分达标)。并综合考虑软硬件、室内外布局等方面,明确大别•乡宿评价指标。

六、下一步推进计划

一是加强宣贯,营造氛围。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郑栅洁书记视察六安讲话及叶露中书记批示要求,打好大别山旅游王牌。利用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媒介,加强对《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的宣贯培训。及时总结宣传旅游民宿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经验和新典型,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旅游民宿发展。

二是强化调度,压实责任。将旅游民宿发展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指标,坚持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打破部门壁垒,落实责任分工,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政企合作的工作机制。实行局领导班子包保县区制度,强化对旅游民宿工作的督导和调度,增强服务意识,定期不定期开展调研,加强对重点民宿项目的指导调度,按季度通报各县区民宿发展进度。谋划“大别·乡宿”发展激励方案,营造民宿发展“赛马争先”的浓厚氛围。

三是提升品质,拓展业态。引导民宿经营主体对照《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建设、提升,将六安特色文化元素植入到旅游民宿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中,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形成民宿集群,打响“大别·乡宿”旅游民宿品牌。发挥民宿经济的“乘数效应”,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抢抓机遇,开展招商。编制全市旅游民宿招商项目册,利用上海对口合作、长三角一体化等有利机遇,深入对接上海、合肥等文旅头部企业,开展民宿招商活动,推动上海等地知名旅游企业投资开发六安优质旅游资源,发展高品质精品民宿,逐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合作多赢的良好发展格局。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专业团队、文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民宿建设运营。

五是培养人才,提升服务。加大旅游民宿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高校,开设旅游民宿管家、旅游民宿主人专业,培养旅游民宿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旅游民宿培训计划,分类、分层举办旅游民宿管理和从业人员专题培训班,着力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民宿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