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市场主体】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有效)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发布时间:2020-07-09 16:00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各县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市直和中央、省属驻六安各单位:

现将《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2020年3月30日

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六安撤地建市20周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强市建设为中心,抓项目、育龙头,增活力、促转型,解难题、优环境,着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一、坚持项目为王壮脊梁

1.锲而不舍实施“积树造林”工程,加快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健全市级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县区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三库联动”调度推进机制,实施精准有效的分层分级调度,强化通报核查,激励各地开展“三比一争”。力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开工200个以上,投产100个以上。

2.聚焦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绿色化、创新化发展方向,实施工业企业“6+1”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动应流航空产业园、明天氢能产业园、恒大新能源汽车六安基地、六安钢厂等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全年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实施技改项目400个以上。

二、培育主导产业强龙头

3.制定六安市工业发展行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导向。围绕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推动迎驾集团、应流集团、六安钢厂、明天氢能、胜利精密等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强强联合、股份制改造、境内外上市或定向增发等手段做大做强,指导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一企一策”打造百亿级企业。

4.建立龙头企业监测体系,市级逐月监测产值10亿元以上及亿元以上增速超30%的企业、县级逐月监测规模以上增速超20%的企业。全年力争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350户,超10亿元企业20户,实现应流集团超30亿元,迎驾集团超40亿元、六安钢厂超50亿元。

5.开展企业递次纳规行动,建立健全投产项目转化和成长性企业入规双擎机制,培育新的增长点和骨干企业后备资源。建立退规企业监测库,通过“四送一服”等手段精准推动退规企业复规。力争全年新投产项目入规30户以上,新增规模企业100户以上。推动高成长性规下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夯实工业运行基础。

三、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领航向

6.出台支持5G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以春兴精工、胜利精密、瀚海新材料、长江精工钢构、锐华电子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5G核心零部件、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培育春兴通信科技5G射频器件园区和胜利精密5G智能终端园区。加快布局欧菲光柔性显示模组、正威5G柔性新材料产业园、上达电子柔性集成电路封装基板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

7.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针对性开展企业信息化诊断提升行动。加快软件首版次、工业APP等成果转化,开展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应用摸底,在亿元企业中优选100户,推广过程控制系统(P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和工业设备远程运维的集成应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支持企业利用云资源和5G技术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2020年力争培育5-1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

四、主攻返乡创业增活力

8.加快实施返乡创业工程,设立返乡创业专项资金,制定支持返乡创业奖励办法,落实党政“一把手”职责,强化督查考核通报。建立在外成功人士信息库,利用重要节假日开展长三角、珠三角返乡创业主题招商活动,引导优秀创业创新人才回乡创业。

9.按照建设模式多样化、发展定位清晰化、管理运营市场化、服务保障专业化、政策配套精准化的原则,进一步拓展和优化返乡创业平台。以开发园区为主体,加快建设提升一批高质量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力争创建国家级、省级返乡创业平台3个,打造10个市级返乡创业园。

10.加大稳岗支持,严格落实援企稳岗政策。针对因疫情留乡人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在市电视台、皖西日报、政府网站及新媒体开辟“返乡创业”专栏,加强返乡创业宣传推介,通过政策宣贯、平台推介、返乡慰问、典型宣传等活动,提升返乡创业工程的感召力。

五、着力创新引领赋动能

11.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全年力争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20项。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院士工作站建设,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力争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5家。

12.鼓励企业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实施智能化改造,全年新培育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引导企业开展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年培育省市级绿色工厂10个以上。加快工业设计行业发展,承办省工业设计专项赛,培育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20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推广“机器换人”,全年实施“机器换人”500台以上。推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13.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型制造、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等各类示范创建工作,力争全年培育各类创新转型示范企业5户以上。全年支持企业争创安徽工业精品3项,新培育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

六、实施区域联动促融合

14.围绕《六安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实施,加快推进合六氢走廊、新型显示产业舒城配套基地、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建设。以合六经济走廊为主轴,以8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平台的综合承载能力,高质量建设一批“园中园”,加快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区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0%以上。

15.围绕产业布局系统化、营商环境便利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合六同城化的要求,积极与合肥开展多层次、多部门、多方位对接,提高与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协同性,立足特色,错位发展,着力打造一批“配套专家”。

七、破解要素制约解难题

16.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强化工业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困难企业台账,建立健全困难企业鉴别推送、把脉会诊、分户包保、联动共治、实效通报五项机制,扎实推进困难企业诊断救治工作,力争全年诊断帮扶企业100户以上。加强企业家培训和交流学习,全年开展各类培训20场次,培训2000人次以上,引导同行业观摩学习20场次,银企对接会5场次。

17.优化土地供给和项目退出机制,建立“僵尸企业”处置部门联合长效机制,依法推行破产简易程序,全面建立处置工作绿色通道,加强对租赁处置的规范化管理,把“僵尸企业”的有效资产在招商过程中打包推介,充分释放存量资源,全年力争盘活“僵尸企业”50户以上,盘活土地4000亩以上。推动金安、裕安两区退城进园工作再提速,全年力争完成退城进园企业25户。

18.推动金融服务向实体经济倾斜,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加大对制造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争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量高于上年同期、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压降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落实“税融通”业务支持对象从纳税信用A级和B级企业扩大到M级。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到期贷款予以展期或无还本续贷。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取消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反担保要求,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抢抓“新三板”改革机遇,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创新层挂牌,力争实现公开发行,培育挂牌企业进入精选层,力争实现转板上市。

19.常态化推进“2+N”招聘活动,大力推进就业培训一体化,加强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年新增就业2.8万人。推动实施江淮英才计划,广泛开展招才引智,切实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力争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2家。

八、加强组织领导优环境

20.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组织领导,实施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制度。加大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稳定和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体系。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运用工业(民营经济)、返乡创业、十佳企业和企业家考评表彰、开发区制造业绩效评价等手段,努力营造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