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市经信局 征集时间:[ 2021-01-25 00:00 ] 至 [ 2021-02-25 00:00 ]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经信局起草了《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 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ttp://yjzjk.luan.gov.cn/yjzjk/index.html)或六安市经信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http://jxj.luan.gov.cn/hdjl/yjzj/index.html)留言;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六安市行政中心7号楼210。来信请注明“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字样。

3.形成书面材料签字或盖章传真至3379211。

4.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563367610@qq.com

联系电话:3379895。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25日。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pdf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草案)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赶超式高质量发展,全面完成 2021年工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头、起好步,制定本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二、起草依据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有关会议精神,结合《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六政〔2021〕1号)等政策文件精神起草。

三、起草过程

2020年11月初,我局成立了起草组,组织开展2021年一号文件思路谋划专题调研。

起草组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11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云飞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市长叶露中在12月17日听取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要求,以及孙书记、叶市长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同时结合中央、省有关会议精神及孙书记、叶市长有关调研指示要求,经过反复讨论修改,2021年1月中上旬形成了《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初稿)。

市委常委、副市长束学龙两次听取2021年工业工作谋划情况汇报,2021年1月21日对《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初稿)作出批示,要求进一步征求意见、修改完善。

2021年1月25日,我局修改完善后印发征求意见稿,征求各县区政府(管委)和市直有关部门等意见,并经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和市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审查,结合各方反馈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2021年2月24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召集市直有关单位召开征求意见会,根据各方意见市经信局进一步修订完善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2021年3月1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会议要求市经信局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呈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定。

四、主要内容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草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主要目标。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提升到72%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22.5%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是搭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以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为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加快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全面建立合六园区合作机制;以合六一体化、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二是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以提升产业规模和集聚度为基点,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市级建立新能源汽车、食品健康产业链长制,各县区围绕头部企业或优势产业集群建立2-3个产业群长制。突出重点、分批推进,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坚持项目引领强主体。以“积树造林”和“老树育新干”工程为支撑,着力做优做强企业梯队。积极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十亿企业成长、规模企业递次纳规”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拓展“攀亲结故”工程,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规划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园。建立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发展,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建设,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出台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意见,大力引进产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围绕5G 发展“十百千万”总体目标,统筹推进5G基站、产业化项目、场景应用建设。六是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全面实施规模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以亩产论英雄、定政策、配资源。开展区域性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在全市开发区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七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集政策发布、咨询服务、项目申报、要素链接等于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出台六安市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常态化开展“保扶增”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六安工业领军型人才培训”“入企诊断”“困难企业救治”、“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网络。

(三)保障措施

各县区、市直各单位进一步强化对工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重工强工作为党委政府的“双一把手”工程、开发园区的“一号工程”,坚定不移抓工业。健全领导、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优化政策举措,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式调度,做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聚焦聚力工业,分管领导主抓主管工业。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要素保障水平上下功夫,强化资金、人才、土地、平台等要素支撑,让更多资源向工业集聚,全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赶超式高质量发展,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征求意见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其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工业经济赶超式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提升到72%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22.5%以上。

一、搭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

1.建立合六经济走廊产业合作体系。按照“一主攻、两聚焦、四链接”的思路(主攻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加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质增效,做到与合肥产业链接、科创链接、园区链接、市场链接),推动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工作落实落细。以产业融合为核心,高标准编制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规划。深度剖析合肥产业链,形成《全面融入合肥产业分析报告》,主动链接合肥产业体系。筛选一批区域产业合作重点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纳入合六经济走廊年度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调度推进。

2.建设高能级区域融合发展平台。加快建立合六两市园区全面合作机制,全市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与合肥市相关园区全面结对合作,明确合作方案、合作路径、承接平台、重点举措和政策保障。在园区合作共建方面实现新突破,争创更多的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最大限度把握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政策机遇,推动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跨越式发展;争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六安联动创新区。支持舒城开发区和霍山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六安高新区“以升促建”争创国家高新区。支持叶集开发区化工集中区扩区升级,争创省级化工园区。鼓励建设省创新型智慧园区。

二、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

3.建立产业链(群)长制。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聚焦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布局,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工程。发挥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六安市企业联合会等平台作用,开展产业链观摩活动。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市级建立新能源汽车、食品健康产业链长制,开展产业专题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各县区围绕头部企业或优势产业集群建立2-3个产业群长制,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图谱,统筹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政策链布局。突出产城融合,高标准编制霍邱钢铁产业规划。

4.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突出重点、分批推进,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霍邱钢厂,推动铁基材料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围绕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省级战新基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围绕杭埠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围绕燃料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明天氢能产业园、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基地及高档变速箱生产基地;围绕金寨雅迪产业链,加快配套产业园建设,打造500万辆电动车生产基地;围绕智能烹饪机器人和中央厨房体系,加快落实《六安市“智慧餐厨”工程实施方案》,建设智能烹饪机器人制造基地。

三、坚持项目引领强主体

5.“积树造林”做大增量。继续大力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积树造林”工程,快速做大增量,继续开展月调度、季通报、年度观摩评比,力争全年落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新投产100个,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各县区围绕首位产业至少引进1个10亿元以上头部企业(全国行业排名前十)投资项目,围绕主导产业至少引进2个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立市领导、市直部门“一把手”带头招商机制,以市开发区为主要承接地,每人每年至少引荐1个5亿元及以上工业项目有效线索并于年底前签约落户、实现实质性开工,其招商成果与绩效奖励挂钩。

6.“老树育新干”优化存量。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持续优化存量,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钢厂系列技改项目、星瑞江汽高端变速箱基地、金安不锈钢技改重组、应流“退城进园”、科凡家居二期、索伊智能烹饪机器人项目、中财管道四期、长江精工20万吨钢结构、华润雪花扩能、江淮电机减速机等专用电机生产等龙头企业技改项目。继续围绕“六化”方向认定一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

7.“梯次培育”壮大主体。继续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十亿企业成长、规模企业递次纳规”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强运行监测和政策精准扶持。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十亿元企业2-3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争创“专精特新” 冠军企业和小巨人5户。实施机制砂石企业“扶优育强”行动。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8.巩固拓展“攀亲结故”工程。积极探索市校合作、校企合作,推动更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落户我市。推动安徽工研院六安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六安双创中心”实施一批成果产业化项目,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0个、孵化项目8个以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专项资金作用,鼓励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9.优化提升“双创”平台。出台《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集群,规划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园,鼓励和引导开发园区、龙头企业等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力争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3个。

10.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力争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建立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5%。新认定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5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创建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左右,积极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精品研发,打造一批省级工业精品、省级新产品,争创一批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

五、加快布局数字经济

11.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发展,建设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推广机器换人500台以上。提高企业MES、ERP等数字化工具使用率和云化率,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建设,引导200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发挥龙头带动引领作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精卓光显小镇、春兴精工5G通讯科技产业园、美央电子科技园 、上达电子柔性集成电路封装基板、国动5G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电子信息产品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

12.强化“5G”产业化应用。围绕5G 发展“十百千万”总体目标,统筹推进5G基站、产业化项目、场景应用建设,新增5G基站1200个,实现城区和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连续覆盖,县城区域连续覆盖和重点乡镇热点覆盖。深入实施5G场景应用行动计划,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力争建成5G场景应用20个以上。深化“5G+工业互联网”引领工程,重点探索工业视觉检测、工业AR/VR、云化机器人等应用,聚焦5个重点行业,形成1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

六、推动绿色集约发展

13.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建设省市级绿色工厂20个,争创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深入推进工业节能,落实能耗“双控”政策,实施节能诊断服务,提升传统高耗能行业能效管理水平。

14.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实施规模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建立亩均产值、税收、投资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单位增加值能耗等指标评价体系,对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分类打分定级。建立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发展绩效评价统计体系。实施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围绕工业用地亩均产值、税收、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增加值排放、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等指标,实施开发园区亩均效益评价。将评价结果运用到项目扶持政策、专项资金分配、民营企业行业排序等工作中,与土地指标、能耗指标、工业经济考评、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挂钩。

七、提升服务水平

15.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网络。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建立集政策发布、咨询服务、项目申报、要素链接等于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融入省市县一体化综合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和省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创建省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0个以上。

16.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出台《六安市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建设中国(六安)设计创新城为载体,着力打造六安工业设计基地,推动“设计赋能”,力争培育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0个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区域性智慧物流园,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17.常态化开展“保扶增”行动。推深做实“四送一服”工程,常态化开展“保主体、扶企业、增信心”行动。分批次、分行业开展“入企诊断”,深化困难企业诊断救治,加强帮扶指导。深入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持续打造“六安工业领军型人才培训”系列品牌,分领域、分类型开展新生代企业家、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首席质量官等多层次培训。

18.健全工业运行监测机制。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围绕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下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技改投资等关键指标,强化统计监测与研判,加大项目入统、企业纳规指导服务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以销售收入、库存、利润、税收、应收账款、用电量、用工数等关联指标为基础,建立五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监测清单。

各县区、市直各单位要切实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转移到工业强市建设中来,进一步强化对工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重工强工作为党委政府的“双一把手”工程、开发园区的“一号工程”,坚定不移抓工业。要健全领导、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优化政策举措,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式调度,做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聚焦聚力工业,分管领导主抓主管工业。各级各部门要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要素保障水平上下功夫,强化资金、人才、土地、平台等要素支撑,让更多资源向工业集聚,全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赶超式高质量发展,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3379895
来信来访渠道
六安市行政中心7号楼210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未收到公众反馈意见,特此说明!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3年4月25日 9时35分

2021年1月25日,我单位对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征求意见,于125日至225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网站公开、书面信件等方式向社会征集相关意见和建议,共收到反馈意见和建议9条,其中采纳4条,部分采纳3条,未采纳2条,采纳与否的理由见下表。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情况反馈表

序号

反馈单位 反馈意见 采纳情况 原因
1 霍邱县政府 建议“建设高能级区域融合发展平台”中加入“支持创建霍邱扈胡绿色重化工产业园、支持创建霍邱冯井资源循环化利用产业园”。 未采纳 已有相关内容。
2 舒城县政府 建议“‘6.老树育新干’优化存量”中加入“精卓光显二号园区、夏星20万吨低温肉制品深加工项目”。 部分采纳 表述更全面。
3 金安区政府 建议“‘6.老树育新干’优化存量”中龙头企业技改项目增加“江淮电机减速机等专用电机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采纳 表述更全面。
4 叶集区政府 ①“二、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中第四条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中建议增加:“围绕叶集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推动板材加工和家居制造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50亿”;②“三、坚持项目引领强主体中第五条‘积树造林’做大增量”中“以市开发区、六安高新区、金安开发区为主要承接地”建议增加“叶集开发区”。 部分采纳 ①采纳。家居产业属于优势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已成一定规模。②未采纳。与《关于进一步优化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果的若干措施》相关内容保持一致。
5 市开发区 ①在“建设高能级区域融合发展平台”中建议添加:合力推动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考核评价工作中争先进位,支持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三角地区中与其他国家级经开区合作共建园区和国际合作园区。②在“‘积树造林’做大增量”中建议:仅支持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市开发区为主要承接地。 未采纳 ①在“建设高能级区域融合发展平台”中已有争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内容。②以市开发区为主要承接地,与市投创中心代市委市政府草拟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果的若干措施》相关内容保持一致。
6 市发改委 ①“搭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2.建设高能级区域融合发展平台。支持叶集开发区扩区升级,争创省级化工园区。”修改为:“搭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2.建设高能级区域融合发展平台”中“支持叶集开发区化工集中区扩区升级,争创省级化工园区”建议删除,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已结束。②“二、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4.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省级战新基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建议修改为:“二、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4.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省级战新基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产值突破120亿元。”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区域性智慧物流园”建议修改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区域性智慧物流园。”④“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增加“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家。” 部分采纳 ①部分采纳,叶集化工园区已获省批准,但还需高质量建设发展。②采纳,表述更准确。③采纳,表述更准确。④采纳,表述更准确。
7 市科技局 第5页“10.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段中,建议将“新认定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0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积极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修改为“新认定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5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积极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平台。” 采纳 表述更准确。
8 市财政局 建议将“8.巩固拓展‘攀亲结故’工程......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作用......”修改为“8.巩固拓展‘攀亲结故’工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专项资金作用......” 采纳 表述更准确。
9 市投创中心 ①建议将“‘积树造林’做大增量”中“建立市领导、市直部门……绩效奖励挂钩”修改为“建立市领导、市直部门‘一把手’带头招商机制,以市开发区为主要承接地,每人每年至少引荐1个5亿元及以上工业项目有效线索并于年底前签约落户、实现实质性开工,其招商成果与绩效奖励挂钩”。②“搭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1.建立合六经济走廊产业合作体系。深度剖析合肥产业链,形成《全面融入合肥产业分析报告》,主动链接合肥产业体系。”建议修改为:“搭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建立合六经济走廊产业合作体系。深度剖析合肥产业链,形成《链接合肥产业招商计划书》,主动链接合肥产业体系。” 采纳 表述更准确。
10 公众 公众未反馈意见    

文件

关于印发《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市直和中央、省属驻六安各单位:

现将《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20213月2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工业经济赶超式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提升到72%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22.5%以上。

一、搭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

1.建立合六经济走廊产业合作体系。按照一主攻、两聚焦、四链接的思路(主攻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加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质增效,做到与合肥产业链接、科创链接、园区链接、市场链接),推动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工作落实落细。以产业融合为核心,高标准编制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规划。深度剖析合肥产业链,形成《链接合肥产业招商计划书》,主动链接合肥产业体系。筛选一批区域产业合作重点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纳入合六经济走廊年度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调度推进。

2.建设高能级区域融合发展平台。加快建立合六两市园区全面合作机制,全市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与合肥市相关园区全面结对合作,明确合作方案、合作路径、承接平台、重点举措和政策保障。在园区合作共建方面实现新突破,争创更多的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最大限度把握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政策机遇,推动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跨越式发展;争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六安联动创新区。支持舒城开发区和霍山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六安高新区以升促建争创国家高新区。支持叶集开发区化工集中区移区升级,高质量建设省级化工园区。鼓励建设省创新型智慧园区。

二、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

3.建立产业链(群)长制。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聚焦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布局,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工程。发挥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六安市企业联合会等平台作用,开展产业链观摩活动。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市级建立新能源汽车、食品健康产业链长制,开展产业专题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各县区围绕头部企业或优势产业集群建立2-3个产业群长制,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图谱,统筹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政策链布局。突出产城融合,高标准编制霍邱钢铁产业规划。

4.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突出重点、分批推进,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霍邱钢厂,推动铁基材料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围绕叶集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推动板材加工和家居制造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50亿元;围绕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省级战新基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产值突破120亿元;围绕杭埠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围绕燃料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明天氢能产业园、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基地及高档变速箱生产基地;围绕金寨雅迪产业链,加快配套产业园建设,打造500万辆电动车生产基地;围绕智能烹饪机器人和中央厨房体系,加快落实《六安市智慧餐厨工程实施方案》,建设智能烹饪机器人制造基地。

三、坚持项目引领强主体

5.“积树造林做大增量。继续大力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积树造林工程,快速做大增量,继续开展月调度、季通报、年度观摩评比,力争全年落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新投产100个,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建立市领导、市直部门一把手带头招商机制和县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招商责任机制。各县区围绕首位产业至少引进110亿元以上头部企业的投资项目,围绕主导产业至少引进2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6.“老树育新干优化存量。积极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应用,抢抓扩大内需战略和消费升级机遇,大力开发新产品。瞄准行业标杆,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以上。实施老树育新干工程,加快推进钢厂系列技改项目、星瑞江汽高端变速箱基地、金安不锈钢技改重组、应流退城进园、精卓光显二号园区、科凡家居二期、索伊智能烹饪机器人项目、中财管道四期、长江精工20万吨钢结构、江淮电机专用电机生产等龙头企业升级项目。继续围绕六化方向认定一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

7.“梯次培育壮大主体。继续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十亿企业成长、规模企业递次纳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强运行监测和政策精准扶持。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十亿元企业2-3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争创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和小巨人5户。实施机制砂石企业扶优育强行动。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8.巩固拓展攀亲结故工程。积极探索市校合作、校企合作,推动更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落户我市。推动安徽工研院六安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六安双创中心实施一批成果产业化项目,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8个、孵化项目10个以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专项资金作用,鼓励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9.优化提升双创平台。出台《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集群,规划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园,鼓励和引导开发园区、龙头企业等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力争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3个。

10.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力争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建立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5%。新认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3-5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创建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左右,积极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规上工业企业100%实行首席质量官制度、30%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支持企业精品研发,打造一批省级工业精品、省级新产品,争创一批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

五、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11.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发展,建设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推广机器换人500台以上。提高企业MESERP等数字化工具使用率和云化率,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建设,引导200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发挥龙头带动引领作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精卓光显小镇、春兴精工5G通讯科技产业园、美央电子科技园 、上达电子柔性集成电路封装基板、国动5G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电子信息产品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

12.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意见,大力引进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打造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区域级分中心。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10“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围绕5G 发展十百千万总体目标,统筹推进5G基站、产业化项目、场景应用建设,新增5G基站1200个,实现城区和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连续覆盖,县城区域连续覆盖和重点乡镇热点覆盖。深入实施5G场景应用行动计划,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力争建成5G场景应用20个以上。

六、推动绿色集约发展

13.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建设省市级绿色工厂20个,争创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深入推进工业节能,落实能耗双控政策,实施节能诊断服务,提升传统高耗能行业能效管理水平。

14.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实施规模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建立亩均产值、税收、投资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以及单位增加值能耗等指标评价体系,对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分类打分定级。建立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发展绩效评价统计体系。实施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围绕工业用地亩均产值、税收、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增加值排放、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等指标,实施开发园区亩均效益评价。将评价结果运用到项目扶持政策、专项资金分配、民营企业行业排序等工作中,与土地指标、能耗指标、工业经济考评、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挂钩。

七、提升服务水平

15.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网络。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建立集政策发布、咨询服务、项目申报、要素链接等于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融入省市县一体化综合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和省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创建省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0个以上。

16.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出台《六安市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建设中国(六安)设计创新城为载体,着力打造六安工业设计基地,推动设计赋能,力争培育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0个。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区域性智慧物流园,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17.常态化开展保扶增行动。推深做实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开展保主体、扶企业、增信心行动。分批次、分行业开展入企诊断,深化困难企业诊断救治“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加强帮扶指导。深入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持续打造六安工业领军型人才培训系列品牌,分领域、分类型开展新生代企业家、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首席质量官等多层次培训。

18.健全工业运行监测机制。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围绕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下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技改投资等关键指标,强化统计监测与研判,加大项目入统、企业纳规指导服务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以销售收入、库存、利润、税收、应收账款、用电量、用工数等关联指标为基础,建立五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监测清单。

各县区、市直各单位要切实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转移到工业强市建设中来,进一步强化对工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重工强工作为党委政府的双一把手工程、开发园区的一号工程,坚定不移抓工业。要健全领导、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优化政策举措,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式调度,做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聚焦聚力工业,分管领导主抓主管工业。各级各部门要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要素保障水平上下功夫,强化资金、人才、土地、平台等要素支撑,让更多资源向工业集聚,全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赶超式高质量发展,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附件: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重点任务分解表


附件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重点任务分解表

序号

重点任务

内容和要求

牵头领导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1

完成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长目标

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提升到72%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22.5%以上。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2

建立合六经济走廊产业合作体系

以产业融合为核心,高标准编制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规划。

束学龙      

金安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

3

深度剖析合肥产业链,形成《链接合肥产业招商计划书》。

  

市投创中心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4

筛选一批区域产业合作重点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纳入合六经济走廊年度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调度推进。

束学龙

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5

建设高能级区域融合发展平台

加快建立合六两市园区全面合作机制,全市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与合肥市相关园区全面结对合作,明确合作方案、合作路径、承接平台、重点举措和政策保障。

束学龙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市发改委

6

在园区合作共建方面实现新突破,争创更多的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束学龙

市发改委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7

建设高能级区域融合发展平台

最大限度把握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政策机遇,推动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跨越式发展。

束学龙

霍邱县政府

市发改委

8

争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六安联动创新区。

  

市商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9

支持舒城开发区和霍山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六安高新区以升促建争创国家高新区。支持叶集开发区化工集中区移区升级,高质量建设省级化工园区。鼓励建设省创新型智慧园区。

束学龙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0

建立产业链(群)长制

发挥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六安市企业联合会等平台作用,开展产业链观摩活动。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1

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市级建立新能源汽车、食品健康产业链长制,开展产业专题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投创中心

12

各县区围绕头部企业或优势产业集群建立2-3个产业群长制,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图谱,统筹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政策链布局。

束学龙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投创中心等

13

突出产城融合,高标准编制霍邱钢铁产业规划。

束学龙      

霍邱县政府

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局

14

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围绕霍邱钢厂,推动铁基材料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

束学龙

霍邱县政府

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投创中心

15

围绕叶集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推动板材加工和家居制造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50亿元。

束学龙

叶集区政府

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投创中心

16

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围绕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省级战新基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产值突破120亿元。

束学龙

市发改委

霍山县政府、金安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投创中心

17

围绕杭埠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束学龙

舒城县政府

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投创中心等

18

围绕燃料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明天氢能产业园、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基地及高档变速箱生产基地。

束学龙

金安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投创中心等

19

围绕金寨雅迪产业链,加快配套产业园建设,打造500万辆电动车生产基地。

束学龙

金寨县政府

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投创中心等

20

围绕智能烹饪机器人和中央厨房体系,加快落实《六安市智慧餐厨工程实施方案》,建设智能烹饪机器人制造基地。

束学龙

市开发区管委

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投创中心等

21

积树造林做大增量

继续开展月调度、季通报、年度观摩评比,力争全年落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新投产100个,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投创中心,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22

各县区围绕首位产业至少引进110亿元以上头部企业的投资项目,围绕主导产业至少引进2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市投创中心

23

建立市领导、市直部门一把手带头招商机制和县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招商责任机制。

  

市投创中心

市委督查办

24

老树育新干优化存量

积极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应用。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钢厂系列技改项目、星瑞江汽高端变速箱基地、金安不锈钢技改重组、应流退城进园、精卓光显二号园区、科凡家居二期、索伊智能烹饪机器人项目、中财管道四期、长江精工20万吨钢结构、江淮电机专用电机生产等龙头企业升级项目。继续围绕六化方向认定一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25

梯次培育壮大主体

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十亿元企业2-3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争创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和小巨人5户。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26

实施机制砂石企业扶优育强行动。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27

巩固拓展攀亲结故工程

积极探索市校合作、校企合作,推动更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落户我市。推动安徽工研院六安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六安双创中心实施一批成果产业化项目,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8个、孵化项目10个以上。鼓励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束学龙

市科技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28

优化提升双创平台

出台《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投创中心,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29

围绕主导产业、特色集群,规划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园,鼓励和引导开发园区、龙头企业等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力争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3个。

束学龙

市科技局

市经信局

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30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力争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建立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5%

束学龙

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31

新认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3-5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创建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左右,积极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精品研发,打造一批省级工业精品、省级新产品,争创一批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

束学龙

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32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规上工业企业100%实行首席质量官制度、30%导入卓越绩效模式。

  

市市场监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33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发展,建设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推广机器换人500台以上。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建设,引导200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发挥龙头带动引领作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精卓光显小镇、春兴精工5G通讯科技产业园、美央电子科技园、上达电子柔性集成电路封装基板、国动5G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电子信息产品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34

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

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意见,大力引进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打造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区域级分中心。

束学龙

市经信局、市投创中心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35

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

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10“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围绕5G发展十百千万总体目标,统筹推进5G基站、产业化项目、场景应用建设,新增5G基站1200个,实现城区和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连续覆盖,县城区域连续覆盖和重点乡镇热点覆盖。深入实施5G场景应用行动计划,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力争建成5G场景应用20个以上。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36

积极发展绿色制造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省市级绿色工厂20个,争创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深入推进工业节能,落实能耗双控政策,实施节能诊断服务,提升传统高耗能行业能效管理水平。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37

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

实施规模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和开发园区亩均效益评价。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委督查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等

38

建立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发展绩效评价统计体系。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统计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39

实施开发区标准地改革。

束学龙

市发改委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40

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网络

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建立集政策发布、咨询服务、项目申报、要素链接等于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融入省市县一体化综合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和省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创建省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0个以上。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41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出台六安市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建设中国(六安)设计创新城为载体,着力打造六安工业设计基地,推动设计赋能,力争培育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0个。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42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区域性智慧物流园,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束学龙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43

常态化开展保扶增行动

常态化开展保主体、扶企业、增信心行动。分批次、分行业开展入企诊断,深化困难企业诊断救治、僵尸企业处置工作。深入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持续打造六安工业领军型人才培训系列品牌。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44

健全工业运行监测机制

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围绕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下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技改投资等关键指标,强化统计监测与研判,加大项目入统、企业纳规指导服务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以销售收入、库存、利润、税收、应收账款、用电量、用工数等关联指标为基础,建立五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监测清单。

束学龙

市经信局

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六安供电公司等

 

解读

文字解读《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一、制定的背景和依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赶超式高质量发展,全面完成 2021年工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头、起好步,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有关会议精神,结合《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六政〔2021〕1号)等政策文件精神起草制定本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二、制定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制定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有利于明晰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年工业工作明确主方向、找准主抓手。综合考虑全年可实现、可完成的目标任务,针对可量化的工作任务进行具体量化,无法量化的工作任务进行定性明确,总体确保全年工作有抓手、能落地。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2020年11月初,我局成立了起草组,组织开展2021年一号文件思路谋划专题调研。

起草组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11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云飞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市长叶露中在12月17日听取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要求,以及孙书记、叶市长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同时结合中央、省有关会议精神及孙书记、叶市长有关调研指示要求,经过反复讨论修改,2021年1月中上旬形成了《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初稿)。

市委常委、副市长束学龙两次听取2021年工业工作谋划情况汇报,2021年1月21日对《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初稿)作出批示,要求进一步征求意见、修改完善。

2021年1月25日,我局修改完善后印发征求意见稿,征求各县区政府(管委)和市直有关部门等意见,并经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和市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审查,结合各方反馈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2021年2月24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召集市直有关单位召开征求意见会,根据各方意见市经信局进一步修订完善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2021年3月1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会议要求市经信局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呈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定。

2021年3月2日通过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

四、工作目标

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提升到72%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22.5%以上。

五、主要内容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搭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以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为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加快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全面建立合六园区合作机制;以合六一体化、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二是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以提升产业规模和集聚度为基点,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市级建立新能源汽车、食品健康产业链长制,各县区围绕头部企业或优势产业集群建立2-3个产业群长制。突出重点、分批推进,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坚持项目引领强主体。以“积树造林”和“老树育新干”工程为支撑,着力做优做强企业梯队。积极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十亿企业成长、规模企业递次纳规”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拓展“攀亲结故”工程,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规划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园。建立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发展,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建设,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意见,大力引进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围绕5G 发展“十百千万”总体目标,统筹推进5G基站、产业化项目、场景应用建设。六是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全面实施规模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以亩产论英雄、定政策、配资源。开展区域性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在全市开发区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七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集政策发布、咨询服务、项目申报、要素链接等于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出台六安市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常态化开展“保扶增”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六安工业领军型人才培训”“入企诊断”“困难企业救治”、“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网络。

六、创新举措

按照“一主攻、两聚焦、四链接”的思路(主攻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加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质增效,做到与合肥产业链接、科创链接、园区链接、市场链接),在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园区建设等方面主动链接融入合肥。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工程,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突出重点、分批推进,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全面实施规模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以亩产论英雄、定政策、配资源。开展区域性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在全市开发区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

七、保障措施

各县区、市直各单位进一步强化对工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重工强工作为党委政府的“双一把手”工程、开发园区的“一号工程”,坚定不移抓工业。健全领导、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优化政策举措,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式调度,做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聚焦聚力工业,分管领导主抓主管工业。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要素保障水平上下功夫,强化资金、人才、土地、平台等要素支撑,让更多资源向工业集聚,全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赶超式高质量发展,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