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六保”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五十七) 着力改善医疗服务 全面提升行业形象

人: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 李育新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卫健委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2日

要: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实施健康六安战略为主线,以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精准施策,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健康服务。2021年,我市县域就诊率达到了83%,较改革之初提升了15个百分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不出市”。

发布会直播

各位新闻界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市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实施健康六安战略为主线,以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精准施策,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健康服务。2021年,我市县域就诊率达到了83%,较改革之初提升了15个百分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不出市”。现将我市改善医疗服务情况通报如下:

一、提质扩容,夯实医疗服务的基础性

(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委针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整体不足、基层不优”的现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补齐医疗卫生资源短板,下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768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4家,二级医疗机构32家;我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78人,每千人口护士数达2.90人,每千人口床位数达6.26张,均超过省下达我市的补短板任务进度。共有高级职称1590人,中级职称5828人。“安徽省名中医”11人,“安徽省基层名中医”14人,“江淮名医”8人,“皖西名医”103人。

(二)县级以上医院发展提速。全市县级以上医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4个,临床类省级重点培育专科和特色专科7个,中医类省级重点专科5个;评选出市级第四周期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6项。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市人民医院成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签订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协作项目;市中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获两项国家级荣誉:“第一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和“国家示范卒中防治中心”;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建立医联体协作关系。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与建立安徽省第一家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诊疗中心。舒城县医院等5家县(中)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已获得省卫健委设置批准。

(三)基层服务能力“更强”。通过村医六制(即人员聘用、基本工资、养老保险、培养培训、考核奖惩、标准化建设)、农村定点定向、县聘乡用等政策,解决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人员不足问题。同时,以乡镇卫生院创建社区医院等等工作的推进,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全市每个社区均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1家;132家乡镇卫生院中达到一级甲等标准的有23家(占比17.4%),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的有17家,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的共有34家,达到“推荐标准”的共有10家。

二、加强安防建设,筑牢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一)做好安防系统配置。我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了警务室,配备了手持式安检仪,安装了“一键报警”系统,实现了重点科室、重要岗位监控全覆盖。各级医院均建立安全工作日常管理防范制度,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系统建设、日常管理和安全保卫制度建设;医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警医联动快速反应机制较为健全;安保队伍基本能达到在岗人员总数的3%或20张床位一名保安的配置要求。

(二)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我委始终把医院风险防控排查当做一件重要工作来抓。今年6月11日、18日、7月21-30日,联合公安部门对各级医院安保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安全风险专项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并督促落实整改。

(三)持续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我委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医患沟通制度,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各医院均完善了患者投诉处管理制度,通过设立投诉办(维权办),公布投诉电话、信箱等方式, 及时受理、处置患者投诉,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四)强化纠纷调解。通过市本级和各县区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有序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确保“三调解一保险”长效工作机制有效运转。我市每年医疗纠纷调解成功率均在90%以上,未能成功调解的纠纷,也能正确引导其通过司法诉讼等机制进行解决。近年来,我市未发生社会影响恶劣的涉医案件,也未发生媒体对涉医案件恶意炒作事件。

三、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增加医疗服务的多样性

(一)做好统筹规划。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时,就将社会办医疗机构作为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即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社会办医疗机构和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专业化医疗服务的专科医院为主,与公立医院形成功能互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同时,我市还为社会办医疗机构提前预留了床位数,引导已设置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会办医疗机构598家,其中,社会办医院50家(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 16家,一级医院15家,未定级医院18家),床位数5183张。主要类别有:诊所、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专科医院等。按照专业来分主要是:口腔、康复、老年护理、精神、美容、体检、中医等。

(二)下放审批权限。2016年7月,我市印发《关于转发<安徽省医疗机构许可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卫计医秘〔2016〕28号),进一步将医疗机构设置及执业登记注册审批权限下放至各县区和开发区。目前,二级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审批、校验等权限均已下放到县区。通过权限下放,进一步精简了审批环节、优化了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限,促进了社会办医的快速发展。2018年初,我市启动实施中医诊所备案准入管理,目前全市已有93家中医诊所通过备案准入设立。中医诊所备案制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发挥我市中医药大市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壮大基层中医药服务队伍、满足广大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起到了极大作用。

(三)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拓展社会办医空间。落实“十三五”期间医疗服务体系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各地在新增或调整医疗卫生资源时,首先考虑由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有关医疗机构。近年新增的血液透析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职业病防治院等机构均由社会力量举办。二是扩大用地供给。社会力量可以通过政府划拨、协议出让、租赁等方式取得医疗卫生用地使用权。经土地和房屋所有法定权利人及其他产权人同意后,对闲置商业、办公、工业等用房作必要改造可用于举办医疗机构。叶集区政府划拨土地40亩,支持叶集四方医院扩建升级等。三是进一步放宽规划限制。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实行告知承诺制,取消床位规模要求。先后取消了对社会办医间距限制、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规划限制等。四是推动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分工合作。支持公办和社会办医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支持社会办医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提高诊疗服务能力。

四、深度融合互联网,提升医疗服务的便捷性

(一)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满足患者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今年4月,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挂牌运行。6月,我委指导六安世立医院开展互联网医院申报工作。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医师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以及随访管理和远程指导。皖卫附院(市二院)开展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也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和省卫健委的充分认可。

(二)充分开展远程医疗。通过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专科联盟、科联体等工作的开展,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市内医疗机构与安徽省立医院、同济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二十余家国内知名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关系。通过远程医疗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教学等。市人民医院牵头建设的区域医学影像云项目现已与所有医联体成员单位和帮扶单位连接,每年远程影像诊断和会诊病例已达2万多例。市中医院建成了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信息模块,截至目前,已为成员单位远程心电会诊近8万例,远程医学影像会诊近千例,病理诊断万余例。

(三)进行检查结果互认。市卫健委、市医保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六安市医学检查结果互认的通知》,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的磁共振、CT、常规X线等影像和检验项目进行结果互认。有效开展了医疗资源共享、降低了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避免重复检查、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同时,市医学影像质控中心、市临床检验质控中心对各 医疗机构的检验结果进行质控与督查,确保检查质量。

五、注重日常,着眼医疗服务的细微性

(一)立即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我委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要求,聚焦“群众需要什么”这一问题,通过走访询问、百姓畅言信箱等方式,在梳理、征集群众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研究服务项目或工作内容,通过市卫健委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向社会公示,靶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切实提高服务精细化水平。针对近期群众反映的问题,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予以解决。

(二)主动开展大型义诊活动。我市经常以省级及以上医院对口帮扶我市为契机,通过大力宣传,携手各医疗机构共同举办大型义诊活动,为群众免费体检、解答健康问题、进行健康宣传。耐心细致地为居民检查体征,详细解答居民健康问题,给出专业的治疗意见和建议,并适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增强群众预防疾病的意识。

(三)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为就诊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党员、行政干部、志愿者帮助就医患者在自助机上建卡挂号记账、指导就诊、全程陪诊、解读医保政策、解答收费疑问等,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病痛、提升了患者在医疗机构的就医体验、展现了新时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六、强力监管,提升医疗服务的规范性

(一)开展专项活动促进规范。近年来,我市通过“医疗机构乱收费突出问专项整治”、“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专项整治”、“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打击欺诈骗保”、医疗质量专项检查及疫情防控督查等工作开展,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努力守护好百姓“看病钱”“救命钱”,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问题加强对依法执业、的准入管理和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评估和审核,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依法规范执业。今年以来,我市共发现、处理违法违规行为164件,行政处罚(协议处理)机构数为272件,行政处罚人员17人,罚款总额87.08万元。

(二)强化社会监督。我委聘任了百余名的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监督员队伍,对医疗机构实行不打招呼、不亮身份、直奔诊疗区域、直接访问患者的方式开展暗访督查。并将暗访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反馈给相关医疗机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对发现的问题立即通报,实行清单管理、限时整改、跟踪问效、对账消号,对服务态度和环境等能够立即整改的责令立行立改,涉及硬件设施等无法立即整改的要求明确整改期限,所有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在后续暗访中进行“回头看”。通过督查,医院行业新风貌初步展现,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三)强化医疗机构信用记录制度建设。对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有违反法律法规、诊疗规范等行为及时,进行不良行为记分。并将不良行为记分结果用于医疗机构审批校验、医院评审,医师的定期考核等工作。加大了医疗行为的监管力度,从而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2021年,全市约有10余家医疗机构、近30余人被记录不良行为记分。

今后,我们将继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将提升医疗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继续强化与医保、市场监督等部门协作,对涉嫌欺诈骗保、不合理检查、不规范诊疗的医疗机构及个人将及时调查处理,坚决守护好群众哦健康。为建设“健康六安、幸福六安”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