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市政府办(政府外事办) > 重大决策预公开

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来源单位: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0-06-11 15:48 访问量:

根据市主要负责同志批示精神,我委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予以公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积极建言献策。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0年6月11日至2020年6月21日。欢迎各界人士通过邮件、邮箱、传真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

邮寄地址:六安市行政中心6号楼306室,邮政编码:237000,电话:0564-3379631,信封上注明“ 反馈意见”字样。

电子邮箱:sfgwzhk@126.com,传真:0564-3379750。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县域经济振兴的若干意见》、《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文件精神,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强化思想认识,理清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认清形势。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凸显。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在全省总量偏下、人均靠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市能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老区绿色振兴。各县区要深刻认识到县域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在比学赶帮超中齐头并进,进一步凝聚起真抓实干、干事创业的共识和力量。

(二)明确目标。坚持“全省赶平均”目标不动摇,深入实施“创先争优、争先进位”行动,集聚资源要素、破解瓶颈制约、厚植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通过3年努力,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霍邱县突破300亿元,金寨县、霍山县突破250亿元,叶集区突破100亿元。各县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省105个县(市、区)前50位,金安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同类县(市、区)前8位,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裕安区位居同类县(市、区)前13位,叶集区位居同类县(区)前12位,力争每年2-3个县区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中进入前列。

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三)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各县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别确定并制定1-2个主导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推进措施,编制产业地图和招商地图,推动资源要素向主导产业集聚、政策措施向主导产业倾斜、工作力量向主导产业加强,着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金寨县中医药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继续支持霍山县生态食品、舒城县电子信息、霍邱县矿山冶金等创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县域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全覆盖,引导特色产业精深化、集聚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

(四)加速挺起工业脊梁。推深做实重点工业项目“积树造林”工程和工业企业“老树发新干”工程,着力做大工业骨架、做强工业骨骼。加快“三重一创”建设,全力推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基建)、采矿冶金(新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支持高端装备零部件、氢燃料电池、航空装备、先进光伏等头部企业发展壮大,实施一批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实现“老树发新干”。锲而不舍实施“积树造林”工程,3年时间落户投资10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左右、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左右、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左右,每年确保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开工200个以上、投产100个以上,梯度培育一批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行业高成长企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围绕新经济、新业态,树立未来产业培育理念,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积极培育新动能的“催化剂”,做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粘合剂”,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打造1-2个卡不住、拆不散、搬不走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各县区政府)

(五)加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产业振兴为引领,积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为载体,加快实施“138+N”工程,着力壮大产业带头人队伍,通过在现有经营主体中引导提升一批、在乡村能人中挖潜培育一批、在县内外人才中引进落户一批,实现“培育一批能人,振兴一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融合经营,加大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力度。紧盯全国农业产业化各行业“头部企业”,每个县区每年要确保引进1家。建立特色产业监测评价调度机制,全力打造茶叶、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八大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农业总产值,亩均农业产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新建一批千亩连片、万亩集聚高效农业示范基地30个左右,引导经营主体向产业园区和优势产区集聚,新培育5亿元以上行业领军骨干企业5家以上,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0家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8%左右。支持创建国家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工作,创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乡土特色产品品牌。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农村市场品牌消费和品质消费,农村产品网年均销售额超100亿元。推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实现“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覆盖全市95%以上的建制村。各县区政府要为当地优质农产品代言、直播卖货,促进农产品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壮大城郊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庄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发展绿色高质高效的都市农业。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加快建设一批农业冷链物流园区(基地),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力争我市50%以上的绿色农副产品销往长三角城市群,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

(六)加速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县区争创更多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增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培育发展壮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托幼等幸福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和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依托金寨、霍山“天然氧吧”和大别山特色资源,着力打造集红色研学、山水生态、健康养生、休闲运动、古色文化等旅游目的地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体系。加快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大力发展社区商业,超前谋划建设邻里中心,满足居民健康、教育、出行、文化、领里关系等多样化需求,迸发出巨大活力,让城市的烟火气“长盛不衰”。凝练六安美食文化,发展壮大美食经济。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加强夜间经济环境营造,加快打造带有地域性、市井化、草根化的特色夜间经济。支持规上服务业企业培育壮大,特别是针对空白行业大类,积极培育引进一批体量大、潜力足、韧性强的服务业企业,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各县区政府)

三、扩大开放合作,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七)加快开发区发展。各县区要切实增强加快开发区发展的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围绕“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功能定位,按照“三融合三为主”发展思路,推进生产要素一律向开发区集中,累月经年、年复一年,集全县区之力办好开发区,开发区单位面积产出量显著提高,一半以上开发区排名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将开发区打造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源。(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

(八)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深做实“攀亲结故”工程,引导县区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实现每个县区至少与一个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导支持高校院所与我市科技企业共同承担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鼓励技术持有方以技术、设备入股等形式,与投资者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实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天使基金,加大对技术转移和科技孵化投融资支持,扶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高精尖产业。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快建设双创平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力度,培育做强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大力支持“凤还巢”,实现以创业促就业,加快实施返乡创业工程,设立返乡创业专项资金,用好外出务工人员技术、资本、市场渠道等资源,支持新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青年创业园,优化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兴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产投公司,各县区政府)

(九)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支持各县区在法定权限内依法依规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通过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社会贡献考评奖励、金融服务、招才引智等措施,引进优势企业特别是行业头部企业、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等。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一把手”工程,争取在引进超百亿元项目上有所建树。对引进区块链、物联网、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可按照“一项目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将招商成果、服务成效纳入考核激励,对有功人员进行奖励,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利用“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育产业”方式,按照“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方式,实施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招商,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链体系,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和产业生态。围绕各地优势特色产业,谋划储备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处于行业高端和技术前沿的大项目、好项目,各县区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不少于100个。鼓励各地探索购买招商服务新途径,加强与科研院所、第三方中介机构等社会化组织对接交流,积极引入“中介招商”“委托招商”“资本招商”等多元化市场招商方式。充分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灵活运用好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及市场化子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招商引资,持续提升招商引资水平。(责任单位:市投创中心、市财政局、市产投公司,各县区政府)

(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定“强实体就是稳增长”的认识,着力培育“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发挥龙头和头部企业效应,及时做好新增入库工作,提升全市增量,优化行业结构。全力做好有生命力、成长性好的企业纳规升限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梯次发展,打造一批“四上企业”的龙头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力争每个县区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家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5家以上。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提高“四上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比重,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思路,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名品名企。继续开展民营企业7大行业的发布与推介,组织优秀企业家外出考察培训,大力营造关心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让各类企业在我市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脱贫攻坚政策,用好一系列“绿色通道”资源,积极招引大型企业将注册地迁至我市,壮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确保每个县区至少培育1家上市企业,实现企业上市工作可持续、常态化。(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县区政府)

(十一)提升外向型发展能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世界500强企业开展经贸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利用外资载体和开放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充分利用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等,鼓励具备条件的开发区申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仓库。支持企业开展境外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和品牌国际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推动自主品牌产品扩大出口。(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投创中心,各县区政府)

(十二)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康养基地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提高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协同性,立足特色、错位发展,着力打造一批“配套专家”。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主动对接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运河新城规划及产业发展布局,支持霍邱与合肥高新区、舒城与包河区、金安与蜀山区、霍山与合肥经开区开展结对合作,推进多层次、全方位发展,不断增强经济联系度和融合度,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加速推动合六同城化,提升“四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交通局、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各县区政府)

四、加快城镇建设,提升县域经济服务能力

(十三)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各县区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保持规划的连续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加强城镇精细化建设和管理,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谋划和实施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休闲消费等一批精品城建工程,加快城市功能性项目引进落户与建设运营,实施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停车场建设等城市更新与修复工程,补齐路网、管网、电网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品质。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向吸纳转移人口较多的地区和中小城镇倾斜。鼓励各县区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

(十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各县区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特点优势,分别重点培育2-3个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造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集聚平台,激发小镇经济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

(十五)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紧抓疫情暴露出的城镇化短板弱项,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加强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和合理流动,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长效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合理有序就医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依附于原有户籍基础上的各项差异政策。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城乡社会救助等制度并轨。(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

(十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新基建机遇,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聚焦信息新网络、融合新业态、创新新平台,加大5G基站、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快补齐县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改善农村交通、电网、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推进城乡公交“穿城进村”,全面实现县域城乡公交一体化。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体系,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加快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立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用电保障水平。支持县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实现县、乡镇、建制村分别建设1个农村物流中心、1个综合运输服务站、1个综合运输服务点,建设一批物流园区。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加快建设一批农业冷链物流园区(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

五、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十七)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大“放管服”力度,优化完善清单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赋予县级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重点在城镇规划建设、项目审批、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大放权力度,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能放则放、能减则减”,充分调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性。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千名干部进万企”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难题。(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四送一服办、市数管局,各县区政府)

(十八)支持经济发达镇建设。扩大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选配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到经济发达镇党政领导岗位,党政班子主要负责人经考核工作成绩突出的,可在职数规定范围内提报位上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并继续兼任现有职务。(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各县区政府)

(十九)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建立完善容错机制,强化正向引导激励,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担当氛围。改进工作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文件、会议和检查评比,推动县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上来。以加快重大项目落地为导向,进一步发挥“带着干、教着干、盯着干”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机制,市领导联系100亿元以上项目,部门领导联系10亿元以上项目,推深做实重大项目“精选择、重开工、促竣工”行动,高效运转“三库联动”机制,从服务机制、要素保障、优化审批等方面,加强项目落地全流程精准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立项、规土、环保、报建等开展跨前服务。推行区域评估,在依法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域,由政府组织对一定区域内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水资源论证等事项进行统一评估,不再对区域内的市场主体单独提出评估要求。(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委组织部、市四送一服办、市数管局,各县区政府)

六、加强组织保障,增强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统筹协调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商讨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各县区政府是发展县域经济的责任主体,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县级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目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全力以赴抓振兴。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帮助县区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提供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

(二十一)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完善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机制,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县区工业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项目用地空间,确保土地要素跟着大项目、好项目走。加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推行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的主要经济指标“亩均产出”评价机制。强化人才保障支撑,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落实柔性引进人才补贴、引才荐才奖励,加大引才力度,对外依托人才协会,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加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争取力度,提高县域可用财力水平。优化政府债券投向,着力支持县域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健全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更多用于当地贷款,提高存贷比。大力支持县域发展中小银行和非存款类信贷机构,鼓励银行业适度下放县域支行贷款审批权限。(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县区政府)

(二十二)强化督查监测。加强县域经济运行调节,完善经济运行调度、通报和约谈制度,围绕主要经济指标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实行月统计、月通报,按月公布在同类县区位次排序情况。建立年度评估机制,对照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各县区要在每年1月中旬形成高质量发展书面分析报告上报市政府,强化纵向横向对比分析,找准短板缩小差距。(责任单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市统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

(二十三)完善考核奖励。对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结果获得通报奖励的县区,市财政再分别给予同等标准奖励,并授予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称号。除落实省县域经济振兴相关资金奖励措施外,市财政在资金方面给予1:1配套奖励。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科学评价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各县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