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发布时间:2021-10-19 17:27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一、制定的背景和依据

工业强市战略是市委、市政府强调并坚持多年的发展战略。加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改变我市在全省总量偏下、人均靠后局面的根本所在,是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的首要路径。“十三五”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视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高举“绿色振兴、工业强市”大旗,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五年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技改投资增幅始终保持全省第一梯队。但工业总量不大、骨干企业不强等问题依旧存在,和赶超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六安而言,未来五年既是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自身比较优势持续彰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应对发达地区截流、周边区域分流双重挤压、扩张总量和转型提升双重挑战的战略考验期。因此,全面总结我市“十三五”工业发展经验和不足,系统谋划“十四五”工业发展思路与目标,明晰重点产业和重点举措,对推动六安工业赶超式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按照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结合《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 年)》《〈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六安市实施方案》《六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六安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关于推进全市开发区创新升级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精神起草。

二、制定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在总结“十三五”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六安在全国、全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有利于找准我市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为六安未来五年工业发展谋篇布局,助力新阶段新时代幸福六安建设。从“十四五”六安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着手,突出五大重点任务,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确保规划有抓手、可操作、能落地。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2020年6月,市经信局委托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编制《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立即开展六安工业发展思路谋划与专题调研。

2020年10月,经过多轮研讨,形成了规划纲要。

2020年10月31日,叶露中同志对规划纲要作出批示,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思路框架。

2020年11月26日,孙云飞同志听取了“十三五”工业发展成效和“十四五”主要思路目标的汇报,要求科学谋划好“十四五”和明年的工业经济工作,奋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上旬,编制了《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初稿),经单位内部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讨论稿。

2020年12月17日上午,束学龙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务虚会,听取了县区政府(管委)负责人、经信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企业家代表的意见建议。

2020年12月17日下午,叶露中同志听取了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强调要立足六安实际,担负历史使命,明确工作导向,校准发展路径,奋力实现六安工业经济赶超式高质量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指示要求,经过多轮修改完善,2021年3月29日印发征求意见稿,征求各县区政府(管委)、市直有关部门、民主党派、社会公众等意见。因疫情影响,于2021年5月21日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前讨论会,6月9日召开了《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评审稿)专家评审会,按照讨论会和评审会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文本。

2021年7月19日、7月20日经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和市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审查。8月11日,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修俊召开专题会议征求意见,市经信局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四、主要内容和工作目标

本规划主要阐述六安“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面临形势、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编制规划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规划共分七章:

第一章:“十三五”发展成就。本章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企业梯队、发展后劲、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等七个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形势。本章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六安工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机遇主要包括: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新机遇和自身比较优势持续彰显的新机遇。风险挑战主要体现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工业发展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支撑不足、集聚效应不强、要素制约突出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章:总体思路与要求。本章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空间布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高举“绿色振兴、工业强市”旗帜,围绕两个“510”总体思路【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前5,总量进入全省前10;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坚持绿色为纲、制造为基、企业为本、融合共进,实现工业总量新的更大跃升、产业结构新的更大优化、企业梯队新的更大成长、创新能力新的更大提升、融合发展新的更大突破的目标,力争全市工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80%,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坚持以合六经济走廊为主轴,以霍邱、霍山、舒城为重要节点的“六”字型空间发展布局,打造以八个省级开发区为主体的工业发展主阵地,形成“一六八”空间布局,推动集聚集约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突出五大重点任务。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区域融合协调发展和推动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四化”,夯实制造业基础,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区域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第五章: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实施“3210”产业培育计划,即培育形成3个千亿产业、2个五百亿产业、10个左右超百亿产业集群(基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导产业新体系。明确五大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其中,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光伏制造、节能环保设备等领域,力争到2025年,装备制造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铁基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铁矿采选和先进钢铁材料等领域,力争到2025年,铁基材料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电子结构件、通信设备、基础电子元器件、电光源等领域,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食品健康产业重点发展酒及水饮品、特色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力争到2025年,食品健康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00亿元;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家居制造、绿色建材等领域,力争到2025年,新型建材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00亿元。

第六章: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1.创新驱动工程。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双向飞地”模式,积极承接长三角、合肥等地科技创新资源外溢辐射。支持打造科技创新、研发供给、应用、投资孵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格局。

2.园区优化工程。围绕“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功能定位,建立完善全市开发区主导产业“1+N+X”体系。支持市开发区做大做强。积极争创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亩均效益”评价。推动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

3.强链补链工程。围绕十大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群长制、盟长制),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打造霍邱千亿钢城,百亿级核电航空等先进制造基地、光显小镇、新能源汽车集群、电动车产业集群、智能烹饪机器人制造基地、先进光伏制造基地、5G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酒及水饮品产业链、品牌家居制造基地。

4.项目引领工程。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锲而不舍实施“积树造林”和“老树育新干”工程,力争每年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开工200个以上,投产100个以上;每年实施技改项目400个以上。

5.主体培育工程。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十亿企业成长、规模企业递次纳规”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深入开展“保主体、扶企业、增信心”专项行动。

6.双招双引工程。落实“双招双引”工作要求,围绕我市“5+1”产业,建立市县两级领导同志带头“双招双引”工作机制,各产业链推进组细化制定“双招双引”工作方案。深度剖析产业现状,分产业编制产业招商指南。积极承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科创成果“外溢”,加大多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大力孵化和培育新兴产业。

7.数字赋能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编制“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落实《六安市5G产业发展规划》,实施“5G+工业互联网”引领行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带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关联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8.质量品牌工程。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全面建立完善首席质量官分级培训机制。推动工业企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和工业精品培育提升行动。

9.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广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生产工艺和设备,高起点开展绿色制造。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构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

10.服务提质工程。培育专业化市场服务队伍。发挥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计划,持续开展企业家培养、民营企业行业排序、分行业分领域“入企诊断”等活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五、创新举措

突出“一六八”空间布局,坚持以合六经济走廊为主轴,以霍邱、霍山、舒城为重要节点的“六”字型空间发展布局,打造以八个省级开发区为主体的工业发展主阵地。围绕“绿色振兴、工业强市”战略,提出两个“510”总体思路【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前5,总量进入全省前10;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实施“3210”产业培育计划,即培育形成3个千亿产业、2个五百亿产业、10个左右超百亿产业集群(基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导产业新体系。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园区优化、强链补链、项目引领、主体培育、双招双引、数字赋能、质量品牌、绿色制造、服务提质”十大工程,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推动工业赶超式高质量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树立重工强工意识,形成高位推动工作格局,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二是强化机制保障。发挥监测考核“指挥棒”作用,锻造高水平工业干部队伍,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加大要素支持。优化投融资支持,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四是落实规划引领。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制定行业指导目录,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