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城区学校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市教体局 浏览次数:

人: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局长 许秀旗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教体局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1日

要:“十三五”以来,六安教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在城区学校建设方面,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云飞,市长叶露中亲自部署、调研、调度,各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大力推进了城区义务段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区入学矛盾得到一定缓解。

发布会直播

尊敬的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出席六安市城区学校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十三五”以来,六安教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在城区学校建设方面,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云飞,市长叶露中亲自部署、调研、调度,各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大力推进了城区义务段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区入学矛盾得到一定缓解。

一、适应发展需要,推进学校建设

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陆续启动了城区义务段学校建设两个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2016—2018年)和2018—2020年实施方案,城区学校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从2014年开始,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11所、初中1所,征地2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7.18亿元。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于2016年5月26日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实施16所学校,其中促进(续建)2所、新建改扩建9所、调整2所,转制和购买服务3所,征地48.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89万平方米,预计建设资金4.96亿元。2018年,在对城区学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六安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0—2030年)》进行修订完善,并按学位需求,出台了2018—2020年城区义务段学校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截止目前已建成13所,并在今年秋学期全部或部分投入使用,尚余1所开发区和平小学及附属幼儿园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已封顶,预计明年秋学期投入使用。

近年来,按照规划新建一批、回收整治一批、小区配建一批、引导普惠一批的总体思路推进城区公办幼儿园建设,今年以来,共完成了52个小区配套园治理和45个无证园整治任务;中央奖补资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46个项目全部完工;主城区新布点规划的40所公办幼儿园,目前已投入使用6所,在建32所,完成招投标1所,完成规划设计、即将招投标1所。今年秋学期主城区新投入使用公办园14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810个,城区公办园从3所增至28所。截止“十三五”收官,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57%,普惠率86.6%,公办园幼儿占比53.18%,均超过省目标要求。

二、突出市区共建,着力破解瓶颈

实施城区学校建设计划的瓶颈问题在于资金,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所有工程均在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六安市城区教育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工作机制,着力破解资金瓶颈问题,所需建设资金由市、区共同分担,按照以区为主、市财政补助的原则进行,所有新建、改扩建学校均列入市重点工程计划管理,区政府负责建设,倒排工期,责任到人,一校一册,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目标任务。

三、建设名校分校,均衡优质资源

通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设立分校等多种方式,开展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放大名校效应,确保师资建设、设备配置、管理机制同步到位,最大限度地幅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目前,仅主城区已形成了城北小学、人民路小学、解放路小学、六安九中等多个教育联盟、教育集团,皋城中学、皖西中学初中部与其他中小学校顺利实现合作共建、联合办学。打造教育集团,建设名校分校,改造带动薄弱学校,均衡优质资源,已成为六安城区学校建设发展的成功模式。

四、坚持督查调度,强化目标考核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区学校建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云飞,市长叶露中多次深入城区学校施工现场,督查学校建设进度,询问有关情况,现场办公解决有关问题。分管市长王岚经常亲临学校现场抓落实、促进度,为学校建设排忧解难,还多次主持召开调度会,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实际困难。市教体局作为牵头联系单位,落实责任科室负责此项工作,严格实行施工现场管理“三人小组负责制”、“工程进展周报制”、“不定期跟踪督查制”尽可能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市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城管、供电、重点局和政务中心窗口等有关部门、单位均全力以赴,多方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以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以提升办学品质为目标,统筹谋划城区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对项目建设实行联审联批,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进程,缩短审批时间。同时对已建设改造完成的项目学校做好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管”和“用”工作,确保充分发挥项目的使用效益、社会效益,确保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影响力。