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人大五届三次会议第180号建议的答复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人社局发布时间:2020-07-06 14:40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江茜等10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企业用工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市企业用工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你们在建议中对我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企业用工、招才引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内容翔实,分析透彻,我们表示欣赏和赞同。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招商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企业招聘难、用工难、留人难已成为影响我市企业发展的“瓶颈”。并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劳动者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保持就业局势平稳。

一、近年来我市企业用工服务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常年开展“周三招工”、“周六招才”为主题的“2+N”招聘活动,为企业提供招聘服务。春节期间,利用外出劳动力返乡过节、探亲的有利时机,开展“接您回家”、“春风行动”大型招聘活动,积极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退役士兵”、“巾帼风采”等大型招聘活动。同时还组团带领我市长江精工、博微长安、星瑞齿轮、中财管道、应流集团、迎驾集团、天通电子、胜利精密、六安钢铁控股、中至信家居等企业参加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重庆站、武汉站、南京站、合肥站,沈阳站、长春站、太原站、长三角地区招聘会等大型专场招聘活动。

(二)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发布力度。每年定期在《皖西日报》《六安新周报》等报刊媒体开辟专栏刊登我市企业的用工信息;在六安城区主要道路的公交站台、市内住宅小区宣传栏、LED显示屏、公交车车载电视、电视淘屏,宣传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在六安人社APP、《六安公共招聘网》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定期编印《皖西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信息》,并通过邮局寄发至全市各乡镇村,在乡(镇)、村政务公开宣传栏上张贴公布,同时在汽车东、南、西、北站设置免费取阅栏,供广大旅客免费取阅。

(三)推进高校毕业生到市内企业就业。引导和鼓励我市重点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每年高校毕业季,市人社局都与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联合举办校园招聘活动,组织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到校园开展招聘,努力使六安高校毕业生在尽量留在六安就业。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新增就业岗位时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享受就业扶持政策。

(四)推进各项人才政策落实与服务。落实《六安市吸引大学生创业创新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实施细则》,对毕业五年内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在我市民营企业稳定就业的,已签订劳动合同且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的,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和2万元住房补贴。落实《六安市高层次人才暨吸引大学生创业创新“一站式”服务暂行办法》,将各项事务类、补贴类项目纳入一站式服务内容,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中小企业人才在我市生活、创业、就业、科技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截止2019年底,全市已申请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558人。

(五)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对就读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所学专业为紧缺专业的,给予一次性培训补助;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定点培训机构与民营企业签订培训就业合作协议,鼓励开展定向或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给予培训院校或机构就业补助;鼓励企业对新招收的农民工开展岗前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使经过培训的农民工都能掌握一项实用技能,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加强企业录用农民工岗前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的组织管理,推进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

(六)进一步完善劳动力资源基础数据。为掌握全市企业用工情况和人力资源状况,我们进一步完善缺工企业动态监控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缺工人数、工种及工资待遇情况,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和统计,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借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实名制信息库、登记失业人员数据库等,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提供精准对接服务。

(七)依法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开展以提高用人单位与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目标的“春暖行动”,推动用人单位招工用工制度的规范化;开展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合同“彩虹计划”,推动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督力度,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完善劳动争议快速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劳务纠纷,依法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我市企业招工引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工需求总量不断扩张,企业用工成本加大。随着众多企业纷纷落户我市,企业用工需求总量也迅速增加。今年一季度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全市仍有793家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人数达36203人。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后,企业职工的身价陡升。企业为了招工,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对在职职工也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加大了企业在职职工的流动性,减弱了企业凝聚力,迫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物力、财力来招人。

(二)我市经济和企业吸引力不强,人才外流严重。我市虽然离省会合肥很近,但城市的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员工工资福利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给人才提供的成功机会就越多。而采取趋同的政策希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显然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十分明显,我市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六安企业就业的不到20%,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三)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现行政策需要优化。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有些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一是宣传推介不到位,企业和劳动者不清楚。二是有的部门没有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没有细化具体条款和责任落实机构,造成政策难以落地,比如引进人才的子女就学难问题、人才公寓建设问题、人才各类补贴兑现问题等等。还有企业反映现行的人才政策需要优化,比如人才政策中补贴人群至少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政策门槛太高。

(四)劳动力资源逐步紧俏,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8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强力推行,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目前,我市劳动力资源逐步紧俏现象已经凸显。同时,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的向经济发达地区涌入,我市不少县区连续多年都是人口净流出,留在家里的大部分都是年龄偏大或缺乏技能,形成了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劳动者就业难同时并存现象。

(五)劳动者缺乏正确择业观念,员工流失率较高。新一代劳动者许多都认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不愿意在家乡企业就业,有的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择业要求和工资愿望远远超出自身能力,不切实际。同时他们对优越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待遇和保障充满期待,对工资待遇稍不满意,就跳槽换工作。今年一季度,全市60家重点监测企业招聘员工3092人,而流失人员竟多达3280人,实际增加就业人数为负数。      

三、 下一步对策

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在开辟人力资源渠道、招工、用工方面的措施积极到位,目前企业总体用工局势基本平稳,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但是,随着我市经济的较快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用工紧缺现象将可能呈现常态化趋势。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将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市部分企业用工紧缺现象,转变人力资源开发方式,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促进我市人力资源转型升级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提出如下对策:

(一)健全企业岗位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求清单。全面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重点深入园区企业,开展企业用工需求状况调查,主动收集岗位供需信息,及时掌握企业用工计划和用工进度情况。完善缺工企业动态监控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缺工人数、工种及工资待遇情况,及时建立“招工难”企业岗位需求清单。借助人力资源数据库、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实名制信息库、登记失业人员数据库等,开展针对性摸底调查,摸清基本情况,了解个性化需求,建立就业困难劳动者就业需求清单。

(二)搭建劳动力供需对接平台。在六安公共招聘网上开辟专栏,及时发布缺工企业岗位需求信息。拓展“互联网+用工服务”新渠道,运用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介,采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发布各类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扩大岗位知晓范围。常态化开展“2+N”线下招聘活动,增加招聘频次,精心组织实施,着力打造“周三招工、周六招才”就业招聘品牌。结合其他专项服务活动,举办小型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招聘会,重点匹配“两个清单”,精准搭建线下招聘对接平台。创新“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民营职业介绍机构”模式,提供免费的常态化招聘求职服务。

(三)鼓励企业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鼓励企业结合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各类人才和经营管理人员,并支持其参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对取得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鼓励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实施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对安排在职员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给予培训补贴;对与市内各类企业开展培训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后到市内企业稳定就业人数,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一定奖励,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

(四)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加快,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要因势利导,积极进行我市教育、培训结构调整及专业设置调整,鼓励、扶持我市职业类大中专、技师院校及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实行对本市农民工子女招生优惠政策,大力培养我市技能型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我市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根据我市企业用工需求,实行“订单式”培训;还要通过开展包括以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职前培训,以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再就业培训,以及本地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等,提高各类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

(五)发挥人力资源市场调节作用。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范公共职业中介和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培育和完善我市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并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提高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求职劳动者的匹配率;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基地建设,选择市内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县区、乡镇、职业学校建立人力资源基地,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市内有序流动;健全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体系,继续实行人力资源供需、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发区企业用工、重点企业就业失业等五项监测制度,通过信息网络实行我市人力资源供需信息的对接交流。

(六)优化我市企业用工环境。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安排,深入企业、园区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政策宣讲,积极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从生产、生活、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增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善待。采取产品创新升级、技术改革、工艺改进提高劳动效率和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等措施,改善生产劳动条件;采取提高工资待遇、提供食宿福利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和降低生活成本;采取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建立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和员工培养晋级晋升机制、改善劳资关系等措施,鼓励员工成长和发展,从而形成“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建立稳定的新型员工队伍,增强员工就业的稳定性。

再次感谢你们企业用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联 系 人:叶兴旺

联系电话:0564-3376099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