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政府外事办)发布时间:2018-08-24 09:13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六政〔201841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中央、省属驻六安有关单位:

    现将《六安市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六安市人民政府    

2018824   

  

六安市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加快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目标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强化工业化核心战略,以制造强市建设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明确目标,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六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新时代幸福六安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到2020年末,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9.0%;规模以上企业数达到110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00户、超5亿元企业60户、超10亿企业30户、达到100亿企业1-2户,纳税超千万元企业70户。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8%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达80%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0%。十大产业集群规模经济集中度明显提高,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2%以上;企业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达到600件以上。

——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规模增加值比重达到8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培育2个以上产值500亿元开发区,3-5200亿元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1家、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家。

——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80,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70%,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数字车间、智能工厂达到30家,机器换人达到2000台。

——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增省级以上知名品牌30个,培育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30户。

——绿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工业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9%以上,建设绿色工厂30户,建设节水型企业30户。

二、发展重点

(一)实施3610产业引导计划。

1重点抓好3个行业率先实现突破。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能源汽车、航空和钢铁3个产业,在六安开发区、市集中示范园区、霍邱县,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发挥市级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各方加大资金投入,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快推进,三年内率先实现突破。

1)新能源汽车:围绕以氢燃料电池、锂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加大国内招商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在六安开发区和市集中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百亿新能源汽车基地;抓住星瑞齿轮、江淮永达为江淮大众纯电动乘用车配套生产新能源汽车传动箱及零部件的机遇,加强与江汽集团的深度合作,力争将全部新能源传动箱部件或后期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引入六安开发区。

2)航空装备:抓住国家准备取消飞机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机遇,依托应流集团实施应流(金安)航空产业园项目,建设小型航空发动机和轻型直升机项目。抓住国家准备放开低空飞行政策的机遇,依托博微长安公司,实施低空雷达等项目。打造全省通用航空制造业示范基地和高端制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3)钢铁:依托首矿大昌公司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霍邱300万吨钢铁项目,力争2018年底部分建成投产,2019年全面投产;依托六安钢铁控股集团将河北省的部分钢铁产能转移至六安,再上600-700万吨的优质棒材或板材项目,或开发高品质粉末冶金用铁及各类铁基新材料,打造10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

2全面推进6个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力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

1)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产值达500亿元。建设好霍山高桥湾现代产业园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1-2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绿色食品:以六安市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及水资源为基础,以生态、健康、地道为特色,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在六安城区、霍山县、霍邱县、舒城县布局,推动白酒、啤酒、水饮品、精制茶、农产品深加工等集群发展壮大,力争到2020年产值达500亿元,把六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水饮品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3)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除新能源汽车外)。重点在金寨县布局,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抽水蓄能以及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推动金寨清洁能源集群发展壮大。力争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100亿元,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和新能源设备制造基地。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齿轮、传动箱、电机、氢燃料电池、锂电池、电控系统等重要零部件,以及充电桩、车载充电机等充电设施,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轿车、客车、专用车等整车制造。重点在六安开发区、市集中示范园区、舒城县布局,推动明天氢能、沃特玛新能源、力信锂电池等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20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建设全省知名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地。

4)生物医药:打响西山药库品牌,发展中药材种植、提取、加工为一体的生物医药,积极向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延伸,构建中药材基地-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品牌-知名企业的发展格局。重点在六安开发区、霍山县、金寨县布局,推动开发区生物医药、霍山石斛、金寨灵芝集群发展壮大。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50亿元,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石斛灵芝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

5)电子信息: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积极配套合肥国家级家电、电子基地发展需求,注重区域协作和集聚发展,支持向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AR/VR、无人机等智能硬件、智能传感产业领域拓展,积极开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相关产品和服务。重点在舒城县、六安城区布局,推动杭埠电子信息等集群发展壮大,力争到2020年产值达150亿元。

6)采矿冶金(新材料):重点发展铁基、钼基、硅基和磁性材料,构建以铁基材料、钼基材料、新型合金、工程塑料为主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链,以硅基光伏及玻璃应用、光电子材料、铁氧体及磁性材料为主的电子功能材料产业链,以及石墨烯、增材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超高金属溅射靶材等前沿新材料。重点在霍邱县、六安城区布局,推动霍邱钢铁等集群发展壮大。力争到2020年产值达300亿元,打造成全省铁基新材料基地。

3重点培育10个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结合县区经济特点,实施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着力推进六安汽车零部件、霍邱钢铁、金寨清洁能源、大别山生物健康、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舒城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叶集家居和木材、绿色食品、六安纺织服装十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百亿产业集群,打造六安区域经济发展名片。

1)六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星瑞齿轮、江淮永达为龙头,重点发展汽车齿轮、变速箱,以及各种规格的工程机械齿轮,围绕齿轮零件变速箱部件汽车整车来打造完整产业链。以江淮电机、微特电机、强力电机、中擎电机为龙头,通过招商引资做大产业规模,集聚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行业内协作配套。到2020年,把六安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和电机生产基地,集群产值达到200亿元。

2)霍邱钢铁产业集群。充分利用霍邱及周边铁矿、煤矿、水、电力、辅料资源丰富和交通便利的优势,组建六安钢铁控股集团,推动河北省钢铁产能向我市转移。以开发矿业、金日盛矿业、金安矿业、张庄矿业、大昌矿业等铁矿采选企业为依托,为钢铁生产就近提供原料,带动采矿冶金业整体发展。力争到2020年,形成年产300万吨钢铁产能,新建600万吨特种钢或板材,铁精粉产量达到1200万吨,采矿冶金总产值达200亿元。

3)衡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应流集团为龙头,科皖铸造、忠福铸造等铸造企业为依托,推动铸造企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核电、航空等高端装备及铸造零部件。到2020年,建成具有2-3家全国知名的铸造、特钢、新材料龙头企业、50家左右中小配套企业、1个国家铸造工程研究中心,集群产值达到100亿元。

4)杭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杭埠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以胜利精密、英力电子为龙头,加大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力度,重点发展计算机零部件及整机制造等计算机设备,以及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为主的核心电子元器件,打造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到2020年,建成具有2-3家全国知名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50家左右中小配套企业的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省智慧产业集群,集群产值达到100亿元。

5)生物健康产业集群。以霍山石斛、金寨灵芝等特色中药材为基础,通过引进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企业、保健品企业、大健康概念企业,整合康美来科技、九仙尊石斛、衡济堂、乔康药业、德源堂生物科技等一批中药材提取加工企业,统一霍山石斛、金寨灵芝品牌,做大生物健康集群规模。到2020年,建成具有1-2家全国知名的生物健康企业、50家左右中小配套企业、1个国家级石斛/灵芝交易中心及研究中心,集群产值达到50亿元。

6)叶集家居制造产业集群。以中至信、科凡智造家居为龙头,加快建设叶集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叶集绿色板材工业园,通过引进全国知名的家具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叶集区安徽省板材及家具质检中心建设,完善配套产业链,打造百亿家居和板材产业集群。到2020年,建成具有3-5家全国知名的家具制造企业、200家左右中小配套企业以及拥有省级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的全国重要的家居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集群产值达到100亿元。

7)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酒及水饮品、速冻食品、有机茶、有机米面、茶油、山珍、本地畜禽等绿色产品及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好以迎驾、临水白酒和华润啤酒为主的酒业,以华润怡宝、野岭剐水、天地精华为主的水饮品,以快乐峰、必斐艾、夏星食品、胜缘食品、祈发食品为主的速冻快餐食品,以大团结、华银茶油、新荣久为主的茶油加工,以乐民米业、西商食品、繁盛禽业为主的有机米和畜禽加工,以合益食品、圣桂食品为主的山珍果蔬加工,以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五朵金花为主的茶叶加工,把六安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特色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打响迎驾、六安瓜片、启航、天地精华等品牌,力争2020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8)轻纺服装产业集群。以星星轻纺、艾莱依、工美服装、英瑞针织、海洋羽毛、襟尚甲、明牛服饰、益希璐服饰、爱戈斯服饰等企业为主,积极引进服装高档面料加工企业,发挥六安麻、丝、羽绒等资源优势,推进服装向高档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积极引进青岛红领集团的发展理念,把互联网+制造结合到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个性化定制,推动服装企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力争到2020年,纺织服装产值超过100亿元,建设1-2个加工产值1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园。

9)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星瑞齿轮、江淮永达、沃特玛新能源汽车、明天氢能源、力信锂电池为依托,大力实施沃特玛创新联盟电池产业园、明天氢能科技产业园、金寨力信锂离子动力电池、江淮永达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线、南德新能源车、吉美新能源汽车、融智天骏新能源汽车、中通新能源高压线束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10)金寨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加工、光伏逆变器及控制器以及光伏电站为一体的光伏产业链,兼顾生物质能、抽水蓄能发展。以信义光伏、协鑫光伏、华西集团、东旭康图、金寨抽水蓄能电站等企业为重点,实施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协鑫集团100MW鑫瑞光伏电站项目、东旭新皇明100MW地面光伏电站、葛洲坝集团光谷光伏电站、中科瑞华科技产业园、科士达早冲光伏电站、森诺公司孙岗光伏电站等项目,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力争2020年金寨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二)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行动计划。

1实施大企业扶持计划。大力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十亿企业成长、纳税过亿企业扶持行动计划,以产值过十亿和纳税超亿元企业为龙头,以规模以上企业为骨干,以小微企业为基础,分梯队、抓重点、带全面,进一步做大做实工业总量。引导骨干企业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抢抓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加快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等方式,打造一批百亿级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大企业大集团库,支持大企业新上项目扩大产能或改造升级,实行市县区领导联系大企业大项目制度,在相关政策上给于倾斜。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进行兼并和资产重组,对并购过程中,涉及土地、房屋、资产权属变更的,有关部门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支持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和多渠道融资,优先向市级产业投资基金及其参股子基金推荐。支持大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有关执法部门要重点保护,积极打击境内外假冒产品;对获得各级质量奖项的,政府采购适当倾斜支持。鼓励大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大企业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组成产业联盟攻克关键技术。加大对大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每年择优表彰奖励一批突出贡献企业家。支持大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建设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协作配套水平。加大企业家队伍培育力度,切实提升企业家以及下一代接班人的综合素质。

2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企业专注核心业务、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一批行业单项冠军配套专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库。:专注于核心业务,主导产品均占销售收入的50%以上。:产品品质在业内得到公认,产品执行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产品通过国际国内相关产品认证;对被评为省精品制造、省名牌产品、省创新示范企业或获得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的,优先确认。:利用本地特色资源,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参与制订国家标准,或牵头制订行业标准;企业获得专利数量,或经权威部门认定的专有技术数量,在同行业中领先;企业具有省级首台套产品等荣誉的,优先确认。: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企业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获得省科技二等奖、市科技一等奖的,优先确认。对被推选为省、市专精特新的企业给予奖励,申报国家、省、市项目资金优先支持,政府采购倾斜支持,优先推荐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并予以奖励,优先推荐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或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予以参股。

3抓好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做好省经信委企业云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把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和即将纳规企业全部纳入云服务平台网络管理,时刻在线监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问题。积极做好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以1+44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依托,培育社会各类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覆盖全省的综合性服务网络体系。抓好六安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对六安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进行公开招标出让,引入省内著名企业服务机构,提高分类指导我市企业的服务水平。六安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符合条件的县区和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和省检验检测中心、国家重大项目资金,开展上市融资辅导,组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以及产业联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开展企业家培训等重点业务。为企业提供创业培训与辅导、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咨询、信息咨询、信用服务、市场营销、项目开发、投资融资、财会税务、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对外合作、展览展销、法律咨询等服务。通过社会化服务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深入贴近企业,精准帮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指导企业发展的水平。

(三)实施千亿工业项目投资行动计划。

全力打好工业项目建设的攻坚战,力争三年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5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以全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为骨干,全力抓好工业项目库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规划。健全四督四保推进机制,着力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健全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和分层分级调度机制,完善项目服务保障。每年初集中开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着力抓好霍邱300万吨钢铁、应流集团航空及高端装备零部件产业园、迎驾野岭产业园、华润听装啤酒生产线、星瑞齿轮三期变速箱基地、六安开发区沃特玛产业园、美盈森工业4.0智慧工厂、杭埠华夏幸福产业新城、舒城悠易阅智能终端、沃特玛电池移动补电车、天翌广电触屏、金安氢能源汽车产业园、金寨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叶集绿色板材工业园、科凡家居制造等一批产业层次高、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推动落地项目加快建设。成立由市相关部门组成的项目谋划工作领导小组,半年召开1次项目谋划工作会议,深入分析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领域,结合六安产业、资源、区位特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知名民企、上市公司,紧盯前沿产业,围绕产业链的建链、强链、补链,建立谋划工业项目库,着力提高谋划项目的可行性、增强项目前期谋划深度。三年期间,累计谋划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转化实施项目100个。

三、推进措施

1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连续三年打好技术改造项目年突击战,力争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集中攻克关键技术,打造六安制造升级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创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制造、基地+基金、存量+增量、设计+服务、集约+循环等+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开展对标诊断行动,指导企业对照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等文件,瞄准行业先进,对制造技术、设备、工艺、产品等对标诊断。每年评选出一批技改示范项目,在全市推广典型经验。大力推动技术改造实现四项转变,即:由设备更新为主向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转变,由单一环节、单一企业独立改造向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配套改造转变,由使用技术向研发、掌握和提升核心技术转变,由主要支持单一企业向重视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转变,力促制造企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以五个一批为抓手,推动困难企业盘活存量资源,实施升级改造和资产重组。支持采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退城进园工作法,推动制造业企业在淘汰落后和退城进园中完成技改提升。

2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广泛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企业上云等建设活动,重点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装备智能化提升工程、产品升级和产品研发设计工程、企业管理体系贯标示范工程、两化融合支撑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实施机器换人2000台以上,改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0个以上。到2020年,培育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50户,省、市级两化融合系列示范企业100户,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向集成提升、创新突破迈进。

3园区转型升级工程。成立六安市开发园区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在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工作调度等方面工作实行统一协调管理,着重加强对全市开发园区的绩效评估,定期发布开发园区绩效评估排名。完善各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突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按照每个县区只设1个省级开发区的原则,推进各省级开发区以一区多园、合作共建等形式整合,所有工业企业必须进园区,今后不再开辟新的工业园区。加大僵尸企业和闲置资产、土地处置力度,加快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进节约集约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霍山、舒城2个省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其他具备条件开发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力争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以合六叶工业走廊一廊(即金安、裕安、叶集、六安开发区以及金寨县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线,以霍邱、霍山、舒城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三角,全力打造六安工业字型空间发展布局。把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市本级工业发展的主战场,金安区以市集中示范园区、舒城县以杭埠开发区为桥头堡,全面对接合肥都市圈,力争在十三五末,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占全市比重提升至50%左右,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4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全面开展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以质量促转型,以品牌带升级,推动六安经济走质量效益型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六安制造六安创造转变、六安品牌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显著增强六安制造的质量优势。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诊断活动,帮助企业查找在产品、技术、管理、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鼓励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方法创新,引导中小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大中型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打造六安工业精品。到2020年,全市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8件,力争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均实现零的突破。争创1-2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安徽名牌总数超过120个,安徽工业精品超过20个,品牌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

5创新驱动倍增工程。着力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建设产业创新平台,采取财政奖励或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产学研用实体。引导产业优势明显、产值超亿元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等,提高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6家,新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3家,建成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0家以上,工业设计中心8家以上。着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征集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发布双向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科技水平。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级新产品、行业标准、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制造业规模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1.5%。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省三重一创建设,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健康等领域深度拓展,积极推动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品牌企业主导、专业市场导向的新业态产业链建设,着力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力争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

6返乡创业促进工程。制定我市返乡创业工程实施意见,整合推动各类资源、平台、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依托六安大学科技园、市科技创业中心、农民工创业园各开发园区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基地,以打造企业家成长的摇篮、独立选址企业培育的苗圃、与外地竞争人才的竞技场为导向,发挥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军作用,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返乡人员、退役士兵、农民工等群体直接拎包入驻投身创新创业,着力打造一批返乡创业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我市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制造业创新中心、返乡人员创业园的重要平台。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返乡创业类平台5个,省级返乡创业类平台10个,打造20个左右市级返乡创业园,新增标准化厂房200万平米,新增小微创业企业2000家,孵化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

7企业战略重组工程。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要求,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并购困难企业、企业非主业资产向同行业主业突出的企业聚集等多种形式,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向优势产业集聚区集中,向企业主营业务集中,以企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推动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跨所有制战略重组,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切实增强企业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产业整体规模和素质。力争3年内,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规模或效益进入国内同行业前10名的企业,培育年产值达到100亿元的企业1-2家、10亿元以上企业30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70家。

8绿色发展转型工程。坚持节约优先,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围绕高耗能企业,实施系统节能改造,鼓励企业集成优化运用先进节能技术,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定期诊断能效水平,深入发掘节能潜力,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在钢铁等重点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实现水资源消费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优先在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推动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推动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集约利用厂区。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实现企业运行全流程的绿色发展。三年期间,累计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9%以上,建设节水型企业30户、建设绿色工厂30户。

9企业家培养工程。制定企业家培养计划,成立六安市政府企业家培养领导小组。分层次、分行业建立30名领军型企业家、100名成长型企业家、100名创业型企业家和200名企业家后备人才信息库,实现动态管理,统筹跟踪培养和服务。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或培训机构联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多渠道建立联合培养平台。以全市50强以上企业、上市培育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自有品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人为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以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已接班的二代青年企业家为主,实施新生代创二代企业传承计划。以六大主导产业和十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主,实施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计划。以小微企业、初创型企业经营者以及准备接班的创二代和具有创业意愿的人员为对象,实施创业潜力挖掘计划。加快培养一批领军型企业家,培养一批成长型企业家,培养一批创业型企业家。

四、保障措施

(一)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围绕省政府建设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省份的目标,加强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持续减少审批事项,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优化企业经营环境。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服务供给,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实效性,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和完善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每年根据上一年度奖补资金兑现和工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增加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加大对主导产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奖补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产业基金和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紧盯国家资金使用政策和重大发展战略,引入专业基金管理机构,积极扩充我市配套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不断扩大基金规模,积极参与工业企业股权投资,力争三年累计参股资金规模达到10亿元。

(三)全力突破工业发展的要素瓶颈。突破融资瓶颈。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进一步壮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力争放大担保倍数最大化。全面落实4321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畅通银企信息沟通渠道,有效降低放贷风险和融资成本,实现双赢局面,确保工业贷款增量高于上年、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加大税融通推广力度,向依法诚信纳税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企业通过IPO新三板、省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和企业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有效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贷款、银行流水贷款、电商信用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的落地难问题。突破土地瓶颈。努力扩大增量,积极向上争取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我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建立工业用地随投资增幅均衡递增机制,实行土地联审和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全市统筹。有效盘活存量,鼓励园区、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引导企业通过拆低建高、改建加层、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非生产性用房等措施,建设多层厂房。进一步依法清理闲置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探索土地按产业集聚划分功能区,探索实行分等次供地,保证优质地块匹配优质项目。突破人力资源瓶颈。建立适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强高端人才引进配套保障,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措施;注重对省内外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引进,鼓励重点企业外出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加强职业教育与六大主导产业和重点用工企业的衔接,建立联合培训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有效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形成多层次劳动力市场。

(四)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对工业经济发展工作要明确责任单位、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强化督办督查和跟踪问效,切实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实施市领导联系和定期调度重大工业项目制度,建立全市招商引资落地项目调度工作机制,主要领导每季度、分管领导每月召开重大项目调度会,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困难,督促实施进度。继续组织开展年中、年末的工业项目观摩活动,建立典型经验观摩推荐机制,适时组织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经验做法。继续开展工业先进县区、先进开发区、十佳企业和突出贡献企业家评选活动,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对先进县区、开发区、企业进行排名并公开发布,在全市营造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各县区党委、政府要把工业经济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主要负责同志要拿出主要精力抓工业,亲自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营造浓厚的重工强工氛围;有关部门要强化工业化核心战略意识,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工业改革发展,为工业转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