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运用PPP模式助力安徽省六安市G4222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项目落地
近日,利用PPP模式实施的全省PPP项目总投资额第一的交通运输项目——安徽省六安市G4222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舒城(千人桥)至金寨(皖豫界)段建设项目顺利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管理库。项目总投资247.54亿元。其中:中央车购税补助资金50.6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96.87亿元。采取BOT+政府投资补助模式运作,合作期限33年,建设总里程170.5公里。预计10月上旬开展社会资本采购工作,力争2022年底开工建设,2026年通车运营。
深耕细作,深入调研多方协同发力,抓实抓细前期准备工作。倒排工作计划。建立工作专班,制定部门任务清单、倒排时间表。采取每日常规调度、每周定期调度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项目建设推进的要素问题,部门间联动协调,从速从细落实解决。优化工作流程。形成土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可研报批等21项专题报批指南,实行专题并联作业、压茬推进。实现调度一个事项促进一批事项,做到台账式推进、对账式销号。做实前期准备。提前启动项目征迁和土地报批工作,确保在PPP项目开工建设之前,全面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建立项目储备清单,根据线下材料同步录入PPP综合信息平台数据,并按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调整。确保上报项目信息准确、完整,保证平台对外发布信息真实、无误。严审一案两评。聘请专业PPP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和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并多次召集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磋商会,充分了解潜在社会资本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核心条款,让实施方案更契合市场的需求。对财务关键性数据测算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提升数据准确性。核查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财政风险支出责任,确保财政承受能力可持续。
以点带面,发挥政府投入乘数效应,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响应。实施投资补助。根据《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补助资金,以政府投资补助的方式将车购税补助资金全额用于项目建设。依据项目建设进度支付给社会资本,保障项目资金需求。提供融资支持。在项目前期谋划阶段,积极与相关金融机构对接,使其充分了解PPP项目的风险分配框架、回报机制、融资需求等,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案,为后续社会资本融资提供有力支持。合理分担风险。按照“风险由最适宜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合理分配项目风险,为获得收益而面临的技术类、市场类、运营类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化等政策类风险由政府承担。落实按效付费。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期质量与项目运营期成本挂钩的激励相容机制,运营期评价结果与收入挂钩的绩效指标体系,作为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效激励社会资本统筹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及运营维护成本。
共建共享,构建内联外通运输通道,切实扩大有效投资。完善路网通行。形成安徽省中部东西向高速通道,构筑安徽省与中原腹地和长三角地区新建高速联络线,将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扩大合肥经济圈辐射范围,促进安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加强皖豫鄂等省间交通经济往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土地保值增值。在有效提升公路状况、基础设施水平的基础上,项目的实施能够改善投资环境,使得沿线土地增值,预计将会带来土地增值效益约11亿元。推动交旅融合。通过合肥与大别山腹地和长三角核心客源地的对接,构建了大别山区域对外联通的快速通道。有助于整合、串联长三角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旅游景点,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合肥都市圈内部连通区域核心城市合肥与大别山地区中心城市六安的城际通道。实现都市圈间多路联通,有效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与武汉城市圈等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