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六保”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四十一) 2020年六安市财政收支运行情况

人: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汪斌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1年4月16日

要: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全市财政部门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财政运行好于预期,各项财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发布会直播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市财政局,对大家一直以来对六安财政工作的关心和关注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六安市2020年财政收支运行和重点工作情况。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全市财政部门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财政运行好于预期,各项财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财政收支运行好于预期。2020年1-4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10.5%、-8.4%、5.7%、64.1%,呈现一季度收入大幅下降后二季度触底回升、三季度由负转正、四季度持续向好的态势。其中:受疫情影响,2、3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下降28.5%、23.7%,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减税降费和新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逐月持续稳定恢复,全年预算目标顺利实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9亿元,增长5.3%,为预算的104%,增幅居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5.2亿元,增长6.6%,增幅居全省第5位。

二、抗疫救灾资金快速保障。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经费,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加快资金拨付使用,全市安排疫情防控经费4.8亿元,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其中,投入2.7亿元保障应急消毒车、移动检测车等设备以及口罩、防护服等防控物资采购;在落实救治费用报销政策基础上,全额承担新冠患者自付费用;投入1.7亿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夯实常态化防控基础。紧急应对汛情,全市统筹资金5.8亿元,其中市财政筹集0.85亿元,快速下达受灾县区和相关部门,有力支持防汛和灾后重建、农业恢复生产工作迅速开展。及时发放蓄滞洪区补偿补助资金0.6亿元,惠及受灾人口约2.2万人。

三、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到位。积极争取中央特殊转移支付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39.6亿元,有效对冲我市减税降费和疫情影响。利用动态监控系统对全部受益对象进行实名制台账管理,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支付到最终收款人,已惠企1030家、利民870多万人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9亿元,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减负,助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纾困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市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5.02亿元,有效发挥了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积极作用;全市投入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206.1亿元,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项目39个、总投资363.8亿元,项目落地率、开工数均居全省前列。

四、三大攻坚战役支持有力。大力支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1.8亿元、增长17%,统筹涉农、债券和存量资金超34亿元,创新实施“深贫保”综合保险,在省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中我市连续3年获优秀等次。持续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投入38.4亿元,支持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编制《六安市大别山区水环境保护和发展规划》,谋划140个重点项目,进一步提高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系统性、前瞻性。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常态化开展全口径债务动态监测,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足额落实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有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五、助力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应对疫情精准实施纾困政策,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返还失业保险费0.5亿元,拨付稳岗返还资金0.7亿元;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专项再贷款在中央贴息50%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贴息50%;对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用房或行政事业性单位房产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减免上半年3个月房租;发放消费券0.3亿元,拉动住餐、汽车、文旅、家电、百货等领域消费。创新发展支持力度不减,投入7.7亿元,支持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项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等建设。注重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加快续贷过桥资金周转速度,周转资金57.7亿元,扶持企业1201户;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农支小作用,新增政银担金额69亿元,降低担保费率,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加快市级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新设立基金3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5亿元;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拨付贴息0.7亿元,推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亿元。

六、民生保障投入持续加大。全市民生支出43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2%。投入33项民生工程财政资金161.9亿元,年度任务高质量完成,我市民生工程实施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投入城乡义务教育经费6.9亿元,惠及学生50.4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520元提高到550元。低保标准实行城乡统筹,月人均保障水平达到630元。城市、农村特困人员年人均保障水平分别达到12384元、9828元。投入47.2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2.3万户。出台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全市投保大宗农作物及森林约1315.6万亩、牲畜45.3万头,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30余种,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55.1亿元。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阶段性加大价格临时补贴力度,扩大低保、临时救助政策范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拨付补贴1.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85.4万人次。

七、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级“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出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等制度10余项,建立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标准体系,以及重大项目和政策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在全省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中我市居第2位。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出台教育、科技、交通运输领域改革方案,市与县区财政支出责任更加清晰。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坚决落实,2020年市级在一般性支出预算压减5.4%的基础上,预算执行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再压减5%,节省资金全部用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防汛救灾、“三保”等重点领域。配合做好市级预算联网监督,定期向人大推送政府预算、部门预算、财政收支月报等信息,报送监督结果落实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带动财政收入不断向好,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居全省第6位。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强财源建设,做大收入蛋糕,加大资源统筹,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和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撑。

答记者问:

问:请问政府如何带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答:好的,谢谢你的提问。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关于“过紧日子”的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加强厉行节约的通知》,明确禁止类、严控类、压缩类等15项支出事项清单。其中,禁止类5项,包括坚决禁止新建楼堂馆所、预算执行不严格、自行出台津贴补贴、奖金提标政策和对县区奖补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履行应由自身承担的职责任务、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等行为;严控类事项6项,包括严格控制编外人员支出、公务车辆支出、办公经费支出、规划编制和调研课题支出、庆典节会论坛支出,以及合理控制政府投资项目的规模和建设进度;压缩类4项,包括压缩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三公”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不高或无设立必要的项目支出,以及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合理压减预算支出。

财政部门坚持把市委市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贯彻于财政工作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厉行节约要求落到实处。一是从严从紧编制预算,大力压减会议费、差旅费、劳务费等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二是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和调整;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公务卡制度,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建立事前阻断、事中预警、事后核查的财政资金监控体系。三是严格资产管理,对已有资产配置标准的,严格按照标准配置;对没有资产配置标准的,结合单位履职需要、存量资产状况,按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配置。优化资产使用管理,建立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资产的共享和调剂机制。四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重大政策和项目定期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对绩效好的项目原则上优先保障,对交叉重复的政策和项目予以调整,对低效无效资金予以削减取消。五是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细化公开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机关运行经费安排、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占有使用、预算绩效等内容,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和接受社会监督。六是严肃财经纪律,加大各类监督检查,切实把财经纪律和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